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旨在敘述「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探究」的動機、目的、

相關名詞釋義及本研究範圍與限制。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 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等 四個部份。以下就這四個部份加以論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趨勢與高度競爭力的 年代,對於學前幼兒教育的關注與投資都是在累積國家的實力與競爭力。因此,

幼兒心理、行為發展的良好與否,除了會影響幼兒本身外,更會影響到家庭、以 及社會,甚至是國家的健全發展,影響之大不容小覷。而以幼兒初次入園來說,

首要面對的問題即是幼兒的分離焦慮。

幼兒自七個月大以後,只要媽媽或主要照顧者離開自己的視力範圍,幼兒就 會哭泣、抗議;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自己喜愛、難捨的人更常經驗到「分離」

所帶來的不愉快,這也是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驗。而分離所引發的情緒反應

,往往因個人主觀的知覺而有所不同。亦即,除直接來自生理變化引發的情緒外

,大部份的情緒源發於個人主觀的詮釋(簡淑真和郭李宗文,2008)。因此每一 個人因為「分離」所帶來的情緒反應及情緒行為也會有所不同,然而無可否認的,

「分離」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覺得若有所失、傷心、難過、害怕(林淑玲,1992)。

尤以幼兒初次入園來說,由於年齡關係,使得「分離」這件事對幼兒來說更是一 種考驗,因為幼兒必需學習踏出家庭而邁向學校生活,不但需與家人短暫的分離,

同時還得面對新的環境、接觸不同的人,並學習適應團體生活等變化,這些種種 的問題,可能造成幼兒心理上的焦慮或產生一種不適應的行為,因此,在幼兒進 入校園時,就會看到幼兒抱著父母不放、哭鬧、耍賴;在教室裡則會發現幼兒害 怕、哭泣、情緒不穩定...等等,這種情形在學術上稱之為「分離焦慮」。

從過去探討幼兒分離焦慮的研究中,大部份都把分離焦慮定義為無法與其所 依附的對象分離所表現出來的害怕、擔心、焦慮等不適應情況,亦即分離焦慮是

指個人與所依戀或所愛的人分離時,所引發的不愉快情緒狀態(林淑玲,1992)。

另有研究將分離焦慮定義為一種非因其他身心疾病所導致,而是因為無法與其所 依附的對象或是家人分離,而表現出高於其年齡所應有的過度焦慮、害怕等痛苦 之情緒與行為(柳慶茂,2004)。對幼兒來說,分離焦慮是當幼兒面對與主要照 顧者分離時,因而產生不適應的行為表現(蕭淑倩,2008)。然而幼兒剛入園而 產生的分離焦慮,只是一種嚴重的情緒失調狀態,並非身心疾病所導致。因此本 研究為對分離焦慮有更深入的瞭解,會加以探討分離焦慮之相關理論。

對於幼兒入園與家人短暫分離後,轉而面對的是站在幼兒教育最前線的教保 服務人員,因此教保服務人員在面對幼兒分離焦慮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教 保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能與教學態度均會深深影響採取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

而策略的良窳更會影響到幼兒的發展。亦即,幼兒的分離焦慮若是沒有妥善處理,

將會使幼兒無法融入團體、無法投入活動、缺乏對其他幼兒的利社會發展反應(引 自楊惠卿和蔡順良,2005),此外還會影響幼兒的人際互動型態,嚴重時,將長 遠的影響幼兒的語言、情緒、認知和社會化的發展(McIntyre, Doris, & Meyer, 1976)。而 Gabriele 等人(2001)也指出在一些縱貫性的研究上已提及幼兒時期 的分離焦慮,可能成為其他焦慮障礙的一個危險因子。又有研究指出幼兒過度的 焦慮會導致不理性的恐懼或是憂慮,且會增加幼兒在成年時極度憂慮的傾向,並 且妨礙了正常的成長與發展(傅秀媚,2003)。

