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素養導向教育的意涵

本節旨在探討素養導向教育的緣起與內涵,以及素養導向教育的課程設計。

首先說明素養導向教育的核心,並綜整素養導向課程的模式和轉化原則,以利 設計研究量表。

壹、素養導向教育之沿革

一、素養導向教育之源起和內涵

1990 年代,能力本位教育隨著全球化現象擴散到其他國家,興起一股教育 改革的風潮。Spady(1977;引自 Schilling & Kötting, 2010)為能力本位教育下 了定義,指一種涵蓋以數據為基礎的(data-based)、適應生活的(adaptive)、行 為導向的(performance-oriented)學習過程,透過行為檢核的機制,確保學生能

成功地扮演生活中的角色,例如透過教育訓練和檢核的機制,確保這些學員能 夠勝任飛行員工作。換言之,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於外顯能力的養成,

而教學目標亦聚焦在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評量成就。

全球化浪潮、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人口結構改變、產業結構及工作型態改 變、社會正義和公民參與的意識覺醒、永續發展日漸受重視等社會變遷,使得 各國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優質的人力資源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資本,但 是能力本位教育所培養的國民,無法有效解決生活環境的挑戰(王如哲,2000;

吳明烈,2010;吳璧純、詹志禹,2018)。

12

有鑑於現有教育制度無法因應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促使人類改變原本對於 教育的理念與觀點,重要國際組織紛紛轉向以素養為研究重點,諸如聯合國教 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以下簡 稱UNESCO)於 1996 年提出、2003 年增修的五大學習支柱;經濟合作發展組 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簡稱 OECD)

於 2005 年提出的三大核心素養,並且強調個人有必要具備素養,以適應變遷快 速且複雜的社會;2006 年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以下簡稱歐盟)提出八大 核心素養,認為素養有別於能力,素養具有「整合型和「動態式」的特色,素養 不僅是單一的外顯行為表現,更涵蓋多元的知能與態度,如圖 2-1 所示。

圖 2-1 OECD 對於素養的觀點 資料來源:引自陳佩英(2017)

由上圖可知,素養被視為個體在特定情境中的綜合性整體表現,包含技能 與方法、倫理與態度、知識與行動等,屬於終身發展的動態歷程(吳璧純、詹志 禹,2018;梁福鎮,2009)。

受到前摘教育研究成果與啟示的影響,許多國家的教育核心目標從培養能 力轉變為培養素養,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已轉變為以素養為導向的教育理 念。換言之,許多國家的學校教育不再只重視績效至上和成績表現,而是聚焦

13

楊俊鴻,2018;蔡清田,2014)。上述國際組織及主要國家的核心素養主張與我 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核心素養之對照,如表 2-1 所示。

14

15 俊鴻(2018);蔡清田(2014)

小結上述,對於本研究的啟示有二:

16

貳、素養導向教育的課程設計

一、素養導向教學之概念與特色

素養導向教學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之理念做為課程設計的經緯線,一方面關 注學生的學習特性、成長與發展歷程、生活背景與環境等因素,另一方面引導 其問題意識的生成,提供自主解決問題與學習之機會(吳璧純,2017)。楊俊鴻

(2016)、Cheng(2017)、Schröder(2015)等人皆認為「素養導向教學」是以 學生為學習主體,在一個情境中,學生能活用所學並實踐於行動中的一種課程 與教學取向。學校教師或教育人員可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等 方式,培養學生具備總綱當中的核心素養。

林新發(2018)分析,素養導向教育的特色為:1.兼顧個體與群體的平衡,

為需求結果導向的教育;2.強調人文與科技的互補;3.強化核心素養培養;4.注 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5.兼具學理與研究的基礎;6.著重學習與就業的接軌。

本研究依據總綱對「素養導向教學」的定義,是指「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 目標的課程、教學與評量」。

二、素養導向教學之模式

葉興華(2017)歸納各國之素養導向課程,主要有三種模式:1.領域的素養 導向課程與教學設計;2.跨領域/科目的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設計;3.主題式的 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設計。

吳璧純、鄭淑慧、陳春秀等人(2017)設計以學生學習為主軸的素養導向國 小生活課程,透過課程實作,初步擬定素養導向教學模式。吳璧純與詹志禹(2018)

進一步整理出完整的素養導向教學模式,如圖 2-2 所示。

17

圖 2-2 素養導向之教學模式

資料來源:吳璧純與詹志禹(2018)

楊俊鴻(2018)探討國內外關於素養導向教學的研究,包括黃政傑(1991)、 教育部(2014)、Banks(1989)、Chauvin 與 Theodore(2015)、Jacobs(1989)、 Miller(1996),以及 OECD(2016)等,依據學科素養及核心素養兩者之間分離 與結合的程度,歸納出五種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與評量理論模式(群),如圖 2-3 所示。

核心素養

(抽象通則素養)(一個主題/跨數個單元)

素 養

(將認知、情意和行動之統整)(一個主題/一個單元)

學習表現

(認知、情意和行動的部分表現)(有任務的學習活動)

