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初任母職之知覺感受

初任母職對於女性生涯發展而言,是一個意義重大之轉捩點,它意味著生命 的延續、責任的承擔、角色的轉變;初為人母者需經歷懷孕之各種身心變化、生 產之劇烈疼痛、性命交關之風險,產後即刻須面對自我照顧及嬰兒照顧之雙重壓 力,除了需積極調整身心狀況外,同時需增進育兒新知、建立良好親子關係,以 稱職扮演母親角色;新手媽媽在一連串轉變的過程中,時時面臨著考驗與挑戰,

需不斷的學習與調適因應。此外,在面臨身障兒之巨大衝擊,如前文獻探討所 述,母親們往往會歷經「震驚」、「否認」、「悲傷」、「接受」等歷程,其悲傷程度 猶如痛失親人般強烈。

本研究之兩位個案,晴媽因屬高齡懷孕,懷有雙胞胎,產前歷經身心不適、

安胎之苦、產後之生活重心均落在孩子身上,終日之照顧工作導致身心精疲力 竭,在壓力沉重、缺乏有力支持的情形下,造成情緒憂鬱低落之傾向;當晴媽得 知身障兒事實,當下反應是震撼、難過、無法置信…..然而,經由理性歸因、正向 思考、逐漸能接受此一殘酷事實;反觀寬媽,在懷孕階段面臨身心巨大改變,但 適應情形堪稱良好,生產過程十分順利,產後在娘家坐月子,在親人情感支持與 人力協助下,得以無後顧之憂的調養身心,較無身心俱疲、不堪負荷之現象;面 臨身障兒的打擊,寬媽在震驚之餘,堅強以對,透過不斷閱讀文獻,從醫學上歸 因,找出自我調適之道,接受此項考驗。兩位個案在初任母職階段均面臨生理、

心理、角色、生活的重大轉變,隨即,身障兒之重大打擊接踵而至,面對此非預

102

警式的人生衝擊,初任母職者需經由不斷學習與調適,以成功因應生命挑戰。

二、母職困境與因應

在漫長之母職之路,身障兒母親需長期承擔照顧之責,背負身心巨大壓力,

其母職困境如前文獻探討所述,包含「母親個人」、「身障兒」、「家庭」、「社會」

等不同層面,母親個人之教育程度、社經背景、家庭關係、家庭支持、社會文 化、身障兒本身之障礙類別、障礙程度等因素均會影響母職扮演。本研究之個 案,因本身之家庭背景、社經資源、身障兒的發展情形不同,所面臨的母職困境 亦不同。

(一)以正向信念及「解決問題」模式因應困境

晴媽因家中三位子女皆為聽障兒,隨著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其母職歷程每 隔一段時間皆會面臨新的挑戰與任務;此外,因夫家之家庭結構屬於父權文化模 式,「男主外,女主內」之意識形態根深蒂固,所有家庭照顧事宜幾乎由晴媽一 肩扛起,家庭分工嚴重失衡;其母職最大困境為缺乏重要他人(晴爸)之支持,

雖然有所缺憾,晴媽仍積極透過各種社會支持管道,竭盡所能的扮演母職角色,

並以正向態度面對人生逆境。反觀寬媽,在初任母職階段即面臨孩子是唐氏症的 巨大衝擊,面對此一人生變故,是寬媽初為人母的母職困境。在為期半年的自我 摸索、對話、調適、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寬媽從醫學的角度了解唐氏症之病因,

其出現非個人(母親)特定因素所致,亦非醫學所能預防;有了上述認識,寬媽 漸能釋懷並坦然接受這項母職挑戰。在家庭互動層面,由於寬爸長期專注於個人 生涯發展,疏於關照家庭事務,寬媽需獨自承擔教養之責,家庭分工亦屬失衡。

觀察兩者之母職經驗,雖各自面臨不同的困境,然而,兩者皆能以正面的態度看 待母職角色,以「解決問題」的模因應母職困境,堅定、積極的扮演母職角色;

其所建立正向母職形貌,無形中,打破一般人對身障兒母親的刻板印象,身障兒 母親之任務雖漫長與艱鉅,然而,並非意味著其人生際遇一定是慘淡無光、其母 職生活必定是愁雲慘霧、也並非意味著母親們會長久陷溺悲傷情境而無法自拔。

(二)全然接納身障兒及展現母職力量

進一步觀察,兩位個案在養育身障兒的過程中,均展現難能可貴的母職力 量;因教養身障兒,她們得以重新省思人生的意義與真諦、開拓生命的格局與視 野,因孕育新生命所獲得的啟發,無形中將影響母親們對事物的看法及處事態 度,她們的思維一方面更為寬大包容、善解圓融,另一方面則是更為堅毅、勇

103

敢、更具有正面力量以因應各種挑戰;意即,兩者之母性力量既是柔軟細膩、體 貼入微,同時也是堅韌強大,足以承擔育兒之重責大任。在母職實踐的過程中,

晴媽與寬媽均正向看待孩子天生的限制,將之視為已然存在之「個別差異」而努 力不懈;她們皆將孩子們視為「一般孩子」教養,此種教養觀意味著對身障兒全 然的接納,積極營造「最少限制」之學習環境,以激發其潛能。在家庭之外,兩 者皆因個人特殊際遇,而能充分體會其他弱勢族群的處境,展開愛的行動;如:

寬媽在職場上發揮教學專業,協助更多的孩子,晴媽則是積極投入志工行列,伸 出社會關懷的觸角。她們的生命際遇看似困頓,但卻在困頓中累積樂觀、知足、

關懷的正面能量;這些正向的能量正是母職力量的具體展現。

(三)母職概念依自身經驗加以延伸及修正

在兩位個案的母職實踐的過程中,晴媽將母職視為上天所賦予的職責,未曾 產生「生殖者之過」之迷思與自責現象,雖曾短暫追隨「理想母職」的樣貌而心 生愧疚,然而,經時間之沉澱,逐漸能破除此種迷思,以不自我苛責的方式扮演 母親角色;反觀寬媽,其母職實踐與教養模式一向具有自我主張,未曾受到「理 想母職」之框架與限制,也未曾陷入「生殖者之過」之迷思、背負他責與產生自 責現象。從上述觀察可發覺,長久以來影響母職經驗的母職意識型態在兩位個案 身上逐漸鬆動中,此現象意味著女性並不只是被動、機械式的接受傳統社會文化 的箝制,其母職概念能依女性自身之生命經驗被加以延伸、修正及再建構。

三、社會支持的力量

社會支持為透過人際互動的過程,提供給當事者實質上、情感上的協助,使 個體感受到被關懷、接納、認同,獲得自尊、歸屬感、安全感等基本需求之滿 足,具有正向功能。如前文獻探討所述,社會支持之來源可分為「非正式的社會 支持」及「正式的社會支持」,其種類可區分為「實質性支持」、「情緒性支持」、

「訊息性支持」等;適時運用社會支持能舒緩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有助提升其家 庭功能。

本研究之個案獲得社會支持的管道、種類、來源大相逕庭,然而,兩者皆能 藉由社會支持之力量適時舒緩其母職壓力,協助其母職實踐。以晴媽為例,由於 親職觀念的極度落差,在教養之路始終缺乏晴爸的支持、認同與協助,因此,晴 媽轉而向家庭外的專業機構(或是基金會)尋求各項社會資源與支持,以增進親 職知能,協助孩子面對成長的問題;同時,透過志願服務的歷程,晴媽獲得極大

104

的精神支柱與心靈回饋,得以正向的看待人生逆境,稱職的扮演母職。換言之,

晴媽在母職歷程中所獲得之「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多來自家庭外之正式 社會支持管道。反觀寬媽,其社會支持的力量,多來自周遭之親人,屬於非正式 之社會支持管道。由於寬媽的原生家庭(娘家)對身障兒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懷,

雖然居住環境分隔兩地,始終能在第一時間給予寬媽即時的人力協助,這些由綿 密親情所提供的「實質性支持」、「情緒性支持」,是寬媽母職實踐的強力後盾,

此強大的支持力量不因空間的距離而產生阻礙,也突破了台灣傳統婚嫁觀念

(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娘家不宜過於干涉女兒婆家事務」)之藩 離,在寬媽最需協助之時,提供依靠及喘息空間。除上述,在教養小寬的過程 中,小寬所給予的種種正向回饋屬於「情緒性支持」之一環,亦是支持寬媽堅定 扮演母職的重要力量。

四、融合教育下的學習困境

近年來,在「教育機會均等」、「教育正常化」等教育思潮之影響下,特教工 作之推動多以「融合教育」為主軸,此種教育理念主張教育公平,強調每位孩子 皆有參與主流教育之權利,不應因其天生之限制而遭忽視、排擠、拒絕或剝奪。

為順應此教育潮流,如前文獻探討所述,台灣之特殊教育相關法規均在「零拒 絕」、「回歸主流」、「融合」之特教思維下,訂定明確規範。然而,徒具法源依據 並不能保證每位具有特需求的學生均得獲得最適切之服務;觀察本研究個案之就 學經驗,兩者均在國小階段接受融合教育,卻都因就學環境配套措施不足,面臨 了不同的學習困境。

(一)資源班教師無法展現專業

小寬屬唐氏症患者,國小時期安置於普通班,同時接受資源之服務。當時小 寬在資源班的個管老師更替頻繁、學習無法獲得應有的進展、亦無法符合寬媽之 期待,在寬媽眼中,當時資源班的課程設計,猶如「補救教學」的翻版,一來無 法符應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融合教育所強調之「充分參與普通課程及社會適應」之 課程精神,二來亦無法針對個案之特殊需求,提供適切之學習支援。小寬之學習 歷程凸顯了兩種現象:其一、在第一線的特教老師,雖已取得了特教師資培訓之 資格,卻仍呈現專業能力不足之窘境;其二、個管老師忽略了融合教育之實施,

小寬屬唐氏症患者,國小時期安置於普通班,同時接受資源之服務。當時小 寬在資源班的個管老師更替頻繁、學習無法獲得應有的進展、亦無法符合寬媽之 期待,在寬媽眼中,當時資源班的課程設計,猶如「補救教學」的翻版,一來無 法符應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融合教育所強調之「充分參與普通課程及社會適應」之 課程精神,二來亦無法針對個案之特殊需求,提供適切之學習支援。小寬之學習 歷程凸顯了兩種現象:其一、在第一線的特教老師,雖已取得了特教師資培訓之 資格,卻仍呈現專業能力不足之窘境;其二、個管老師忽略了融合教育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