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育績優保送生擔任國小教師工作適應狀況之 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體育績優保送生擔任國小教師工作適應狀況之 個案研究"

Copied!
1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體育績優保送生擔任國小教師工作適應狀況之 個案研究

研究生:楊鎮豪 一○四年一月三十一日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體育績優保送生擔任國小教師工作適應狀況之 個案研究

研究生:楊鎮豪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一○四年一月三十一日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謝誌

在聆聽口委宣讀論文通過的當下,心裡莫名的激動。回想自己碩士學位求學 的過程中,一開始並沒有全神貫注在學業上讓自己錯過了第一次的修業的期限。

算算前前後後也花了近七年的時間。

錯過了第一次不免失望,在家人與同事的鼓勵下,我鼓起勇氣再挑戰一次,

第二次的求學的過程中,除了告訴自己一定要屏除一切,好好專注在學業上,也 督促自己要儘早完成學業。

這修業的歷程中給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專注當下、一鼓作氣的學習。別貪念 其他的事務而耽誤了自己當下最重要的事。

能夠完成學業,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蔡東鐘教授,在論文撰寫之初構 想的方向指引,過程中撰寫技巧的指點到最後完稿的過程。給我很大的彈性發揮 也不忘督促我早日完成學業,讓我這次能順利完成學業外,也從中獲得不少寫作 的經驗。

其次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鄭承昌教授以及吳思達教授,從計畫審查口試開 始,兩位教授針對他們的專業背景提供我明確方向與建議,並且鼓勵我完成這學 業的信念,讓我在書寫論文上有很大的信心。

我同時要感謝張如慧老師,謝謝她帶我認識質性研究的精神,修她的這門課 對我的研究論文書寫有很大的幫助。

我也要感謝我的兩位個案,願意和我分享這麼寶貴的生命經驗,讓我的論文 內容豐富不少。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支持與同事的鼓勵,在工作之餘進修又要兼顧家庭 真的是一大挑戰,感謝我的父母與太太多分擔照顧小孩的時間,感謝同事能互相 幫忙處理學校事務以及黃校長的鼓勵,讓我多了不少堅持的能量。

(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摘 要

我國對於運動選手的求學的規劃,一直以來有個保送制度。幫助運動員升學。

就讀師範體系一直是多數運動員的首選,在過去只要能就讀師範院校,畢業後就 有機會可以擔任中小學教師,謀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但運動員在過去學生時代因投入大量的時間在運動訓練,課業上往往是落後 的一群,甚至在校園內也有出現「不喜歡讀書就去念體育班」的氛圍。前陣子新 聞媒體曾經報導有學生想轉至體育班就讀參與運動訓練,其導師在聯絡簿上告誡 學生要考慮清楚,甚至提醒「讀體育班都是問題小孩」這樣的言論引起。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方式訪談兩位曾經是體育選手的國小教師,從家庭背景經 驗對運動投入的動機,運動對求學階段學業成績的影響,擔任國小教師工作適應 的歷程以及面對學校及學生家長壓力,個案如何克服的歷程,進而能成為一位適 任的國小教師。綜合文獻以及口述訪談紀錄整理歸納幾點建議:

一、對於運動員而言:有限的運動生涯除了爭取榮譽外,同時也要注重學科 能力,發揮運動員「抗壓」的特點,多元的尋找自己的性向進行生涯規畫,讓從 事教職不再是唯一選擇。

二、對於家長而言:運動訓練能夠培養子女的品德,可鼓勵子女參與運動訓 練增進自己的「抗壓性」,並給予支持與陪伴。促進子女的身心健康。

三、對於教師而言:重新認識「問題小孩」體育選手並非是的代名詞。鼓勵 學生從事運動訓練培養好的品格,對於每天耗費大量體育投入訓練的學生多包容,

必要時進行補救教學,維持選手的基本能力。

關鍵字: 體育績優保送生 工作適應

(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Abstract

It has been a regular system of elite students in sports of our country, help athletes advance to higher schools.

Entering the teachers’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system is always the top choice of most athletes. In the past, it meant that the athletes can get a steady job of being lementary school or high school teachers.

However, due to the athletes often spend too much time and energy on sports training, mostly their school works are left behind with normal students. Besides, our society always has prejudice of elite students of sports, considering them as lazy, irresponsible, even bad students. The news recently reported that one teacher warned his student who wanted to transfer from normal class to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of becoming a criminal or loser.

This study use case study method to investigate two past elite-students-athlet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interviews, understanding their experiences in academics, in sports fields, and in career- the process of facing the pressure from school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parents in the beginning, then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efforts and ard-working, and become a great and qualified teacher.

Th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

1. To student-athletes: During the limited athletic career, athletes should not only strive for victory or honor, but also try their best on school lessons, fight with the pressure in academics and winning and losing, search multiple aptitudes of their on, make deliberate plans for their future lives. Thus, being a teacher is not the only one choice.

2. To students’ parents: Sports training can not only develop children’s character, but also build a healthy bod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ir pressure-resistant, parents can encourage children to take part in sports they like, support them and be with them.

3. To teachers: First, teachers should clarify the opinion that “student- athletes” are not equal to “trouble makers” or “ problem students”. Besides,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training and build virtuous characters. Most importantly, be nice and patient to those exhausted students who are tired out with daily training. Apply remedial instruction when necessary to keep their basic academic abilities, and make sure they are not left behind.

Keyword: Elites student athlete Work adjustment

(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目 次... iii

圖 次... vi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 8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0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12

壹、 研究範圍體育績優保送生: ... 12

貳、 工作適應(work adjustment): ...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2

壹、 研究範圍 ... 12

貳、 研究限制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體育保送制度與選手生涯規畫相關研究 ... 14

壹、 體育保送制度的沿革歷史對選手的意義與重要性 ... 14

貳、 我國的體育績優選手升學的保送制度現況與問題 ... 17

參、 體育選手生涯規畫之相關研究 ... 20

第二節 國小體育教師角色任務與工作壓力與困境 ... 24

壹、 國小體育教師的角色與任務的意義與重要性 ... 24

貳、 教育改革對國小體育教師的影響 ... 26

參、 國小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困境 ... 28

第三節 工作適應相關理論 ... 31

壹、 工作適應的相關理論 ... 31

貳、 國內有關教師工作適應的研究 ...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 41

壹、 研究方法 ... 41

貳、 研究架構 ...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3

(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壹、 研究對象: ... 43

貳、 個案簡歷: ... 43

參、 研究者角色: ... 44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資料收集方式 ... 45

壹、 研究步驟 ... 45

貳、 研究前的準備 ... 46

參、 正式研究 ... 46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0

壹、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 50

貳、 訪談資料分析架構 ... 52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資料檢核 ... 54

壹、 研究倫理 ... 54

貳、 資料檢核 ... 5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 56

第一節 家庭與運動參與的關係 ... 56

壹、家庭環境與個案投入運動的關係... 56

貳、家人支持程度與個案投入運動的關係... 57

參、家人重視學業或運動表現的程度與個案投入的關係... 58

第二節 運動員與學生角色衝突的面對與調適 ... 60

壹、國高中求學階段的角色衝突因應... 61

貳、 個案求學動機與同儕互動的關係... 62

参、就讀大學的適應狀況... 63

第三節 保送制度對個案的生涯規畫的影響因素 ... 65

壹、個案對保送制度的認知與生涯規畫的關係... 65

貳、影響個案生涯規畫的因素... 67

第四節 個案面對工作適應的歷程 ... 70

壹、 學校給予的角色定位與工作適應歷程的關係 ... 70

貳、 班級經營與工作適應歷程的關係 ... 74

參、 同儕相處與工作適應歷程的關係 ... 79

第五節 選手特質與教育理念的關係 ... 82

壹、 選手特質與教育理念的關係 ...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6

第一節 結論 ... 86

壹、 運動選手的家庭支持有助於投入運動訓練 ... 86

貳、 運動選手個人特質影響生涯規畫的選擇 ... 86

參、 教練給予選手的建議影響生涯規畫的方向 ... 87

(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伍、 運動員擔任校隊指導老師有助於適應學校工作 ... 87

