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組織承諾之概念與理念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並帶領成員發展校園空間發展藍圖,形塑校本建築風格。

(二)建構教育空間

校長能重視多樣化教育設施之建置,規劃人文、生活、永續及學 習的校園,使教育意境融入校園各個角落。

(三)融入課程教學

校長注重課程與教學空間的規劃,符應師生使用需求,激發學生 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與學習環境的品質。

(四)使用者共同參與

校長讓學校內、外使用者皆有機會參與空間規劃,使其感受空間 意義,增進參與感、認同感與歸屬感。

第二節 組織承諾之概念與理念分析

本節茲就組織承諾之意涵與理論發展進行探討,接著依據國內外 學者對組織承諾之分類與測量工具進行闡述並綜合分析,以了解組織 承諾理論基礎。

壹、組織承諾之意涵

承諾(commitment)一詞,係指個體心理上的一種狀態,有答應、

應允、應許之意。在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快速的社會社會中,團體與 個人的連結漸趨緊密,部屬的心理因素經常影響組織績效,因此早在 1960 年起代企業界便已卓手研究員工工作之動機、承諾、滿意度等心 理狀態,藉以了解其如何影響員工表現、工作行為,並探討相關性且 相關的程度為何。范熾文(2007)綜合各個學者的觀點,將承諾一詞 大抵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將承諾與自我概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動機、情感依附一併研究,指個體對組織的情感且因情感促發行為;

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認為個體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且對角色 有著期待、認同與高度的期望。

一、組織承諾之意義

組織承諾的研究之所以得以成為研究之焦點,主因是其與組織績 效的展現有相當之關聯。當員工進入組織一段時間後,因適應組織文 化所帶來的行為改變,以致爾後展現相對應的行為,可能影響組織之 績效,或發展方向。

1970 年代後組織承諾雖然逐漸受到重視,然而因其概念涉及社會 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至今其定義及解釋仍 是多面向的,且不同學者所下的定義,均有餘研究者深入研析之。如 Morrow(1983)分析測量組織承諾的相關的概念便超過 25 種;Stew 也觀察許多研究者難以區分承諾、動機與滿意度,顯示組織承諾的研 究仍十分繁雜(引自 Cadwall, Chatman & O’Reilly, 1990)。

Becker 指出組織承諾可視為決定人們表現出穩定行為的關鍵因素 之一(引自 Saeidipour, 2013)。而學校裡的教職員工,包含教師、行 政人員等人,多半會長期待在同一所學校到退休,流動率相對較低,

因而研究彼群長期服務於一所學校者之組織承諾,便顯得有意義。

多位學者指出組織承諾代表著個人對組織的認同程度及為組織付 出的傾向(Porter et al, 1974)。個人對組織認同越高,表示其組織承諾 越高。Buchanan(1974)形容組織承諾像黨派支持(paetisan),是個 人對組織目標、價值的一種情感依附(affective attachment),亦為個 人對組織除利益以外的意圖。

O’Reilly 與 Chatman(1986)持類似的看法,認為組織承諾可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定義為個人對組織的心理依附(psychological attachment),不過這樣 的依附究竟是先於承諾之前,抑或是承諾所導致的結果,O’Reilly 與 Chatman 認為有其模糊性,也顯現出組織承諾研究的多元面向。

因組織承諾的概念有其模糊性,有時甚至會與動機、滿意度等詞 混淆,故 Porter 等人(1974)在組織承諾的定義上進一步說明其意涵:

(一)對組織價值與目標有強烈的信念。

(二)有著為組織貢獻的慾望。

(三)想成為組織中有價值的一員。

國內研究方面,劉春榮(1993)認為組織承諾是成員對組織的認 同、努力意願、希望留在組織工作的態度與傾向。邱馨儀(1995)對 組織承諾的看法亦從成員對其組織目標、價值、信念著手,組織成員 認同組織並願為組織付出更多的努力與希望留在組織的態度,為組織 承諾的實質展現。

又如范熾文(2007)對組織承諾的觀點是組織成員基於資源交換 與價值認同觀點,以個人努力爭取組織有形、無形的資源,滿足自身 需求,同時,認同組織目標及價值,願意為組織付出心力,並希望能 留在組織服務的行為與態度表現。故組織承諾應有以下特性(范熾文,

2002):

(一)組織成員必須經過一段發展的時間才會發展出組織承諾。

(二)組織承諾有強亦有弱,成員的組織承諾可能受到情感影響、

政策影響而有所改變。

綜觀國內教育研究組織承諾之定義雖不盡相同,惟仍可整理其特 點如下:

(一)組織承諾首要係對學校之教育目標與價值認同(張新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2005、蔡炳坤,2007、葉佳文,2007、田欽文,2008、趙國輝,2008、

