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處理幼兒分離焦慮策略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處理幼兒分離焦慮策略的理論基礎

一、情緒調節理論

情緒調節是指個體能藉著內外在任何方式來改變自己的想法,以試圖轉變自 己情緒,這就是情緒調節(幸曼玲和簡淑真,2005)。江文慈(1999)指出情緒 調節是個體正、負向情緒的調節歷程,從情緒的激發,至個體監控、評估、修正 情緒的運作模式,使得個體對於情緒情境予以適當之反應,並選擇因應方式來達 成其目標。而從情緒運作的角度來看,情緒調節是一種歷程;從情緒表現的結果 來看,情緒調節則是一種能力。Saarni(1990)提出情緒能力的概念,並提出八 項情緒調節者所具備的能力:覺察個人的情緒狀態、辨識他人的情緒、使用自己 文化的情緒語彙、同理他人的情緒狀態、情緒表達、因應不舒服的情緒、情緒溝 通與情緒自我效能。Cole、Michel 和 Teti(1994)認為情緒調節乃個體本身為因 應情緒經驗因而產生的一種能力,此種能力能夠彈性控制個體本身情緒,並符合 社會接納的範圍。Spinrad、Stifter 和 Turner(2004)指出情緒調節是有關情緒反 應之調節增加或修正的過程,這也是一種能力,如 3-6 歲的幼兒會使用安撫行 為、轉移注意力、自發性引導、他人引導、尋求慰藉、言語表達、遊戲、正向思 考與重新解釋負向情緒發生的原因等策略,來調節自我的情緒(林彥君,2003)。

Thompson(1991)提出嬰兒期、學歩期與學前期情緒調節的發展特徵與影 響情緒調節發展之因素各有不同,說明如下。

(一)嬰兒期:多傾向於外在調節

在嬰兒期階段,嬰兒的生理、神經、運動系統都尚未發展成熟前,多以本能 性的自我安慰策略為主,逐漸的會依賴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予以外在調節的方式來 調節自身的情緒,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藉由選擇性增強、模仿的過程、情感的傳遞

、家庭的情緒氣氛、控制與管理情緒喚起的機會來調節嬰兒的情緒。這些介入是 最早的外在調節方式,其不僅能調節嬰兒的情緒喚起,且可以幫助嬰兒將情緒經 驗社會化。

(二)學步期與學前期:外在調節與內在調節的過渡期

在此階段,幼兒藉由語言的獲得與認知的成長,形塑了其情緒的知識與情緒 的理解,促使自己達到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語言也讓幼兒開始可以清楚的與成 人溝通,由成人口中,接受到情緒調節的價值與策略、情緒表達的管理與規則以 及需要調節的情境或其他有關於情緒與情緒管理等訊息;而語言不僅是與母親或 主要照顧者談論情緒的工具,亦是幼兒形塑自己情緒與情緒經驗的符號表徵,如 語言可使幼兒獲得情緒詞彙的概念、增進有意識地反省與分析情緒。

除了語言,情緒知識的發展亦觸動了幼兒試圖去理解情緒、瞭解情緒的過程

,增進幼兒辨識與執行情緒調節策略的能力,使得幼兒對於影響情緒調節的對象 具有敏感度,也促使幼兒對情緒喚起的原因與結果更具有反省力。

綜合上述可知,情緒調節的發展乃是隨著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參與控制外在的 調節策略,到個體發展內在的自我調節策略的時期。而影響幼兒情緒調節發展又 包含個人因素及外在因素,個人因素例如:生理的成熟、語言的獲得、認知的成 長、情緒的經驗、辨別情緒類別的能力以及情緒知識的增長等;外在因素例如:

父母直接干涉的策略、選擇性的增強、模仿的過程、情感性的誘導、照顧者對環 境的控制、親子的依附關係、家庭情緒氣氛、照顧者對幼兒的社會參照以及父母 所傳遞的期待與文化的價值等。由此顯示,情緒調節的發展亦隨著幼兒的人格特 質、生活背景或社會環境的不同,情緒調節的發展也不盡相同。

二、認知行為治療理論

認知行為治療即是認知行為改變技術(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也就是認知行為策略(張美華和簡瑞良,2006)。認知行為改變策略的基本理論 是認知改變行為,強調重點乃是提供個體學習策略及自發性(夏淑琴,2000)。

它的意涵包含來自於不同的理論背景,如認知治療、行為治療的技術(楊坤堂,

2000)。心理學辭典認為「認知行為改變技術是由個體以認知歷程去自我調適,

從而達到改變某種不當行為的目的」(張春興,2004)。認知行為改變理論結合 認知學習理論和行為理論,若將認知行為改變策略一詞拆開來看,「認知」強調 想法的改變,而「行為」則強調行為的改變,經由認知的自約,即改變個體內在 想法,主動修正並改變不適當的外在行為,以求行為的自制,不但可使行為改變 持續和內化,並且不因外在增強物的消失或移除而中斷(張世彗,2003)。簡言 之,即是藉著認知的改變,帶動行為的改變(鄭怡世,2002)。

