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旨在探討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閱讀推動計畫實施現況,期望透過本 研究的進行,能瞭解臺北縣偏遠地區國中教師對閱讀所抱持的態度、各校推動閱 讀計畫的實施方式,以及實施計劃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進而對偏遠地區國中閱 讀推動計畫的規劃有所裨益。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闡述研究的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的目的,第三節 說明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敘述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說:「不重視閱讀,教育是沒有希望的(陳康宜,

2007)。」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也曾說過:「閱讀是教育的靈魂(陳康宜,2007)。」

從這兩句話可以知道「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習慣應該從小開始培養,從小紮根。根據英國讀寫能力信託(National Literacy Trust)的調查發現,若孩子的身邊有「為愉悅而閱讀」的大人,他們就會 將閱讀視為有價值且值得投資時間的活動;若有將閱讀作為娛樂活動選項的家庭 背景,孩子就會更容易有內在動機自發閱讀;若家庭環境提供給孩子愈多認知學 習刺激,孩子會有愈強的學習能力與動機;在珍惜重視書本和閱讀的家庭成長的 孩子,將來更可能發展成為有閱讀習慣的人(Clark & Rumbold, 2008)。綜觀我國 教育政策,從民國89 年起,教育部推動了多項閱讀計畫,希望能藉由政策的推動,

促進閱讀人口的成長,提升學生閱讀的興趣。首先,於民國89 至 92 年間推動「全 國兒童閱讀計畫」;93 年起針對弱勢地區國小推動「焦點三百國小兒童閱讀計畫」;

95 年起針對偏遠地區國中推動閱讀推廣計畫;96 年度投入一億元、97 年度投入 2 億元,以逐年購買圖書全面性充實全國國中小閱讀環境,並於97 年度開始推動「悅 讀101—全國國中小提升閱讀計畫」(教育部電子報小組、國教司,2008);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也在2000 年加入兒童閱讀的行列,將此年訂為「兒童閱讀年」

(蔡慧美,2005),由此可見教育公部門以及行政單位對於閱讀的重視。

「閱讀」不只在我國蔚為風尚,英國早在1998 年即訂定此年至 1999 年是閱 讀年,日本文部省也將2000 年訂為「兒童閱讀年」(蔡慧美,2005),「閱讀」已 成為歐美到日韓等國的學校教育重點,國際間也陸陸續續出現檢測學生閱讀能力 的單位。

對於學生的閱讀能力,國際上有兩大閱讀能力評量,一為學生基礎素養國際 研究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由經濟合 作暨發展組織(OECD)從 2000 年開始舉行,每三年舉行一次,主要是透過紙筆 測驗衡量十五歲青少年在閱讀、數學、科學三方面的能力;另一個是促進國際閱 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 PIRLS,以小四學生為研究 對象,在2001 年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開始舉辦,希望透過評量結果,作 為各國改善閱讀教學和促進學童閱讀能力的參考(陳康宜,2007)。臺灣在 2006 年首次參加PISA,雖然在參賽的 57 個國家中,數學成就排名國際第一,科學成績 排名第四,但在閱讀能力中,臺灣僅排名第十六名(OECD, 2007);幾年前,臺灣 閱讀教育的推廣曾是香港取經的對象,但根據2007 的 PIRLS 結果,在全球 45 個 能力的幫助(王淑俐,2008;柯華葳,2006;洪蘭,2008a)。

針對偏遠地區國中的教育問題,甄曉蘭(2007)調查發現,偏遠地區國中面

在國小階段建立,至國中時期才鼓勵學生多閱讀,成效實在有限。

在一次研習場合,講師以96 學年度基測國文科表現為例,表示臺北縣九大區 中,屬研究者任教之區域表現最不理想,與表現佳之區域平均得分差距二十多分。

在場教師均思考,是因為本區國中多屬偏遠地區學校,學生少參與補習而表現不 佳?是學生平日閱讀量不足,導致語文理解力低落?教師未強調閱讀理解的策 略,因此學習成效不佳?還是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學習動機?此訊息也讓研究者反 思自身教學方式與推動閱讀活動過程中,需改進調整之處。

回想當研究者聽聞教育部與教育局要求各國中小推動閱讀計畫之時,站於旁 觀者立場,此為一良策,有助於偏遠地區學生建立閱讀習慣、開拓自身視野;但 對於第一線的推動者與執行者而言,偏遠地區國中多為六班之小校,正式之教職 員大約二十來位,人力明顯不足;研究者身為基層教師,當學校推動閱讀計畫時,

