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教學反思—如何決定這些教育目標是否達成

第五章 課程教學實施後的反思

第一節 課程教學反思—如何決定這些教育目標是否達成

一、課程評鑑

課程評鑑亦即評鑑目標與結果是否一致,以確認課程是否有效。以李 珀〈課程評鑑〉,課程評鑑是學校從事發展課程任務時,不可缺少的一項 活動。為了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能夠落實,同時更能永續進行,學校本位 的課程評鑑便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高新建,民 90)。

課程的品質、效能或價值從事正式的價值判斷(黃政傑,民 76;Sowell, 1996)。其主要的活動包括,確認判斷品質的標準,蒐集相關的資料,以 及將標準應用在品質的判斷上(Sowell, 1996)。至於其實施的層級,則 可以出現在任何設計或產生課程的層級。

至於課程評鑑的目的,則如 Tyler(1991)所指出之運用方案評鑑的目 的,至少有以下六項:

1.檢視現有的方案;

2.選擇可以取得之更好的方案,以便取代目前正在使用,但是卻又被認為 較沒有效果的方案;

3.協助發展新的方案;

4.確認方案對學習者或是其他對象當中的不同群體的差異性效果;

5.對學習者提供效果與成本的估計;

6.考驗方案所依據之原則的適切性與有效性。

Tyler 認為課程評鑑即是對課程目標進行一連串的評鑑。黃政傑

(1993)認為課程不應只有教學材料的層次,它應包括整體的過程與結果。

將評鑑視同收集與提供資料,讓決策人員從事有效的決策;評鑑不僅檢視 課程的效率及管理課程問題,也理解評鑑所涉及的道德及美學意涵,並探 討何人會從評鑑受益。

從上述學者的觀點可知,對課程的定義不同,其評鑑的範疇及重點也 有所不同。從陳美如(2001)課程本身定義觀之,如果認為課程是目標或

學科,課程評鑑即是針對目標與學科進行評鑑;如果認為課程是計畫,則

2-4 補充相關教材。

與回饋

但在泰國從事華語文教學由於語文關係媒體資訊並未發達,因為在泰 國學習者大多只能使用泰語版的電腦軟體,少數有中文或英文版本的電腦 軟體,所以利用媒體教學尚在開發階段。學習者的基本能力指標亦必須視 其學習者所處的環境而有所調整。

因此表十二的課程評鑑指標,研究者僅以對第二語言或第一語言學習 者華語文教學課程為評鑑範圍。在表十二裡有劃線的部分評鑑指標,為研 究者無法達到的評鑑指標。其餘的課程評鑑指標研究者都做到了,但對其

「明確知道基本能力指標、階段能力指標、單元目標」、「依據階段能力 指標選取教材、以培養十大基本能力」,對第二語言或第一語言的學習者 來說,可能無法做到很完善。因為平常都不說華語文的學習者就無法做 到,只好依程度不同做仿作練習、延伸教學,以「我手寫我口」來替代,

當然在教室也以口說做句型、語詞加長或造句,從作文的最基本單位句子 開始練習。

「評量人員與評量時間的多元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老師、家長)。」

因為是第二語言學習者或第一語言學習者,在低年級的語文能力還不足得 情形無法參與評量,加上只是週末班上課小節時數很有限,家長有的也看 不懂華語文。只能與同儕交換評量方法與意見。

特殊學障的例子;曾經教過一位視覺障礙(斜視)的青少年學習者,記得第一 次上課時,學習者不敢說話,手還會發抖。當研究者發現他的問題時,每次上課 都問他瞭解課文內容,觀察到他在教室上課漸漸的不那麼緊張,功課也一次比一 次進步。本來都不喜歡活動的人,漸漸的開朗起來,當他的妹妹來找他時,還會 與妹妹玩得很開心,在教室裡、教室走廊追逐。

有一天,研究者打電話與家長溝通,他的視力問題,家長告知研究者他本來 是泰國某大學的學生,因為視力而造成學習困難,所以中斷上學,才到中華語文 中心(C.L.C.)學中文。研究者告訴家長,可是他在我的班級上課情形很好,研究 者建議家長帶學習者去看醫生,是否能手術,修補斜視問題,家長謝謝研究者的 電話。整學期學習者在我的班級都很快樂的學習。

學習結束後,有一天突然收到學習者的電話,[問老師,您有沒有「世上只 有媽媽好」這首中文歌詞,他要參加聖誕節的表演],我告訴他,老師沒有,但 是你可到網路下載。研究者想他應該是比以前開朗了。

二、評量的結果與歷程

(一)常模參照評量

「常模參照評量」(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s)是集中注意於某 位學習者成績分數與其他學習者成績分數之間的比較。研究者會在課堂教 學觀察成績(分數)不好的學習者,上課是否專心,作業是否定其繳交,聽 懂教師上課的內容嗎?自己會去練習、記憶課本內文的知識嗎?相對的也是 會留意成績(分數)高的學習者,為什麼會考高分? (王明傑、陳玉玲,2002) (二)標準參照評量

「標準參照評量」(criterion-referenced evaluations)是集中注意 評量某位學習者特定技能的精熟程度,且可以不論及其他學習者對相同技 能的精熟度,不必與其他同學相比較對相同技能的精熟度的情形。標準參 照評量是與「教師教導的課程、課目標或課程目標」密切地相連結。

集中注意評量某位學習者特定技能的精熟程度,不必與其他同學相比 較對相同技能的精熟度的情形。可以分析學習者的學習個別差異。研究者 將評量的結果與歷程舉四個例子說明如下:

1.以第 32 期 2008 年 6 月為上學期成績和第 33 期 2008 年 12 月為下 學期成績兩者的差異,觀察學習者的學習情形。

2.出席次數與形成性評量的關係,觀察學習者的課堂上課對形成性評 量的影響。

3.課後說華語與閱讀華語文課外書對學習者形成性評量的影響如何。

4.按時繳交作業與學習者形成性評量成績的關係。

詳細闡述說明如下:

1.以第 32 期 2008 年 6 月為上學期成績和第 33 期 2008 年 12 月為下學期 成績兩者的差異,觀察學習者的學習情形。

研究者將第 31-32 期 2007-8 年 12、6 月的形成性評量成績,亦即第 33 期 2008 年 8 月剛剛學期開始的成績(橘色線、綠點)與第 33 期 2008 年 12 月學期結束的形成性評量成績(藍線、紅點),以曲線圖表比較,以下以 第 32 期 2008 年 1-6 月為上學期成績,第 33 期 2008 年 8-12 月為下學期 成績。如圖表十-7 所示下;

學習者的成績退步的都是缺課太多,其中 A1、A5、A6、A7 四位學習

2.出席次數與形成性評量的關係,觀察學習者的課堂上課對形成性評量的

2008年12月出席次數 2008年12月成績 2007、8年12、6月出席次數 2007、8年12月、6月成績

2 0 0 8 年1 2 月出 席 次 數 1 7 1 8 1 8 1 6 1 7 1 6 1 7 1 6 1 4 1 7 1 7 1 8 1 8 1 7 1 4 1 4 1 8 1 7 1 6

3.課後說華語與閱讀華語文課外書對學習者形成性評量的影響如何。

93. 4797. 2194. 2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