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我國對於績優體育選手的安置,提供一條升學的管道,其中有的是進入師資 培育大學,進而有機會擔任國中小老師,獲得一個終身的保障。不少研究指出,

求學階段投入時間訓練的運動員,進入大學後常因學科基礎不佳而有適應不良的 狀況。投入教育職場後尤其在國小階段,採包班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擔任級任 導師的人必須要教授主科,針對體育選手轉任國小教師的轉變歷程,是否能勝任 小學包班制工作受到質疑。再者,近年來有不少有關體育教師、教練,在校發生 體罰、性侵騷擾等負面新聞,體育保送專長(以下簡稱體保生)的老師在學校的 工作經驗與適應歷程,是研究者所關注的焦點。

本研究將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透過兩位曾是體育選手,就讀師範院校後轉任老 師,紀錄在職場工作的適應歷程,本章節將分成一、研究背景與問題,二、研究 動機與目的,三、研究限制與範圍,四、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體育選手在國際的舞台展露鋒芒,每當有重大體育賽事 時,往往將民眾的心凝聚在一起。運動競賽的魅力可見一斑。當這些選手面臨就 業的問題,有部分運動可以轉入職業,如:棒球、籃球、高爾夫球等,多數運動 項目的運動選手,透過保送制度升學,進而可以有第二專長的養成機會。然而對 於在求學生涯階段投入大量時間訓練的運動員而言,要同時扮演好學生與選手的 角色實在兩難。運動員的選手生涯有限,當退下選手戰袍拿起書本時,因為過去 的基礎學科不佳,影響升學後的發展。不少優秀的運動員升學後為了顧及課業而 影響自己的體育成績,而提早結束選手的生涯。學者張宏亮(1995)從大學體育 保送生的學校適應問題、學校適應因應策略、學習困擾來源等,透過文獻分析、

訪談等方法進行研討,發現體保生的學校適應問題包含學業成績、運動成績、師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以我國優秀運動田徑運動員為個案,以質性研究方法訪談二十名退休之優秀田徑 運動員運動退休時的心路歷程。發現他們運動退休時並末意識到退休後的問題,

未有心理準備及諮商行為選于的運動退休經驗多呈現「角色模糊」現象。由上兩 篇研究可以發現我國對於運動員的生涯規劃並未落實,除非自己本身有意識替自 己規劃好下一步,否則多數的運動員在面臨退休後的規劃感到茫然。

雖然民眾都喜愛關注體育選手的表現,但在台灣多數家長的觀念是讀書至上,

自己的子女參與運動,往往是不鼓勵,認為會影響課業活動。要成為一位優秀的 運動員,除了天賦外,自幼即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體能,求學階段在讀書與運動訓 練中,往往很難取得一個平衡點,為了爭取佳績,就必須花費大量時間練習而犧 牲課業。在校園中,老師往往會將課業不佳又好動的學生鼓勵參加運動校隊藉以

「發洩體力」,或是從運動當中培養這些學生的自信心。所以運動校隊會有「不 愛讀書」的孩子參加的活動的迷思,想要參加的學生,常常會被家長告誡會影響 課業,以後沒有前途。過去擔任師大體育系教授之許樹淵(1975)與廖逢錦(1981)

針對體育保送生之學科與術科成績進行比較研究,發現體保生的學術科成績並不 理想,其術科並不優於非體保生。家長普遍存在著只要努力讀書考上好的學校,

有好的學歷就會有好的工作機會的迷思,這也是多數家長對於子女的期許。

另外從教育部 1997 年辦理的「社會變遷與體育革新」座談會中研討有關運 動員的培訓與生涯規劃議題,葉憲清教授表示:對於優秀運動選手的就業輔導措 施,教育部曾辦定參加國際奧運會運動選手就業輔導要點,雖然教育部有心想解 決運動員就業之輔導問題,但未曾實施過。

對於弱勢家庭,在家中無法提供好的學習環境,許多小孩投入學校的運動訓 練,希望能藉由體育有好的成績保送上高中、大學,在吳國銑(1979)我國運動 員運動成就與家庭因素之研究中發現,國內傑出的運動選手大都來自中下層之家 庭。但是如果沒有好的學科基礎,即使上了高中大學,會出現學業跟不上、適應 不良的問題。即使會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對於多數來自這樣環境的小孩,仍是希 望藉著這樣的管道改善目前的生活困境。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迷思一直存在台灣的教育環境,直到林書豪 的崛起,讓我們見識到,高學歷也可以是高水準的運動員。在一本「聰明學習靠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運動」的書中也提到,運動能改善學習,是提升學習效率的良藥。扭轉過去我們 對於運動員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

