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科技接受模型

2.2.1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科技接受模型是由 Davis(1989)所提出,這是一個廣泛被使用、理論紮 根的一般化模型,用於衡量使用者對於新興資訊科技的接受程度。Davis 是應 用 Ajzen and Fishbein(1975)的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及 Ajzen(1985)的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為基礎,提出科技接受模型是利用信念會改變態度,進而引發意圖而產生行 為的關係,去預測使用者對科技的接受度。以下先介紹理性行為理論和計劃 行為理論:

(一)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理性行為理論有二個前提假設:(1)個人是在自願的情況下從事某項行 為和(2)個人是出於理性的考量從事某項行為。基於二個前提假設再由三個 構面組成,分別是「行為意圖」、「態度」、「主觀規範」,其中行為意圖指的是 一個人會從事某種行為的意圖強度;態度是指一個人執著於某種行為所感受 到的好或不好,正面或負面的評價;主觀規範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行為時所 感受到的社會壓力。

在 TRA 中,行為信念的評估會影響到態度,而規範信念與遵從動機會影 響主觀規範,再由態度跟主觀規範影響行為意圖,最後行為意圖會影響實際 的行為。雖然 TRA 具有良好的解釋能力,但是當面臨新的環境背景時,需先 全面了解情境下所產生的信念。

(二)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計劃行為理論是 Ajzen 基於 TRA 的延伸研究,因為他發現人的行為並不 是百分百出於自願,而是受到外部的一些控制,於是他將 TRA 的模型增加「行 為認知控制」的新變數,重新衡量人的行為模式。

在 TPB 中有三項內在影響因素,分別是「行為態度」、「主觀規範」、「行 為認知控制」,前二項因素定義如上所述便不贅述,而行為認知控制是指對於 促進或阻礙行為效果的相關因素的認知。

這個模型也指出在強烈的態度、主觀規範和行為認知控制會引發行為意 圖,最終產生實際行為。例如人們在使用新科技的時候,認為界面的容易操 作性、存取的方便性或其他諸多的誘因,尌會提高行為認知控制,進而發生 使用意圖並實際使用的行為。

Davis 整合之前的研究,並加入自我效能與成本利益理論提出科技接受模 型,主張信念來自於使用者認知的實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及認知的易 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其中,認知的實用性代表使用者相信某一個特 定資訊系統能增進他的工作績效的程度;認知的易用性代表使用者相信操作 這個系統時是簡單容易的程度。另外,使用傾向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Use)

是 指 使 用 者 對 他 所 渴 望 採 用 的 資 訊 系 統 做 出 的 評 估 ; 使 用 的 行 為 意 圖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是衡量使用者會採用該系統的可能性。最後,

科技接受模型是以實際使用習慣(Actual Usage)為依變數,亦即使用者自行 回報採用該系統的實際時間與頻率次數。

圖 2- 3 科技接受模型 資料來源:Davis(1989)

外生變數

認知的實用性

認知的易用性

使用傾向 的態度

使用的行 為意圖

實際使 用習慣

2.2.2 科技接受模型的相關研究

上圖 2-3 表現了 Davis 最原始的科技接受模型的研究架構,這個模型既有 理論為基礎,還有實證分析的支持,針對使用意圖與使用行為都有強大的解 釋能力,並且操作貣來也非常的簡單,因此後續的研究除了用於分析傳統資 訊系統外(e.g., Venkatesh and Morris, 2000),也被用於分析架構在網路上的資 訊系統(e.g., Vijayasarathy, 2004)。有些學者根據原先的模型會考慮其他變數 的可能關係,有些則是刪除中間的態度和行為意圖兩個變數,直接研究認知 實用性或易用性對實際使用習慣的關係,因為多數的研究發現這兩個變數的 效果並不總是顯著的,反倒是在認知實用性與易用性之前加入前置外生變 數,再對照與實際使用習慣的關係成為近年研究的主流。

目前也越來越多學者認為 TAM 適合用於研究網路使用者的行為,像是網 站的開發與使用或加入線上社群的動機。網站開發者應該提供操作界面人性 化且實用的內容資訊,以增加使用者重覆瀏覽的機會;而在成立一個新的網 站時,資訊的品質舉凡相關性、精確性、即時性和完整性反倒比資訊是否能 用於支援管理上的活動來的重要,並且容易讓人了解也是訪客回流的關鍵

(Lederer et al., 2002)。Romm et al.(1997)也指出線上社群的經營與架構在 網路上的資訊系統是類似的概念,企業可以運用網路這個媒介去接觸潛在的 目標客群,並且是能對社群成員的決策行為和網路行銷策略產生顯著影響的。

網站的品質會影響使用者的接受程度與是否願意再度使用的意願,同時 也是驅動線上社群繼續營運的重要因素,因此許多研究提出衡量線上品質的 因素(online quality factors),其中以 DeLone and McLean(2004)所提出的 衡量指標最受重視。他們表示建構一個成功的線上資訊系統可以用資訊品 質、系統品質和服務品質來衡量。在電子商務的環境裡,研究這些線上品質 因素對使用者認知的實用性和易用性都有直接的影響;將線上品質因素視為 TAM 的外生變數也得到顯著的關係;在線上社群研究的範疇中,某些線上品 質因素也被視為影響使用社群的關鍵因素(Preece, 2001;Yoo et al., 2002;Kuo, 2003;Koh and Kim, 2004)。以下分別說明 DeLone and McLean 所主張的三種 線上品質因素:

(一) 資訊品質(information quality):

衡量線上服務所提供的資訊品質包括資訊的正確性、充份完整性、即時 性和呈現方式(Nelson et al., 2005)。特別是網路的互動中缺乏面對面接觸所 能得到的直接反應,因此更迫切需要有品質的資訊以促進分享交換,此外資 訊呈現的方式也能有效提升使用者的解讀能力。研究電子商務的學者也逐漸 肯定在衡量網站效率時,以使用者觀點來提供資訊內容的重要性。

(二) 系統品質(system quality):

使用者重視系統的穩定性、容易連結性、系統回應時間和系統的彈性,

都是系統品質的衡量面向。因為網頁系統的性能,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影響使 用者搜尋策略與效率的顯著因素。Yoo et al.(2002)也強調系統品質在線上 社群的重要性,許多社群成員表示當他們時常經歷社群網頁當機、反應時間 過久、網頁瀏覽上的不方便或經常斷線等問題,都會降低他們使用網站的意 願。所以一個高品質的網站系統尌應該創造一個舒適的虛擬環境,讓使用者 簡簡單單的尌能辨識功能群組和導覽工具,並且確保資訊有效的傳遞。

(三) 服務品質(service quality):

服務品質是網站提供的整體性支援能力,是讓人覺得可靠、負責任且具 有個人化的能力。DeLone and McLean 表示在電子商務的環境中,顧客服務 是資訊系統成功的顯著因素。因為線上的溝通行為缺乏人與人面對面的接 觸,所以經營線上事業與社群的管理者更應該給予有效的線上支援服務,比 如提供顧客安全保密性的機制、個人化資訊的功能或問題諮詢的服務。

2.3 品牌社群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