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研究"

Copied!
2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 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 王日宏 撰

(2)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 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 王日宏 撰 指導教授: 李偉俊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3)
(4)
(5)

誌 謝 辭

很慶幸我能有再向前一步的求學的機會,從小求學歷程屬於坎坷的我,原以為 這輩子只能有專科畢業的學歷,沒想到在自己的信念與堅持下,不僅念完了大學,

竟然也完成了碩士的學業。隨著炎炎夏日,研究所生涯總算告一段落,二年多雖然 不算短也不算長的日子,其箇中辛酸卻也令人難忘。尼采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 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這就是我的選擇,當然無怨無悔的走下去,

回想每當炎炎酷暑蟬鳴繚繞,這一群來自全省各地的同學們聚集在台東大學,總是 不斷地鑽研與討論,從黎明到繁星點點,從不覺得煩,繼而埋首撰寫論文,又從繁 星點點到鷄鳴,一日復一日也從不覺得累。對我而言,求學之路至此,滿載收穫讓 人覺得心中充滿踏實與愉悅。

論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李偉俊博士對論文悉心指導,引導我領悟 嚴謹的做學問方法與精神,使論文終於如期得以完成。回顧撰寫論文階段,當遇到 論文相關的瓶頸時,李老師總會引導我以多元思考模式來切入問題,並以深度思考 加以解決問題,讓我對研究議題能有更深入體認。除此之外,更從李老師身上學到 做學問應有的嚴謹及專業態度,和面對問題積極尋求答案的認真態度,使我在學習 過程受益良多。除此之外,感謝花蓮教育大學黃振榮主任、台東大學郭達源主任撥 冗審查論文及口試,並給予本論文提供諸多寶貴的指正與鼓勵,使我更瞭解論文的 核心價值。另外,感謝其李偉俊博士、黃振榮主任、郭達源主任、台東專校李承修 組長、玉里高中謝明淑主任,在預試問卷內容效度的指導,及感謝協助收發問卷各 校辛苦的老師們,為我所付出的一切。

特別感謝和我一起在研究所中相互砥礪的博忠、峻誠、賢霖、洲丞、金興等關 山工商的老師們,有你們的協助與積極進取的態度,才讓我有前進的動力。還要感 謝我那最美麗的賢內助麗惠,及最甜蜜的負擔宇君與珮瑄女兒們,以及遠在嘉義的 父母親,有你們的支持才讓我能更茁壯。

最後,感謝在我研究所求學旅途中,所有關心我的人,對您們,有說不完的感 恩!

王日宏 謹誌於台東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6)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 網路方式之相關研究

作者:王日宏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 所 ) 教 學 科 技 碩 士 班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之現 況,分析個人背景在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及學習網路方式之間的差異性,同時 從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及學習網路方式等三個層面探討其相關性。本研究採用 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有效樣本共 1,052 位。使用的研究工具有網路素養量表、網 路自我效能及學習網路方式向量表,並以 t 檢定、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Pearson 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出下列幾點結論:

一、台東縣高中生的網路素養現況整體而言相當不錯,以網路倫理表現最佳,其次 為網路態度、資訊評估能力,網路技能與網路安全兩方面能力表現較低。

二、台東縣高中生的網路自我效能整體而言相當不錯,以態度自我效能表現最佳,

其次是能力自我效能,而成就自我效能較低。

三、台東縣高中生在學習網路方式上,學生較徧好同儕學習模式,但研究發現自我 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網路素養表現上較佳。

四、台東縣不同背景高中生在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及學習網路方式上的表現有 所差異。其中非原住民的表現較優於原住民,住處有網路的學生較優於住處沒 有網路的學生,年級愈高的學生表現愈好。

五、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及學習網路方式呈現正相關性。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 效能間呈現高度正相關,而網路素養與不同學習網路方式呈現中度正相關,不 同學習網路方式與網路自我效能呈現中度正相關。

關鍵字: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學習網路方式

(7)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Network Literacy, Network Self-efficacy and Network Usage Learning Style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County

Jih-Hung W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primary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network self-efficacy and how they learn to use network in Taitung County. This study also analyzed students’

background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network literacy, network self-efficacy and network usage learning style. Mean while the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factors was also analyzed.The study wa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052 effective samples collected with the major tool of network literacy, network self-efficacy and network usage learning styl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hrough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t-test, Chi-Square 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in Taitung County was sufficient. In the aspect of network ethic, the score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network attitude and information evaluation ability. The network skills and network safety skill were rated lower then other aspects.

2.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etwork self-efficacy in Taitung County was decent in general. The score of self-efficacy on attitude was the highest. The self-efficacy on ability comes next, and self-efficacy on achievement was relatively lower.

3. In network usage learning style, the students prefered in peer learning. However, the students who have good self-learning ability performed better in network literacy.

4. There w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in their network literacy, network self-efficacy and network usage learning style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Taitung County . We discovered that Non-aboriginal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aboriginal students. Students who had accessed to network at home performed better then those who don’t had. Finally, higher grad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lower grade students.

5.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ed ships among the network literacy, network self-efficacy and the network usage learning style. The network literacy and the network self-efficacy were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ed. The network literacy had medium level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etwork usage learning style. The network self-efficacy also had medium level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etwork usage learning style.

Keywords: Network Literacy, Network Self-efficacy, Network Usage Learning Style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8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網路素養 ... 11

第二節 自我效能之探討 ... 29

第三節 學習網路的方式 ... 39

第四節 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研究 ...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程序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62

第三節 研究實施程序 ... 6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68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 ...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1

第一節 學生的基本資料描述分析 ... 91

第二節 學生背景變項上的差異分析... 110

第三節 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分析 ... 139 第四節 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網路素養與網 路自我效能的預測情形

(9)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9

第一節 主要發現 ... 159

第二節 結論 ... 164

第三節 建議 ... 166

參考文獻...173

壹、中文部份... 173

貳、西文部份... 181

(10)

表目次

表 2-1 學者對素養定義相關分析表 ... 13

表 2-2 素養的轉變 ... 15

表 2-3 學者對「網路素養」定義相關分析表 ... 16

表 2-4 網路非法行為所觸犯的法律條文 ... 24

表 2-5 電腦病毒、特洛伊木馬與網路蠕蟲比較 ... 27

表 2-6 重要的學習理論的主要論點 ... 40

表 2-7 國內網路素養相關研究一覽表 ... 49

表 2-8 國內自我效能相關研究一覽表 ... 53

表 2-9 國內學習方式相關研究一覽表 ... 57

表 3-1 台東縣高中班級數現況 ... 68

表 3-2 正式問卷發放及回收分佈情形 ... 69

表 3-3 問卷專家審查諮詢名冊 ... 73

表 3-4 預試學校情況表 ... 74

表 3-5 網路素養量分量表之項目分析表 ... 75

表 3-6 網路素養分量表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表 ... 78

表 3-7 網路自我效能量分量表之項目分析 ... 80

表 3-8 網路自我效能分量表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表 ... 81

表 3-9 學習網路方式分量表之項目分析 ... 83

表 3-10 學習網路方式分量表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表 ... 85

表 3-11 網路素養之正式問卷內容 ... 86

表 3-12 網路自我效能之正式問卷內容 ... 87

表 3-13 學習網路方式之正式問卷內容 ... 88

表 4-1 台東縣高中生背景資料分析表 ... 93

(11)