退休對於一個在優秀的運動員來說,不僅是不可避免的生命事件,退休也是 生活方式改變的分界點(辜慧瑩,2000)。我們可以知道國外有成功的例子,但 是近年來舉凡國內運動員退休後沒有妥善的生涯規劃,如「棒球先生」李居明赴 台北市勞工局申請勞工失業補助,引起勞工局的一陣騷動(吳育光,2003),往 往在新聞媒體上一報導後讓人不勝唏噓,前中華女排國家隊總教練林光宏曾針對 這樣的問題提出:「這一點,台灣一直做不好,選手考上研究所、或當實習老師,

都是為未來準備,如果訓練期間無法排除這些因素,國家隊留不住好人才。」(馬 鈺龍,2006)。

過去國家對於體育表現績優的選手,提供保送制度讓選手們可以升學,部分 選手也利用這樣的機會擔任教職工作。然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線場,尤其國民小學 的教育屬於通識教育,選手轉任教職後不一定是擔任科任的體育老師,也會帶班、

教國語數學等學科。過去投入大量時間運動訓練的老師,在學科養成並不一定紮 實的前提,是否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在新聞媒體報導中曾出現國小棒球教練體罰 選手,家長報警控傷害的糾紛(花孟璟,2013),面對班級經營處理學生事務時,

是否比較容易出現不當體罰?面對同事對於你工作上,是否存在教體育課、帶校 隊等刻板印象?面對學校、家長的各種問題,這些背景的老師們是怎麼調適、克 服的,如何在工作上發揮自己的長處,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者曾是一位運動選手,在高中時因體育成績優秀取得參加「體育績優保 送甄試」的資格,有機會就讀師院進而擔任國小老師。這樣的一份工作對於不論 是運動員或是一般人來說,都是人人稱羨的「鐵飯碗」。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但是這「鐵飯碗」對我們過去投入大量時間從事運動訓練而較忽略學科的我 們來說,捧這「鐵飯碗」相對於沉重,學體育的只能教體育、只能帶校隊……,

對於從事教師工作的能力有所限制的刻板印象。

陳怡帆(2010)有關游泳運動績優生就讀體育/非體育科系學校適應之個案 研究中提到:多數運動選手進大學後往往因為課業的因素被迫從競技運動中退休。

也談到如果透過甄審方式進入非體育科系卻因運動員的身分無法好好扮演學生 的角色,爾後該科系將不再招收該專項的學生,也讓體育績優生對於就讀非體育 科系時壓力比就讀本科系來的大。

投入教育現場至今已經工作十年,回想這十年來的教職生涯,我永遠記得初 任高年級級任導師召開班親會的時候,家長曾對我詢問過是否能勝任學科的教學 工作、會不會有體罰學生的作為時,當下的感受實在不好,但也提醒我家長是在 意孩子的學習狀況。近年來教育職場的環境改變,家長因為在乎而介入學校的事 務,教育法規中對於學校的會議也規定須要有家長代表列席。家長介入學校事務 是好事,但是如過對學校教育進行過度的「指導」,反而形成所謂的「怪獸家長」。 形成家長與學校的對立時有耳聞。

學體育的人,尤其是男性,一般給人正面的印象是活潑、主動、凝聚力強;

但負向的觀感是愛玩、品行不佳、不愛念書、逞凶鬥狠。這樣的偏見也會出現在 教育職場上。故當體育選手轉任教師工作時,學校往往會派任體育科任教師、校 隊教練、體育組長或是生教組長。對於級任導師工作,除非不得已,會常因考量 能力問題而避開。

根據研究者的經驗以及對於學體育的刻板印象,本研究將針對目前擔任教師 且曾是透過保送制度擔任教師的人進行個案訪談,基於研究動機本研究想透過個 人的經驗回顧了解運動選手擔任教師的成長歷程,就讀師範學校的適應狀況,在 校學業表現與運動訓練間如何取捨?選手與學生的角色是否能夠兼顧,是本研究 的動機之一。

擔任第一線國小教師的時候,面對非專業的課程,是如何進行工作上的調適 以及面對家長的顧慮,老師是如何說服與克服自己的不足,是本研究的動機之 二。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1. 瞭解體保生的成長經驗以及選擇就讀師院的原因。

2. 瞭解體保生擔任教師時的適應情形。

3. 瞭解體保生的專業訓練背景經驗對於教育的理念的影響。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 研究範圍體育績優保送生:

本文所指體育績優保送生,係指參與國內外運動錦標賽,獲得之成績符合教 育部「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之規定,申請參加甄審或

本文所指體育績優保送生,係指參與國內外運動錦標賽,獲得之成績符合教 育部「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之規定,申請參加甄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