陸、 家長對於女性教師有較佳的印象與信任感 ... 88

柒、 選手背景對品德教育的堅持以及正向面對工作困境 ... 88

第二節 建議 ... 88

壹、 對於選手的建議 ... 88

貳、 對於家長的建議 ... 89

參、 對於教師及教練的建議 ... 89

肆、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 90

參考文獻... 91

壹、中文資料... 91

貳、外文文獻... 96

附錄... 97

附錄 1 受訪者訪談綱要-專家效度問卷 ... 97

附錄 2 受訪者訪談綱要-正式問卷 ... 103

附錄 1 受訪者訪談稿編碼表 ... 106

(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次

圖 1:特質因素論 ... 34

圖 2:工作適應發展系統圖 ... 36

圖 3:研究架構圖 ... 42

圖 4

研究步驟圖 ... 45

(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次

表 1 國內中等學校運動績優生甄審資格表 ... 16

表 2 選手學習歷程與生涯規畫文獻的概念整理 ... 23

表 3 體育老師角色任務與壓力文獻整理概念表 ... 30

表 4 工作適應評估與因應文獻概念整理表 ... 39

表 5 個案基本資料表 ... 43

表 6 專家效度問卷檢核人員基本資料 ... 46

表 7 訪談綱要表 ... 47

表 8 訪談資料編號原則 ... 51

表 9 訪談資料編碼表與問題的規畫對照表 ... 52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我國對於績優體育選手的安置,提供一條升學的管道,其中有的是進入師資 培育大學,進而有機會擔任國中小老師,獲得一個終身的保障。不少研究指出,

求學階段投入時間訓練的運動員,進入大學後常因學科基礎不佳而有適應不良的 狀況。投入教育職場後尤其在國小階段,採包班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擔任級任 導師的人必須要教授主科,針對體育選手轉任國小教師的轉變歷程,是否能勝任 小學包班制工作受到質疑。再者,近年來有不少有關體育教師、教練,在校發生 體罰、性侵騷擾等負面新聞,體育保送專長(以下簡稱體保生)的老師在學校的 工作經驗與適應歷程,是研究者所關注的焦點。

本研究將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透過兩位曾是體育選手,就讀師範院校後轉任老 師,紀錄在職場工作的適應歷程,本章節將分成一、研究背景與問題,二、研究 動機與目的,三、研究限制與範圍,四、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體育選手在國際的舞台展露鋒芒,每當有重大體育賽事 時,往往將民眾的心凝聚在一起。運動競賽的魅力可見一斑。當這些選手面臨就 業的問題,有部分運動可以轉入職業,如:棒球、籃球、高爾夫球等,多數運動 項目的運動選手,透過保送制度升學,進而可以有第二專長的養成機會。然而對 於在求學生涯階段投入大量時間訓練的運動員而言,要同時扮演好學生與選手的 角色實在兩難。運動員的選手生涯有限,當退下選手戰袍拿起書本時,因為過去 的基礎學科不佳,影響升學後的發展。不少優秀的運動員升學後為了顧及課業而 影響自己的體育成績,而提早結束選手的生涯。學者張宏亮(1995)從大學體育 保送生的學校適應問題、學校適應因應策略、學習困擾來源等,透過文獻分析、

訪談等方法進行研討,發現體保生的學校適應問題包含學業成績、運動成績、師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以我國優秀運動田徑運動員為個案,以質性研究方法訪談二十名退休之優秀田徑 運動員運動退休時的心路歷程。發現他們運動退休時並末意識到退休後的問題,

未有心理準備及諮商行為選于的運動退休經驗多呈現「角色模糊」現象。由上兩 篇研究可以發現我國對於運動員的生涯規劃並未落實,除非自己本身有意識替自 己規劃好下一步,否則多數的運動員在面臨退休後的規劃感到茫然。

雖然民眾都喜愛關注體育選手的表現,但在台灣多數家長的觀念是讀書至上,

自己的子女參與運動,往往是不鼓勵,認為會影響課業活動。要成為一位優秀的 運動員,除了天賦外,自幼即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體能,求學階段在讀書與運動訓 練中,往往很難取得一個平衡點,為了爭取佳績,就必須花費大量時間練習而犧 牲課業。在校園中,老師往往會將課業不佳又好動的學生鼓勵參加運動校隊藉以

「發洩體力」,或是從運動當中培養這些學生的自信心。所以運動校隊會有「不 愛讀書」的孩子參加的活動的迷思,想要參加的學生,常常會被家長告誡會影響 課業,以後沒有前途。過去擔任師大體育系教授之許樹淵(1975)與廖逢錦(1981)

針對體育保送生之學科與術科成績進行比較研究,發現體保生的學術科成績並不 理想,其術科並不優於非體保生。家長普遍存在著只要努力讀書考上好的學校,

有好的學歷就會有好的工作機會的迷思,這也是多數家長對於子女的期許。

另外從教育部 1997 年辦理的「社會變遷與體育革新」座談會中研討有關運 動員的培訓與生涯規劃議題,葉憲清教授表示:對於優秀運動選手的就業輔導措 施,教育部曾辦定參加國際奧運會運動選手就業輔導要點,雖然教育部有心想解 決運動員就業之輔導問題,但未曾實施過。

對於弱勢家庭,在家中無法提供好的學習環境,許多小孩投入學校的運動訓 練,希望能藉由體育有好的成績保送上高中、大學,在吳國銑(1979)我國運動 員運動成就與家庭因素之研究中發現,國內傑出的運動選手大都來自中下層之家 庭。但是如果沒有好的學科基礎,即使上了高中大學,會出現學業跟不上、適應 不良的問題。即使會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對於多數來自這樣環境的小孩,仍是希 望藉著這樣的管道改善目前的生活困境。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迷思一直存在台灣的教育環境,直到林書豪 的崛起,讓我們見識到,高學歷也可以是高水準的運動員。在一本「聰明學習靠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運動」的書中也提到,運動能改善學習,是提升學習效率的良藥。扭轉過去我們 對於運動員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

退休對於一個在優秀的運動員來說,不僅是不可避免的生命事件,退休也是 生活方式改變的分界點(辜慧瑩,2000)。我們可以知道國外有成功的例子,但 是近年來舉凡國內運動員退休後沒有妥善的生涯規劃,如「棒球先生」李居明赴 台北市勞工局申請勞工失業補助,引起勞工局的一陣騷動(吳育光,2003),往 往在新聞媒體上一報導後讓人不勝唏噓,前中華女排國家隊總教練林光宏曾針對 這樣的問題提出:「這一點,台灣一直做不好,選手考上研究所、或當實習老師,

都是為未來準備,如果訓練期間無法排除這些因素,國家隊留不住好人才。」(馬 鈺龍,2006)。

過去國家對於體育表現績優的選手,提供保送制度讓選手們可以升學,部分 選手也利用這樣的機會擔任教職工作。然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線場,尤其國民小學 的教育屬於通識教育,選手轉任教職後不一定是擔任科任的體育老師,也會帶班、

教國語數學等學科。過去投入大量時間運動訓練的老師,在學科養成並不一定紮 實的前提,是否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在新聞媒體報導中曾出現國小棒球教練體罰 選手,家長報警控傷害的糾紛(花孟璟,2013),面對班級經營處理學生事務時,