表 4-2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現況分析表 ... 94

表 4-3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技能現況分析表 ... 97

表 4-4 台東縣高中生資訊評估能力現況分析表 ... 98

表 4-5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倫理現況分析表 ... 99

表 4-6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態度現況分析表 ... 100

表 4-7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安全現況分析表 ... 101

表 4-8 台東縣高中生網路自我效能現況分析表 ... 102

表 4-9 台東縣高中生態度自我效能現況分析表 ... 103

表 4-10 台東縣高中生能力自我效能現況分析表 ... 104

表 4-11 台東縣高中生成就自我效能現況分析表 ... 105

表 4-12 台東縣高中生學習網路方式現況分析表 ... 106

表 4-13 台東縣高中生學校教育現況分析表 ... 107

表 4-14 台東縣高中生自我學習現況分析表 ... 108

表 4-15 台東縣高中生同儕學習現況分析表 ... 109

表 4-16 住處是否有網路與性別差異分析表 ...110

表 4-17 住處是否有網路與年級差異分析表 ...111

表 4-18 住處是否有網路與學制差異分析表 ...112

表 4-19 住處是否有網路與是否為原住民差異分析表 ...112

表 4-20 住處是否有網路與學校位置差異分析表 ...113

表 4-21 不同性別在網路素養的差異分析 ...114

表 4-22 不同年級在網路素養的差異分析 ...116

表 4-23 不同學制在網路素養的差異分析 ...118

表 4-24 是否為原住民網路素養的差異分析 ...119

表 4-25 不同學校位置在網路素養的差異分析 ... 120

(12)

表 4-26 住處是否有網路在網路素養的差異分析 ... 121

表 4-27 不同性別在網路自我效能的差異分析 ... 123

表 4-28 不同年級在網路自我效能的差異分析 ... 124

表 4-29 不同學制在網路自我效能的差異分析 ... 125

表 4-30 是否為原住民在網路自我效能的差異分析 ... 126

表 4-31 不同學校位置在網路自我效能的差異分析 ... 127

表 4-32 住處是否有網路在網路自我效能的差異分析 ... 128

表 4-33 不同性別在學習網路方式的差異分析 ... 129

表 4-34 學習網路方式在性別的分析 ... 129

表 4-35 不同年級在學習網路方式的差異分析 ... 130

表 4-36 學習網路方式在不同年級的分析 ... 131

表 4-37 不同學制在學習網路方式的差異分析 ... 132

表 4-38 學習網路方式在不同學制的分析 ... 132

表 4-39 是否為原住民在學習網路方式能的差異分析 ... 133

表 4-40 學習網路方式在是否為原住民的分析 ... 134

表 4-41 不同學校位置在學習網路方式的差異分析 ... 135

表 4-42 學習網路方式在不同學校位置的分析 ... 135

表 4-43 住處是否有網路在學習網路方式的差異分析 ... 137

表 4-44 學習網路方式在住處是否有網路的分析 ... 137

表 4-45 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相關分析 ... 139

表 4-46 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相關分析 ... 141

表 4-47 不同學習網路方式與網路素養相關分析 ... 142

表 4-48 不同學習網路方式與網路自我效能相關分析 ... 143

表 4-49 相關係數強度大小與意義 ... 143

(13)

表 4-50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網路素養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 144 表 4-51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網路技能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 146 表 4-52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資訊評估能力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147 表 4-53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網路倫理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 149 表 4-54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網路態度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 150 表 4-55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網路安全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 151 表 4-56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網路自我效能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153 表 4-57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態度自我效能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155 表 4-58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能力自我效能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156 表 4-59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成就自我效能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157

(14)

圖目次

圖 2-1 素養定義的概念圖 ... 14

圖 2-2 交互決定論關係圖 ... 30

圖 2-3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之關係圖 ... 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61

圖 3-2 研究實施流程圖 ... 66

圖 3-3 研究甘特圖 ... 67

(15)

附錄次

附錄一 專家諮詢意見表 ...185 附錄二 預試問卷...205 附錄三 正式問卷...211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針對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現況及其之相關研究主題之研究背景、研究 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共分六 節做介紹,其詳述內容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行政院挑戰 2008 國家發展計畫中的 E 世代人才培育策略,其中特別強調推 動全民網路教育,活力青少年教育,建立 E 世代終身學習的社會環境。其目的在 建立一個青少年 E 世代的學習環境,提昇青少年學習效能,打造一個數位台灣的 生活環境,以提昇國民生活的水平與國際競爭力。另外,在數位台灣策略方面的 計畫目標,六年 600 萬戶寬頻到家,建設台灣成為亞洲最 E 化的國家(行政院,

2003)。藉此策略推動後,2008 年起台灣將成為一個數位寬頻生活環境,網路將 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如此透過六年 600 萬戶寬頻到家,也將消弭城鄉之間的數位 落差,並解決偏遠地區網路頻寬所帶來的鴻溝。台東位居台灣最偏遠的地區,雖 然在先天的交通、地理位置與資源較其他縣市落後,但透過該計畫之執行,也將 成為數位寬頻網路現代化網絡的一環,網路將使台東這偏遠地區和世界接軌,成 為地球村中的一員。

而國家在發展資訊硬體設備建設方面,早在 1994 年 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方案中,為能提供給全民一個完善的資訊環境,

國家發展政策早已積極為科技網路提昇而努力。有鑑於此發展趨勢,近年來教育 部對於電腦資訊教育特別重視,讓目前中小學生具備足夠的資訊素養,以迎接資 訊世代的到來(林美和,1996)。因此,教育部於 1997 年開始推動「資訊教育基 礎建設計畫」,內含「改善各級學校資訊計畫」、「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發展與推廣計 畫」兩個重點計畫,並整合「台灣學術網路(TANet)到中小學計畫」。在中小學 的學習環境中,資訊設備基礎建設在教育部 1999 年為加速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 設,實施擴大內需方案,達成「校校有電腦」、「班班有電腦」的目標(蔡芳遠,

2000)。因此,經過教育部多年來的規劃與努力,目前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所得到

(17)

的資訊及網路設備資源是既豐富而且又多元的。另外,在高中職網路設備方面,

依曹元良、梁德照(2002)調查發現,高中職學校在台灣學術網路(TANet)的 連線已完全達成,且多使用 ADSL 及 T1 專線。至 2005 年 06 月,TANet 國內骨 幹全面提昇至 10Gbps 之網路環境。校園網路發展也由於 Ethernet 網路技術的提 昇,將由 10Mbps、100Mbps 提昇至 1Gbps 或 10Gbps,全台各級學校均有規模不 等之校園網路(楊正宏、張俊陽、李長樹,2007)。由此可見,不論在都市或偏遠 地區,在台灣各級學校中的資訊與網路設備上,早已具備數位寛頻的能力。除此 之外,個人用戶的寬頻網路也將透過 2008 國家發展計畫有所提昇,對於現今網路 環境,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差距逐漸接近中。所以,不論在公共場所、學校或在 住處中,處處有寬頻,處處能上網將不再是夢,如此的數位網路環境,將更縮短 學生在學習上的鴻溝。

在學校資訊教育方面,教育部於 1998 年起公佈「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總 綱」,將學習內容整合為「七大學習領域」,以培養「十大基本能力」。其中「七大 學習領域」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包含資訊科技學習,注重科學及科學研究知 能,及善用科技與運用資訊等能力,並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在基本能力中強調 運用科技與資訊能力,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 與運用資訊,提升學習效率與生活品質。因此,中小學老師在教學、教材呈現、

