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貨幣收益

本研究原始資料2004 年至 2007 年宜蘭縣休閒農業經濟效益報告,在 貨幣收益的調查範圍包括:特產及紀念品、體驗、餐飲及住宿等。若欲估 算貨幣收益,首先,從遊客調查結果中,取得每人在場內的平均花費,再 乘上所推估的全年遊客人數,即可得場內總貨幣收益。相同方式,從調查 結果中,求得外縣市遊客每人在場外的平均花費,再乘上所推估的全年外 縣市遊客人數,可估算外縣市遊客的總周邊收益,故從場內收益與周邊收 益加總後,即可得知創造出多少的總貨幣收益。

二、 遊憩效益

所謂的遊憩效益是指遊憩者在遊憩參與的過程中,其遊憩慾望與需求 獲得滿足而產生的利益,包括社會、心理、健康、教育、宗教、經濟、法 令等利益。且遊憩資源提供戶外遊憩的機會,帶動觀光事業的發展,促進 經濟建設,影響區域繁榮,因此涵蓋經濟、社會、生態及綜合效應。對遊 客而言,遊憩資源所能帶來的直接效益或間接效益,對遊客的遊憩需求和 滿意度有很大的影響,就遊憩資源的經營管理者而言,如何有效評估遊憩 效益,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目前非市場估價方法分類方式很多,依經濟理論上效益分析,將主要 的非市場估價方法分為「所得補償法」(Income Compensation Approach)與

「支出函數法」(Expenditure Function Approach)二大類。「所得補償法」是 針對環境資源的增減量,直接找出能使消費者達到原來效用水準之補償金 額,條件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即屬之。而「支出函 數法」則利用環境資源與其他市場之財貨在消費者效用函數中之相關性,

導出環境資源增量與減量之價值,有旅遊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 , TCM)與特徵價格法(Hedonic Price Method , HPM)。

上述三種非市場估價方法中,「條件評估法」屬於直接評估法,因為此 方法可虛擬一非市場財貨的交易市場,透過問卷方式直接詢問使用者的付 費意願,進而估算市場財貨的價值;而「特徵價格法」及「旅遊成本法」

屬於間接評估法,必須透過已具有實際交易價格的財貨來評估非市場財貨 間的「弱互補性」的關係,已經反應出非市場財貨的隱含貨幣價值,詳見表 4- 2。

表4- 2 三種非市場價值評估法內涵之比較

方法 特徵價值法(HPM) 旅遊成本法(TCM) 條件評估法(CVM) 適用衡量對象 公園、綠地、住宅 生態景觀、森林

健康、環境品質、

遊憩資源、生態景 觀

效益衡量法 間接推估法

(間接法)

間接推估法

(間接法)

直接詢問

(直接法)

適用評估時序 事後評估 事後評估 事前及事後評估 方法 計算特徵價格 計算旅遊成本 問卷詢價 資料來源:巫惠玲(2003)

由於學術界評估遊憩效益的方法,大多採旅遊成本法(TCM),而本研 究所彙整的 2004 年至 2007 年宜蘭縣休閒農業經濟效益評估報告中,亦採 用此方法評估遊憩效益,故在此針對旅遊成本法(TCM)理論模型,加以 說明。

旅遊成本法的構想源自於Hotelling(1947),他從不同的居住區中觀察

旅遊距離和參與率,並據此導出遊憩需求函數,進而推估遊憩效益,而其 模型的具體化則是Clawson 和 Knetsch(1966)將其應用於戶外遊憩資源價 值之推估,如今已被廣泛應用於如釣魚、打獵、划船、森林遊樂等遊憩資 較低,符合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假設消費者的遊憩效用受到旅遊 次數(q,每次旅遊成本為 p)及合成商品(Z,其價格為 1)之影響,在所 數(Trip Demand Function, TDF)為:

)

(Consumer Surplus, CS),如圖 4- 1斜線部分的面積。

旅遊成本

在實證研究上,影響旅遊需求的解釋變數除了旅遊成本外,也可能包 括個人的社經特徵(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變數,因此建立如下的 迴歸模型:

另一種評估模型由 Cameron(1992)提出,其模型不以旅遊需求線為 推估對象,而是直接假設效用函數的型態,並以最大概似法(Maximal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推估效用函數之參數。在(2)式下的概似函 數為: 依補償變量(Compensation Valuation, CV)及對等變量(Equivalent Valuation, EV)的定義,即可推估遊憩效益:

)

陳凱俐和溫育芳(1995)採用此架構,而將效用函數由 Cameron(1992)

的二次式修正為 Cobb-Douglas 函數的單調轉換函數形式,將消費者至遊憩 區旅遊次數(q)及對合成商品(z)之效用函數設定為: 支出(Linear Expenditure)型式。效用函數中參數 之最大概似估計式為:

標則包括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 CS)、Hicks 提出的補償變量

(Compensation Variation, CV)和對等變量(Equivalent Variation, EV)等。

消費者剩餘(CS)是指消費者對財貨的願付額度超過他對該財貨實際

支付的部分;補償變量(CV)是指狀態改變時,為使消費者維持變動前的 滿足程度,需自消費者拿走或給予的部分;對等變量(EV)則是為使消費 者免於面對計畫帶來之狀態改變並使其保持在變動後的滿足水準,需自消 費者拿走或給予的部分。三者皆為剩餘的觀念,消費者剩餘為普通需求線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以下、實際支付金額以上的部分,而補償變 量為以原效用為基準所繪出的受補償需求(Hicksian Demand Curve)以下、

實際支付金額以上的部分,對等變量則為以新效用為基準所繪出的受補償 需求(Hicksian Demand Curve)以下、實際支付金額以上的部分。簡言之,

這些觀念是指消費者對某商品所願意支付的代價,超過他實際支付代價之 差額,因此差額可衡量消費者額外之滿足。

具體而言,陳凱俐和溫育芳(1995)雖承襲Cameron(1992)僅採用補 償變量與對等變量為遊憩效益指標,但由於其模型係先設定效用函數,可 據以推導普通需求函數,因此容易求得消費者剩餘。黃宗煌(1989)等多 篇文獻所採用的模型為直接設定旅遊需求函數型式,從而估計消費者剩 餘,但並未估計補償變量與對等變量。Hausman(1981)曾說明,透過Roy’s Identity及微分方程,由普通需求(Marshallian Demand)推導支出函數

(Expenditure Function)後,可推導出補償變量與對等變量,詳見表 4- 3。

表4- 3 旅遊成本法遊憩效益評估模型比較 項目 以黃宗煌(1989)為代表

之推估方法

陳凱俐與溫育芳(1995)

之推估方法 效 用 函 數

之假設 無 U(z,q)=alnz+(1a)ln(q+1)

需求函數 假設函數型態

線 性:

q

=β0+β1

p

+β2

Y

半對數:ln q=β0+β1

p

+β2

Y

由效用函數推導而得線性支出 函數:

(1 )( )

Y

q a

p a

= −

表4- 3 旅遊成本法遊憩效益評估模型比較(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