是否比較容易出現不當體罰?面對同事對於你工作上,是否存在教體育課、帶校 隊等刻板印象?面對學校、家長的各種問題,這些背景的老師們是怎麼調適、克 服的,如何在工作上發揮自己的長處,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者曾是一位運動選手,在高中時因體育成績優秀取得參加「體育績優保 送甄試」的資格,有機會就讀師院進而擔任國小老師。這樣的一份工作對於不論 是運動員或是一般人來說,都是人人稱羨的「鐵飯碗」。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但是這「鐵飯碗」對我們過去投入大量時間從事運動訓練而較忽略學科的我 們來說,捧這「鐵飯碗」相對於沉重,學體育的只能教體育、只能帶校隊……,

對於從事教師工作的能力有所限制的刻板印象。

陳怡帆(2010)有關游泳運動績優生就讀體育/非體育科系學校適應之個案 研究中提到:多數運動選手進大學後往往因為課業的因素被迫從競技運動中退休。

也談到如果透過甄審方式進入非體育科系卻因運動員的身分無法好好扮演學生 的角色,爾後該科系將不再招收該專項的學生,也讓體育績優生對於就讀非體育 科系時壓力比就讀本科系來的大。

投入教育現場至今已經工作十年,回想這十年來的教職生涯,我永遠記得初 任高年級級任導師召開班親會的時候,家長曾對我詢問過是否能勝任學科的教學 工作、會不會有體罰學生的作為時,當下的感受實在不好,但也提醒我家長是在 意孩子的學習狀況。近年來教育職場的環境改變,家長因為在乎而介入學校的事 務,教育法規中對於學校的會議也規定須要有家長代表列席。家長介入學校事務 是好事,但是如過對學校教育進行過度的「指導」,反而形成所謂的「怪獸家長」。 形成家長與學校的對立時有耳聞。

學體育的人,尤其是男性,一般給人正面的印象是活潑、主動、凝聚力強;

但負向的觀感是愛玩、品行不佳、不愛念書、逞凶鬥狠。這樣的偏見也會出現在 教育職場上。故當體育選手轉任教師工作時,學校往往會派任體育科任教師、校 隊教練、體育組長或是生教組長。對於級任導師工作,除非不得已,會常因考量 能力問題而避開。

根據研究者的經驗以及對於學體育的刻板印象,本研究將針對目前擔任教師 且曾是透過保送制度擔任教師的人進行個案訪談,基於研究動機本研究想透過個 人的經驗回顧了解運動選手擔任教師的成長歷程,就讀師範學校的適應狀況,在 校學業表現與運動訓練間如何取捨?選手與學生的角色是否能夠兼顧,是本研究 的動機之一。

擔任第一線國小教師的時候,面對非專業的課程,是如何進行工作上的調適 以及面對家長的顧慮,老師是如何說服與克服自己的不足,是本研究的動機之 二。

(1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1. 瞭解體保生的成長經驗以及選擇就讀師院的原因。

2. 瞭解體保生擔任教師時的適應情形。

3. 瞭解體保生的專業訓練背景經驗對於教育的理念的影響。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 研究範圍體育績優保送生:

本文所指體育績優保送生,係指參與國內外運動錦標賽,獲得之成績符合教 育部「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之規定,申請參加甄審或 甄試升學輔導的入學學生。

貳、 工作適應(work adjustment):

依據又稱職業適應,指就業者之能力與需求,能和工作環境做適當之搭配。

本研究所指的工作適應,為個案教師在投入職場後面對不同角色任務的適應歷 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欲探討曾是體育保送生的國小老師從事教職後之適應情形,並且以曾 經擔任班級導師為個案訪談對象,探討其在教師養成訓練歷程與學校工作適應之 問題,期間將針對研究對象進行成長經驗之回顧。研究時間為民國 103 年 8 月至 11 月,期間將針對 2 位研究對象進行成長經驗與工作經驗之回顧,並將訪談資 料與收集的相關文獻作分析,最後將資料歸納進行詮釋。

(1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研究限制

一、對於研究對象的限制

對於本研究的限制由於從事教職工作的時間已經有一段時間,無法實際觀察 已發生的事件的過程,必須藉由研究對象的回憶、保留檔案(如:書面資料、照 片、影片)等作為本研究的參考並將訪談資料及相關文獻加以分析與解釋,最後 歸納資料並對資料做最詳實之詮釋。對於研究對象而言,有些經驗可能模糊說不 清楚的疑慮或是當事人不願意分享或刻意隱瞞某些事物,是本研究所無法掌握之 情形。

二、研究者的限制

研究者的經歷與詮釋角度,是引導研究結果的關鍵。本研究以運動選手在教 育職場的適應歷程做一完整的陳述,無法考量到學校行政的與家長的觀點撰述。

另在有關質性研究的疑慮,研究者必須儘量克服存在的主觀意識,避免影響本研 究的客觀性。

三、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以個案為例,無法針對所有相同背景的人進行經驗回顧。而研究 對象為獨立的個體,其家庭背景、成長經驗、學習經驗、人格特質甚至心理層面,

無法做一致性的規範。透過不同的個案經驗來探討這樣的工作歷程是本研究的之 特色,也是本研究的限制。

本文所指體育績優保送生,係指參與國內外運動錦標賽,獲得之成績符合教 育部「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之規定,申請參加甄審或 甄試升學輔導的入學學生。

(2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之文獻探討共有三節:第一節為體育保送制度與運動選手生涯規劃之相 關研究;第二節為國小體育教師角色任務與工作壓力與困境;第三部分為職場適 應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體育保送制度與選手生涯規畫相關研究

本節分成三部分討論:一、體育保送制度的沿革歷史對選手的意義與重要。

二、我國的體育績優選手升學的保送制度現況與問題。三、體育選手生涯規畫之 相關研究。

壹、 體育保送制度的沿革歷史對選手的意義與重要性

一位傑出的體育選手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培養,學校是最能提供選手單純 的環境專注於運動訓練。國內運動員往往面臨「學生」與「運動員」的雙重角色

(dual role),運動選手為了在運動表現上爭取優異的成績,往往必須耗費多時於 運動場上,在課程學習上不如其他同儕學習時間充裕(王志全,2011);再者,

大量訓練體力消耗與對外參賽的競爭壓力等因素,也促使許多運動選手無法正常 參與學校活動與學習,容易造成運動選手普遍性課業落後的現象(洪連成,2004;

洪嘉文、詹俊成,2005;陳羿戎,2008)。因此為延續選手的運動生命以及好的 就學機制,而「體育績優保送生」、「體保生」、「體育保送」等名詞,這些皆是源 自於最早在民國 55 年 5 月 3 日以臺(55)叁字第 6129 號令頒布,其後歷年來均 有修正。目前最近修正日期為民國 102 年 8 月 22 日。依據辦法的目的,在於獎 勵青少年致力於各項運動,提高學校的運動水準,促使全民體育發展。

本項辦法實行至今已近 50 年,對於體育保送制度的法令沿革,依據許樹淵

(1981)年的整理,各大專院校的體育科系依據辦法規動自民國 55 年起開始接

(2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績優學生在參加大學聯考時,享有降低錄取標準 10%或 25%的優待,並且開放 一般大專院校之非體育相關科系,以提供運動績優選手更多選擇機會。民國 68 年,教育部又修訂了「中等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對參加國際 各單項運動競賽獲得冠軍的隊員,以集體保送的方式,進入大學的一般科系就 讀。

本辦法陸續經過多次修正,現階段命名為「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 升學輔導辦法」。修正內容過程中最大的改變,從原本的「全面參加聯招」,至後 來的「甄審」、「甄試」制度方式招生。