教材存取、學生學習、同儕互動的方式競相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張世明,

2005),學生也透過科技融入教學的環境中,獲得多元學習的方式。依九年一貫課 程之精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電腦為輔助學習之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 昇學生研究的能力(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劃國小三年級開始學習 網路本操作,而其課程設計中,除了資訊科技的基本授課外,在各學科課程中,

也強調利用電腦來作為學科學習的主要工具。另外,進入高中教育體制後,雖然 分為一般高中、高職及綜合高中三種不同的學制。在高中方面,在生活科技領域 課程修習 26 小時的資訊科技相關課程,除此之外,共同選修部份也開設電腦相關 課程(教育部中教司,2008)。在高職及綜合高中方面,將計算機概論納入一年級 核心課程中,並因應不同科別或學程需求開設相關網路專業課程,在綜合高中方 面仍比照高中職課程安排(教育部技職司,2008)。所以,學生透過網路環境的機 會與日俱增,而利用網路來解決問題,已成為學習環境中最方便快速的方法。

(18)

綜合以上所述,在政府積極建設 E 化台灣,及各級學校積極投入資訊網路設 備環境及資訊教育,來提昇國內大眾之網路素養能力之際,這些從國小三年級開 始接受資訊教育的 N 世代族群,日後成長的過程將脫離不了網路的環境,也會受 到網路的正面及負面的影響。這些學童也將從網路中得到無限的資源與想像空 間,所以,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成為現代資訊社會中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19)

第二節 研究動機

電腦網路的興盛是近年來對人類歷史最具最革命性的發展,網路不但縮短了 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也使資訊科技在應用與學習上更為簡便而有效率。台灣網路 資訊中心公佈「2008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網路使用人數約 1,555 萬人,占 總人口的比例將近 68.03%,與歷年比較上網與寬頻連網的戶數與人數呈現穩定成 長(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因此,網路使用人口正急速發展之際,全國民眾 也急速培養與擴展本身網路技能之時,處於學習階段尖峰期的高中生更不能置網 路於身外。因此,網路素養已成為現代人所應具備的生活條件,而缺少網路素養,

脫離 Internet,就如同現代社會知識的文盲一樣(Gates,2000)。然而,現代社會所 認知的網路素養不止是具備電腦網路的操作技能外,還包括網路倫理、網路禮儀、

資訊評估能力、網路態度、網路安全等各項利用網路解決問題的能力,才稱得上 是具備 N 世代國民的基礎條件。

對 N 世代的學生而言,廣泛的生活在數位網路科技的環境中,已將電腦網路 視為生活與學習的一部份。電腦科技時代的來臨,當網路通訊時代的來臨帶來無 遠弗界的知識傳遞平台,網路素養能力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變得息息相關,網路 倫理與網路安全問題隨之應運而生,而這些問題是否也影響著我們現今偏遠地區 高中學生,也是我們應該正視的問題。

2001 年教育部開始全面施行九年一貫課程,2005 年起首波國中三年都接受九 年一貫課程具有資訊能力的國中畢生,已經進入高中職就讀。在中等學校資訊素 養培養上,警察大學林宜隆教授推廣了一套資訊素養與網路倫理教材,希望老師 們能在生活科技或計算機概論課程中,以學校教育方式直接教導我們下一代青少 年提昇網路素養能力與重視網路上隱匿的各項危機。除此之外,教育部為提高網 路素養,並提醒尊重網路智慧財產權,針對中小學生的網路能力與網路安全,於 2006 年教育部電算中心為家長編有認識孩子的網路世界、網路素養家長手冊。由 此可知,教育部正積極推廣網路相關技能與資訊,藉此來提昇學生的網路素養。

因此,從國小起經歷資訊能力學習的高中學子們,在進入高中以後的網路素養現 況之為何,值得我們深入去探究,以做為現代教師們教學參考的依據。

其次,由 Bandura(1997)的社會知理論及自我效能研究發現,自我效能與

(20)

個人的成就表現有顯著關係存在,對於某一特質有較高的成就表現者,相對的自 我效能亦愈高(廖顯能,2003)。因此,這些從國民教育階段接受資訊科技融入各 科學習領域及接受基礎電腦操作課程的學生,也接受社會大眾多元的網路素養教 育資訊,如此的接受一段時間的資訊教育的薰陶,是否已真的具備有基本的網路 素養及網路倫理,並是否對網路的自我效能有正向提昇,而能接續高中職及往後 升上大學專業領域的能力及接受數位台灣帶來的科技新知,頗值得我們入去研究 及探討!

另外,在網路的學習過程中教和學是一體兩面的,當學生透過教師所傳授的 知識過程中,在學習資訊融入教學的議題與搜尋相關知識的能力,除了與本身網 路素養有絕對的關係外,也受到教學者與同儕間的相互影響,或高中生也具有自 我學習能力。因此,探討網路素養與學習網路方式對學習方式是否有所影響,這 個問題也值得我們去探究。

資訊科技運用愈來愈重要,天下雜誌教育專刊(2006)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專 題中,也強調網際網路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教與學的形態,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 技的能力,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網路具有全球化、即時快 速的溝通能力。能夠善用資訊科技於教育,等於為孩子引進全世界的智慧,帶領 孩子來到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全球教室裡學習。目前有相當多的學術研究,針對 高中生是否具有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做研究及調查,但其多數研究對於網路素養侷 限在學生使用網路能力上,對於背後的網路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的方式及其 相關性並未有所涉入探討。嚴格來說,依網路素養的定義來看,極大多數使用者 都只是「學習用電腦上網」而已,至於「為什麼」、「有什麼規範」、「有何影響」

等深層問題,幾乎不曾思考過(謝瀛春,1997)。本研究針對網路素養新的涵義及 其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做一研究探討,希望提供未來高中生在網路素養 教學上及資訊融入教學上的學習過程能更有價值之建議。

綜合以上所述,在國家資訊化過程中,網路硬體的建設與功能的提升固然重 要,但網路是如何被使用及其使用者的素質培育,似乎是更重要的問題 (陳浩敏、

趙貞怡,2004)。教育已成為提昇國家競爭力的根源,而網路素養與學習之間又是 息息相關,教師如何提供教育資源,學生如何接受學習,若能從教與學中能找出 提昇網路素養及自我效能之學習因素,提供相關建議,為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21)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目前教育部自 2007 年起國民教育將延長為十二年國教的試辦階段,以及推廣 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目標,高中生如何在學習中充份利用網路資源融合於「資 訊融入教學」的議題中,是目前教育上最重要課題,尤其地屬偏遠的台東縣,除 了各校擴展網路基礎建設外,在網路資訊教育上,更應加強基礎網路素養的能力。

因此,利用網際網路與資訊科技的熟悉與運用上的認知,增進高中生應具備的「網 路能力」與「網路自我效能」,並在培養學生「運用資訊與網路」的能力之時,修 正學習網路素養的認知與學習藍圖,使學生獲得充分的網路能力,為本研究最終 的目的。綜合上述,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台東地區高中生網路素養之現況。

二、瞭解台東地區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之差異性。

三、探討高中生之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

四、探討高中生之網路素養與學習網路方式之間的關係。

五、探討高中生之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之間的關係。

六、探討高中生之不同學習網路方式與背景變項在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之 預測力。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研究問題:

一、台東偏遠地區高中生網路素養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是否 有差異性?

三、高中生之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是否具有相關性?

四、高中生之網路素養與學習網路方式是否具有相關性?