雖然全校同仁深表贊同,但如何執行,由誰執行,彼此爭論不休。閱讀計畫雖已 推動多年,但研究者認為成效不佳,因此,研究者想藉由本研究了解臺北縣偏遠 地區國中,如何運用有限的人力推動閱讀計畫?閱讀計畫的實施現況為何?是否 有所成效?以及各校推動閱讀計畫所遭遇的困難。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列所述:

一、 探討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閱讀所抱持的態度。

二、 了解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推動閱讀計畫的實施方式。

三、 探討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推動閱讀計畫所遭遇的困難。

四、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閱讀抱持的態度為何?

1-1 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閱讀影響學習成效的看法為何?

1-2 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閱讀類型的看法為何?

1-3 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閱讀計畫的看法為何?

二、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閱讀計劃的實施方式為何?

2-1 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閱讀計劃的執行情形為何?

2-2 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推動閱讀計劃後,閱讀環境營造的成果為何?

三、臺北縣各偏遠地區國中推動閱讀計畫時所遭遇的困難為何?

3-1 臺北縣各偏遠地區國中推動閱讀計畫所遭遇的困難為何?

3-2 臺北縣各偏遠地區國中推動閱讀計畫所需要的支援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便於讀者了解及方便閱讀,茲將有關的 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偏遠地區國民中學

所謂的偏遠,並非僅包含花東,或是離島地區,這只是狹義的觀念。偏遠地 區應為泛指地理不便、人口不多、經濟不利、教育不發達,以及上述幾種條件彼 此交互影響下,導致生活條件更行惡化之地區(杜明城,1996)。

國內對於偏遠地區的定義,未能有一定的標準,多由各縣市自行決定(甄曉 蘭,2007),因此,依據臺北縣教育局之網站公告(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8),

臺北縣偏遠地區國中共計14 所。

本研究中,縣立高級中學之國中部不在討論範圍,僅選取班級數一致、地理 環境相近、學生學習概況與家庭背景相似之學校為研究對象,分別為白雲國中、

藍天國中,和陽光國中(皆為化名)。

二、閱讀推動計畫

教育部有感於閱讀對學習的影響,閱讀能力與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於民 國89 年起陸續提出多項關於推動閱讀的實施計畫。針對幼稚園兒童、國小學生及 其家長與教師,在民國89 年至 92 年間,推動「全國兒童閱讀計畫」;民國 93 年 至97 年,選定 300 所文化資源不足之焦點學校,推行「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 閱讀推動計畫」;對於偏遠地區國中,則於民國95 年至 97 年推動「偏遠地區國民 中學學生閱讀推動計畫」,期能充實國中圖書資源,提升校園閱讀風氣;民國97 年起更推動「閱讀101—全國國中小提升閱讀計畫」,期望透過此計畫有效培養學 生閱讀習慣,學校能將閱讀推動視為核心價值,家長能花更多時間陪孩子閱讀(教

育部電子報小組、國教司,2008)。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亦於民國94 起推動國民小學學校共讀計畫,希望藉由共讀 建立閱讀習慣及營造整體學習風氣(北府教社字第0940573612 號)。民國 96 年更 推動中小學滿天星閱讀計畫,希望藉由各校閱讀計畫的建構、教師閱讀指導策略 的發展,進行閱讀滿天星學校與教師的評選,提升學生語文水平,建構終身學習 能力(臺北縣政府教育局社會教育科,2007)。

本研究之閱讀推動計畫係指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為建立學生閱讀習慣,

提升學生閱讀風氣,所規劃之閱讀計畫與閱讀推廣活動。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臺北縣偏遠地區為研究地區,在研究學校的選取上,以三所學校規 模相同、地理環境相似、學生學習概況相近之國民中學為研究範圍;在研究對象 上,則以三校的教師為研究對象,分為兼職行政工作之教師與主要執行閱讀計畫 之教師。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閱讀推動計畫之實施現況,故研究 對象僅限於臺北縣偏遠地區國中。為達到研究之學校相關背景相似之情形,研究 者以班級數相同,且地理環境相近之學校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結果不適合推 論至其他地區。

本研究僅提供閱讀計畫決策者與執行者作為參考依據,客觀呈現各校實施閱 讀計畫之現況與成效,亦不宜擴大解釋或推論至其他學校、地區,或縣市之執行 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