有關甄審與甄試在本辦法中的定義規說明如下:

甄審:以甄審方式輔導升學者,應以各校所提之運動種類、各科系名額及條 件為限,並依各等級運動成績及志願序分發。

甄試:以甄試方式輔導升學者,應參加學科考試,其運動項目屬團體競賽者,

並應參加專長術科檢定,術科檢定未通過者,不予分發。但具有相同運動種類國 手當選證明或其個人賽具有甄試資格者,得不參加術科檢定。前項甄試通過者,

應按學科成績與運動等級加分之總分高低及志願序分發。

透過申請甄審、甄試的運動員除了有傑出的運動成績表現外,其在校的德育 成績亦需要達到乙等以上。

隨著現今多元入學盛行,績優的運動選手除了可以依據所辦理的甄審、甄試 辦法外,另外各校可以辦理獨立招生以及甄選入學兩種,分述如下:

獨立招生:目前各校的獨立招生以學校單獨或聯合組成委員會辦理,各招生 學校依其發展特色、需求自訂招生項目、名額、考試辦法與錄取資格標準等各類 不同入學管道以提供名額參與招生。

甄選入學:現階段實施的推薦甄選及申請入學以兩種方式以簡化為甄選入學,

其兼顧現行推薦徵選之特殊取材精神、縮短城鄉差距的目的,以及申請入學所強 調的免試入學、以特殊才能為主的招生彈性等特色。

上述諸多的入學管道中,以甄審的資格條件限制最為嚴格,依據現階段的辦 法限制,符合甄審資格的運動選手,必須參加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亞洲運動會 前六名、各單項世界運動協會正式競賽項目前六名等國際賽事。有關甄審資格限 制,依據教部部(2011)年頒布的辦法整理如下表 1。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1

國內中等學校運動績優生甄審資格表

參與比賽名稱 資格取得

1.參加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之奧林匹克運動會 代表隊 2.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主辦之亞洲運動會

3.國際世界運動會協會主辦之世界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 4.國際單項運動總會主辦之世界正是錦標(盃)賽

5.國際大學運動總會主辦之世界大學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或世 界大學單項錦標賽

6.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之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

前六名

7.參加東亞運動會協會主辦之東亞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 前四名 8.國際學校體育總會主辦之世界中學生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

或世界中學單項錦標賽

國家組前三名 學校組前二名 9.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主辦之亞洲室內及武藝運動會、亞洲沙

灘運動會

前三名

10.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主辦之亞洲青年運動會 11.亞洲單項運動協會主辦之亞洲正式錦標(盃)賽

12.國際單項運動協會主辦世界青年或世界青少年正式錦標賽 13.亞洲單項運動協會主辦亞洲青年或亞洲青少年正式錦標賽

前四名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

本項辦法對於多數體育運動員最大的意義在於政府能針對表現優異的運動 員提供一個升學輔導的管道,增加選手升學管道與選讀科系的多元性(非體育科 系),減少運動選手進入高等教育銜接之問題(林正常,方進隆,1995)。

對於多數教練而言,也是在訓練選手時給選手一個努力的方向,從吳國銑

(1979)的研究指出,我國優秀的運動員其家庭背景社經地位普遍不高。對弱勢 家庭而言,鼓勵自己的子女從事運動訓練,有好的成績除了有獎助學金可以申請 外,也能透過這樣的方式升學,提高下一代的教育程度,進而有好的工作機會。

(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我國的體育績優選手升學的保送制度現況與問題

我國「中等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行之有年,歷年來有關本 辦法的制度檢討,不少人有這樣的質疑,體育績優生不必接受聯考就可以直接進 入大學,這樣是嘉惠選手還是害了選手。運動績優保送制度的立意相當好,提供 學生選手有管道進到大學就讀,從許建民(1998)的研究指出,學生運動員進入 學校後要同時扮演「學生」及「選手」的雙重角色,其所造成的衝突往往讓學生 運動員在學業與訓練間徘徊,既不能全心投入學業,訓練量不足下運動表現成績 也下滑。

運動選手透過多元的入學管道就讀大學,除了就讀體育相關科系外,也可以 就讀其他一般科系,有關近年來高中運動選手就讀大學的狀況,王志全、葉昇達、

陳政專(2011)年針對國內高中運動選手的升學現況分析,就讀大學普通科系有 745 人(34%),就讀體育相關科系有 1152 人(52%),未升學有 308 人(14%),

顯示出高中運動選手主要以選讀體育相關科系為主。

對於體育績優選手升上大學後適應不良的狀況進行研究,除了過去因為學科 基礎不佳造成課業跟不上的問題外,其他問題如下整理:

林國棟(1984)認為,運動選手產生學業適應問題的因素如下:(一)升學 的競爭(二)家庭觀念;(三)教練的觀念;(四)運動選手的觀念。

張宏亮(1995)的研究也提到,體育績優保送生的學習困擾是多方面的,可 以分為訓練因素以及非訓練因素。訓練因素包含時間分配以及疲勞等;非訓練因 素包括學科程度不足和沒有努力兩種。

林正常與方進隆(1995)曾指出,體育升學管道的辦法主要面臨兩個嚴峻問 題考驗,第一為體育績優生是否能如願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專院校?第二為大專 院校是否能夠招收到心目中理想的體育績優生?

莊翠玉(1997)以一般科系運動績優保送生 745 人為對象的研究發現:本身 學科基礎能力為產生其學業適應不良的主要原因,在學業問題方面,運動績優保 送生希望學校提供課業輔導的協助。運動代表隊選手由於比一般學生花較多的時 間在運動訓練上,相對花在課業上的時間就比一般生少,長久下來,造成了「學 業適應」的困擾。因此,在研擬培養優秀運動人才政策時,從幼年可使用的計畫 方案,希望除了技術上的訓練,更能包括學業治本的計畫。

(2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吳弦峰、陳怜潔(2001)亦提到體育績優保送生到大學後產生不適應的狀況,

其中以學業困擾最多,由於學習上的困擾導致學習情緒低落、心理畏縮、功課產 生壓力等狀況。

李坤培(2003)探討體育班學生學業不理想的因素,乃歸因於學生本身,如 學習動機不夠強烈、上課不專心及學習方法不當等。

從上述的困問題可以發現學生運動員在過去中學以前的求學階段因為有體 育班的設立可以讓他們投入大量的運動訓練,對於課業的要求其次,造成即使透 過保送制度到大學就讀,往往會因為程度不足、適應不良的狀況。曾任體育會副 主委林德嘉提出台灣現階段的教育制度出現這種畸形的發展,不喜歡讀書的學生 想盡辦法擠進體育班,無非是為了升學。而各校為了爭取傑出的運動成績,而忽 略知識教育,造成升學後的學生困境,這樣的惡性循環已經行之有年。(引自吳 育光,2014)

對於現階段體育保送制度的問題,研究者透過文獻的整理,大致可以分為下 列以下兩個階段:

(一)保送大學前:現行的保送制度中學生資格的關鍵在年度的問題,依據

「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中規定,取得甄試資格可以保 留兩年,甄審可以保留三年。為讓學生運動員達到此目的,多數運動教練就採高 壓的方式訓練,藉此取得甄審甄試資格,讓保送制度成為升學的跳板。江彥文

(1992)指出,甄審或甄試升學資格只能擇一,取得資格後的運動員,即放棄練 習,專心念書,以在學科考試爭取較佳的升學機會。

(二)保送大學後:多數體育選手從小就開始接受專項的訓練,中學後多數 是集中在體育班,體育班的授課方式是上午,下午的時間為專長的訓練過程,所 以很少接觸正常的課程,且一年到頭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學業成績表現比較不 理想,所以學科基礎能力當然差強人意。