五、高中生之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是否具有相關性?

六、高中生之不同學習網路方式與背景變項在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是否有 預測力?

(22)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網路自 1969 年美國國防部開始佈署 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短短的三十餘年,網路已排山倒海的進入我們的生活,人們在 生活上的各個層面皆受其影響,不論是企業的電子商務來往,或是政府公務電子 交換傳遞及個人生活與娛樂等,都缺少不了網路的幫忙。隨著政府大力推動學校 資訊教育與資訊基礎建設,TANet 學術網路日益擴展其頻寬,600 萬光纖到府,

無線虛擬城市的建設,使得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已和網路密不可分。

在這網路科技時代中,網路素養已成為現代生活必備的重要能力指標,尤其 在學習方面,透過網路的訊息傳遞,可以快速及有效地將知識延伸與擴展,成為 新時代學習的新寵兒。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綱規劃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學習電腦網路 基本能力,高中職的資訊教育,也將網路議題融入課程中。由此觀之,探討與時 俱進的網路素養能力,實為重要。

本研究整合國、內外一些教育學者對網路教育的看法,提出高中生對於網路 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的關係,做為資訊教育的觀察指標。依 Bandura 的自我效能 理論基礎,在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果之間的存在著關鍵性的影響力,如果個人 的網路自我效能低落,將會產生網路焦慮,甚至產生抗拒使用網路的情形,因而 抗拒使用網路來學習,如此對於學生在資訊融入學習的效能上大打折扣。

其次高中生處於網路便捷的資訊網路時代中,透過何種方式來學習網路知識 與技能,讓教師在實施網路教育時,能有其觀察指標,將正面效益發揮到極致,

而減輕其負面效果。尤其是在地處台灣最偏遠的台東地區,近年來政府積極縮短 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下,校園中的資訊與網路基礎建設,已達全國平均水準之上,

然而對於資訊教育與學習上,現今學校資訊與網路教育,是否符合偏遠地區高中 生在學習上的需求,其次台東地區高中生在經過多年的資訊融入教學中,是否已 有足夠的自學能力,來建構自我的網路經驗與知識,而學生同儕之間是否存在著 合作學習的關係,互相學習與教授網路技能,以增加學習的效能。研究其學生學 習之途徑,使教師能在教學現場中建構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順利地解決 課業學習、生活周遭問題與適應未來社會發展之趨勢,有其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 性,也正是本研究之精神。

(23)

第五節 名詞釋義

壹、台東地區高中生

本研究之「台東地區」係指台東縣與台東市兩縣市,「高中生」係指九十四學 年度以後入學,目前在學之高中、高職學制之高中生日間部一、二、三年級學生,

且包含兩者兼具之綜合高中體制,其綜合高中即為學校中包含普通高中學制與高 職學制兩種,綜合高中之精神為一年級不分科,經職業試探後,學生至二年級再 選擇其志向為普通學程或高職學程。

貳、網路素養

本研究中網路素養是指對電腦網路基本的認識、軟體硬體及通訊設備的瞭 解、網路使用的操作能力、利用電腦網路搜尋資源來解決生活及課業問題的能力、

以及對網路所造成之影響的瞭解及網路倫理、網路禮儀、網路法律的認識,網路 使用的態度與行為能力,與網路使用上的安全等。本究研依文獻探討將網路素養 分為五個成分,包括網路技能、資訊評估能力、網路倫理、網路態度、網路安全 等。

本研究所使用的操作型定義源自本研究自編的「高中生網路素養量表」中所 得到的結果。受試者在量表上所得到的分數,代表其受試者的網路素養程度,其 分數越高表示網路素養越佳。

參、網路自我效能

本研究所指的「網自我效能」或稱「網自我效能」是從 Bandura 的「社會學 習理論」所延伸出的「社會學習理論」,其涵意是指個人確信自己在使用網路的環 境中,能夠執行達成網路使用的任務,這個過程中的行為感覺所產生對網路使用 結果的期待,也就是網路使用者自我察覺在使用網路時,對自己所認知的自信程 度。本究研依文獻探討將網路自我效能分為三個成分,包括態度自我效能、能力 自我效能、成就自我效能等。

一般而言,網路自我效能較高的網路使用者,能夠應用較有效率的方法解決 網路使用問題,並在學習網路上有較高的使用動機與學習成就。

(24)

本研究所使用的操作型定義源自本研究自編的「網路自我效能量表」中所得 到的結果。受試者在量表上所得到的分數,代表其受試者的網路自我效感能程度,

其分數越高表示網路自我效能越高。

肆、 學習網路的方式

本研究所採用的學習網路的方式包含學校教育、自我學習與同儕學習。茲將 有關名詞詮釋如下:

一、學校教育:

本研究所指「學校教育」係指透過學校正式課程來獲得的知識來源。目前在 高中方面,在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修習 26 小時的資訊科技相關課程,共同選修部份 也開設電腦相關課程。在高職及綜合高中方面,將計算機概論納入一年級核心課 程中,並因應不同學程需求開設相關網路專業課程,這些都是正式獲得網路知識 的來源。

二、自我學習:

本研究所指「自我學習」係指透過自修、自我研究的方式而獲得知識的源。

而在自修方面,包含自我閱讀相關參考書籍文章,網路搜尋相關資料,及自行觀 看網路數位教材等方式,不透過他人的協助而獲得網路知識的來源。

三、同儕學習:

本研究所指「同儕學習」係指透過同儕之間相互傳授而獲得知識的來源。而 在同儕學習上,包含同儕之間的面授,網路即時通或 MSN 相互的討論,及網路 社群討論區的問答等方式,這些都是同儕之間獲得網路知識的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操作型定義源自本研究自編的「學習網路方式量表」中所得 到的結果。受試者在量表上所得到的分數,代表其受試者學習網路方式的趨勢,

其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者所適合的學習網路方式。

(25)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因受限研究者之人力、物力、時間等客觀環境因素影響下,故為審慎 客觀,將其研究上所定義之範圍及限制,其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包括一般高中學生及高級職業學校職業類科與綜合高中之學生。

台東地區境內高中職學校僅十所,故本研究以台東縣全縣境內高中職學校學生為 母群體,其中東大附中、育仁中學與蘭嶼中學為一般高中學制,而台東專校高職 部是台東唯一一所高職體制,其他台東高中、台東女中、台東高商、成功商水、

關山工商與公東高工為綜合高中類。但因育仁中學與蘭嶼中學全校人數不及 100 人,若再進行抽樣後人數太少,將影響研究之樣本可靠度,故本研究不予納入範 圍。另為研究不同年級之差異性,故採一、二、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之母體群。

本研究經由學生對於網路素養與網路自我效能之探討,根據學生不同的個人 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是否原住民、學校位置、住處是否有網路等探討其 高中生個人網路素養之差異情形,故本研究採用傳統紙筆式測驗之問卷調查法。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僅就台東地區高中一、二、三年級學生為母群體,由於偏遠地區部份 班級人數頗少,故抽樣數量有所限制。因此,研究結果在其他地區、類型的推論 與結果上將有所限制。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為測量工具,研究者於施測過程中已儘量採取中 立、客觀、審慎的態度施測。然而,在受試者填答過程中,可能受到情緒、認知、

