•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語言學觀點的語言變化

第三章 文獻回顧

3.3 社會語言學觀點的語言變化

傳統語言學家多集中探討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但在交通便捷、移動性高 的現代社會,許多典型的地域方言已逐漸消失。因此,語言學家逐漸將研究重心

轉移至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社會語言學旨在考察社會變項與受測者語言行 為的互動關係,常見的社會變項有:

1. 年齡

年齡是最常被用來解釋語言變化的社會變項,Labov (1994:45-72, 73-112)提 到,以年齡變項解釋語言變異時有顯象時間(apparent time)和真實時間(real time)22 兩種做法:顯象時間法指同一時間對不同年齡層的受測者施測,以觀察語言的共 時變異;真實時間法則是針對某個語言社群或特定的一群人施測,一段時間後,

再次以相同內容對同一語言社群或同一群人施測,以觀察個人或整個語言社群的 歷時變異。但如McMahon (1994:240)所言,現實生活中,施行真實時間法的難度很 高。因此,先以顯象時間法蒐集、分析語料後,再與昔日的語言考察報告相互對 照,藉此看出語言的歷時變化是較可行的方法。

歷來,探討年齡與語音變化的研究成果豐碩,例如:Labov (1972:22)指出,馬 薩葡萄園島(Martha’s Vineyard Island)的居民,在複元音/ay/ [a]和/aw/ [a]23的語音 表現上存在世代差異。研究指出,老年世代(61 歲以上)使用標準語音變體[a]

和[a]的比例較高,較年輕的世代(31-60 歲)複元音央化成[]和[]的比例則明 顯增高。24

McMahon (1994:241-242)在 Labov (1972:22)的基礎上,依據受測者的年齡及其 使用的語音變體,繪製轉變中的語音變體圖。轉變中的語音變體意指某個音在不

22 學者對“apparent time”和“real time”二詞的中文用法不一,本論文統一使用徐大明(1997:132)翻譯 的「顯象時間」和「真實時間」這兩個中文名稱。

23 為避免混淆,本論文語音表示法為:雙斜線/ /為語音書寫符號,方括弧[ ]則為該語音的實際音值。

24 馬薩葡萄園島位於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外海,傳統上,複元音/ay/, /aw/在當地發為央化的 [], []。但長期以來,多數居民傾向使用新英格蘭地區的標準語音變體而將複元音/ay/, /aw/發為 [a], [a]。隨著島上觀光業日益蓬勃,每年夏天大批觀光客雖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卻也造 成島上傳統產業快速流失。年輕世代抗拒此現象,因此較少使用被視為標準語音變體的[a], [a],

反而保留島上Chilmark地區傳統的地方語音[], []。由此看來,元音央化對年輕世代不只是語音 變異,同時具有身分認同的社會意義。

同世代間存在明顯的語音變異。大體而言,老年世代保留傳統語音的比例最高,

隨受測者年齡遞降,使用新語音變體的比例也隨之提升。這個現象表示,該語言 社群內,語音正處於進行中的變化(change in progress)。轉變中的語音變體圖有兩 種呈現方式:兩圖的橫軸皆為受測者年齡,年齡由左至右遞增;當縱軸以新語音 變體為準時,由於年輕世代使用新語音變體的比例較高,老年世代較低,語音圖 因而呈現左上-右下的斜線,Labov 在馬薩葡萄園島的考察即為此類,如下圖所示:

圖3-4 轉變中的語音變體圖-縱軸為新語音

圖片出處:McMahon (1994:241)

反之,當縱軸以地方語音為基準時,因老年世代保留地方語音的比例較高,

年輕世代較低,語音圖因而呈現右上-左下的斜線,如下圖所示:

圖3-5 轉變中的語音變體圖-縱軸為地方語音

圖片出處:McMahon (1994:242)

除了轉變中的語音變體,McMahon (1994:241)另外繪製了一般語音變體圖。一 般語音變體指的是某些年齡群組才會出現的語音變異,但這僅是個人層面的語音 變化,並未對整個語言社群造成影響。這種因年齡而造成的語音變異稱為年齡級 差(age-graded patterns)。Chambers & Trudgill (1998:165)說明,中年世代常因就業因 素離開自己所處的語言社群,進入新的語言社群後,為獲得事業上的成就與他人 的認同,中年世代使用新語音變體的比例便隨之增加;25老年和幼年世代則因多數 時間身處自己的語言社群,因而傾向使用當地非優勢(low prestige)的語音變體。

一般語音變體圖中,橫軸同樣是受測者年齡,年齡由左至右遞增;縱軸則為 使地方語音變體的比例。從中年世代傾向使用新語音變體,老年和幼世代多數使 用地方語音變體可知,一般語音變體圖大致呈U 字型,詳見圖 3-6:

圖3-6 一般語音變體圖

圖片出處:McMahon (1994:241)

綜合以上探討,Labov (1994:78-83)整合個人和語言社群兩個層面,提出下列 四種語言變化情形:

(1) 不變:指語言社群中,每個世代的成員終其一生語言形式都相當一致,語言 社群可長期維持穩定。

25 徐大明(1997:198)指出,不同世代通常被賦予不同的社會角色和社會期待,因此,每個世代表現 出來的社會行為也不同,語言正屬於社會行為的一部分。

(2) 年齡級差:指語言社群成員在某個人生階段中,都曾出現暫時性的語言變化,

日後又恢復原來慣用的語言形式,這只是個人層面的語言變化,語言社群仍 維持穩定的狀態。

(3) 世代差異:指語言社群成員的語言形式存在明顯的世代差異,年輕世代使用 新語言形式的比例明顯高於中年和老年世代,這表示該語言社群正處於不穩 定的狀態。當老年世代逐漸凋零後,舊有的語言形式可能逐漸被取代,使語 言社群產生明顯的轉變。

(4) 社群變化:語言社群中,每個世代同時產生語言變化,雖然每個世代的變化 速率不一,最終仍會導致整個語言社群的變化。

綜合以上說明,四種語言變化類型如表3-2 所示:

表3-2 語言變化類型

語言變化類型 個人層面 語言社群層面 1. 不變 穩定 穩定

2. 年齡級差 不穩定 穩定

3. 世代差異 穩定 不穩定

4. 社群變化 不穩定 不穩定

2. 性別

除了年齡變項外,性別(gender)也是從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指標。西方學 者(Fasold 1984:92; Holmes 1992:170)指出,西方社會中,兩性在詞彙、發音等語言 形式上都存在性別差異。一般而言,女性傾向使用標準或較創新的語言形式,男 性則以使用非標準或較保守的語言形式較常見,這些因性別而產生的語言變異,

語言學家稱之為社會語言學的性別模式(sociolinguistic gender patterns)。

舉例來說,Trudgill (1974:91-95)考察英格蘭 Norwich 地區兩性舌根音/ng/發音 情形時指出,Norwich 地區舌根音/ng/有[], [n]兩種語音變體,其中,[]為標準 語音變體。研究顯示,不管位於哪一個社會階層,女性使用標準語音變體[]的比 例都高於男性。

然而,兩性語言模式差異並非與生俱來,何以女性使用標準或新語言形式的 比例較高?對此,Labov (2001:290-291)認為,這可能與女性對語言的社會評價 (social evalution)較敏感這項特質有關。因此,當語言發生變化時,女性對於標準 或創新的語言形式反應通常比男性明顯。

學者Rau et al. (2009)考察雅美/達悟語複元音/ay/ [a], /aw/ [a]時也得到同樣的 結果。研究指出,複元音[a], [a]在雅美/達悟語中是較保守的音,央化的[], []

則是較新的語音形式。Rau et al.考察不同世代兩性複元音的語音表現時發現,老年 和中年世代皆以男性複元音央化的比例較高,但年輕世代卻是女性複元音央化的 比例較高。26Rau et al.認為,年輕世代女性成為複元音音變先驅可能原因有二:一 來,元音央化這個新的語音變體對語言社群成員而言可能是較不具負面涵義 (stigmatized)的語音,如Labov所言,由於女性對語言的社會評價較敏感,因此,女 性傾向使用較不具負面涵義的新語音形式。再者,近年來,語言社群成員對於傳 統性別角色的刻版印象逐漸破除,女性的社會流動和能見度也日漸提升,從而使 年輕世代的女性成為語音變化的先驅。由此觀之,女性使用新語音變體是具有正 面社會意義的,可視為一種由上而下的音變(change from above)。

3. 社會網絡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係由語言社群成員間的聯結所構成的網絡,Milroy 是 最早從事語言與社會網絡研究的學者。Milroy (1987:70-84)指出,與外界接觸較少、

26 研究指出,年輕世代中,女性和男性複元音[a]央化的比例為 78% : 62%;女性和男性複元音[a]

央化的比例則為68% : 33%。

地理移動範圍較小者,個人的語言形式與社會網絡所慣用的語言形式相似度也較 高;反之,與外界頻繁接觸且地理移動範圍較廣者,在與各界互動的過程中,便 會將新語言形式納入個人語庫(repertoire)中。

以Milroy (1987:121-131)在英國 Belfast 的研究為例,研究指出,由於 Belfast 接近當地的工業中心,男性多留在當地從事造船業,舉凡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 休閒娛樂都鮮少離開所處的社會網絡,因此,男性與當地社會網絡聯繫較強,使 用當地語音變體的比例也較高;反之,女性多到外地任職,每個人從事的職業也 各不相同,故女性使用標準/優勢語音變體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

此外,為使社會網絡程度量化,Milroy (1987:141-142)以親屬 (kinship)、地緣 (proximity)、職業 (occupation)、朋友 (friendship)四個面向估算說話者的社會網絡 指數。同樣地,指數越高表示社會網絡強度越強,個人和該語言社群慣用的語言 模式也越雷同。

學者(Milroy 1987:135; Holmes 1992:202-205; Chambers 1995:67-68)認為,社會 網絡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種存在於社群成員間潛在的、非正式的關係。說話者 在互動過程中會影響彼此的語言模式,個人的語言模式也能反映出其所屬的社會 網絡。因此,當研究者無法以年齡、社會階級等變項解釋說話者的語言行為時,

社會網絡便為研究者提供了另一個詮釋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