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相關理論

第二節 組織變革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

第二節 組織變革

當外在環境發生重大改變或組織本身出現嚴重不適應現象,也就 是組織生存的威脅或危機,或組織因為成長出現嚴重結構性瓶頸,這 時組織系統則須進行必要的創新與變革,它的目的不是維持既有系統 的穩定,而是自我顛覆、破舊立新,再造新組織(鄒雲華譯,2004)。

組織面對來自政治、文化、經濟或科技等外在環境因素改變,己 超出組織既有運作常模而致使組織績效不彰,甚至喪失競爭力,這時 組織調整改造被視為是必要的手段,行政機關組織改造的方式無論是 以行政法人、公私協力、公辦民營、業務委外甚至民營化,但採行任 何種方式,組織體制所面臨的將是組織重組、整併、縮編及人員的精 簡,其改革衍生的結果將可能對既有的價值體系造成衝擊,對組織成 員而言,不論是工作壓力、生活型態、行為態度、人際關係及對組織 的信念,亦將隨之改變或遭受破壞,對未知的恐懼,使成員在變革過 程可能會產生抗拒行為,對變革工程可能造成相當大的破壞,而變革 要克服最大難題就是人的抗拒,變革成功與否,成員的支持則具有決 定性關鍵因素。

壹、組織變革的定義

對於有關組織變革(Organizational Change)的相關文獻,諸多 的研究報告指出,組織變革是組織賴以生存、維持發展,提升組織績 效的必經過程,但變革關聯著複雜情境,牽涉層面廣泛,對於組織變 革的定義,尚無一致的看法,茲將國內外學者對組織變革的不同定義 予以整理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一、Leavitt(1965)認為組織變革是一複雜的系統,由結構、任務、

技術、人員等四項組織中最重要且互為相關的變數所組成,而其 中任何一項變數發生改變都將引起其他三個變數的改變。

二、Morgan(1972)認為組織透過變革的過程可使組織更有效率的運 作,達成平衡成長,保持合作性,使組織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具彈 性。

三、Webber(1979)認為組織變革是經由改進組織的政策結構或改變 組織成員的態度或行為,以增進組織績效。

四、吳秉恩(1993)定義組織變革係為提昇組織文化及成員之能力,

以適應環境變遷維持均衡,並進而達到生存發展目標的之調整過 程。

五、吳定(1998)界定組織變革,指組織受外在環境的衝擊,並配合 內在環境需要,而調整其內部的若干狀況,以維持本身的均衡,

進而達到組織生存與發展目的的調整過程。

六、Robbins(2001)認為變革就是使事物變得不一樣,係指組織受 其內外在因素影響後,在有計畫或非計畫性之下,從事個人、團 體或組織相關層面的改變。

七、Jones(2001)認為組織變革是組織從現在的狀態轉變到期望的 未來狀態,是組織重新設計與轉型、以增進其效能的過程。

八、Kotter(2002)認為組變革係採用新科技、重要策略的改變、流 程再造、併購重整為不同部門,提昇創新能力,以及組織文化的 改變。

九、詹中原(2006)認為任何有機體及組織體,因環境改變而導致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織自然的改變,稱為「變革」,這種由某種狀態轉變到另一種狀 態的自然改變可有利於組織或不利於組織,就是組織變革。

綜上觀之,組織變革係組織因內外在環境的衝擊,為自身的生存 與發展,所進行調整體質或重新翻修的動態過程,其主要目的在使組 織能應付各種情境變遷,保持組織的持續發展,以提升組織競爭優勢。

是以,本研究參酌吳定、Morgan 及 Robbins 等人觀點,界定本研究 對組織變革的定義為「組織為因應內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內部機 制,確保持組織的運作均衡,使其對環境適應力更具彈性,以維持組 織的生存與發展的調整過程」。

貳、組織的變革模式

組織的變革模式是瞭組織變革的動態過程,而各個組織變革過程 依變革的時空環境不同而各有差異,以下茲就各學者提出的各個變革 模式予歸納說明。

一、Kurt Lewin(1951)的變革力場分析模式

Lewin 於 1940 年代後期研究組織發展時,首創與變革有關的組 織變革模式,Lewin 認為組織是否發生變革,取決於「變革抗拒力」

(Restraining Force)與「變革驅動力」(Driving Force)二種力量相 互抗衡的結果,當變革驅動力與抗拒力相當或是抗拒力大於驅動力時,

組織則維持穩定不變的狀態,但若驅動力大於抗拒力時,此時可能進 行組織變革。當變革發生時,須先以解凍(Unfreezing)現有狀態,

再推展到期望的狀態,然後再重新結凍(Refreezing)行為或體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以保持在期望狀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7;丁明勇等譯,2009)。

茲就解凍、改變與再結凍內涵加以說明:

(一)解凍(Unfreezing):此階段屬於溶化過程,其方式可借助某些 事件或主題刺激組織成員,使其意識到舊態度、舊行為無法適 應新情境,讓成員察覺組織變革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並讓成員 瞭解變革的資訊,從做事老方法中掙脫,進而尋求解決之道。

