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素養

廿一世紀網際網路的興起,帶來人類生活上革命性的改變,不但將生活習慣 融入網路資訊,也透過網路拉近國際之間彼此的距離,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多采多 姿。因此,網路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身處於網路世代的人們,具備網 路素養已成為現代生活必備的一項技能。本節以的「素養」的為理論基礎中心,

探討素養的早期、現代與後現代中的相對關係與意義,其次對「網路素養」的內 涵,包含網路技能、資訊評估能力、網路倫理、網路態度與網路安全等五種相關 能力者做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壹、淺談素養

對於「素養」的定義由歷史的角度而言,各學者有著不盡相同的看法與定義,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素養」就時間歷程的變遷上的定義也隨之改 變,所以在解釋與定義「素養」時,更應依其不同時空、環境背景而有所考量。

大多數的學者對於「素養」的概念多著重於每位國民為適應社會生活所需具備某 方面的基本能力(何文斌,2000)。舉凡人文素養、法學素養、藝術素養、民主素 養、科技素養、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等,在不同的領域對於「素養」一詞有著共 通的涵義,就是對熟悉該事務的技能,並對其事務真相具有思考判斷及溝通的能 力,以及解決其事務問題的能力。

一、素養的早期涵義

對於「素養」(Literacy)一詞較早期的定義,在國內文典「辭海」中所對「素 養」的解釋為「謂平日之修養也」。其意思是指日常生活中對所有事物具備的修養 與內在涵養。其次在「韋氏大辭典」對於「素養」一詞的定義則是認為一個人精 熟 文 字 閱 讀 與 創 作 的 能 力 , 另 外 在 國 際 教 育 百 科 全 書 (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IEE)中所定義的「素養」也是指一個人具備讀和寫的 能力與活動。所以在依照早期傳統上的解釋習慣,將「素養」解釋為讀、寫能力。

因此,早期將「素養」此涵義詮釋為「識字率」(謝瀛春,1997)。也就是說,根 據上述字面涵義的解釋與學者的定義,早期將「素養」的解釋為一個人的識字能 力,具體而言一個人具有基本的閱讀能力與書寫文字的能力,便稱得上是有「素 養」的人。不過如此單純的定義「素養」,在現今教育普及與社會知識爆炸的時代 中,普遍所有的國民都已具備這種讀、寫的基本能力,甚至能力更超越這般定義 之上。所以到了現代社會由於知識與科技快速發展,人們對於「素養」的定義,

有了更高的一層涵義。

二、素養的現代定義

當「素養」的定義與其涵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教育的普及發展的結果,產生 了不同的認知與新的闡述。因此,大多數的學者對於「素養」的認定除了早期定 義對文字的讀、寫識字能力外,並認為「素養」應著重於個人的思考判斷、人際 的溝通合作與熟悉相關技能程度的能力,才算得上現代社會的「素養」觀。下表 2-1 學者對素養定義相關分析表,為本研究就「素養」之學者解釋及定義所彙整 之「素養」的觀念,做一分析與探討:

表 2-1 學者對素養定義相關分析表

學者 解釋

Irwin(1991) 認為「素養」是指一個人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也是為完 成個人目標與發展個人潛能的能力。

Caissy(1992) 指出素養是遠超過傳統讀與寫的能力,素養包含著在不斷變遷的資 訊社會環境中仍能存活的能力。

McClure(1994) 「素養」表示一個人的讀、寫、計算及具有溝通的能力,在工作和 社會中可以解決問題以達成目標,並且發展本身的知識和潛能。

Street(1995) 新近「泛文化」的研究,將「素養」界定為認知的能力,且該能力 可以協助人們在其文化中生活。(引自謝瀛春,1997:12)

吳美美(1996) 認為「素養」是一個人「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 力。」

謝瀛春(1997) 將「素養」界定為一個人在自己的文化社會中,可以和他人溝通合 作的能力,不限於讀寫能力。

Paul Strassmann

(1997)

指個人在自己的文明之下,具有基本的溝通能力(引自許怡安,

2000:134)

賴苑玲(2000) 認為它不僅代表一種狀況,也是一種技能,不但具有認知及技能的 成分,同時也含有情意的成分。

Ba, Tally &

Tsikalas(2002)

則認為過去幾個世紀「素養」界定在對於文字讀與寫的能力,還包 含了使用資訊工具的能力,以及解讀媒體訊息的能力,這也是二十 一世紀民眾的必要條件。

張一蕃(2004) 認為「素養」是個人為適應社會生活,必須與外界作有效的溝通與 互動,為此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因此綜觀上述各學者對於「素養」之定義,在時間歷程有所變動而產生不同 的定義與觀點,所以本研究依上列各學者的定義的「素養」觀點,統整出幾個符 合於現代「素養」重要的新觀點:

(一) 「素養」是對外界溝通所具備的讀、寫能力。

(二) 「素養」是特定領域所具備的技能與知識的瞭解程度。

(三) 「素養」是對事物的思考判斷與溝通能力。

本研究對上述學者所定義之「素養」觀念,整理結果後歸類出「素養」應包 括三種能力,其為讀、寫能力與技能、知識與思考判斷、溝通能力等。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是三者之間交互配合而產生的對於事情的解決問題能力,本研究並以下 圖 2-1 來表示「素養」之間的關係與觀念。

圖 2-1 素養定義的概念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編製)

在圖 2-1 中所表示,整個圖代表「素養」,而素養包含讀寫、能力與技能、知 識及思考判斷、溝通能力三種能力,而三者之間是一種具有關聯性的合作關係,

讀、寫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思考判斷、溝通 技能、知識

素養

互相配合與協調才能產生所謂的「素養」。中間交集部份代表透過三者之間的能力 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換言之,「素養」的內涵並非互不相干而獨立的,

而是讀、寫與技能、知識及思考判斷、溝通三者所能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我 們才稱得上是現代素養觀。

三、後現代「素養」觀

由於現代社會,新科技與媒體訊息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中,媒體素養、電腦素 養、網路素養、多媒體素養和科技素養成為後現代社會的主要特色。然而,後現 代社會除了強調科技方面的專業素養外,最需要保留倫理、政治、公民、文化、

美學等人文方面素養,因此產生科技素養與人文素養並重的多元素養(方永泉,

2006)。「素養」的定義再次受到時代的變遷而有了新的概念,如此的受到擴張而 重新包裝成新的「素養」觀念,就是後現代素養觀。

所謂後現代素養,強調的素養觀念就是科技素養與人文素養並存的多元素 養,如下表 2-2 說明了現代與後現代素養之間的轉變產生的結果。

表 2-2 素養的轉變

現代 後現代

認知主體 傳播的主體

文字 符號

閱讀 感覺

書寫 建構

識字者 傳播者

素養 (多元)符號效能

(資料來源:Dholakia, Mundorf & Dholakia,1996,引自許怡安,2000:19)

後現代素養在(Dholakia, Mundorf & Dholakia,1996)認為;現代社會重視認 知主體的觀念,是以文字實體概念的讀、寫能力,主要的理性實體結構與有規則 的線性結構,將被後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媒體為主體觀念,以抽象符號的感覺、自 主建構邏輯等能力的情感與非線性結構所取代,而這些抽象符號產生的多元性觀

念,就是後現代素養強調的「多元素養」。這表示由於電子媒介與網路通訊技術不

本研究歸類的向度 體素養」(Internet Literacy),指的是一個人 具有網路使用與資訊檢索評估的能力外,更

根據以上學者對「網路素養」的解釋,網路素養意涵包括了幾個層面:

一、依據 McClure(1994)的定義,「網路素養」指的是「搜尋」、「使用」、「處 理」來自網際網路的電子資訊,並且具有有效地使用網路資訊的能力。

換言之,除了正確的使用網路功能外,對透過網際網路傳遞的數位資料 訊息,能夠透過查詢、搜尋、下載等功能,並且有選擇性的選擇有用的 資源,加以利用及處理成為自己有用的資訊。因此我們將 McClure 所定 義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網路技能」及「資訊評估能力」的向度 當中。

二、陳仲彥(1996)、王貴珠(2003)兩位學者在不同時期同樣認為「網路 素養」除了具備基本電腦素養外,也就是指除了能夠操作電腦及使用電 腦軟體及熟悉電腦相關知識的能力外,應具備網際網路基本概念、網路 之緣起與發展及現況、網路之功能、網路資源類型、全球資訊網的介紹、

檢索資訊與步驟與檢索策略等能力。這些要件主要是對於網路的基本認 知與使用技能及檢索能力。因此我們將陳仲彥、王貴珠兩位學者所定義 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網路技能」及「資訊評估能力」的向度當 中。

三、謝瀛春(1997)認為「網路素養」應該是指一個人利用網路與外界溝通 的知識和技能,其中包括倫理與道德。也就是說,除了可以使用網路功 能與外界具有互動的能力外,互動的過程中仍應具備有倫理與道德,遵 守網路應有的禮儀及法律上的規範,此階段因為網際網路環境已成熟,

漸漸發現有網路犯罪及網路倫理的問題發生,所以在定義範圍加入了倫 理與道德。因此我們將謝瀛春所定義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網路 技能」及「網路倫理」的向度當中。

四、許怡安(2000)定義的更為貼切,他認為新的「網路素養」概念,另稱 為「網路媒體素養」,除了具有網路使用與資訊檢索評估的能力外,更應 對網路的特性與影響有所認識,並能符合安全且合乎倫理規範的使用,

因此我們將許怡安所定義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網路技能」及「資 訊評估能力」及「網路倫理」的向度當中。

五、林頎堯(2000)單純的將「網路素養」定義為一種樂於接受網路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