學者李慶升(1994)的研究中指出,多數的體保生表示,功課的壓力時在超 乎他們的能力,好多科目他們都跟不上老師的進度,甚至聽不懂。過去求學階段 沒有正常的學科教育,所以老師授課無法理解,選手在適應上便現很大的困難,

於是就會擔心自己被退學的壓力。

(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保送生顧及課業以及學校的教練要求沒有以往的嚴格,另外相同專項的選手 術也不如過去多,共同訓練的時間強度不足,導致體育保送生就讀大學後術科表 現成績普遍下滑。謝佳男(2000)的研究指出,許多運動績優保送生提到上大學 後訓練過程或調適的歷程的困境,包括與教練的溝通問題、訓練勞累技術無法突 破,或缺乏好的訓練環境,設備不佳。對專項運動的關注、支持度也沒有過去高,

影響訓練的效果和成績下滑。

林正常與方進隆(1995)提到「中等以上學校運動績優生升學」訂定上仍有 些許爭議,其保障對象為團隊中所有參與運動之選手(如:排球、籃球等團隊項 目)或僅保障團隊中某些優秀運動員仍值探討。

張宏亮(1995)的研究中,將運動績優保送生的學習困擾,主要分為訓練因 素以及非訓練的因素。在訓練因素方面,包括教練、家長、時間無法分配、無法 專心學習、疲勞、讀書效率不佳無法兼顧運動與學業等;而非訓練因素,包括程 度不佳、課程太難、沒有努力、讀書方法不佳、態度不正確、跟不上、沒興趣、

聽不懂老師說的、壓力感、挫折感、考試題目太難等。因此在研究中特別提醒運 動教練在選手高中階段不能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培養,長久之計仍應學業與技能並 重。

對於現階段的問題改善建議,謝佳男(2000)的研究根據保送前、中、後分 別提對保送生及學校出建議,整理如下:

(一)保送前:建議教練及師長多留意訓練和學業並重,勿偏廢,輔導保送 生正確的讀書心態,大學文憑即可;建議學校多元招募提保生並進行目標規劃及 生涯輔導。

(二)保送進大學後:建議保送生應「充實自己專業的知能」、「自己多思考,

檢討課業和訓練的問題」;建議學校對於運動項目的場地規劃重視以及保送進其 他大學非體育運動科系者,應加強追蹤輔導、安排專項教練追蹤、訓練體育保送 生、平衡學業與訓練,以免荒廢學業影響就業,或疏於訓練導致運動技術退步、

協助生涯規劃輔導等。

(三)大學畢業後:男性體育保送生建議兵役的安排能盡量與其運動專長配 合。各大專院校提供在職人員教育學分的考選,應區分學科領域,加重專長或競 賽成績的計分。同時,體育保送生建議政府及學術單位應持續追蹤國內傑出運動

(2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員畢業後的生涯發展;提供傑出運動員進修、服務下一代運動員的機會;輔導就 業或提供就業資訊等。

綜合上述,在我國的運動選手普遍的巔峰狀態都是在高中階段,取得升學資 格後,為準備升學考試就停止訓練,即使是甄審不用參加考試就可以升學,但也 面臨就讀大學後的課業壓力以及訓練環境等因素使得運動成績下滑。回顧研究者 過去也是在取得保送資格後即停止運動訓練,專注投入在學科衝刺。另外若是沒 有取得保送資格的選手而言,升學的管道僅能參加一般的管道,不論是具不具有 保送資格的運動員而言,過去的求學階段在學科基礎不佳的前提下,讀書要與一 般學而相比就比較吃虧,運動訓練的時間也捨去學習其他技能類的課程,有關運 動員的生涯規劃相關研究的探討,於下一小節整理。

參、 體育選手生涯規畫之相關研究

我們都知道,運動選手的生命是有限的,在退下榮耀的舞台後,這些選手將 何去何從?運動員為了達到升學的目的投入大量的時間訓練以奪取佳績,但在求 學過程中缺乏正常的學科學習。知名運動員紀政(1984)的論述中曾質疑,國內 一再地優待選手不必上課也不必上班,但是選手未必能成為運動場上的優秀選手,

要如何來訓練。其實,一位傑出的運動選手,成長的經驗中歷經成功的喜悅、失 敗的挫折,過程中不比學科學習來的輕鬆,並非每個運動員皆能如願的能在自己 的運動專項中有預期的成就,以至於在退役後面對社會的瞬息萬變與誘惑就不法 適應,如同近年來不斷出現的職棒打假球、奧運得牌選手要求工作權等問題,更 凸顯當前國內對於傑出運動員的生涯規劃並沒有擬定相關策略進行輔導。

張瑞鏵(2007)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運動員的生涯規劃的心理因素,包括價值 觀、需要、興趣、職業效能感、氣質類型、職業性向…等的心理層面會影響運動 員的生涯規劃。

近年來有關運動員的生涯規劃之研究,研究者整理如下:

洪聰敏(2002)指出,運動員、教練及其他相關人士對運動員生涯終結後生 涯轉換的問題應及早加以重視,進而擬定相關策略,除了幫助運動員追求運動競

(2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涯規劃、運動情境轉移至職場技能等等的方向做適度的輔導,使其生命的光輝在 轉換舞台後仍能得以繼續發揮。

林瑞欽(2002)也建議要協助運動員就業準備應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

1. 生涯階段相關資訊網站的收集與建立,請學校輔導中心與體育科系收集 運動員適合的工作資訊並定期更新。

2. 協助運動員向人力銀行網站登入個人資料。

3. 由學校就業輔導單位配合相關雇主辦理職場參觀。

4. 邀請雇主辦理校園徵才與人力培養座談會。

5. 邀請已進入相關職場的前運動員與運動員座談介紹其個人職涯發展的 心路歷程。

國內以往對於運動員的升學規畫多數是保送至師範院校,畢業後擔任中小學 教師為主,隨著多元入學以及教師員額飽和的現況,運動員的生涯規劃也不再以 教職為考量。根據謝佳男(2000)對於體育保送生的追蹤報告中顯示,大學畢業 者除了擔任教職以及職業棒球員外,不少人也轉往工商業發展,經由訪談了解原 因,大致有:

1. 對於工商企業或自行創業比較有興趣。

2. 對教學或繼續讀書沒有把握以及考不上教育學程。

訪談對象針對修習碩士學位者,對於自己的生涯都做了很長遠的規劃,畢業 後希望在體育學術方面發展,希望最後能在大專學校任教。

現今升學的管道多元,就讀師範院校與體育相關科系不再是體育績優保送生 的少數選擇,運動員有更多的思考與選擇,影響運動員生涯規畫的研究文獻中,

可以發現有個人因素以及教練因素等兩方面,整理如下:

殷勤(2005)的研究中指出影響運動員生涯規畫的個人因素,包括教育背景、

家庭影響、個人需求與心理動機、機會…等。

轉引自:「육조영(2007)的研究指出,大學選手的就業決策與安排與教練 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選手信任教練,因而會聽從教練的建議與安排。」賀中慧

(2012)。

另外不同性別對於生涯規劃的差異,學者呂惠富(2008)探討體育績優生生 涯發展關鍵因素的研中發現不同體育專長項目之體育績優生,在各項影響生涯發

(2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展因素上均無顯著差異。但女性運動員在「學業適應」和「升學規劃」因素上均 明顯高於男性。根據此二項因素所涵蓋之問題進一步發現:在「學業適應」因素 中顯示女性體育績優生的對學業的焦慮感高於男性體育績優生,而對於讀書時間 的安排也比男性體育績優生更為困惑。女性體育績優生會因為自己的成就不高而 感到較大壓力,心理上更覺得別人不了解自己而希望被了解與接納。而在「升學 規劃」因素上,女性體育績優生選擇繼續升學意願明顯高於男性體育績優生,因 此升學壓力普遍大於男性體育績優生,並且較認同學校安排的課程是符合未來發 展的需要。