學生是自 主學習者

教與學的歷程 教師是引導

者與協助者

脈絡化的 學習情境

教 師 交 付 或 學 生 自 訂的任務

學生思考 或討論

學生採取行 動,嘗試達 成任務的方 法及策略

學 生 反 思、自我 調整

18

圖 2-3 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與評量理論模式(群)

資料來源:研究者改編自楊俊鴻(2018)

三、素養導向教學之原則

洪詠善與范信賢(2015)依據十二年國教課綱脈絡,分析教師進行素養導向 教學設計與實施時,應掌握四項原則,分述如下:

(一)整合型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洪詠善與范信賢(2015)指出,過去偏重學科知識的填鴨式、教師中心的教 學型態,帶來許多問題。教師在設計素養導向教學時,應該重新調整教學目標,

以學生為學習和實踐的主體,朝向整合型的素養發展,包括知識、能力與態度 的完整學習。范信賢(2016)進一步說明,教師不應只偏重在知識的傳遞,必須 將知識、技能、態度整合在一起,這樣的學習歷程才符合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

(二)重視情境與脈絡的學習教材與教學設計

素養導向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習者能具備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因此 教師在課程設計上,特別重視情境與脈絡化,期使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學生 透過與周遭的人、事、物及環境互動,從中觀察現象、尋求關係、解決問題,會 開始關注如何把學過的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並且能夠落實於生活中(洪 詠善、范信賢,2015)。范信賢(2016)指出,素養導向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

19

養學生考試拿滿分,而是必須在面對問題時能展現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師 在設計課程時,必須將「學習內容和過程」和「學習者真實經驗與生活情境脈 絡」兩者加以適切結合,學習意義才會在其中彰顯出來,學習者才能獲得感知。

(三)重視學習的歷程、方法及策略

洪詠善與范信賢(2015)提醒教師在教材選用與教學設計上,要關照學生的 學習歷程及學習方法,使學生喜歡學習及學會如何學習。以自然科學領域教學 為例,教師除了教導重要概念或事實等知識領域,更能提供實作/實驗之歷程,

透過多元評量,希望學生能從中習得探索證據和回應不同觀點的能力。范信賢

(2016)進一步指出素養導向教學旨在培養終身學習者,因此教師必須把學習 內容與探究歷程結合在一起。教師不只是給孩子魚吃,更要教孩子如何釣魚,

讓孩子自己喜歡釣魚,才得以陶養學生擁有自學能力。

(四)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

洪詠善與范信賢(2015)提醒教師在素養導向教學中,必須能夠提供學習者 活用與實踐所學的空間,並關注學習者的內化以及學習遷移與長效影響。教師 在課程中應該營造一個讓學生能夠實踐力行表現的機會,才能檢視學生是否可 以整合所學,將所學遷移到不同的情境,包括生活、學習、休閒等方面,而持續 反思精進。例如學生對社會公共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將所學應用於生活情境 各種問題。

洪詠善與范信賢指出教師進行素養導向教學設計與實施時,要能參照總綱 核心素養、各領域/科目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並且掌握上述的四項原則,如圖 2-4 所示。

20

圖 2-4 素養導向教學設計與實施四原則 資料來源:引自洪詠善與范信賢(2015)

林永豐(2017)指出,素養導向教育不再是片段和零碎的知識灌輸,而是融 入情境和脈絡的動態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素養導向教學時,應掌握以下 四個原則:1.連結實際的情境脈絡,讓學習產生意義;2.強調學生參與和主動學 習,俾得以運用與強化相關能力;3.兼顧學習的內容與歷程,也就是學習內容與 學習表現,以彰顯素養乃包含知識、能力與態度的統整素養;4.針對不同的素養 項目,應有不同的設計重點。

綜合本節文獻探討,對於本研究之啟示,歸納如下:

(一)我國現正推動的十二年國民教育受到素養導向教育思潮影響,強調知識、

技能、情意並重的整合式學習,最終期待學生成為能適應社會生活的終 身學習者,也符合現代各國的教育潮流與趨勢。

(二)素養導向教學並不限於單一領域的教學,而是所有領域或學科都能適用 的教學和評量模式。

(三)素養導向教育並非只有單一模式,教師應依據學科本質與教學對象而彈 性調整課程,採用適合學生的多元教學與評量策略。

(四)教師設計並實施素養導向教學時,宜掌握幾個共通的轉化原則:

1. 知識的傳遞並非課程的唯一目標,教師要能夠將學習內容與情境脈絡 連結,使學生的學習產生意義。

21

2. 教師必須落實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課程中強調學生自主、參與 和反思的機會,學生要將所學內化並導向實踐與行動。

3. 教師應該關心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意或態度等方面的學習狀況,也 關照學生是否習得總綱的核心素養,透過課程設計將學校教育引導到 更均衡的全人培育。

4. 為落實總綱的課程理念,在教學上更強調彈性採用多元策略,也更注

4. 為落實總綱的課程理念,在教學上更強調彈性採用多元策略,也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