基於此,本研究除了探討幼兒分離焦慮外,並致力於協助教保服務人員處理 幼兒分離焦慮,使其運用有效策略減緩幼兒分離焦慮,也要進一步分析教保服務 人員在處理幼兒分離焦慮時其策略的使用情況與有效程度。然而從過去有關分離 焦慮的研究中,多半著重在探討親子分離時,幼兒的反應以及親子分離對幼兒之 影響,較少關注到教保服務人員面對幼兒分離焦慮的問題以及處理的策略,既有 的研究(柳慶茂,2004;楊惠卿和蔡順良,2005;蕭淑倩,2008)對於處理幼兒 分離焦慮之策略探究仍偏重在個案治療或以訪談方式歸納出因應策略。因此,本 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瞭解多數的教保服務人員如何處理幼兒的分離焦慮;此 外,深入探討幼兒分離焦慮後,除了瞭解幼兒分離焦慮是一種嚴重的情緒失調狀 態外,也發現幼兒分離焦慮與主要照顧者的情感連結有很深的關係,這對經濟弱 勢的家庭來說,幼兒可能從小就缺乏足夠的照護及關愛。Pilkington 和 Piersel

(1991)的研究也發現分離焦慮好發於低社經背景的兒童(引自楊惠卿和蔡順良,

2005);分離焦慮的幼兒有 50-70%來自於低社經的家庭(Gabriele, 2001)。因此,

本研究在研究對象上,會採用臺東地區的教保服務人員做調查,不僅提供臺東地 區的教保服務人員更多相關的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也冀望能讓全國的教保 服務人員對於幼兒分離焦慮,有更高效率與效能的處理策略。

基於上述,本研究根據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果整理出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 策略,以教保服務人員背景因素為自變項,並以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使用程 度與有效程度為依變項進行調查與分析,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教保服務人員採取 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使用程度與有效程度的差異情形,也進而瞭解處理幼兒 分離焦慮之最有效策略。本研究結果預期應可對教保服務人員在處理幼兒分離焦 慮時,提出更好的處理策略,並可對師資培育單位、教育行政單位、學校行政人 員改善教育實務與提出具體的建議。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重點在於透過文獻的探討整理出處理幼兒分離 焦慮之策略,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瞭解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 的使用程度、有效程度、使用程度與有效程度之差異以及不同背景變項教保服務 人員處理策略的差異情形,期許能藉由研究者整理出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

以協助教保服務人員改善幼兒分離焦慮的情況。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分述 如下:

(一) 根據分離焦慮相關理論、情緒調節理論、認知行為治療及遊戲治療理 論整理出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

(二)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使用程度。

(三)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使用程度 差異情形。

(四)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有效程度。

(五)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有效程度 差異情形。

(六) 探討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使用程度與有效程度的差

異情形。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藉由調查研究瞭解 一般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時採取的策略,希望對師資培育單位、教育 行政單位、學校行政人員與教保服務人員在處理幼兒分離焦慮時,均能有所依據 參考,冀能讓幼兒提早適應環境、縮短分離焦慮的時間。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與 目的,本研究擬探討問題如下:

(一) 根據分離焦慮及其他相關理論整理出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為何?

(二) 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的使用程度為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使用程度差異 情形為何?

(四) 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的有效程度為何?

(五)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有效程度差異 情形為何?

(六) 教保服務人員處理幼兒分離焦慮之策略使用程度與有效程度的差異情 形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教保服務人員

目前教育部學前教育的政策,將採幼托整合的方向進行,在教育部「幼兒教 育及照顧法」中,幼兒園指對二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幼兒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 之機構,而其師資則稱之為教保服務人員,包含園長、教師、教保人員及助理教 保人員等(教育部,2011)。

在本研究中,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係指廣義的幼兒園師資,包含幼托整合前,

現行制度下幼稚園與托兒所的師資,受試者有園長、主任、教師、代理代課教師、

所長、保育員、助理保育員。

二、幼兒

「幼兒」通常是指 6 歲以下尚未進入小學的學齡前兒童(張春興,2004)。

本研究係指就讀公私立幼稚園與公私立托兒所的 3-6 歲幼兒。

三、分離焦慮

張春興在《張氏心理學辭典》定義:分離焦慮按精神分析論,是指嬰兒期常 有害怕母親離開他的特別恐懼,稱為分離焦慮。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一書(簡稱 DSM–IV)所定義之分離焦慮疾患的特徵是對離開家或離開此幼兒所依附的對象 時,呈現與其發展水準不合宜且過度的焦慮(引自柳慶茂,2004)。

本研究將分離焦慮定義為一種非身心疾病所導致,而是因為個體無法與其所

本研究將分離焦慮定義為一種非身心疾病所導致,而是因為個體無法與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