環境等因素影響,故在問卷內容解讀上有所差異性,故受限於受試者作答意願、

自我防衛及自我期許等因素所影響,因此在研究結果應有其誤差之存在。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就國、內外有關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及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文 獻進行探討與分析,本章共計分為四節,第一節討論素養的一般定義及描述網路 素養的意涵;針對時代變革趨勢對網路素養之意義重新定義與解釋;第二節描述 自我效能及其相關理論與涵義,及網路自我效能的相關理論基礎之意義;第三節 以各家學習理論為基礎,探討學校教育、自我學習與同儕學習的學習網路型態相 關理論;第四節對國、內外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及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研究 做歸納與整理。

第一節 網路素養

廿一世紀網際網路的興起,帶來人類生活上革命性的改變,不但將生活習慣 融入網路資訊,也透過網路拉近國際之間彼此的距離,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多采多 姿。因此,網路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身處於網路世代的人們,具備網 路素養已成為現代生活必備的一項技能。本節以的「素養」的為理論基礎中心,

探討素養的早期、現代與後現代中的相對關係與意義,其次對「網路素養」的內 涵,包含網路技能、資訊評估能力、網路倫理、網路態度與網路安全等五種相關 能力者做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壹、淺談素養

對於「素養」的定義由歷史的角度而言,各學者有著不盡相同的看法與定義,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素養」就時間歷程的變遷上的定義也隨之改 變,所以在解釋與定義「素養」時,更應依其不同時空、環境背景而有所考量。

大多數的學者對於「素養」的概念多著重於每位國民為適應社會生活所需具備某 方面的基本能力(何文斌,2000)。舉凡人文素養、法學素養、藝術素養、民主素 養、科技素養、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等,在不同的領域對於「素養」一詞有著共 通的涵義,就是對熟悉該事務的技能,並對其事務真相具有思考判斷及溝通的能 力,以及解決其事務問題的能力。

(27)

一、素養的早期涵義

對於「素養」(Literacy)一詞較早期的定義,在國內文典「辭海」中所對「素 養」的解釋為「謂平日之修養也」。其意思是指日常生活中對所有事物具備的修養 與內在涵養。其次在「韋氏大辭典」對於「素養」一詞的定義則是認為一個人精 熟 文 字 閱 讀 與 創 作 的 能 力 , 另 外 在 國 際 教 育 百 科 全 書 (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IEE)中所定義的「素養」也是指一個人具備讀和寫的 能力與活動。所以在依照早期傳統上的解釋習慣,將「素養」解釋為讀、寫能力。

因此,早期將「素養」此涵義詮釋為「識字率」(謝瀛春,1997)。也就是說,根 據上述字面涵義的解釋與學者的定義,早期將「素養」的解釋為一個人的識字能 力,具體而言一個人具有基本的閱讀能力與書寫文字的能力,便稱得上是有「素 養」的人。不過如此單純的定義「素養」,在現今教育普及與社會知識爆炸的時代 中,普遍所有的國民都已具備這種讀、寫的基本能力,甚至能力更超越這般定義 之上。所以到了現代社會由於知識與科技快速發展,人們對於「素養」的定義,

有了更高的一層涵義。

二、素養的現代定義

當「素養」的定義與其涵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教育的普及發展的結果,產生 了不同的認知與新的闡述。因此,大多數的學者對於「素養」的認定除了早期定 義對文字的讀、寫識字能力外,並認為「素養」應著重於個人的思考判斷、人際 的溝通合作與熟悉相關技能程度的能力,才算得上現代社會的「素養」觀。下表 2-1 學者對素養定義相關分析表,為本研究就「素養」之學者解釋及定義所彙整 之「素養」的觀念,做一分析與探討:

(28)

表 2-1 學者對素養定義相關分析表

學者 解釋

Irwin(1991) 認為「素養」是指一個人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也是為完 成個人目標與發展個人潛能的能力。

Caissy(1992) 指出素養是遠超過傳統讀與寫的能力,素養包含著在不斷變遷的資 訊社會環境中仍能存活的能力。

McClure(1994) 「素養」表示一個人的讀、寫、計算及具有溝通的能力,在工作和 社會中可以解決問題以達成目標,並且發展本身的知識和潛能。

Street(1995) 新近「泛文化」的研究,將「素養」界定為認知的能力,且該能力 可以協助人們在其文化中生活。(引自謝瀛春,1997:12)

吳美美(1996) 認為「素養」是一個人「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 力。」

謝瀛春(1997) 將「素養」界定為一個人在自己的文化社會中,可以和他人溝通合 作的能力,不限於讀寫能力。

Paul Strassmann

(1997)

指個人在自己的文明之下,具有基本的溝通能力(引自許怡安,

2000:134)

賴苑玲(2000) 認為它不僅代表一種狀況,也是一種技能,不但具有認知及技能的 成分,同時也含有情意的成分。

Ba, Tally &

Tsikalas(2002)

則認為過去幾個世紀「素養」界定在對於文字讀與寫的能力,還包 含了使用資訊工具的能力,以及解讀媒體訊息的能力,這也是二十 一世紀民眾的必要條件。

張一蕃(2004) 認為「素養」是個人為適應社會生活,必須與外界作有效的溝通與 互動,為此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29)

因此綜觀上述各學者對於「素養」之定義,在時間歷程有所變動而產生不同 的定義與觀點,所以本研究依上列各學者的定義的「素養」觀點,統整出幾個符 合於現代「素養」重要的新觀點:

(一) 「素養」是對外界溝通所具備的讀、寫能力。

(二) 「素養」是特定領域所具備的技能與知識的瞭解程度。

(三) 「素養」是對事物的思考判斷與溝通能力。

本研究對上述學者所定義之「素養」觀念,整理結果後歸類出「素養」應包 括三種能力,其為讀、寫能力與技能、知識與思考判斷、溝通能力等。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是三者之間交互配合而產生的對於事情的解決問題能力,本研究並以下 圖 2-1 來表示「素養」之間的關係與觀念。

圖 2-1 素養定義的概念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編製)

在圖 2-1 中所表示,整個圖代表「素養」,而素養包含讀寫、能力與技能、知 識及思考判斷、溝通能力三種能力,而三者之間是一種具有關聯性的合作關係,

讀、寫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思考判斷、溝通 技能、知識

素養

(30)

互相配合與協調才能產生所謂的「素養」。中間交集部份代表透過三者之間的能力 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換言之,「素養」的內涵並非互不相干而獨立的,

而是讀、寫與技能、知識及思考判斷、溝通三者所能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我 們才稱得上是現代素養觀。

三、後現代「素養」觀

由於現代社會,新科技與媒體訊息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中,媒體素養、電腦素 養、網路素養、多媒體素養和科技素養成為後現代社會的主要特色。然而,後現 代社會除了強調科技方面的專業素養外,最需要保留倫理、政治、公民、文化、

美學等人文方面素養,因此產生科技素養與人文素養並重的多元素養(方永泉,

2006)。「素養」的定義再次受到時代的變遷而有了新的概念,如此的受到擴張而 重新包裝成新的「素養」觀念,就是後現代素養觀。

所謂後現代素養,強調的素養觀念就是科技素養與人文素養並存的多元素 養,如下表 2-2 說明了現代與後現代素養之間的轉變產生的結果。

表 2-2 素養的轉變

現代 後現代

認知主體 傳播的主體

文字 符號

閱讀 感覺

書寫 建構

識字者 傳播者

素養 (多元)符號效能

(資料來源:Dholakia, Mundorf & Dholakia,1996,引自許怡安,2000:19)

