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自我效能的意涵

本研究方案以自我效能理論為觸法少年改變的基礎,但若要結合活動進 行改變,則需要先行了解自我效能理論,方能掌握改變的方向與技巧。 本 節分別為自我效能定義、自我效能來源、自我效能的歸納方式、自我效能 在實務技巧之應用原則。

一、 自我效能定義

Bandura(1977)從社會學習理論中訂出一項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自我效 能,並指出個人在調整自己的行為、思考、動機都是透過自我效能來控制。

Bandura(1982)定義自我效能為個人的信念或期待,使得個人能藉此來掌控 現實之情境,引導出自己所希望表現出的行為,包括付出多長時間、多少 努力。因此信念是人們動機、影響力和行動一整組重要的決定元素並通過 動機、認知和情感干預過程開始行動(Bandura,1989)。在行動的過程,自 我阻礙或自我幫助可能影響自我效能信念,進而產生不同效果。若他們感 覺到的自我效能越強,人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則越高,將使他們的承諾更 堅定(Bandura,1989),但是自我效能低就會產生憂慮及擔心失去果斷的信 念(李自強,2006)。

而對個人的自我效能預期可分為效能預期及結果預期,效能預期是一種 信念,即人們可以成功地執行完成結果所需的行為,結果預期的定義為個

人評估自己的行為是否能達成特定的結果。效能和結果兩者的預期是有區 別的,因為個人相信經過行動後可產生自己預期的結果,但如果個人對於 是否能完成此行動感到懷疑,則此信念將影響他們的行為無效(Bandura,

1977)。下圖 2-1 說明:

個人 行為 結果

效能預期 結果預期

圖 2-1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之分別 資料來源:Bandura,1977

因此,自我效能是對於完成事件所產生的信念,具體而言,自我效能的 過程分為個人對於事件產生的行為預期效能,和行為產生後的結果效能,

當效能感愈高,完成事件的信心愈高,但是當遇到困難時有自我阻礙、擔 心等因素干擾個人自我效能,將產生低自信心。

二、 自我效能來源

Bandura (1977)分析自我效能為個人實踐目標過程中的能力預期、感知、

信心、信念。所以自我效能覺察是人們對完成特定事件,所產生的能力信 念,進而產生特定的成就感。若要測量如此複雜抽象的心理現象實為不易(引 自郭本禹,2008)。所以社會學習分析中,個人效能預期是基於下列四個主 要信息來源(Bandura,1977、1994):

(一)、成就表現:此效能信息來源是特別有影響力的,因為是基於個人 所能掌握的經驗。在事件完成中,成功經驗會提高個人掌握此事件的想法 及能力,反之,如果越早有挫敗經驗並且不斷發生,將會降低個人掌握事 件的想法及能力。而成就表現需要經過強而有力的個人預期並重複個人的 成功經驗,則負面挫敗的影響才可能減少,需要不斷累積成功而生的效能 信念,個人在不斷成功後對自己建立強大的效能信念進而降低挫敗經驗的 增加。但在機構中的觸法少年,對於自己的成就表現未能清楚得知,需要 不斷的提醒以了解自己的優勢,這時,在活動進行中若能有尊重、友善的 空間包容這些少年,將促使少年願意具體表達對彼此間的看法,進而從自 己的挫折與優勢中理解自己的能力。

(二)、替代性經驗:看到其他人進行有威脅性的活動,卻沒有不良的後 果,將可能會給觀察者帶來期望,而這份期望加上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則 會獲得進步。也就是說,個人透過其他人的行為說服自己,別人能做到自 己也行。因此楷模的選定極為重要,若此楷模與個人身世、喜好極為相關,

當楷模執行事件挫敗或成功時,將會影響個人減少或提高對此事件產生的 行為與思維,自我效能感會隨之起伏,若此楷模與個人身世、喜好不相關,

則對個人自我效能感無影響。機構中的活動應培養建構少年有成就表現的 機會,從少年與少年,少年與機構成功且正向的互動中觀摩來獲得激勵,

提升少年自我效能 (林宗毅,2011)。進一步來說,若觸法少年在機構內使 用網路,替代性經驗的對象可能轉為線上電視、影音等數位媒體內容(李自 強,2006),其中不乏明星、政治人物或通緝犯等,對少年影響甚鉅,因此 本研究計畫中期待除了能有正向學習的需求外,更要有能作為少年正向學 習的對象,從中獲得激勵。

(三)、言語說服:言語是最廣且最容易可行的自我效能改變來源。若個 人面對令人沮喪的威脅和長期應對過去的失敗,此時有重要他人建議、誘 導,則此負向感覺會有程度不一的改變。若口語說服來自特定領域的專家,

對個人提供了客觀的資訊將容易改變個人對自己的想法(李自強,2006)。在 機構中這些重要他人與專家,可能來自於崇拜楷模及信賴對象、團體(楊瑞 蘭,2014)。因此研究者在本活動中聘請專業的舞蹈教師提供客觀的意見,

