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課程教學實施後的反思

第一節 結論

研究者是以泰國中華會館中華語文中心華語文教學為研究場域,採量 化問卷圖表統計以及質性研究方法分析資料。在前五章與小節中,已分別 將所提出的探討問題,依據文獻理論,整理華語文教學課程理論和行動研 究理念等等相關文獻資料做為研究基石,對二、三年級華語文的學習者做 問卷,電話訪談,教學教室觀察、教學錄音,電話訪談、隨機同儕與家長,

確確實實地做行動研究實踐教學反思。更透過與同儕交換教學心得,與家 長溝通,分析學習者學習評量,證實了學習者學習成績進步、學習興趣提 高,學習者會主動與教師(研究者)溝通學習問題,師生互動的情況良好,

因此總結研究者的研究已達到所要研究的目的,提昇學習者的興趣與學習 效果,同時也提昇了教學品質。

研究者認為做一位負責任的教師,必須身體力行,注重承諾,就好像 研究者對我的指導教授所交待的功課一樣,實際的去做,盡我所該盡的義 務,因為我是學生。如果我對我的作業不負責任,我怎麼去教導我的學生,

甚至自己的孩子,要他們確確實實地去做,他們該做的功課或者應盡的義 務呢!

研究者覺得身為一位華語文教師,必須有以下三項理論基礎作為基本 配備,(一)華語文教師專業知識與素養,(二)華語文教學基本歷程與問 題,(三)瞭解學習者的學習知能與態度。研究者謹以此三項既是理論也是 實踐工具,與華語文教師以及讀者分享。以作為本論文的結論與建議。分 別闡述說明如下:

壹、華語文教師專業知識與素養

在本論文研究時,研究者電話訪談、隨機訪談同儕當中,發現有的同 儕對班級經營方面不注重,「都說我的班學生都很專心學習,都沒問題」,

不然就說「那與華語文教學沒有關係」,研究者就問那班上秩序的維持算 不算,同儕只有笑笑表示。同儕認為只要教華語文,學習者的學習態度與 教課無關。其實華語文教師就好像學習者的褓母,十八般武藝都要會,學

習者會心服口服你的教學,根據柯華葳、Shulman對專業教師的發展,應 具備專業知識的要領,我們可以得知專業的華語文教師,除了要有班級經 營知識之外,也要具有學科教材相關的教學專業知能,才能勝任有效的教 學。

一、華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

專業華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下述的專業知識:

(一)教師要知道如何管理教室。例如當學生在教室中注意力不集中,如 何重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當中還包括教室佈置,使環境充分發揮中文教 育的功能。

(二)教育目標的知識。華語文教師要知道為什麼要教中國語文,其至終 的目的是什麼。當目的澄清時,教師就能掌握學習華語文的本質,而不會 本末倒置。

(三)瞭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特質。在華語文非強勢語言的社會中,這是教 師的一個極大的挑戰。如何去暸解學生因年齡、經驗、能力而有不同,學 前評估是教師的責任。

(四)教育脈絡的知識。教師要知道華語文在泰國社會的地位,有什麼可 以促進華語文的學習?有哪些是障礙?甚而能化阻力為助力。

(五)學科內容知識。就是教師要暸解所要教的教材。教師並應知道中國 語文(如形、音、義、語法、文化等)的特色及這些內容在學習時的組織 邏輯。

(六)教材教法知識。今日各種教材與電子媒體,都是教師可以善加利用,

以增進學習效果的工具。只有專業教師才知道,如何為其學生選擇最有助 於學習華語文的材料。

(七)課程知識。專業教師要能配合學習者能力與興趣,設定學習目標,

挑選合適的教材,甚至自己編寫一些教材,然後搭配恰當的教法進行教 學。教學後,檢查學者是否學到,沒學到的,再進行補救教學。例如:聽 說練習單的製作。

二、華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一)對自己的教學做有系統的質疑與探究,以作為課程與專業發展的基 礎。對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訓練?是傳授記憶性的知識?是價值規 範的啟發?是引導學習者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等等教學反思。

(二)有系統的自我研究;教師應具備有研究自己的教學的技能與承諾。透 過教室的研究程序以測試自己的教育觀點與理論,教師應具備且願意應用 研究技巧於教學實務情境,以探究與檢測相關教育理論。發展與精進自己 的判斷準則。在價值啟發與思想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應如何看待自己的角 色。

(三)教學藝術高超的教師;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在教學任務,精 通課堂教學的方法和要領,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要做整體的考 量。

(四)能勝任各項教學工作,又能從事研究工作的教師。累積豐富的教學 經驗,較為深厚的語言學基礎,較為豐富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至少掌 握一種所教語言以外的語言,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對自己所研究的領 域的現狀有較為全面的瞭解。

