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未完成的啟蒙

新的存在狀態;最後,以氣氛理論作為理解古代權力運作的視角,並選取日食為 例,由其中奏鼓、用牲、用幣等身體展演的儀式經驗,說明氣氛所開顯的文化權 力符號。循此,透過辯證「罪感」的結構形態、始原定向、災疫義涵、身心經驗 及政治教化等文化影響的課題,最重要的即是提高此一觀念的深度,以有效整合

「罪感」所醞釀發酵的人文活動經驗,益使總體性的「罪感」之理論引導與價值 判斷成為可能,並在後代詮釋的過程中得到深層意義的揭示與旁通。

雖然,「罪感」的特殊表現,可於東方文化內形成一個啟蒙的起點,但因儒 家道德意識極強,恥感印象太深,使得「罪感」本身長期缺乏歷史進程的關注。

加上「罪感」發展的延續性,自然會影響到對兩漢災異,以及漢晉佛、道懺悔思 想興起後的發展。以此而觀,不同時代的「罪感」內涵,儘管各有風姿,卻不盡 然是以斷裂的內容進行著,反而應具有與現代性思維接榫的意義,值得我們續作 開發。最後,尚須說明的是,本文的論述以架設「罪感」的思考框架為主,重視 的是「罪感」的理論啟示意義,而非「罪感」的系統開展意義,故對全面祈禳、

凶死儀式的考察較少論及,以致不同類型儀式的特徵和價值遂無法在本文顯現,

這是本文設計之初的要求使然,而此一部份的研究則有待於來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著作

(一)甲骨、金文之屬(按姓氏筆畫排序)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 年 6 月。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共 4 冊)》,北京市:中華書局,

1996 年 5 月。

王 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 年 2 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共 13 冊)》,上海市:中華書局,

1979 年-1983 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補編(共 7 冊)》,北京市:語文出 版社,1999 年 7 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共 6 冊)》,香港:中文大 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 年 10 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共 8 冊)》,上海 市:中華書局,2007 年 4 月。

李 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著:《古文字詁林(共 12 冊)》,上海市:上 海市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共8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6月。

姚孝遂主編,肖丁副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1月。

馬承源主編:《商周靑銅器銘文選》,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6 年 8 月-1990 年 4 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市: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

高 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市:齊魯書社,1989年7月。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12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古籍(按年代先後排序)

《十三經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影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 開雕本。

《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公司,1968年9月,臺2 版。

《正續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7年6月。

漢・司馬遷著,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南朝宋・裴駰集解,〔日〕

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樂天出版社,1972年11月。

漢・焦延壽著,徐傳武、胡真校點集注:《易林彙校集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2年3月。

漢・許 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10月,景印清嘉慶20年經韻樓臧版。

漢・宋 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臺北市: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74 年1月。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2月,第2版。

宋・羅 泌:《路史》,收入耿素麗、南江濤編:《先秦史研究文獻三種》,北京市: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10月,景印清嘉慶6年酉山堂藏版,第3冊。

宋・馬端臨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市:中 華書局,2011年9月。

清・江 永:《禮書綱目》,臺北市:臺聯國風出版社、中文出版社,1974年10 月,據嘉慶十五年婺源俞氏鏤恩堂刊本影印。

清・秦蕙田著,清・盧文弨等手校:《五禮通考》,臺北市:聖環圖書有限公司,

1994年5月。

清・段玉裁注,清・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附檢字)》,臺北市:廣文書局有 限公司,1972年4月。

清・孫希旦著,沈嘯寰等點校:《禮記集解》,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10 月。

清・永 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986 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孔廣森著,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附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北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徵引書目

市:中華書局,2013年1月。

清・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年4月。

清・孫星衍著,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987年9月。

清・郝懿行箋疏,范祥雍補校:《山海經箋疏補校》,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8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月。

清・李道平著,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12 月。

清・龔自珍著,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 月。

清・陳 立著,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市:中華書局,2013年5月。

清・王聘珍著,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5月。

清・王先謙著,沈嘯寰等點校:《荀子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9月。

清・王先謙著,何晉點校:《尚書孔傳參正》,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9月。

清・郭慶藩著,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61年7月。

清・孫詒讓著,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市:中華書局,2001年4月。

清・孫詒讓著,王文錦等點校:《周禮正義》,北京市:中華書局,2013年1月,

第2版。

蘇 輿著,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徐元誥著,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

2002年6月。

程樹德著,程俊英等點校:《論語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8月。

許維遹著,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9月。

石聲漢:《齊民要術今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6月。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5月,第2版。

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徐宗元:《帝王世紀輯存》,北京市:中華書局,1964年6月。

朱祖延主編:《爾雅詁林》,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安作璋主編:《郝懿行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10年4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7年2月,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 月。

方向東:《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7月。

李步嘉:《越絕書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13年5月。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3月,3版。

(三)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書店出版社,2011 年 1 月。

丁 山著,沈西峰點校:《商周史料考證》,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年 12 月。

卜風賢:《周秦漢晉時期農業災害和農業減災方略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6 年 9 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編:《上古史待定稿(共 4 冊)》,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年-1985 年。

方俊吉:《禮記之天地鬼神觀》,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5 年 3 月。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 年 12 月。

王 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1 年 5 月。

王 暉編,何飛燕著:《出土文字資料所見先秦秦漢祖先神崇拜的演變》,北京市:

科學出版社,2013 年 8 月。

王 輝:《一粟集:王輝學術文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 月。

王中江:《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3 月。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市:東 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6 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附別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1 年 12 月。

王國維著,謝維揚等編,李朝遠點校,張永山復校:《王國維全集》,杭州市:浙 江教育出版社,2009 年 12 月。

王 平、顧彬(Wolfgang Kubin):《甲骨文與殷商人祭》,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徵引書目

2007 年 11 月。

王祥齡:《崇祖敬天思想理論與實踐》,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年 3 月。

王貴民:《先秦文化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 年 7 月。

王秀臣:《禮儀與興象──《禮記》元文學理論形態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14 年 4 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三星堆祭祀坑》,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9 年 4 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 學出版中心,2004 年 6 月。

艾蘭(Sarah Allan)等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市:江 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6 月。

白於藍編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年 1 月。

白金銑:《唐代禪宗懺悔思想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9 年 1 月。

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風俗》,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年 12 月,據開明書店 1928 年初版影印。

江紹原:《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年 10 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8 年 5 月,2 版。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9 月,3 版。

何炳棣:《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2013 年 7 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 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