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群媒體之類型與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社群媒體的類型與發展;第二節為檔案館運用 社群媒體的情形;第三節為檔案館運用 Facebook 的實例分析;最後,第四節是 綜合分析。藉由文獻探討建立本研究架構基礎,希望可藉此描繪出檔案機構 Facebook 粉絲專頁未來發展之願景。

第一節 社群媒體之類型與發展

社群媒體是指一種可由使用者創造資訊、意見等內容,並且透過公開網路環 境分享與討論的網路工具。有別於傳統媒體資訊的單向傳遞,社群媒體提供使用 者創造、修改、討論與分享網路內容的功能,進而達到雙向互動的效果(何祖鳳、

吳怡菱,2013)。透過社群媒體,為新舊使用者提供數種建立公共關係的機會,

以科技媒體作為社教媒體的新互動媒介,提供使用者以其熟悉的溝通模式,讓檔 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Curtis, Edwards, Fraser, Gudelsky, Holmquist, Thornton, &

Sweetser, 2009)。

一、社群媒體發展背景與概述

社群媒體與一般大眾的生活密切結合,隨著 Web2.0 與 Web3.0 的技術日漸 成熟,已成為現代人溝通的主要管道。1990 年社群媒體的概念,但其真實應用 卻首見於 1997 至 1998 年 SixDegrees.com 網站開發的新功能,即讓使用者能夠建 立自己的個人檔案、好友清單和傳遞訊息,且可以依據使用者已建立資料計算出 與其生活歷程或興趣取向有關之友人的個人頁面,雖然在其之前已有如 AIM、

ICQ 與 Classmates.com 等網站開發出好友清單與編輯個人資料的功能,然而 SixDegrees.com 卻是第一個將兩個功能結合為一的網站(Boyd, & Ellison, 2007)。 而自 2001 年社群網站的概念出現後,網路使用者的行為與互動方式有了極大的 改變,2005 年 Tim O’Reilly 在其網誌發表專文,為此時代的網路活動模式定義 了 6 個要素,分述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一)以網路為溝通平台(The Web As Platform)

Web2.0 所涵蓋的功能因時間發展而不斷擴張、增減,造成此領 域研究者難以羅列出其真正內容。O’Reilly 則將 Web2.0 定義為一個 供使用者資訊交流的平台,以「溝通」為核心理念,向外發展(圖 2-1)。

圖 2-1 Web2.0 平台發展模擬

資料來源:O’Reilly, T. (2005, September 30).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2015, October 11, from

http://www.oreilly.com/pub/a/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l

(二)一般大眾彙整資訊的工具(Harness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一般大眾在固有的系統程式語言底下,依循人性的固定的框架進 行意見彙整、增減與交換,如同人類大腦中神經突的排列,順序固定,

但透過反覆刺激則可以強化當中的資訊連結,同樣領域的資訊不斷出 現的溝通特性,促使標籤(Tags)與分類列表(Categories)等主題 分群功能的出現。然 Web2.0 的涵蓋範圍不只如此,其亦可以將其他 廣告類資訊,透過病毒行銷(viral marketing)的方式,推廣給曾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切討論過其相關內容的網路使用群。

(三)凸顯出使用者數據資料分析之重要性(Data is the Next Intel Inside)

現今具規模的網路公司,如:Google、Yahoo、Amazon、eBay、

Napster 皆意識到分析網路使用者使用歷程資料的重要性,它們可以 運用分析的結果判斷出使用者的購買或興趣取向,藉以進行商業行為 的推廣,以達成更多的成功案例。一旦掌握使用者數據就等於掌握了 一個龐大的商機,此情況確實可能造成資訊與商業壟斷的危機產生,

然而這種危機感則更凸顯出使用者使用數據分析的重要性。

(四)打破系統版本的生命週期(End of the Software Release Cycle)

開發商不再具有更新系統的完全主導性,新型態的社群媒體或社 群網站要參考使用者的使用資訊、功能與喜好的取向進行系統框架的 調整。

(五)簡化程式語言(Lightweight Programming Models)

現在的網路互動系統因時時更新的緣故,程式人員便只需要建立 功能間的連結與整體系統的框架,其他功能擴張等工作程序可以在統 整完使用者使用路徑分析後再有所添加或刪除。

(六)軟體打破硬體的溝通範疇(Software Above the Level of a Single Device)

網路的來臨與蓬勃,帶領一般大眾跳脫實體機器的限制,使人與 人的交流虛擬化。一台伺服器與一個接收裝置及可以活化各種網路應 用軟體。

綜上所述,可得知 O’Reilly 在 2005 年時,即已洞見 Web2.0 的潛在商機與 效益(林沂瑩,2012),社群媒體經營為求擴展社群市場與品牌行銷,用心經營 使用用途與功能上之開發,以尋求市場價值與利基(張淇龍,2012)。

Samouelian(2009)則認為 Web2.0 的應用可定義為眾人傳播知識與互相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與的行為模式,並將人類的知識接收模式由先前的被動轉為主動,一般大眾可以 自由的選擇要接收的資訊類型,並加入個人觀點與創意將之再度散播出去。社群 媒體建造了一個不受地理、費用限制且應用方便、資訊散布範圍廣大的溝通平台。