劉奕宏,2008、鄒惠娟,2014、胡銘浚,2015)。

(二)組織承諾會讓成員衡量自身需求與組織利益的投資報酬關 係而產生(蔡炳坤,2007、葉佳文,2007、趙國輝,2008)。

(三)組織承諾是願意為學校付出努力與心力(蔡炳坤,2007、

葉佳文,2007、田欽文,2008、趙國輝,2008、劉奕宏,2008、鄒惠 娟,2014、胡銘浚,2015)。

(四)組織承諾讓成員渴望成為學校的一份子(蔡炳坤,2007、

葉佳文,2007、劉奕宏,2008、鄒惠娟,2014、胡銘浚,2015)。

(五)組織承諾使成員期望留任繼續為學校服務(張新堂,2005、

葉佳文,2007、田欽文,2008、趙國輝,2008、鄒惠娟,2014、胡銘 浚,2015)。

綜合上述研究者對組織承諾之看法與見解,本研究對組織承諾之 概念性定義為:組織成員認同組織之價值,願意為組織付出努力並渴 望持續留在組織的態度。

二、組織承諾的模式

組織承諾的意涵與定義雖繁雜而多元,但自 1960 年代各個領域開 始研究後,組織承諾的模式建立逐漸系統化,加上各種實證性及與不 同變項之間關係的研究累積,組織承諾的模式漸趨清晰。以下茲說明 廣為運用之模式(Steers,1977;Mowday, Porter & Steers,1982;

Wiener,1982):

(一)Steers 發展「前因後果模式」

Steers(1977)所提出之前因後果模式理論,可謂組織承諾最具 代表性之模式之一。該模式包含三個前因變項與三個後果變項。前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變項為預測變項,以預測組織承諾之程度,包含個人特質、工作特性 與工作經驗;三個後果變項為效標變項,包括出席率、留職意願和工 作績效,受組織承諾影響。Steers 以此模式對醫療人員、工程師進行 問卷調查,發現三個前因變項均與組織承諾有顯著相關。而三個結果 變項中,僅留職意願與組織承諾達顯著水準;出席率與組織承諾則呈 中度相關;最後,工作績效與組織承諾無顯著相關。其模式如圖 2-7。

圖 2- 7 Steers 前因後果模式

資料來源: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by R.

M. Steers, 1977,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1), P.47

(二)Mowday、Porter 與 Steers 共同提出之組織承諾前因後果模式

(引自范熾文,2002)

Mowday、Porter 與 Steers 以 Steers 的前因後果模式為基礎,延伸 並擴充新的模式。該理論闡述組織承諾應以四個前因變項,並會導致 五個結果。前因變項包含個人特徵、角色特質、結構特質與工作經驗;

後果變項包含工作績效、員工任期、怠工情況、曠職情形、人員異動 程度。該模式呈現如圖 2-8。

個人特質

工作特性

工作經驗

組織承諾

出席率

留職意願

工作績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圖 2- 8 Mowday, Porter 與 Steers 前因後果模式

資料來源: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

(頁 102),范熾文,20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 文。

(三)Fishbein 組織行為的意圖理論

Fishbein 認為個人的意圖決定其行為表現。其中,影響行為意圖的 基本因素有兩種:分別為「內在規範信念」(internalized normative belief)與「工具性信念」(instrumental belief)。所謂「內在規範信念」,

係指個體對所屬團體的期待、主觀信念而影響個體行為表現者,為內 在規範信念;而「工具性信念」,是個體對於行為的理性態度,或者個 體對於對於行為的價值評估(引自 Wiener,1982),其理論架構如圖 2-9。

個人特徵

角色特質

結構特質

工作經驗

組織承諾

工作績效

員工任期

怠工情況

曠職情形

人員異動

資料來源: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s: A Normative View, by Wiener.

Y , 1982,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3), P.420

(四)Wiener 組織承諾形成理論

Wiener(1982)針對 Fishbein 組織行為的意圖理論加以擴展,其 探討員工在進入組織前到進入組織後,經過組織的社會化歷程,組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圖 2- 10 Wiener 組織承諾形成理論

資料來源: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s: A Normative View, by Wiener.

Y , 1982,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3), P.422

三、組織承諾的分類

組織承諾是了解團體內成員的行為因素之一,一般而言,組織承 諾大抵可分為態度性的面向與交換性的面向探討。然而組織承諾並非 單一的概念,產生組織承諾的原因與動機有很多,因之學者所發展出 組織承諾的類型亦有所不同。茲將學者對組織承諾的分類方式說明如 次:

Staw 對組織承諾的看法可說是早期相關研究的依循標準。其認為 組織承諾應分為兩部分觀察。一為態度性承諾,指員工源自於對組織 的認同感,願意付出努力以達成組織的目標;二為行為性承諾,係員 工因外在的壓力而需要完成組織目標表現(引自 Caldwell, Chatmen &

O’Reilly, 1990)。爾後,尚有 Stevens, Beyer 和 Trice(1978)、Reichers

(1985)、Alllen 與 Myer(1990)各自對組織承諾做出分類。

例如,Stevens, Beyer 和 Trice(1978)認為,組織承諾可歸納為 最

初 社 會 化

成為職員 前的忠誠 與義務

價值一致 性

任用與 錄取

組織社

會化 組織認

成為職員 後的忠誠 義務

承諾

應徵者原先的規範信念 職員內化的的規範信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心理性與交換性兩個面項。心理性面向強調成員對長期以來組織的認 同(identification)、投入而使其願意留在組織中。交換性面向則係指 組織成員衡量組織所帶給自己的利弊,先從考量自身從組織獲得多少 利益,這些利益是否讓組織成員不願意失去?如果成員不願意失去,

則會較願意留在組織。

Reichers(1985)則從不同角度切入,認為組織承諾應包含附屬利 益(side-bets)、歸因(attribution)與個人與組織目標一致(individual/

organization at goal congruence)。其中,承諾是組織成本和組織報酬的

organization at goal congruence)。其中,承諾是組織成本和組織報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