(五)教學要熱忱,有耐心、有愛心,能做到因材施教,建立學生的信心,

培養創造力。富有幽默感;營造教室為輕鬆活潑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對華 語產生有趣的學習,增強學習效率。

貳、華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歷程

在第四章行動研究前需求分析-搜索華語文課程教學變項資料,第五 章華語文課程教學實施後的探討,為本論文教師行動研究與教學反思實務 方面的探討,研究者透過訪談同儕教學經驗、瞭解學習者的學習態度、親 師互動、教師的專業知能與素養、華語文課程教材、華語文教學基本歷程、

課程評鑑(課程設計或教學目標模式、過程模式)等等變項所做的行動研 究。在進行研究的階段中,得到的答案是身體力行的實踐原則很重要。理 論再好,學問再淵博,沒有實際的行動,還是等於零。

在本章研究者還是要再以泰勒法則的課程模式,柯柏勒華語文教學基 本歷程來提醒華語文教師,並配合學習者認知發展程度,來作為華語文課 程設計。

一、華語文課程設計

研究者介紹下列這幾位專家學者的理論,作為華語文教師設計課程的 原則;美國教學評量專家 柯柏勒 R. J. Kibler 提出「教學基本模式」(The General Model of Instruction,GMI),依據美國芝加哥大學教育心理學 教授 B. S. Bloom 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布魯納(J.S.Bruner) 強調順序性、

繼續性和統整性等課程組織規準之螺旋式課程組織方式 ,「近代課程理 論之父」之稱的泰勒(Tyler),在其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

所提出課程理論,簡稱「泰勒法則」或「泰勒理論」,提到課程設計的四 個基本問題(Tyler, 1949):

1.學校應達到何種教育目的?

2.為了達到這些教育的目的,應提供何種學習經驗?

3.這些經驗如何有效的組織起來?

4.如何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否達成?

泰勒的課程模式如下表: 表十六 泰勒的課程模式 來源 來源 來源 學習者 社會 學科 ↓ ↓ ↓ 暫時性的一般目標

↓ ↓ 過濾 過濾 教育哲學 教育心理學 ↓ ↓ 暫時性的一般目標 ↓

選擇學習經驗 ↓ 指導學習經驗 ↓

評鑑學習經驗

二、華語文教學原則

研究者在課堂呈現給學習者的教學方式,包括研究者的教學態度、教 學方法、課程學科內容(華語文教材的內容)的重組。

(一)分析階段 1.確定起點狀態

教學是一個有目的和有計畫的活動過程,所以分析教學對象對於整個 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華語教師必須瞭解學習者的華語程 度和聽說讀寫各方面的水準,這便是確定教學起點的前提。雖然學習者入 學時,經過簡單測試而分在不同班別,但也只是測出大概的水準。因此,

同一個班級學習者的程度仍然可能非常參差,需要教師去深入瞭解,然後 定出一個較為折衷的起點,可以使程度較好的學習者滿意,程度差的學習 者也能跟得上。這樣進行教學才有共同的基礎。(蔡雅薰2008)

研究者在第四章行動研究前需求分析-搜索華語文課程教學變項資 料,進入教學課程之前一定要先瞭解,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背景、華 語文的能力,核對上一期的成績單和觀察第一堂課的溝通情形,再加班級 上課守則,這樣大概瞭解學習者之後,才能計畫教學目標。

2.分析教學任務

分析教學任務是確定教學目標的關鍵。教師教授一篇課文或進行一堂 課,要達到什麼樣的要求和目標,中間要突出哪些教學難點,需經過哪些 演練,可能要跨過哪些障礙,華語教師必須心中有數,這就是對教學任務 作出精當分析的意義。

一般而言,教師既要能夠掌握學習者的原有水準,也能要求學習者需 要達到的學習目標。而這從學習者原有水準到教學目標所規定的新水準之 間究竟有哪些課堂教學內容要呈現與演練的,則必須仔細分析。針對華語 教學的特性,華語教師首先需要針對於生詞、句型(語法)、認知三個面向 進行掌握與診斷,分析清楚:

(1)有多少生詞量,哪些是學習者熟悉的詞素,哪些是陌生的詞素,以低 年級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還是溫故知新。

(2)新句型的難度如何,學習者能否理解新句型的知識基礎,學習者容易

產生哪些病句,如何協助修正偏誤等。研究者以生活化為主題的照樣造 句,舉例做對映練習。

(3)新內容所含的舊知識和新知識有哪些,理解新內容需要以什麼來協助 記憶。

(二)實施階段 1.設計教學技巧

擬定的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執行貫徹,必須運用適當有效的教學技巧,

通過良好的教學手段,讓學習者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快地感知、理解、

強化和運用新的知識技能,因此設計教學技巧是提高教學品質和教學效率

強化和運用新的知識技能,因此設計教學技巧是提高教學品質和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