另外較低年級或接觸體育專長愈久之體育績優生,對該所屬體育專長項目最 為熱衷,比較注重於體育專長的訓練,所以會因為集訓過於頻繁,或比賽過於疲 勞而無法專注於學業上,並且認為讀書對其前途並不是很重要。尤其大學四年級 之體育績優生,可能即將面臨畢業而把重心由訓練,漸漸轉移至其他地方,對其 畢業後之生涯規劃已有目標,而較不重視學業成就,學習意願相對低落。

運動員生涯規畫,從過去保送師範院校及體育相關科系至今多彈性的選擇,

選手生涯退役後,政府及學校單位如何協助選手進行生涯規畫,研究學者提出的 建議如下:

謝佳男(2000)的研究發現體育保送生大學畢業後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就業問 題,建議政府能安排績優選手在求學階段修習教育學分,並規畫至體育教育單位 及體育休閒機構參訪或實習,方能發揮其專長,也有助於推動運動發展。另外也 建議能建立體育保送生追蹤資料庫,便於掌握選手狀況及相關行政單位與研究機 構能定期進行追蹤的研究工作。

王志全、葉昇達、陳政專(2011)也對於運動員的生涯規劃提出兩點建議:

1. 強調運動選手學、術並重與重視運動員的生涯規劃,避免運動選手在無 法取得相關保送資格與結束運動生涯後,迷失生活重心與自我價值。

2. 建立運動員升學輔導機制與完善升學制度。針對有招收運動績優生的大 專院校,設立運動績優選手課業輔導辦法以及相關生涯規劃和就業輔導諮商;針 對保送制度在與詳細規劃,以更符合社會需求並有利政策之落實,讓更多家長願 意學子投入運動訓練。

(2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賀中慧(2012)採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運動選手就業準備行為模式研究中發 現運動選手的就業準備行為分析發現出路商談對出路面談與出路探索有正向直 接的影響力。研究中並建議應重視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與發展方向,並且提供更多 的就業資訊。

小結:綜合上述,研究者依文獻的概念整理成以下表格,如下說明 表 2

選手學習歷程與生涯規畫文獻的概念整理

文獻概念 文獻出處

概念一 學習困境

1. 選手與學生的角色衝突

許建民(1998),林國棟(1984),張宏亮

(1995),莊翠玉(1997),李慶升(1994)

2. 學科學習意願低 吳弦峰、陳怜潔(2001),李坤培(2003)

概念二 生涯規劃

1.個人心理因素 張瑞鏵(2007),殷勤(2005)

2.就業輔導

洪聰敏(2002),林瑞欽(2002),謝佳 男(2000)王志全、葉昇達、陳政專

(2011),賀中慧(2012)

3.教練建議 육조영(2007)

4.性別 呂惠富(2008),

研究者自行整理

許多研究指出運動選手因為投入大量的運動運動訓練影響學科學習,使得 與一般學生競爭能力較差。國內教育主管單位對於體育績優選手提供一個升學管 道,讓他們可以升學,卻沒有提供生涯規畫以及就業諮商輔導,升上大學後多數 運動選手產生適應不良與運動成績下滑的困境,畢業後也往往沒有習得專長而找 不到好的工作。過去可以透過就讀師範院校進而成為教師,但隨著少子化的影響,

體育保送生要透過這一個管道擔任教職工作的機會必須要透過教師甄試才有機

(3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會擔任教師。文獻中提到應多關注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與就業輔導,國內也不乏有 運動員轉換跑道的成功例子,證明只要有規劃與輔導,運動員退休後轉換跑道還 是可以很順利。

第二節 國小體育教師角色任務與工作壓力與困境

本節將探討國小體育教師的角色任務與工作壓力,以及目前體育老師在教育 現場所面臨的困境,一共分成三的部分:一、國小體育教師的角色與任務的意義 與重要性。二、教育改革對國小體育教師的影響。三、國小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 與困境。

壹、 國小體育教師的角色與任務的意義與重要性

國中小階段體育課程是一個深受學生喜愛的課程之一。體育課不單是身體活 動而已,教師必須透過課程培養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鍛鍊身 體,並在課程中培養互助合作的行為,促進身心健康。方進隆(2003)指出,學 校體育是為了使學生獲得體育的價值,使其身體、心理、精神、社交與知能等層 面皆能充分的發展。由此可知體育課必須要由專業的師資進行教學。

教育部體育署署長何卓飛於 2007 年 1 月表示,全國國小體育課程師資大約 有八成不是專業教師,導致體育課品質參差不齊。(楊惠芳,2007)。並非是師資 培育中體育師資人員不足,而是國小階段採包班制,現階段教師員額飽和的狀況 下每年縣市招募的教師人數有限,學科導向的教師甄試對於體育專業教師而言是 一個劣勢。另外多數體育課由級任導師任教,這些都是導致體育課品質不佳的主 要原因。

體育課是一項專業的科目,從國外學者 Lumpkin(1998)的研究指出一位體 育教師專業知能與能力應具備下列幾項:

1. 對體育目標與理論的瞭解:體育教師應瞭解各種體育教學方法,以獲 得最高的教學效能。

(3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2. 運動技能養成與標準:體育教師應具備良好動作示範能力,及一項以 上的運動專長。

3. 體適能要良好:體育教師要擁有良好、健康的體適能,以因應教學的 需求。

4. 體育教學能力及方法:體育教師應具備選擇教材、編制教案的能力,

並擁有引導特殊兒童的能力。

5. 指導運動代表隊的知識及技能:體育教師應具備專長運動技能、運動 訓練及運動管理方面的知識。

6. 運動裁判的能力:體育教師能擔任運動競賽裁判。

7. 評量體育成績及從事體育研究的能力:體育教師具有體育統計與測驗 的學識,並能設計簡單的實驗及撰寫研究報告。

8. 舉辦運動比賽與體育表演的能力:能瞭解運動競賽的理論與競賽制度、

並能規畫運動場的及舉辦運動活動。

9. 具備運動安全知識及能力:體育教師應具有運動傷害與急救的知識。

10. 其他:體育教師應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及教學熱忱等。

從事教育工作,專業成長不僅是一個動態的學習歷程,也是教師在個人知識 與技能不段更新、改進的行動。

體育教學是否需要專業?前體育會主委許義雄(1988)明確指出體育是專業 的理由:

1. 體育的內容來看,體育不只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更含有專門化的技術 課程。

2. 就歷史演進,美國自 1861 年開始培養體育專業人員以來,及間有關入 學資格,課程內容、修業年限、學位獲得,以及在職進修等均多有更 易,表示體育專業的養成有一定的訓練體系。

3. 就體育的範圍,可因實施對象、場地、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範圍,

需有不同的體育專業人員,這表示體育工作之分工已具專業性。

許義雄(2000)曾在教育部「學校體育國家表專案研究—國民中小學體育標 準」中提到學校體育國家標準的五個構面,包含體育認知、運動技能、運動習慣、

體適能、社會行為。

(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劉兆達(2005)的文獻中提到美國國家運動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NASPE ) 為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表現,參照美國州 際初任教師評估及支持聯盟(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 INTASC)所定之教師模範標準,訂定 N A S P E 初任體育教師專業 標準,認為體育教師具備:學科內容知識、成長與發展、個別差異的指導能力、

班級管理與學習動機、溝通能力、計畫與教學能力、學習評量、反省、合作等九 項能力。

程瑞福(2000)針對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時,提出體育教師 應具備的專業能力,包含兩個構面:

1. 教學專業:分為教學知能、體育技能、輔導能力、管理能力。

2. 體育專業:分為體育認知、運動安全、學術研究、行政管理、運動指導、

體育教學、健康適能、運動裁判、教學評量等九類。

另外周宏室和潘義祥(2002)將體育教師專業論著整理後,認為體育教知識 專業指標,必須涵括: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專業技能、運動專業知識、運動專業 技能、專業承諾態度、以及專業成長需求等六大指標。

由上述文獻整理可以了解到在國小階段,體育課是一門專業的科目。在國小 的體育教師因為其特殊性與必要的專業性,除了在學校擔任體育教師的職務外,

也有可能扮演班級導師、行政人員甚至代表隊教練,所以與一般的教師特質並不 相同。國小體育教師除了是基礎體育教育的推動者,對於國小體育事務的推動,

學童對於運動概念與技能的培養,甚至帶動學校的運動氣氛,培養學生運動習慣 等,都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貳、 教育改革對國小體育教師的影響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民眾對於教育品質與績效的期待日趨提高,對於學校 的課程安排、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成效的關注加深,自從師資培育開放 多元後,對於教師的專業知能與議題更不斷被討論,彭文萱(2008)提到,教育 培育機構如何訓練培育出優秀且專業的師資,以及提升師培生的競爭力,使其具 有教育專業知能,經由教育實習、師資檢定、教師徵選後順利進入校園成為專業

(3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近年來國內針對教師的授課品質與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推動試辦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評鑑的目的包含了教師的責任與義務,教師在教室內的行為表現、人 格特質,國內對於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相關研究已經累積不少成果,但對於 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論述卻極為缺乏。學校體育是國家體育發展的基礎,體 育教師的教學品質與專業表現,是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蔡政杰(2009)指出發 展各級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使其成為體育師資培育遴選聘任、評鑑、考 核之依據有其必要性。

蔡政杰(2009)參考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及教育部(2000)學校體育國家 標準的指標,利用德懷數的調查研究初步編制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評鑑工 具,規畫的指標項度為:

1. 能依教學目標設計體育教學活動。

2. 能了解所授體育教材的特性與價值。

3. 能了解教學內容知識。

4. 能合理編製教材。

5. 能依教學活動之需要準備教具。

6. 能執行課程計畫。

7. 能規畫體育教學目標。

從上述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小學體育教師是需要透過專業的教育訓練養成,回 顧前一章節有關體育選手轉任體育教師的歷程中發現,體育選手對於運動專業項 目的素養是足夠的,但是學科背景薄弱的影響讓擔任教職後的專業表現有所落差,

造成體育教師僅被視為「教練」,講授一般的體育課程時,若比照專項運動的訓 練模式上課,往往學生會因為動作難度高、自信心不足、等待練習等因素,而對 體育課失去興趣。近年來校園間不斷提倡創意體育教學,希望體育課能去掉專項 運動的包袱,達到學生能充分身體活動的目的。黃清雲(2004)提到,良好的體 育課程設計牽涉到是否開放給學生對內容與問題情境的知覺與詮釋、思考與行動,

並由學習者的問題解決活動為中心,做為學生如何解決動作問題及對表現作批判 思考的手段。體育課從傳統的技術取向轉變成透過運動教育學生合作學習、問題 解決的教學模式。

(3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體育選手轉任國小教師後,對於體育課程的規畫是否能轉念在授課時減少強 調運動技能精熟練習,需要花很多的學習做調整。現階段小學教師普遍採通識包 班方式教學,除了自己的專業外也應具備國語、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教學能力。體 育選手轉任國小教師若在學科能力沒有好的基礎,在學校的角色定位必定會受到 限制,尤其現階段多數體育課由導師授課的前提下,體育專長的教師不見得能夠 真正從事體育課的教學,這是投入教育工作的體育選手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

參、 國小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困境

現在人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壓力,對於壓力的定義,各學者因研究取向不同,

定義也有所差異,學者江鴻鈞(1995)認為壓力為刺激,認為個人在具威脅的環 境時,一時無法消除困境,在生理與心理反應所產生的一種刺激。另有學者林純 文(1996)認為壓力是個體在面對周遭環境的變化時,而產生生理與心理的反應 結果。張郁芬(2001)認為壓力的定義應採兩種觀點,即在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 係中,個別差異的認知和知覺所產生的反應,兩者間交互作用產生不平衡的現象,

就是構成壓力。

所謂的工作壓力,根據陳聖芳(1999)提到:工作壓力是一種情緒狀態或是 心理反應,常發生在因應組織內外壓力源的要求時。也就是說當個體面對工作環 境中,超過個人負荷量的要求,進而造成威脅,產生緊張、焦慮、挫折。

陳素惠(2005)認為工作壓力是在工作情境中,個體所知覺到其生理、心理、

情境、人際關係、時間以及其他重大事件,而產生不平衡的狀態後,轉變成一種 反應與行為表現。

現今的教育改革民主化開放的環境體系下,從事教育工作的工作壓力更為沉 重,Chan(2006)的研究提到,在校園中諸如對學生的行為及訓育問題、學生 對課業學習的動機低落、工作負荷沉重、時間壓迫、角色衝突及混淆、對於學校 管理及行政而引起的同事關係衝突及家長與社區給予的批評等,教師本身面臨教 師評鑑之推動、超額問題及個人因素等等,皆可能成為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

當教師在工作職場上面臨超過個人負荷的要求時,自然也會產生工作壓力,

有關教師面臨的工作壓力,受到教學工作情境之內外因素影響,導致身心不平衡

(3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張郁芬(2001)認為教師工作壓力係當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對潛在的工 作情境因素或要求,評估為具威脅感或有礙工作表現,而產生個人情緒及行為等 知覺層面的負面情感。

一般人或是非體育教師或許會認為體育課不用出題改考卷,甚至不用備課,

在工作中還可以與學生運動,應該是不會有甚麼工作壓力,但依據教育部(2004)

的「93 年度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中發現學生在校內發生的意外事故中,

以運動遊戲傷害相對於其他意外事故因素比例明顯偏高。體育課相對於多數其他 課程,因其特殊性與專業性,使得學生潛在的危險以及教師的授課壓力比在教室 講授式的方式來的大。

另外,不少報章雜誌對於體育教師或教練違反倫理道德的新聞事件報導,如 性侵害、體罰等,讓體育教師授課時面臨不少工作壓力。

程瑞福(2000)的調查研究指出國小體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應涵蓋「教 學專業」與「體育專業」,其中國小體育教師多數認為專業能力中以「運動安全」

及「運動技能」最為重要。而根據潘慶祥(2005)的研究發現,第一線的教學現 場並非授課的教師皆體育專長,對於沒有專業知能不足,甚至無專業運動技能,

此為形成體育教師授課工作壓力的原因。

歐宗明(2002)的調查結果也指出國小體育教師在學校的工作繁雜,除了體 育課的教學之外,另有規畫校內體育活動、運動會、運動場地器材之管理與維護 等工作,且級任教師班級事務忙碌,受工作負荷因素影響較大,若因特別需要再 兼任運動代表隊教練一職,則更會因工作負荷過重而造成工作壓力。

吳柏祥(2009)針對國小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壓力因應對工作倦怠的影響研 究中發現:

1. 有關工作壓力的部分:男性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大於女性體育教師。

2. 有關學校規模方面:「組織環境」與「教學活動」兩構面,組織規模較大 的學校工作壓力明顯大於規模較小的學校。

3. 教學活動的比較,專任體育老師的工作壓力高於行政人員與級任兼任的 體育教師。

4. 非體育專長的教師在教學專業的構面上有較高的工作壓力。

傅一峯、陳俊安(2008)以文獻分析的方式針對國小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

(3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發現體育老師的壓力來源,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點:

1. 負責規畫校內體育活動甚至器材維護管理,甚至管理運動代表隊造成工作 負荷量大。

2. 教學設備不佳(運動器材損壞或運動場地不安全),資源不足造成工作的 無力感。

3. 上課的意外事故的發生率高,潛在的危險因子造成工作壓力。

小結:綜合上述,研究者依文獻的概念整理成以下表格,如下說明表 表 3

體育老師角色任務與壓力文獻整理概念表

文獻概念 文獻出處

概念一 體育老師的角色任務 1.專業技能教學(教學目標、

評量)

Lumpkin(1998),許義雄(2000),程瑞福(2000)

周宏室、潘義祥(2002)

2.規劃學校體育活動 Lumpkin(1998),程瑞福(2000)

3.課程發展 程瑞福(2000),蔡正杰(2009)

概念二 老師的壓力

學生行為 Chan(2006)

組織環境 吳柏祥(2009)

教學情境帶來工作壓力 張郁芬(2001),程瑞福(2000),吳柏祥(2009),

傅一峯、陳俊安(2008)

工作繁雜 歐宗明(2002),傅一峯、陳俊安(2008)

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文獻整理,國小體育老師的工作壓力主要來自職務與教學兩方面,

職務方面除了一般的授課時間外,部分需要肩負起學校的體育活動規畫與運動器 材管理,而在教學方面要周全學生的安全,雖然不用像國語數學等學科定期考試,

壓力也不遜於一般教師。

至於學校體育推動的困境從師資專業性與課程規畫兩方面,在課程規畫上,

(3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園內具有體育專業的教師人數不足,體育課往往是班級導師兼任授課,認為只要 讓學生到戶外活動就好,忽略體育課除了精熟運動技能外,人際相處的學習也是 重要的面向。在課程規畫上,面對運動能力程度不同的學生,體育課若只是重視 運動技能的學習,往往會造成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成為體育課的邊緣人,影響其 受教權與失去體育課的價值。

運動選手背景的體育老師本身在運動能力會優於一般人,若沒有再進修學習 如何上體育課,便比較難同理程度較差的學生的學習問題,對於課程的安排也會 如同過去重視技能學習的授課方式,讓部分學生因失敗的經驗過多而排斥上體育 課,體育課程的規劃,目的要培養學生養成運動的習慣,享受運動的樂趣,成就 身心健康的人,應當是所有體育授課的老師應該有認知。

第三節 工作適應相關理論

每個人進入新的職場單位,一定會有一段適應的歷程。所謂的工作適應,即 是就業者願意配合工作的限制或要求,能主動培養能力,克服工作上的挑戰,並 從中獲得成就感,本節依文獻整理成兩部分:一、工作適應的相關理論。二、國 內有關教師工作適應的研究。

壹、 工作適應的相關理論

有關工作適應的定義,依據王鍾和、李勤川、陽琪(1991)認為,工作適應 的定義有三個:

一、 職業成熟:指一個人在職業行為上的表現與其個人實際年齡發展水準間 的符合程度。

二、 工作適應是有次序改進的過程,涵蓋了變動性與穩定性,其中穩定性為 衡量工作適應的指標之一。

三、 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度,包括了內在與外在的滿足,換言之適應良好者對 工作會感到快樂。

(3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從上面的三個定義面向可知,工作適應關乎就業者是否在職場上會有好的表 現,教師在教育工作上的表現是否符合專業水準,在環境變化的歷程中,是否不 斷進修增能,對於教育工作是否感到滿意與熱誠,都是評斷教師對於工作上的適 應能力。

有關工作適應的相關理論,主要有:一、明尼蘇達工作適應理論;二、Parsons 的特質因素論;三、Hershenson 的工作適應模式三個,分述如下:

一、 明尼蘇達工作適應理論(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estment)

由 Dawis、England 與 Lofquist 於 1984 年提出,其論點注重個人就業安置與 適應的探討,Dawis 與 Lofquist 認為工作適應是「一種持續、動態的過程,在過 程中工作者不斷尋求並完成及維持和工作環境之間的調和性」(引自李茂興,1998)

明尼蘇達工作適應理論基本主張提出(Dawis & Lofquist,1984)

1. 工作適應係指在工作期間,個體對目前工作之外在滿意與內在滿足之程 度。

2. 外在滿意係指個人所具備之技能,能符合工作環境之要求。

3. 內在滿足係指工作環境中之增強系統能滿足個人之需求,並能提供個人 技能符合工作環境要求之機會。

4. 外在滿意能適度地調節內在滿足與技能要求兩者之關係。

5. 內在滿足能適度地調節外在滿意與技能要求兩者之關係。

6. 個人如果被迫離開工作環境,則可能與外在滿意有關。

7. 個人如果自動離開工作環境,則可能與內在滿足有關。

8. 外在滿意與內在滿足關係著工作之持久。

9. 工作人格與工作環境之契合程度,影響工作之持久性。

10. 個體之工作人格與工作環境之契合程度,能有效預測個體工作適應之情 形。

從上述十點可以歸納出該理論的核心要素為:工作人格、工作環境與測量工 作適應的指標,依序說明如下 :

1. 工作人格:

Dawis & Lofquist(1984)認為工作人格可以分成兩部分,一為人格結構

(3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Personal structure),另一個為人格類型(Personal style)。人格結構是指人與刺 激情境互動時所反應出來的表現。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能力(技能)與價值(需 求),能力是指面對工作相關的技能,並對工作上的刺激與處理有所反應;而價 值是指個人在工作上有關需求,可包含成就、舒適、地位、利他、安全感與自主 等六向度。

人格類型是指當個體與工作互動時,面對外在刺激產生反應的類型,共有四 種類型:敏捷、速度、節奏、耐力。敏捷是人在工作時個體與環境工作產生的反 應快慢程度;速度則是人在工作時的積極度;節奏是指是典型的、習慣性的速度,

通常可以用穩定的、週期性的,以及多變的來形容;耐力是指人和工作環境互動 所產生的時間長度。

2. 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是隨著個人的工作人格而來,兩者間的互動而產生相對應性,共分 成兩部分,工作環境結構與工作環境類型。工作環境結構會隨著個體的工作人格,

對工作人者的技能有所要求,而工作組織本身的增強模式能提供並滿足工作者需 求;工作環境類型上也會隨著個人工作人格有所反應,也分為敏捷、速度、節奏、

耐力四種類型。

3. 工作適應測量指標:主要分成三種

(1) 內在滿足(satisfaction):內在的滿意指標,即個人評鑑工作本身以 及外在的工作環境是否能滿足其心理需求。

(2) 外在滿意(satisfactoriness):外在的滿意指標,即個人所具備的技 能是否能滿足工作環境的要求。

(3) 工作持久(tenure):個人在工作環境中持續工作的情形,包括職位 或工作上的持久,組織上的持久,職業上的持久三種類型。

Zunker(1994)也依此理論的論點另歸納四點(吳芝儀譯,1996):

(1) 工作的特性與工作環境具有可塑性。

(2) 個人對工作環境的適應性需視個人的要求。

(3) 個人的需求和工作環境中獨特的再增強酬賞系統,是工作穩定性與 久站性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3.16 Career-oriented studies provide courses alongside other school subjec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They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Teacher / HR Data Payroll School email system Exam papers Exam Grades /.

Classifying sensitive data (personal data, mailbox, exam papers etc.) Managing file storage, backup and cloud services, IT Assets (keys) Security in IT Procurement and

Having regard to the above vision, the potential of IT in education and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experts, academics, school heads, teachers,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