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型

事實上,自 1990 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網際網路蓬勃發展,公共圖書館提供 豐富的網路服務,尤其在電子資源的種類及數量不斷增加下,透過網路的取用顯 得更加重要,而公共圖書館過去以實體館藏和線上公用目錄為主,逐漸轉變為提 供各種類型的電子資源及全文資料庫,包含:電子期刊、電子書、整合查詢系統、

電子資料庫、數位典藏等,收錄的資源類型及主題亦更豐富多元,各種型式的館 藏數量更是逐年攀升,以方便使用者可以在任何地點使用電腦及網路自行檢索及 取用所需的電子資源(Jung, Herlocker, Webster, Mellinger, & Frumkin, 2008;羅思 嘉,2005;林巧敏,2006;曾繁絹、李宗翰,2008)。

國內外學者從公共圖書館原始核心價值為出發,再考量時代趨勢及資訊科 技的影響,歸納出新世代公共圖書館應有的功能及角色,圖書館本身亦應用資訊 科技來營造數位化環境,增加電子資訊資源,將文化遺產以數位型式典藏,並協 助民眾學習新科技,提升其資訊素養與縮短數位落差,讓社會大眾能不受時、空 及經濟因素限制,有充分利用資訊的機會。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型

科技接受模型係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模型,故本節先介紹科 技接受度模型的理論基礎「理性行為理論」,再進一步說明科技接受度模型。

一、理性行為理論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是從社會心裡學發展出來 的一個廣泛的研究模型,旨在探討影響意願行為的因素(Fishbein & Ajzen, 1975;

Ajzen & Fishbein, 1980),理性行為理論指出個人的信念和評價會影響其對特定行

為的態度,社會的規範及個人動機會影響主觀規範,個人對特定行為的態度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A)及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SN)會影響個人對 特定行為的意願(Behavioral intention, BI),而行為意願決定個人是否實踐特定 行為(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如圖 1)。

圖 1 理性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by 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 Management Science, 35(8), p.984

理性行為理論中,「態度」是指個人對實現特定行為的正面或負面感覺,受 到個人原本對特定行為的信念(Beliefs)及實踐特定行為後的評估所影響;「主 觀規範」指的是社會大眾的看法對個人觀點的影響,受他人認為個人是否應該實 踐特定行為,以及個人順從他人意見的程度所影響;「行為意願」則在測量個人 實現特定行為的意願強度。簡言之,個人對特定行為抱持正面態度,其他人也認 為個人應該實踐特定行為,那麼個人會有較高的意願實踐此行為(Fishbein &

Ajzen, 1975; Ajzen & Fishbein, 1980)。

資訊科技相關的研究顯示使用者的接受度同時受到內在的心裡因素及外部 變數影響,如:系統設計、個人特質、任務、流程及組織結構等,然而,理性行 為理論的基本假設認為個人是理性的且受個人意志影響其行為,若受到外部變數 影響,會降低個人行為的預測力,故不適合直接使用理性行為理論來研究資訊科

信念與評價 對行為的態度

行為意願 實際行為 規範與動機 主觀規範

技的使用意願。此外,理性行為理論本身屬於一般性的模型,廣泛應用於各種學 科中,並未針對特定領域發展量表,因此同期出現大量理論性研究,企圖了解理 性行為理論的侷限,並加以改進及擴充,其中,Davis(1986)結合理性行為理 論及蒐集調查超過 10 年的資訊系統相關研究,進而發展出「科技接受度模型」

(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

二、科技接受度模型

Davis(1986)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發展出資訊科技產品的使用者接受模 型,目的在找出一般大眾普遍能夠接受科技產品的關鍵因素,用來預測和解釋特 定科技產品為何不被大眾接受,並藉此採取適當的措施來提升科技產品的接受 度。換言之,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提出外部變數 會影響內在信念(Internal beliefs)、態度及意願的理論,並假設「感覺有用」及

「感覺好用」這兩種信念與使用科技產品的態度及意願相關,而實際使用行為則 取決於行為意願(Davis, 1989)。

科技接受模型主要分成五個構面(如圖 2):

1. 感覺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 U)

感覺有用是指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特定科技產品能夠提升其工作績 效。科技產品越容易使用,就能讓使用者付出相同的努力來完成更多的工 作,改善工作績效,因此感覺好用會影響感覺有用。此外,外部變數也會影 響感覺有用,例如科技產品的正確性、視覺化介面設計等產品本身的特性會 讓使用者認知產品是有用的;使用者本身亦可透過教育訓練及學習來提升產 能,增加其感覺有用。換言之,感覺有用會受感覺好用(Perceived ease of use, EOU)及外部變數影響,用迴歸方程式表示如下:

U = EOU + 外部變數

2. 感覺好用(Perceived ease of use, EOU)

感覺好用指的是使用者主觀認為特定科技產品容易使用。許多科技產品 的功能,如下拉式選單、游標及觸控螢幕等能提高科技產品的好用性,而清 楚完整說明產品功能的使用手冊亦可提升科技產品的感覺好用(Bewley, Roberts, Schoit & Verplank, 1983),由此可知教育訓練、使用手冊及客服人員 的協助等外部變數皆會影響感覺好用。用迴歸方程式可表示如下:

EOU = 外部變數 3. 態度(Attitudes, A)

態度是個人實現特定行為的正面或負面的感覺,會受個人主觀信念和實 現該行為的結果影響(Fishbein & Ajzen, 1975),故使用科技產品達成目標的 成效會讓使用者對該產品產生正面的感覺,由此可知,感覺有用會正面影響 到態度。感覺好用有較高的自我勝任感(Self-efficacy)及控制感,因此會 直接影響使用科技產品的態度;換言之,態度來自於個人的信念,當使用者 認知該產品能提升其工作績效且容易使用時,使用者對使用此科技產品的態 度就會越正面,即感覺有用(U)及感覺好用(EOU)會影響使用科技產品 的態度(A)。用迴歸方程式可表示如下:

A = U + EOU 4. 行為意願(Behavior intention, BI)

行為意願是指個人實現特定行為的意願強度(Fishbein & Ajzen, 1975)。

個人對科技產品的感覺越正面,其使用科技產品的意願會越高;使用者也會 因為相信特定科技產品能提升其工作績效而使用該產品,因此感覺有用會直 接影響使用意願,故感覺有用(U)和個人對科技產品的態度(A)會影響 使用者使用科技產品的意願。用迴歸方程式可表示如下:

BI = A + U

5. 實際使用行為

實際使用行為會受行為意願影響,也就是使用科技產品的意願越高,真 正會實際使用科技產品的強度會越強。

圖 2 科技接受度模型

資料來源:“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by 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 Management Science, 35(8), p.985

圖 2 顯示科技接受模型其五個主要構面的相依關係,從科技接受模型可知 感覺有用及感覺好用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使用科技產品的態度、意願及實際使用行 為,而外部變數會改變感覺好用和感覺有用,進而影響其使用意願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