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經驗之詮釋

第三節 綜合分析

壹、經歷失落經驗

一、在教養自閉症兒童的過程中,皆經歷失落經驗

當失去一個正常的孩子時,會引發父母親在不同層面上的失落(Leick& Davidsen -Nielsen,1991),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會經驗包含父母期望的失落、親職角色的失落、

父母自我的失落、對原有生存價值體系的失落、原有家庭生活的失落、社會隸屬感的失落

(羅婉榛,2006;張英熙,2002)六個層面的失落經驗。本研究中,兩位自閉症兒童母親,

一路教養自閉症孩子的過程中,皆歷經了部份層面的失落經驗,下列分別就兩位研究個案 經歷的失落經驗說明之:

(一)雅欣的失落經驗-「親職角色」、「原有家庭生活」、「社會隸屬感」的失落 雅欣在「親職角色的失落」、「原有家庭生活的失落」、「社會隸屬感的失落」層 面上感受強烈。Ross(1978)指出孩子的障礙,可能使父母失去因親職角色所帶來 的重要感、成就感及意義感(引自張英熙,2002),對照雅欣育有四名孩子,扮演了 十七年全職家庭主婦的角色,在生下阿國與阿洋前,已經具備豐富的母職經驗,教 養孩子的能力備受肯定。但是雙胞胎自閉症孩子的誕生,讓向來和孩子之間保持密 切互動關係雅欣,因無法與自閉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互動關係而感到落寞,同時,

在教養過程中,因自閉症孩子的特徵增添了教養的困難度,需要花費比較養一般兒 童更多的心力,且要經過長期的奮戰和反覆的訓練,再加上芳真必須獨自一對二,

教養雙胞胎,時常讓她蠟燭兩頭燒精疲力盡,挫敗感更加深了她對於親職角色的失 落。

其次,原有的家庭生活,因自閉症孩子的誕生而完全改變,雅欣將所有的時間、

精力、心力都花費在阿國與阿洋身上,長期身處疲勞、緊繃的精神狀態之中,連同 大兒子及二兒子也都投入協助照顧弟弟們的工作,因而犧牲了自己的時間,也打亂 了原有的生活步調。再者,Poewrs(1993)指出,當醫療、教育、經濟和家庭的資 源與支持度不足時,將會造成身心障礙兒童父母次級的失落。從前述雅欣的故事中 得知,她曾多次面臨醫護人員不友善的態度,以及孩子就學時遭到學校拒收的情況,

沒有得到適當的醫療及教育的資源與協助,讓她感到既氣憤、孤單又無助,這些事 件也引發了她在社會隸屬層面上的失落。

(二)芳真的失落經驗-「父母期望」、「父母自我」的失落

芳真在「父母期望」、「父母自我」層面上,感受到強烈的失落。由於雯雯是芳 真的第一個小孩,初為人母對於孩子的到來必是充滿了期待與美好的憧憬,再加上 雯雯是前夫家族中的長孫,公公和婆婆也非常期待其能夠含飴弄孫的狀況之下,雯 雯障礙的事實對芳真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且家中長輩有意無意的挖苦奚落,更重重 的加深了芳真的壓力。

再者,孩子是父母自我的一部分(Klass,D., 1988),父母也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 的延續。雯雯語言及溝通上的障礙,對於擅長語言,以語言做為謀生工具的芳真而 言,無疑是宣告了女兒無法繼續延續她的生命,無法繼承她的專長,這部份對於她 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在訪談過程中,芳真多次提及了雯雯「欠缺語言工具」、「語 言是雯雯的濫工具」,能明顯的感受到芳真對於雯雯欠缺語言這項工具的、無奈與 失落感。

貳、孩子障礙的事實,引發母親的悲傷反應

根據第二章的文獻顯示,悲傷階段無特定順序及時間;不同階段可能並存或不會發 生。受到孩子障礙的程度、母親的個性、家庭內外在環境等因素之影響,每位身心障礙兒 童的母親所會經歷的悲傷階段並不一致。依據 Fallen 和 McGovern(1978)所稱,身心障礙 兒童父母悲傷反應的過程包含「拒絕」、「覺知」、「調適接納」三個階段,分析本研究 中兩位自閉症兒童母親的悲傷反應,可知兩人皆經歷過這三個悲傷反應的階段,說明如下:

一、「拒絕承認」孩子的障礙階段

在孩子的鑑定過程中,雅欣在親戚的安排下,帶孩子到樂樂醫院(化名)鑑定,雖然 對評估結果感到震驚,但是沒有再到其他醫院求診。而芳真的不同點在於,面對孩子的障 礙程度是高功能自閉症,而非典型自閉症的結果,她仍懷抱著女兒的表現可能只是比一般 孩子差一點,也許不是自閉症的希望,因此多次更換不同醫院,一而再的想要確認孩子障 礙的事實。

二、「覺知」孩子的障礙階段

其次,在「覺知」孩子是自閉症的事實時,哭泣、沮喪、悲傷是兩人共同的情緒反應。

Luterman(1979)研究顯示,父母在覺知孩子障礙的事實後,也開始了失落哀傷的歷程(引 自羅婉榛,2006),如同前述雅欣和芳真也開始歷經了不同層面的失落經驗,各種負向的心 理反應也油然而生。

根據研究顯示,因自閉症兒童的發展障礙、情緒困擾或特殊行為表現等問題,導致自 閉症兒童的家長所承受的壓力較大;經歷悲傷循環的時期也較長(曹瓊純、章玉玲,2007)。

