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一、資料收集

質性研究之資料收集方法包括訪談、觀察紀錄、和文件分析等,其訪談方式 依據研究者控制程度、嚴謹程度不同,可分為「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 談」、「非結構式訪談」等(林本炫,2007;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潘 淑滿,2003)。所謂「結構式訪談」為透過面對面、直接交談而獲得資料,研究者 需事先設計好題目,並決定提問之順序,訪談題目以封閉式問題為主;所謂「半 結構式訪談」則是以預先設計之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訪談過程較為彈性,問題較 為開放,研究者可依受訪個案調整提問順序及發問方式;「非結構式訪談」則是 無訪談大綱,依據研究者感興趣之主題進行提問,為控制性較小之訪談方式。一 般而言,所謂「半結構式訪談」、「非結構式訪談」需藉由受訪者進入其生命情 境、進行深入敘說者,則稱之為「深度訪談」(林本炫,2007)。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深度訪談」之基本概念為:(一)重

視受訪者之觀點與角度,其主觀感受被賦予較高之價值;(二)需透過受訪者熟 悉之語言以了解其內在觀點;(三)深度訪談之內容具有目的性及主題性,有別 於一般之閒談形式;(四)強調受訪者與研究者之雙向互動過程,兩者之角色較 為對等;(五)訪談過程重視研究者積極聆聽的態度並需依訪談現況保持彈性處 理之原則(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潘淑滿,2003)。深度訪談是研究者 瞭解受訪者之感受與經歷最主要之方式(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它是研究者 深入受訪者的生活,與其共同建構生活經驗與詮釋生活意義之過程(潘淑滿,

2003);透過研究者與受訪者面對面的對談及重複性之交互作用,研究者能以較客 觀的角度發掘受訪者真實感受與觀點,並得以了解受訪者之生活經驗、生命歷程 及對社會現實之認知(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換言之,「深度訪談」

是質性研究蒐集資料的方法,研究者透過營造自然的情境,與被研究者建立平等 的「夥伴關係」,針對特定主題進行口語及非口語的雙向溝通,就像進入一場

「對話之旅」一般,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藉由積極參與、交流聆聽,共同建構社會 現象及行為背後之意義(潘淑滿,2003)。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究身障兒母親之母職經歷,及身障兒之就學經驗,運用深

56

度訪談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除於訪談期間全程錄音以利建立逐字稿外,亦需於 訪談過程細心觀察研究對象之表情、神態,情緒等非語言訊息,將之紀錄在訪談 札記中。本研究之資料收集以訪談紀錄、訪談札記為主,其他相關之文件資料為 輔,藉由與研究對象的互動,貼近當事者,了解其想法與觀點,並詮釋事件之意 義。

二、資料整理與分析

(一)資料分析

質性研究最終的步驟是詮釋、分析、彙整及發現結果,然而,質性研究通常 收集到大量的語言及非語言資訊,研究者要在龐大的文字資料中解讀出意義,需 透過不斷反覆閱讀訪談資料,發揮高度的判斷、詮釋力以達到研究之目的(吳芝 儀、李奉儒譯,1995)。一般而言,質性資料之整理與分析可分下列步驟,分別 為:1.建立逐字稿;2.仔細閱讀逐字稿,反覆推敲,找出重要事件;3.進行編碼及 形成不同之範疇(category);4.檢視編碼之分類與建構主題;5.重覆修正與再分類

(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

在質性分析的流程中,「編碼」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編碼」

(coding)之意涵為:針對質性資料進行逐字逐句之分析及細部分解,進而從中 精煉出概念及範疇,透過探究範疇及概念彼此的關係,呈現研究成果(林本炫,

2007)。為求資料分析之嚴謹度,編碼步驟可分為「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 擇編碼」等,分述如下(潘淑滿,2003):1.「開放編碼」:此為編碼之第一階 段,研究者需將仔細閱讀逐字稿,在文本中標示出關鍵字句或事件,針對文本進 行有意義之分解;2.「主軸編碼」:此為編碼之第二階段,研究者需透過綜合歸 納,找出概念間相同或相異之處、及彼此間的關聯性,以建構資料中的主軸概 念;3.「選擇編碼」:此為編碼之第三階段,研究者經歷上述階段後,需從主軸概 念中選取最符合研究主題者,進一步去詮釋研究問題。上述之編碼分析是由分解 至逐漸統整的過程,也是「由下到上」的歸納過程(林本炫,2003),透過「開放 編碼」、「主軸編碼」、「選擇編碼」等步驟以呈現嚴謹、相互關聯的研究成果。