加上觸法少年在活動互動過程,提出互相回饋的觀點,作為口語說服的重 要依據。

(四)、情緒激發:緊張與體力不支的情況通常會引起個人激動的情緒反 應,此反應有助於瞭解個人的能力。因此,情緒激發是察覺自我效能去應 對威脅情況的信息來源。從心理層面來說,焦慮、威脅可能破壞個人自信,

但適度的緊張與焦慮反而可增加個人完成事件的動機。而個人也受生理層 面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態將會左右自我效能的增強或減少 (劉綵琪,2012)。

所以隨時檢視個人情緒或身體狀態是很重要的 (楊瑞蘭,2014)。從活動中

若要適切的激發情緒,除了營造良好安全的活動環境和維持體能外,更要 讓觸法少年在遇到問題時,能加以處理,此時激勵觸法少年情緒的獎懲制 度極為重要,需要獲得在場每位參與活動的少年同意後執行,鼓勵少年因 應困難正向處理情緒。

倘若觸法少年在機構生活適應方面有適當的引導,不但能提升自我效能,

更能因應環境中所遇到的難題(劉綵琪,2012)。以自我效能來源分類說明,

形成個人自我效能最重要是成就經驗,不斷的累積成功經驗作為下次行動 計畫的判斷標準,累積越多則自我效能程度越高;替代性經驗是在團體中 與其他人競爭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若惡性競爭將會失去團體的凝聚力 (周 學雰、黃英哲,2007)反之,良性的互動與競爭,將有助於個人成為彼此模 仿學習的正向模範;言語說服是受到認同的重要他人與自我對話帶來直接 效能的影響;情緒激發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目前狀態,並從環境的氛圍壓 力下判斷自己的能力因應威脅。

三、 自我效能的歸納方式

Bandura(1977) 提出減少抗拒行為,以增加預期行為表現,這期望的主 要來源即自我效能的四個來源與方式,歸納整理成表 2-1:

表 2-1 自我效能預期來源與方式

效能預期

來源 方式

(一)成就表現

1.參與式的模式 2.減敏的表現 3.曝光的表演 4.自我教導的表現

(二)替代性經驗 1.生活模仿

2.符號模仿

(三)言語說服

1.建議 2.勸戒 3.自我教導 4.解釋處遇

(四)情緒激發

1.歸因 2.放鬆及生理回饋

3.符號的減敏 4.符號的揭露

資料來源:Bandura,1977

(一)、成就表現:1.參與式的模式:提供給少年的方法或概念有許多種,

應在不斷的演化之下轉為少年可執行的行為,這時,少年可以累積學習此 方法的成功經驗,作為心理變化的動能。2.減敏的表現:協助少年了解遇到 威脅時當下的反應,必要時進行澄清消除。3. 曝光的表演:提供少年在眾 人面前有表現自己的機會。4.自我教導的表現:使少年體悟自己的負向行為 或情緒,在學習解決方法達到認知改變並應用於日常生活(洪惠萍,2007)。

若要行為能成功的獲得改進,則透過活動中彼此澄清非必要的威脅進行消 除,而這也透過成員個別語言及非語言的在眾人表現,最後可不斷檢視自

己的負向行為達到認知改進加上成就累積應用於生活中,此方法關乎少年 參與在活動當中的程度,但少年遇到困難會有意願提出澄清或需求嗎?而經 過改變的少年是否願意在眾人面前表現?在表現後是否能重新檢視自己的 缺失再次改進呢?此參與觀察指標分為活動參與程度、成員改變意願、成員 表現自信程度、不斷檢視再改變。

(二)、替代性經驗:可分為 1.生活模仿:在少年的生活中模仿他人。2.

符號模仿:供少年模仿影音中的象徵性的精神,包括勇氣、聰慧、賢明等。

活動過程認真參與其中並不斷的學習與模仿,除了現實中的的教師、同儕 與研究者外,包含供韓國 MV 舞蹈演影片給少年欣賞並分享成功出道之偶 像與明星經驗,習得該明星所需努力的特質。此時少年需要正確的示範來 學習正向的行為,反之由錯誤的示範可獲取改善的空間,在經過偶像明星 的瞭解可以說出具體參考的理由。此參與觀察指標分為透過示範學習經驗、

具體講/寫出參考方向與理由。

(三)、言語說服:可分為 1.建議:給少年清楚且具體的建議,在依少年 的了解程度多做解釋。2.勸戒:對少年的勸勉告誡。3.自我教導:由他人或 少年本身口說式的引導並內化到自己的行為,也可由少年做內心的自我對 話,如我可以,我一定辦得到(洪惠萍,2007)。4.解釋處遇:解釋少年的行 為進而協商了解的過程。5.歸因:少年可先預測他人行為再控制環境與行為 的過程進行因果推論(廖祐宏,2003),再直接使用操縱情感認知方法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