在本研究中,兩位研究個案能自「覺知」階段過渡至「調適」階段,其原因為:

(一)個人特質:

在訪談過程中,雅欣和芳真分別都表示自己的個性是「正向」、「樂觀」、「理智」, 兩人面對孩子障礙的事實,雖然感到難過、失落和沮喪,但是一想到孩子需要幫助,

她們都積極的調適自我的情緒,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後續孩子的教養問題。

(二)配偶的支持:

配偶的支持是雅欣教養雙胞胎自閉症孩子的動力,提到先生,雅欣對他充滿了 肯定,一開始面對孩子是自閉症以及教養上的挫敗,雅欣情緒低落時,先生總是會 設法立即到她身邊安慰她、給予她正向的鼓勵,讓雅欣擁有十足的穩定力量,及繼 續向前邁進的動力。

(三)母性力量的驅使:

「為母則剛」、「母性的驅力」是芳真在訪談過程中,多次提及自己教養自閉症 孩子的動力,她認為因為雯雯的誕生,激發她母性的力量,同時,也不斷的驅使她 必須積極投入,嘗試各種方法去教導雯雯。因為教養雯雯,讓她沒時間繼續抱持各 種悲觀想法在過生活,而是必須把所有的精神及心力都投注在教養工作上。

三、「調適」階段

到了調適階段,父母會開始重新的安排生活時間表、對孩子抱持合乎現實的期望、支 持與配合孩子的教育工作。雅欣及芳真經過心理及情緒的「調適」後,均開始將心力放在 教養上,為了教養孩子而努力。此兩人的相同之處,在於均積極的尋求教養自閉症孩子的 方法,並且自行為孩子設計了訓練課程,利用時間在家執行,雅欣設計了認知、語言及精

細動作的訓練課程;芳真則是幫雯雯安排了每日的功課表,包含感統訓練及遊戲等。顯示 在此階段,兩人都開始以建設性的活動,投入孩子的教養和訓練工作。

参、自閉症兒童母親之教養態度

從Schaefer於1959年研究分析之父母教養態度的環狀圖中,共區分成四個象限,包括:

自主關愛、控制關愛、控制敵意、自主敵意(林梅琴,2005)。對照本研究中兩名自閉症 兒童母親的教養態度,可知:

一、「自主關愛型」-雅欣

依據前述文獻顯示「自主關愛型」教養態度的特質為父母給予子女獨立自主權、關愛 與支持(林梅琴,2005)。雅欣教養自閉症孩子的態度為,一、注重孩子的需求,但不讓孩 子予取予求:重視孩子的需求,但是會和孩子清楚的訂定標準和規則。二、尊重孩子的個 性、意願及選擇:注重孩子的個別差異。三、「講」「懲」並用:平時會和孩子溝通,若孩 子出現錯誤行為必要時會使用懲罰的方式。由上述可將雅新的教養態度歸類為「自主關愛 型」的教養態度。

二、「控制關愛型」-芳真

在訪談過程中,芳真明白的表示自己對雯雯的教養採取「軍事化的管理」及「權威」

的方式,教養態度是偏向「控制關愛型」。依據前述文獻顯示「控制關愛型」教養態度的 特質為父母既關愛子女,但是又想要支配其行為。對照芳真教養自閉症孩子的態度為「採 取權威、制約的教養方式」、「有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和孩子講道理,以理服之」,

符合「控制關愛型」的教養態度中,關愛及控制孩子行為的特質。

三、教養態度上的相同之處

(一)兩人均會和孩子溝通,雖然孩子具有語言表達和溝通的障礙,但兩位母親仍會 以詢問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清楚明確的告訴孩子,讓他知道什麼事可以做、

什麼不能做。

(二)在設有條件的前提之下,滿足孩子的需求。

(三)對於孩子不當的行為表現,均會給予懲罰,且使用增強原則。

肆、自閉症兒童母親之教養策略

表 4-2 個案教導自閉症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之異同點

所示:

強物,只要考試及格就能得到獎勵。

二、社會互動層面

自閉症孩子在人際互動上呈現「質的缺損」、難以和他人建立關係,因此,孩子的人際 互動問題也是令兩位母親既煩惱、擔心又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的問題。包含:

(一)阿國、阿洋在學校會遭到部分同儕的拒絕、排斥與欺負。

(二)雯雯透露她對朋友的渴望,但不得其門而入。

三、人力與經濟層面

在訪談過程中,雅欣透露缺乏協助的人手與家庭經濟壓力兩項困難,而芳真並沒有遭 遇這兩項困難的可能原因為:

(一)家庭結構

雅欣的家庭為六人結構的家庭,丈夫因工作的緣故,近幾年來必須到中國大陸 上班,雅欣因此必須獨自負擔起照顧四個孩子的重擔,再加上雅欣的親戚們都居住 在其他縣市,當發生緊急狀況時,身邊就會找不到能夠協助的人手。反觀芳真在結 束婚姻後,獨生女雯雯跟著前夫家人居住,生活照護的人手較充足。

雅欣的家庭為六人結構的家庭,丈夫因工作的緣故,近幾年來必須到中國大陸 上班,雅欣因此必須獨自負擔起照顧四個孩子的重擔,再加上雅欣的親戚們都居住 在其他縣市,當發生緊急狀況時,身邊就會找不到能夠協助的人手。反觀芳真在結 束婚姻後,獨生女雯雯跟著前夫家人居住,生活照護的人手較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