(二)本研究之資料分析取向

本研究參考上述編碼方式進行分析,企圖從龐大、複雜的資料中歸納出符合研 究目的之主題,用適切的文字陳述文本中的意義。基於上述,本研究之資料分析流

57

程如下(范信賢,2003;楊建源,2003): 1. 建立敘說文本

研究者依據深度訪談內容,整理為逐字稿;逐字稿之呈現需鉅細靡遺、詳 盡確實,完整的逐字稿有助了解受訪者意念的脈絡,亦能使資料分析更接近原 貌。凡研究對象說話之語氣、情緒、使用之語言、聲調等均須忠實紀錄,避免 遺漏任何能反映實情之細節。本研究之逐字稿如下表:

表 11.

本研究之逐字稿

代號說明:M1:第一位受訪對象;01:第一次訪談;01:問答流水號

流水編號 訪談內容逐字稿

M1-01-01 懷孕期很幸福,但是很容易想東想西,怕生出有問題的小孩,生完後未診斷 前也很幸福,診斷後進入地獄….

幸福的時刻是老公疼、沒上班、每天過得好悠哉…….很怕生出有問題的小孩是 因為覺得什麼事都有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M1-01-02 其實我剛生完小孩子就後悔了,因為我其實不想背這種負擔,負擔的意思是 覺得當人挺痛苦…..負擔的意思應該是說,當父母為孩子擔憂操心那種憂心,

我覺得對自己是折磨

M1-01-03 一歲六個月去醫院打預防針,醫生跟孩子互動一下後就跟我們說帶去評估。

我馬上進入狀況,完全沒有無語問蒼天的時刻,我做了很多事……馬上進行評 估,同時我馬上上網找資源,評估確診同時我已經在上課了,我也加入國科 會計畫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 整體閱讀文本

當文本建立後,即進行整體之閱讀,以進入研究對象之生活經驗中,了解其 生命歷程;在閱讀的過程中,同時記錄所思所感,以建立後續文本分析之基 礎。

3. 檢視重要事件、脈絡並進行編碼

在整體閱讀後即進行重要事件之意義編碼。首先將文本中之重要訊息予以標 記、編碼,並在閱讀過程中,將有意義之字句進行摘要及記錄反思;其次,經 由反覆閱讀將個案之個別事件賦予意義。本研究之意義編碼如下表:

58

表 12.

本研究之意義編碼

代號說明:M1:第一位受訪對象;01:第一次訪談;01:問答流水號 c:意義編碼;n:研究札記

代號說明:M1:第一位受訪對象;01:第一次訪談;01:問答流水號 c:意義編碼;n:研究札記;t:事件意義編碼

59

5. 意義再分析與主題重組

主題初步建立後,研究者須再進入部分事件中進行省思,檢視擬定之主題意 義是否能與部分事件相吻合,是否有邏輯矛盾衝突之處。在此歷程中,研究者 需秉持不斷發掘與探索之精神,必要時,適切重組主題,以求新主題能更貼近 研究對象之生活經驗與生命歷程。

6. 透過反思進行跨個案比較與確認共同主題

研究者在進行文本分析的歷程中,需時時不斷反思,思索已建立之主題是否 呼應研究問題?主題間的關聯性為何?是否能反映事件背後之意義?再者則是 進行跨個案比較,以歸納出不同個案之共同主題,藉以突顯不同個案之共同生 命經驗。

7. 協同團隊合作共同檢證

為求研究之嚴謹性,本研究之分析歷程需透過團隊合作加以檢證;此團隊成 員包含研究者、指導教授、研究所友人、研究對象等,透過集體討論與檢視,

可避免主觀偏頗與盲點,達集思廣益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