後現代素養在(Dholakia, Mundorf & Dholakia,1996)認為;現代社會重視認 知主體的觀念,是以文字實體概念的讀、寫能力,主要的理性實體結構與有規則 的線性結構,將被後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媒體為主體觀念,以抽象符號的感覺、自 主建構邏輯等能力的情感與非線性結構所取代,而這些抽象符號產生的多元性觀

(31)

念,就是後現代素養強調的「多元素養」。這表示由於電子媒介與網路通訊技術不 斷的擴張,多媒體取代文字傳達訊息的介面,後現代的人們除了需要培養來自網 路傳播的科技素養,更要重視來自科技的倫理、道德和價值方面的人文素養,以 符合後現代社會的時代需求。

貳、 網路素養之涵義

資訊網路科技十倍速的時代,科技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已成為生活中不 可獲缺的必要條件,而人們生存在此一網路通訊時代中,電腦科技與網路使用能 力已成為生存競爭力的指標。我們除了必需具備有「人文素養」與「資訊素養」

外,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網路素養」成為新 E 世代所需具備的課題。

「網路素養」的界定同樣的也隨著網路時代的迅速變遷而對其定義有所變 動,而各學者對於網路素養的界定眾說紛紜,下表 2-3 為本研究綜合國內、外學 者研究彙整「網路素養」的觀念:

表 2-3 學者對「網路素養」定義相關分析表

本研究歸類的向度

學者及時間 解釋

McClure(1994) 「網路素養」指的是「搜尋」「使用」「處 理」來自網際網路的電子資訊,並且具有有 效地使用網路資訊的能力。

9 9

陳仲彥(1996) 「網路素養」除了具備基本電腦素養外,具 備網路基本概念、網路之緣起與發展及現 況、網路之功能、網路資源類型、WWW 介 紹、檢索資訊與步驟、檢索策略等能力。

9 9

謝瀛春(1997) 「網路素養」應該是指一個人利用網路與外 界溝通的知識和技能,其中包括倫理與道 德。

9 9

(32)

本研究歸類的向度

學者及時間 解釋

許怡安(2000) 新的「網路素養」概念,另稱其為「網路媒 體素養」(Internet Literacy),指的是一個人 具有網路使用與資訊檢索評估的能力外,更 應對網路的特性與影響有所認識,並能符合 安全且合乎倫理規範的使用。

9 9 9

林頎堯(2000) 「網路素養」定義為一種樂於接受網路的態 度、將網路融入日常生活的程度,以及利用 網路改善生活的能力。

9 9

王貴珠(2003) 「網路素養」除具備基本電腦素養外,應具 備網路基本概念、網路之緣起發展及現況、

網路之功能、網路資源類型、網際網路、檢 索資訊與步驟、檢索策略等能力。

9 9

教育部-教師網 路認知教材

(2006)

「網路素養」是對電腦網路的基本認識與使 用外,尚須加入「網路倫理」的概念,包括 使用者是否明瞭在網路上該怎麼說話、該怎 麼自律、怎樣才不會觸犯法條與規範等。

9 9 9

林宜隆、呂明達

(2007)

「網路素養」包含傳統、網路、電腦、媒體 素養,資訊社會不單單只是蒐集資訊、應用 資訊、處理資訊等解決資訊問題能力,還必 需考慮到「安全」能力。

9 9 9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接上頁

(33)

根據以上學者對「網路素養」的解釋,網路素養意涵包括了幾個層面:

一、依據 McClure(1994)的定義,「網路素養」指的是「搜尋」、「使用」、「處 理」來自網際網路的電子資訊,並且具有有效地使用網路資訊的能力。

換言之,除了正確的使用網路功能外,對透過網際網路傳遞的數位資料 訊息,能夠透過查詢、搜尋、下載等功能,並且有選擇性的選擇有用的 資源,加以利用及處理成為自己有用的資訊。因此我們將 McClure 所定 義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網路技能」及「資訊評估能力」的向度 當中。

二、陳仲彥(1996)、王貴珠(2003)兩位學者在不同時期同樣認為「網路 素養」除了具備基本電腦素養外,也就是指除了能夠操作電腦及使用電 腦軟體及熟悉電腦相關知識的能力外,應具備網際網路基本概念、網路 之緣起與發展及現況、網路之功能、網路資源類型、全球資訊網的介紹、

檢索資訊與步驟與檢索策略等能力。這些要件主要是對於網路的基本認 知與使用技能及檢索能力。因此我們將陳仲彥、王貴珠兩位學者所定義 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網路技能」及「資訊評估能力」的向度當 中。

三、謝瀛春(1997)認為「網路素養」應該是指一個人利用網路與外界溝通 的知識和技能,其中包括倫理與道德。也就是說,除了可以使用網路功 能與外界具有互動的能力外,互動的過程中仍應具備有倫理與道德,遵 守網路應有的禮儀及法律上的規範,此階段因為網際網路環境已成熟,

漸漸發現有網路犯罪及網路倫理的問題發生,所以在定義範圍加入了倫 理與道德。因此我們將謝瀛春所定義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網路 技能」及「網路倫理」的向度當中。

四、許怡安(2000)定義的更為貼切,他認為新的「網路素養」概念,另稱 為「網路媒體素養」,除了具有網路使用與資訊檢索評估的能力外,更應 對網路的特性與影響有所認識,並能符合安全且合乎倫理規範的使用,

因此我們將許怡安所定義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網路技能」及「資 訊評估能力」及「網路倫理」的向度當中。

五、林頎堯(2000)單純的將「網路素養」定義為一種樂於接受網路的態度

(34)

及利用網路改善生活的能力。他認為態度是對於網路喜好的程度及願意 使用網路的程度。因此我們將林頎堯所定義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

「網路技能」及「網路態度」的向度當中。

六、教育部-教師網路認知教材(2006)定義「網路素養」是對電腦網路的基 本認識與使用外,尚須加入「網路倫理」的概念,包括使用者是否明瞭 在網路上該怎麼說話、該怎麼自律和怎樣才不會觸犯法條等規範。因此 我們將教師網路認知教材中所定義的「網路素養」歸類為具有「網路技 能」、「資訊評估能力」及「網路倫理」的向度當中。

七、林宜隆、呂明達(2007)則認為具備「資訊素養」應包含「網路素養」,

而具備「網路素養」則應包含「資通安全素養」,資通安全是指保護資訊、

網路及相關設備、系統不受到各種安全事件的威脅,即防禦駭客、病毒、

惡意程式、惡意攻擊等事件的發生。因此我們將林宜隆、呂明達兩位學 者所定義的「網路素養」歸類為「網路技能」、「資訊評估能力」及「網 路安全」的向度當中。

因此綜觀上述各學者對於「網路素養」之定義,在時間歷程有所變動而產生 不同的定義與觀點,所以本研究依上列各學者定義的「網路素養」觀點,統整出 幾個符合於現代「網路素養」重要的觀點:

一、 「網路素養」是個人應具備使用網路的資源及能力,對其網路認知及操 作能力,我們稱之為「網路技能」。

二、 「網路素養」是個人能分辨及查證網路資源的可利用性或有用性及選擇 適當的網路檢索資源環境,我們稱之為「資訊評估能力」。

三、 「網路素養」是個人能遵守網路上的禮儀與法律規範,包含隱私權、財 產權、該怎麼說話、該怎麼自律等,我們稱之為「網路倫理」。

四、 「網路素養」是一種接受使用網路來處理工作的態度,並將網路融合於 生活中的程度,對網路的喜好程度及網路的科技接受程度,我們稱之為

「網路態度」。

五、 「網路素養」是具有保護網路及相關設備、系統不受到各種安全事件威 脅的能力,對於網路上的攻擊事件、病毒有應變能力,我們稱之為「網

(35)