Miltenberger(2001)提出認知行為改變技術是協助人們改變自己某些層面 的認知行為之一些程序,這些程序包含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即協 助人們消除不良的認知行為;又包含認知因應技巧訓練(cognitive coping skills training),即教導人們一些良好的認知行為。Swaggart(1998)認為,認知行為 改變技術即包含一些透過增加個體對其內在認知歷程的覺察,以用來增進其自我 控制的特別技術。

認知行為治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分別是 Ellis 的理情行為治療(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Beck 的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CT)

以及 Meichenbaum 的認知行為矯治(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CBM),

以下就上述三位學者的理論與內涵做一說明(引自王秋雅,2009;邱千容,2010)。

(一)Ellis 的理情行為治療

主要強調認知、情緒及行為間的交互作用及因果關係。其理論的基本假設是 人的情緒來自於其信念、評價、解釋、以及對生活情境的反應;人同時有理性、

非理性的想法以及扭曲思考的潛能,引起情緒困擾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當事人 對事件的信念、主觀解釋。

(二)Beck 的認知治療

強調認知支配情緒與行為,認為人的情緒與行為受到自己本身對事件解讀觀 點的影響,而非環境本身決定人們感覺到什麼。認知治療的基本理論認為,要瞭 解情緒或困擾的本質,必須先找出困擾事件所引發的個人反應,然後探索這些反 應所隱含的認知內容,或去探索個人當時思考的意識型態。

(三)Meichenbaum 的認知行為矯治

強調協助個體使用適當的語言媒介,由訓練者自我陳述,並配合示範、演練,

以協助個體將注意力集中於問題焦點上,發展自我監控的能力,並運用正向的自 我對話。其理論認為個體的內在對話是引起情緒的主要原因,透過正向的內在語 言幫助個體集中注意力,以平穩的情緒狀態致力於積極有效率的因應行動;負面 的內向語言則會使個體產生自我挫敗的想法,造成情緒的困擾與行為的不適應。

綜合以上三位學者的認知行為理論,可發現其共同點均認為個體之所以有情 緒困擾,主要來自於個體對事件的認知想法,因而影響個體所採取的行動,因此,

透過不同的認知行為介入來辨識進而改變錯誤的內在認知歷程,教導個體修正其 不良的認知,即可減輕個體的情緒困擾。亦即,個體藉著內外在任何方式來改變 自己的想法,以試圖轉變自己情緒,並產生情緒調節的能力(幸曼玲和簡淑真,

2005),進而改善偏差的行為。

三、遊戲治療理論

國際遊戲治療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 2008)將遊戲 治療界定為有系統的使用理論模式,在互動過程中,遊戲治療者使用具有療效的 玩具,協助當事人預防或解決心理上的困難,以達到最理想的成長與發展。美國 遊戲治療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 2008)將遊戲治療界定為系統性 使用理論模式而建立的一種人際互動過程,遊戲治療者運用玩具的療效,協助個

案防止或解決心理困難並能獲得適當的成長與自我發展。Webb(1999)指出遊 戲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以心理動力發展為基礎,幫助幼兒想像、表達,藉由 遊戲材料釋放各種情緒。Virginia Axline 認為玩具就像幼兒的字彙,遊戲就像幼 兒的語言,遊戲對於幼兒有獨特的意義,幼兒透過遊戲而發現其內在的情緒問題

(Landreth,1994)。Landreth(1991)將遊戲治療定義為幼兒與治療師之間是一 種動力性的人際關係,治療師經過遊戲治療課程的訓練,在安全關係的發展下,

提供幼兒選擇的遊戲媒材,藉由最自然的溝通方式—遊戲,讓幼兒完全表達並揭 露自我的情感、想法、經驗與行為(Schaefer, 2000)。

國內學者對遊戲治療的定義也有不同的闡述,分述如下:

何長珠(1995)將遊戲治療定義為治療者受過遊戲治療相關課程的訓練後,

為了與幼兒發展出正向的關係,會在遊戲室的環境中,提供一種安全、信任、容 許和負責任的態度,並藉由幼兒自由選擇玩具和角色扮演的活動中,讓幼兒達到 宣洩、支持與重整的效果。廖鳳池、王文秀和田秀蘭(1997)將遊戲治療定義為 治療者運用玩具、遊戲活動、玩偶、繪圖等為媒介,藉著彼此和諧的互動過程,

使幼兒在遊戲的情境中會自然地表現出想法、感情和行為,並降低幼兒的焦慮與 防衛,增進幼兒對自我的了解,進而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Nancy Boyd Webs

(1998)「遊戲治療與危機處理」一書中指出,遊戲治療是一種基於心理動力與 發展原則的心理治療方法,利用具有想像和表達功能的各種素材,例如木偶、洋 娃娃、黏土、棋盤遊戲、藝術材料及模型遊戲等,讓幼兒的衝突情緒得以表達與 疏通。遊戲治療涵蓋的不只是和幼兒玩遊戲,在治療者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幼 兒經驗到情緒的抒發,衝動的轉移,以及正向的情緒經驗,並且使其應用在日常 生活上。

由上述看來,遊戲治療是透過玩具或遊戲材料來發現個體本身內在的情緒問

由上述看來,遊戲治療是透過玩具或遊戲材料來發現個體本身內在的情緒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