其核心思想為廣泛的人與人互動與個人資訊的分享。但是 Kumar, Bhatia, &

Beniwal(2015)卻指出 Web2.0 所涵蓋的互動範圍不只包含人與人的個人中心互 動,人與網路互動模式的改變也是此技術的重點成就之一,因為網路將透過個人 發表的訊息內容,為其進行好友配對,促使虛擬社群的產生,同時,此項互動模 式的改變促使了 Web2.0 提供網路使用者一個可選擇的機會,他們可以選擇要將 自己的意見公開於網路上,為其他人所看見,或選擇單純閱讀與接收這些網路上 的資訊。林伯峰(2007)提出了總結性的看法,經過其研究發現,Web2.0 所強 調的是「互動與分享」的特質,以網路為平台,以及「雙向互動」而非「單向傳 播」,「用戶分享」而非「壟斷」,「集體智慧」而非「單一智慧」。

二、運用的社群媒體類型

近年來,社群媒體已成為一種新興的溝通管道。隨著網路 Web2.0 平台的發 展漸趨活躍,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社群媒體遂成為社會大眾在新時代主要的 互動工具。因此,檔案館如何依照不同館藏發展方向與藏品的特色,選擇適當的 社群媒體,提供使用者需要的檔案資源,需要各檔案館依據本身條件與服務特性 加以評估。目前較常被採用之社群媒體功能,包括:

(一)網誌(Blog)

「網誌」(Blog)又稱博客、部落格,最早是由「Weblog」這個名詞所衍生 出來,提出的學者是 Jorn Barger,其將「Weblog」定義為:以網頁(web)為呈 現媒介的個人紀錄(log),為一種透過網路平台而成的線上日誌,內容包含各種 層面,大多以個人主觀意識為主,文章依時序排列且互相連結,能透過回應產生 互動,透過連結與互動的特點,可產生如傳播媒介般的效應(欒斌、詹博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2010)。

「網誌」一詞帶有「網站」的意涵,一個網誌是由一個系列或數個「類別」

和「貼文」組成。這些貼文包含了文字、圖像、聲音和影像的相關內容。就檔案 館應用而言,大部分部落客都習慣撰寫篇幅較短的文章(約 3~5 個段落),文章 內容也圖文並茂。當中有個較為特別的書寫方式稱之為「jump」,是一種有點類 似「你可能想看…」(參考)的功能,被普遍用於檔案資訊的介紹(Theimer, 2010)。

(二)播客(Podcast)

「播客」(Podcast)這個字彙是 iPod 與 Broadcast 兩字組合而成,簡單的 說,就是 MP3 播放器與廣播機能的結合。Podcast 是一種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影 音檔案並允許他人訂閱(Feed)以自動接收 新文件的方法,或採用此方法製作 電台節目,在 2004 年下半年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行用以發布音頻文件。Podcast 所須具備的三個必要條件為(潘玲娟,2009):

1. 必須是一個獨立的、可下載的媒體文件。

2. 該文件的發布格式為 RSS42.0 enclosure feed。

3. 接收端能自動接收、並將文件轉至需要的地方。

(三)、Flickr 和其他圖片分享網站(Other Image-Sharing Sites)

「Flickr」讓使用者在線上儲存、分類、搜尋和分享相片,協助使用者 管理 大量雜亂的相片,並提供一種說故事的方法,其最重要的兩項功能,便是「管理」

和「分享」。使用者可為每張相片設定最多 75 個標籤(tags),也可設定主題,

建立一組相片成為「相片集」,或將數本相片集 合併成一本「珍藏集」,數本珍 藏集再集結成另一本珍藏集;在分享方建立自己的「社群」(groups)時,每一 個社群都擁有一個專屬的分享區和討論版,用來分享彼此的相片與交流意見(吳 筱玫、周芷伊,2009)。

(四)YouTube 和其他影片分享網站(Other Video-Sharing Sites)

在 Web2.0 的各類應用上,影片分享網站(Web-Sharing Sites)算是最常被使

(如: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推廣館藏應用的途徑之一(Theimer, 2010)。

(五)推特(Twitter)或微網誌(Microblogging)

「微網誌」(Microblogging),是指允許用戶以簡短字句及時更新動態消息的 部落格形式,其上傳檔案(例如:文字、音頻或者錄影)的容量常較傳統的部落 格小。此平台最初是由「推特」(Twitter)所研發,因其易使用性,很快就在網 路社群媒體中取得一席之地,而推特也順勢成為最多人使用的微網誌社群媒體,

甚至已經成為了微網誌的代名詞(Theimer, 2010)。

(六)Facebook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三、應用社群媒體遭遇的難題

典藏機構(LAMs),意指一種基於建立緣由與服務客群均有相同特性所創 建之共同體,其推廣途徑上的相同處尤見於數位時代,此概念於 2003 年為國際 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簡稱 IFLA)所承認,2004 年已有大英博物館與紐約公共圖書館合作的先例

(Marcum, 2014)。典藏機構隸屬於公部門,有義務打造終身學習環境,圖書館 與檔案館等機構亦屬此類,組織的目的在追求大眾的利益,希望能達成組織的宗 旨與目標,進而造福社會(林沂瑩,2011)。然而縱然一般使用者認為上述三種 機構服務性質相似,其在專責性上仍舊有根本的不同(Riberto, 2007)。

數位革命之後,知識載體與知識傳播方式的演進,帶給典藏機構極大的變動,

虛擬網路世界的傳播威力無遠弗屆,但根據公益數位村 2005 年公佈的「非營利 組織資訊科技與應用調查」,卻發現擁有專屬網站機構所遭遇的問題為:缺乏專 業與專職資訊人員、網站資料未能更新、缺乏資料庫功能、整體成本太高,四個

虛擬網路世界的傳播威力無遠弗屆,但根據公益數位村 2005 年公佈的「非營利 組織資訊科技與應用調查」,卻發現擁有專屬網站機構所遭遇的問題為:缺乏專 業與專職資訊人員、網站資料未能更新、缺乏資料庫功能、整體成本太高,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