路安全」。

由以上學者定義之「網路素養」之觀點統整而成,在本研究中定義 N 世代具 備的「網路素養」能力,應為具有網路技能、資訊評估能力、網路倫理、網路態 度及網路安全等五種相關能力者。

參、網路素養之構面簡介

網路素養的定義,經時代變遷與環境的改變而各家有所不同,本研究經歸納 分析後,整理出目前符合現實時宜的「網路素養」所應具備的網路技能、資訊評 估能力、網路倫理、網路態度及網路安全等五種相關能力,其操作型定義詳述如 下。

一、網路技能

所謂的「技能」是指對於某項領域具有應有的專門技術或能力,而網路技能 McClure(1994)則認為是對於網路資訊檢索、處理、利用及網路工具操作的一 種技術或能力。而在網路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更多的網路技能需要使用 者具備其使用能力,茲本研究統整現代網路技能所具備的能力,詳述如下:

(一)瞭解電腦網路的概念及知識。

(二)瞭解電腦網路使用規範。

(三)熟悉電腦網路的操作及技巧。

(四)解決電腦網路的問題及故障排除。

(五)具備線上網路軟體安裝與設定能力。

(六)具備使用電腦網路與外界進行溝通的能力。

(七)具備網路環境設定與通訊設備安裝能力。

(八)具備基礎網頁製作的知識與原理。

(九)具備使用電腦網路進行資料蒐尋檢索的能力。

二、資訊評估能力

由於網路媒體傳播空間無遠弗界,透過網路空間的儲存能力,舉凡多媒體、

影音、文字與圖片等,各項資源在網路世界中無任何限制的到處傳播,使用者如

(36)

何判別網路資源的真實性、可靠性與有用性,就是我們所定義的「資訊評估能力」

範疇。維基百科全書(2008)定義資訊評估能力,說到資訊評估指的就是能否辨 別資訊的來源及真偽,另外許怡安(2000)對資訊評估有更清楚的解釋:

(一)能夠利用圖書館或是其他資料庫查詢資料。

(二)對於網路資訊能夠做適當的篩選及評估。

(三)面對不良內容的適當處理方式。

(四)能夠辨別網路廣告以及其所使用的行銷技巧。

而我們如何辨識網路資源的真實性、可靠性與有用性,黃恬儀(2007)應用 在資訊檢索方面提出五個觀察的指標,包含權威性、新穎性、客觀性、涵蓋範圍 完整性、讀者層次的合適性。本研究依上述學者探討因素,針對高中生在網路上 資訊評估方法做以下的建議:

(一)權威性:資訊的來源是出自具有權威性的單位,如政府機關、研究機 構、學者、公信力單位或企業組織等,而具有社會權威性的 網路資料,其有一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二)新穎性:資訊的來源在出版日期或更新日期為最近日期者,此一網路 資源提供之網路訊息,新穎性價值較高。

(三)客觀性:立場客觀無任何偏頗的訊息,並非帶有偏見或特定立場的資 訊內容。

(四)完整性:所提供的資訊資料是完整的,並非節錄片段零碎的資料,也 非避重就輕的訊息。

(五)合理性:跨大不實的訊息或提供與自己先備知識不正確的可疑資訊,

要適度對其合理性做判別。

透過以上五種辨識網路資源的方式,對於來自網海無邊的資料,進行判斷分 析與篩選正確的資訊,這就是資訊評估能力。舉例說明一份網路上的資訊報導如 下;在「創市際市場 2006 年 11 月研究調查發現,台灣網路使用率三年內逐年增 加,以 2006 年全年高達 1185.6 萬人使用網路,上網率接近六成(59.1%),顯示 網路媒體的使用已漸漸深入台灣民眾的生活當中」。以上來自網路的訊息,就「創

(37)

市際市場研究公司」在國內、外為頗具知名度的市場調查公司,這便是權威性。

而報導資料來源為 2006 年 11 月,距本研究撰寫時間而言,不算久遠的資料,我 們可說是新穎性。其採用之以各年度內政部所公佈之台灣人口分佈比例進行配額 抽樣,透過電話訪問方式進行調查,問卷調查方式客觀數據嚴謹,故我們可說這 具有客觀性。整個文章資訊資料統計是從 2004、2005、2006 三個年度做比較分析,

其文章完整性是具備的。最後所陳述的「網路媒體的使用已漸漸深入台灣民眾的 生活當中」,依其分析結果是具有合理性與現實狀況相符,所以它具有合理性。依 其資訊評估能力而言,網路的這份資料是符合真實性、可靠性與有用性的指標。

三、 網路倫理

所謂的「倫理」(Ethics)是辨別是非善惡,判斷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 做的道德規範與基準。「倫理」是更細緻的一種道德,用來規範某些特定的團體、

族群或社會階層的行為(郭鴻志,1998)。另外,柯秉欣(2006)認為倫理是一個 極為抽象的概念,不像法律有著明文規定的法條,也沒有一定的準則,難以去界 定一件事情是否對錯,容易造成道德想法上的兩難。

對於網路通訊時代而言,網路倫理是在網路使用行為上的一種道德,用來約 束網路使用者群體的行為規範,故學者莫廣遠(1997)將網路倫理定義為網路使 用者在網路上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戚國雄(1998)認為資訊時代網路倫理最重 要 的 四 大 議 題 : 分 別 是 隱 私 權 ( Privacy )、 資 訊 精 確 性 ( Accuracy )、 財 產 權

(Property)、資訊取樣或接近(Accessibility),英文簡稱「PAPA」。魏彗娟、鄭 承昌、連廷嘉、廖本裕、林玟伶(2007)也提到資訊科技的快速性與便利性,網 路使用的倫理問題紛紛出現,例如著作權、資料保密、網路色情、網路犯罪、網 路病毒、匿名身分等,是目前網路倫理上最大的問題。教師網路認知教材(2006)

將網路倫理大致分為網路禮節、言論權、規範、網路色情及法律界線等範疇,本 研究依以上各學者提出之範疇,界定高中生最需要注意的網路倫理問題:

(一) 網路禮儀:網路禮儀就是網路虛擬世界中的禮儀規範,主要是在網路使 用的過程中,使用者彼此間的互動禮儀。換言之,就是在虛 擬網路社群中的群體,在使用網路的過程中,互相的尊重與 包容而有禮貌,並遵守網路的制約行為。

(38)

(二) 言論權:在網路虛擬世界中,發表言論因有匿名性特徵,所以應該要尊 重他人的人格權,切忌揭露隱私、公佈他人資料、激烈的言詞、

謾罵攻擊與散佈謠言等言論。

(三) 規範:每個網路平台都有其使用規範,使用平台時遵守使用規範,尊重 網站管理者。

(四) 網路色情:網路色情行為上包含瀏覽、傳送(張貼圖片文字影片、傳遞 圖片文字影片給他人、下載圖片文字影片)、購買有關色情的 東西和媒介色情交易。網路色情除了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與 正確的性別觀念外,更有散佈猥褻圖畫罪的問題存在。

(五) 法律界線:

(1)隱私權:網路無遠弗界,就隱私權而言,絕不可侵入他人電腦系統、

電子郵件等,窺探竊取資料,散佈他人隱私資料或個人資 訊,也觸犯隱私權。

(2)著作權:網路空間無限,各式資訊如影音、文字資料任意下載,或 不經他人同意轉載、轉錄他人言論、文字等,這將會構成 侵犯著作權。

(4)電信法:網路資訊的安全與責任歸屬,對與破解、干擾與破壞電信 設備及電信安全,在電信法當中有明確的定義,如有犯意 也將構成電信法所觸犯之法律。

(5)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刑法第三十六章增列妨害電腦使用罪,清楚 介定侵入他人之電腦,提供電腦程式干擾他 人電腦設備等問題,以法律最後一道防線來 制約網路倫理與網路犯罪。

新世代網路科技媒介便利了大眾的生活,但是也帶來新的社會問題,而網路 倫理中所產生的網路犯罪議題,值得社會大眾關切。現今犯罪型態多樣化,網路 犯罪的年齡層不斷下降,也帶給社會大眾莫大的衝擊,楊惠貞(2002)整理出下 表 2-4 為目前最常見到網路非法行為,並列出相關所觸犯的法律條文,但因時間 變遷在法律問題上產生不同解釋,故本研究再行重新整理後,提供高中學生們做

(39)

為參考依據:

表 2-4 網路非法行為所觸犯的法律條文

網路非法行為 觸犯之法律條文

未經授權進入他人之系統 –刑法第三百十八條妨害秘密罪

–刑法第三百二十條竊盜罪

偷窺他人資料檔案 –刑法第三百十五條妨害書信秘密罪 盜拷軟體或下載 MP3 音樂 –刑法第三百二十條竊盜罪

–著作權法第九十一條重製罪 更改或刪除他人資料 –刑法第二百十條偽造文書罪

–刑法第三百五十二條毀損文書罪

散發電腦病毒或製作病毒程式 –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條第二款干擾他人電磁記錄

–刑法第三百六十二條妨害電腦使用罪之製作非 法程式

盜用他人密碼 –電信法第五十六條盜用他人密碼

破解密碼 –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條妨害電腦使用罪之破解密

散佈色情圖片與設立色情網站 –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第一款散佈猥褻圖畫罪 於網路上煽惑他人犯罪 –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以他法煽惑他人犯

網路詐欺 –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詐欺罪

網路公然侮辱與公然誹謗 –刑法第三百零九條第一款公然侮辱罪

–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二款加重誹謗罪

入侵政府機關網頁 –刑法第三百六十一條妨害電腦使用罪並加重其 刑二分之一

(資料來源:楊惠貞等,2002:65-66;本研究重新修正)

(40)

網路空間的自由所引起的誤用與濫用而造成網路倫理的問題,將無可避免破 壞網路社群中網友間的信賴機制(吳齊殷,1998),這些信賴機制一但受到挑戰,

將會造成網路虛擬世界中脫序的倫理問題,但無論如何在任何空間中仍擺脫不掉 道德的約束力量,所以徐振雄(2007)談到網路的視窗開啟人們的視野,但網路 空間卻不會因為虛擬實境而跳脫真實世界,也不會是道德的無政府狀態和無法治 的電子疆域。這也很清楚的說明網路世界和真實世界一樣受到倫理、道德與法律 的約束,而具有「網路倫理」特質的網路使用者,才能稱得上是真正具有「網路 素養」的網路 N 世代族群。

四、網路態度

「網路態度」所指的涵義是指個人對電腦網路在使用上的感受程度與反應出 的接受程度。多數文獻對於「電腦態度」有許多深刻的描述及探討,但「網路態 度」卻沒有單獨描述,而目前在網路態度上的研究多由電腦態度上延伸而來的

(Tsai, Lin & Tsai,2001),也就是說,多數學者認為網路態度與電腦態度的觀念是 環環相扣的。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使用者對於電腦的態度與網路的態度具有相 關,當我們在測量網路態度時,仍可使用由電腦態度量表改編(林建妤,2002)。

國內研究者黃淑珠(2000)認為,電腦網路態度通常指個人對電腦網路的一 般觀點、看法與認知,也就是個人對電腦的反應,包含了對網路的喜愛、網路的 焦慮、使用網路的信心及感受網路的有用等面向。這與鄭綺兒(2001)綜合學者 觀點並解釋電腦態度的四個構面是不謀而合:

(一)電腦焦慮:個人在學習或使用電腦時所產生的焦慮反應。

(二)電腦信心:個人在學習或使用電腦時所表現出來的自信心。

(三)電腦喜好:個人對電腦喜歡使用或樂於用在學習上的程度。

(四)電腦有用性:感受到電腦對個人在學習上、工作上以及社會上有用的 程度。

國外學者 Liaw(2002)認為電腦網路包含喜好程度、自我效能、有用性與願 意使用之行為幾個構面。因此,多數中外學者皆以焦慮、信心、喜好與有用性這 四個構面做為電腦網路態度的評量標準。綜合以上學者之研究,應用在高中學生 對於使用網路上的態度,我們仍以這四個構面來探討:

數據

表 4-50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網路素養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 144  表 4-51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網路方式對網路技能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
表 2-1  學者對素養定義相關分析表  學者  解釋  Irwin(1991)  認為「素養」是指一個人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也是為完 成個人目標與發展個人潛能的能力。  Caissy(1992)  指出素養是遠超過傳統讀與寫的能力,素養包含著在不斷變遷的資 訊社會環境中仍能存活的能力。  McClure(1994)  「素養」表示一個人的讀、寫、計算及具有溝通的能力,在工作和 社會中可以解決問題以達成目標,並且發展本身的知識和潛能。  Street(1995)  新近「泛文化」的研究,將「素養」界
圖 2-2  交互決定論關係圖  (資料來源:廖克玲,1991:45)  依據 Bandura 的理論,上圖 2-2 中的個人對環境的看法不僅會影響其行為, 環境改變也會影響個人的行為,例如讀音樂資優班的孩子,在音樂環境中成長, 會激勵個人的音樂素養。反之,個人的行為也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例如一 個常犯錯被老師責駡的小孩,久而久之會自我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環境同樣的 也會影響個人,例如一個放牛班的學生,即使本身資質不錯,但環境的影響使他 對自己失去信心,而影響對自己的看法。綜合上述,行為、個人與環境三者
表 2-6  重要的學習理論的主要論點  學習理論  理論依據  理論學派  主要論點  制約學習理論  Pavlov,Skinner 行為學派  消弱、自然恢復、制約刺 激與反應間的連結,正增 強或負增強對行為改變的 影響  社會學習理論  Bandura  行為與認知  觀察與模仿別人行為而獲 得學習  認知發展理論  Piaget  認知發展  智力隨著生理成熟與經驗 而改變  社會認知發展理論  Vygotsky  認知發展  社會互動與文化發展對認 知的影響  發現式學習理論  Bruner  認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1961 年Lawrence Roberts使用低速網路線 將劍橋與加州的電腦相連,展示廣域網路 (wide area network) 的概念..

„ An adaptation layer is used to support specific primitives as required by a particular signaling application. „ The standard SS7 applications (e.g., ISUP) do not realize that

Is end-to-end congestion control sufficient for fair and efficient network usage. If not, what should we do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H2-7:不同 Facebook 得知管道的 Facebook 遊戲使用者在 Facebook 遊戲動機有顯著 差異。. H2-8:不同 Facebook 平均每次使用時間的 Facebook

類神經網路 (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根據 DARPA Neural Network

Effectiveness of Simulation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Retention, and Self-Efficacy of Nursing Students in Jordan.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The Key to Effective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