(二)改變(Changing):此階段是提供並促使人員學習新的行為模 式,明確提出的改變方向,而採取行動,透過組織結構與過程 的變革,發展出新的價值、態度與行為,最後達到改變組織或 部門行為的目的。

(三)再結凍(Refreezing):此階段是再強化和支持人員所學得的新 方法,使組織穏固在一個新的均衡狀態,使新建立的行為或運 作能持續,不致回復到原來的狀況,如利用組織文化、規範、

價值觀、能力、政策和結構來強化新的組織狀態。

以下圖 2-1 說明 Lewin 的變革抗拒力與變革驅動力相互抗衡的關係 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

圖 2-1 Lewin 之組織變革力場理論模型

資料來源: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7),管理學:整合觀點創新 思維,頁 489。

二、Lippitt,WatsonWesley(1958)的計畫性變革模式

Lippitt 等學者將 Lewin 的三步驟變成五步驟,後又由 Kolb and Frohman 兩人加以修正而成,他們認為組織發展的干預活動是相互重 疊(Overlapping)且相互影響(Interaction),變革過程包括五個階段

(吳秉恩,1996;孫本初等,1999):

(一)發展變革需要(Development of a Need for Change):此階段即 Lewin 的解凍(Unfreezing)的步驟,係將舊有態度、傳統習俗 與支持行為加以改變,並透過各種方式,讓成員意識到變革的 需求。

(二)確定變革關係(Establishment of a Change Relationship):此階 段重心強調變革推動者與被服務者間建立一種同心協力的工 作關係,以期在實際推動變革時,將抗拒減至最低,增加變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成功機率。

(三)厲行變革措施(Working toward Change):此階段即 Lewin 的 改變(Changing)步驟,即釐清或診斷被服務對象的問題,檢 視解決問題的備選方案與目標,將行動計畫轉變成實際的變革 措施。

(四)維持變革穩定(Genera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Change):此 階段即 Lewin 的再凍結(Refreezing)步驟,即將變革措施推 展至整個系統,同時必須採取行動,使前面各階段的成果維持 下去,稱為「制度化的過程」(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五)終止協助關係(Achieving a Terminal Relationship):此階段假 設被服務對象已在變革中習得專業知識,與自我解決問題的能 力,因此變革推動者與被服務者間的關係,在適當時機應予結 束。

三、Leavitt(1964)的組織變革模式

Leavitt 認為變革的途徑可以透過結構、技術、行為等三種途徑,

此三者具高度依賴性,任何一種變革都可能引發其他變革連鎖反應。

以下以圖 2-2 說明三個途徑的運作方式:

(一)結構途徑(Structural Approach):強調權力關係、協調機能、

集權程度、工作再設計、及組織結構與其他制度層面的變革。

(二)技術途徑(Technological Approach):強調工作流程的重新安 排,與工作方法與工作技術的改變來達到組織變革的目的,包 括新機械設備、創新技術與電腦化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三)行為途徑(Behavioral Approach):強調態度、激勵與行為技能 的改變,如藉助甄選、訓練及考評來完成變革。

針對結構與技術的變革,Zohar D.認為所謂「重建」(Restructuring)

與「再造」(Reengineering),儘能治標,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它只 不過是把家裏的傢俱搬動一下,雖然丟了一些傢俱,房子還是原來的 格局,若要根本的改變與轉型,須要改變的是基本模式、想法與情感,

也就是說,要重新設計房子或甚至需要拆掉房子重建(謝綺蓉譯,

2001)。

圖 2-2 Leavitt 的組織變革模式

資料來源:Leavitt, H. J.(1964), Applide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Industry, in W. Copper, H. L. Leavitt, and M. Shely, ed., New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四、Bullock Batten 的計畫性變革整合模式:

Bullock 和 Batten 二人提出「計畫性變革的整合模式」(Integrative Model of Planned Change),其運作模式歷經探索、計畫、行動、整合 等四階段,每階段均構成一個完整循環過程。圖 2-3 即在說明組織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3

革即不斷依各階段循環運作活動。

(一)探索階段(Exploration Phase)

此階段是瞭解與蒐集環境變化相關資料,使成員察覺問題所在 及變革的必要,並建立共識。

(二)計畫階段(Planning Phase)

此階段是診斷問題所在,設計出若干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後並 訂定出一套組織變革計畫。

(三)行動階段(Action Phase)

此階段是將計畫付諸執行,並評估其執行結果。

(四)整合階段(Integrative Phase)

此階段是將執行結果加以定型,以維持變革後狀態,並加以擴 張及不斷更新。

圖 2-3 Bullock Batten 的計畫性變革整合模式

資料來源 CummingsHuse1989,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4th ed, St.Paul, Minn:West, p.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4

五、Kotter 的組織變革模式

Kotter 的八個連續性變革步驟,是針對組織變革失敗的因素所設 計,又可稱為企業成功轉型八部曲,它同時符合 Lewin 的變革三階段 模式,其中第一至第四項為 Lewin 的解凍突破階段,五至七項則改變 變革階段,第八項則屬再結凍的定型階段(潘東傑譯,2002)。如圖 2-4 所示:

(一)升高危機意識

變革之前必先在相關人員升高危機意識,藉由所營造的危機感,

變革之前必先在相關人員升高危機意識,藉由所營造的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