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客鄉」變「家鄉」:三地村古茶柏安人的生活適應情況 88

第三節 與原居地的連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與原居地的連結

在三地村無任何親屬網絡支持的古茶柏安人,若單靠自身的力量,不僅需耗 費更多的時間調適,可能適應的情況也可能與今日有所不同,但好在遷移過程中,

原鄉的情感支持與物資協助,帶來諸多正面的適應能量,使得三地村古茶柏安人 得穩健地在移入地生根。三地村古茶柏安人與原鄉的連結方式,以發生的時序先 後,以及連結所牽涉的群體,可約分為二類,一是個人與家戶的原鄉連結,二是 現代宗親會與協會的原鄉連結,這兩類的連結方式貫穿了整個遷移的過程,並且 交互發揮作用延續至今。

一、個人與家戶的原鄉連結

此類的連結所牽涉之人群尺度,通常是個人或家戶的血親關係範圍,連結的 方式圍繞在親族間的活動,像是:個人生命禮俗、原鄉禮物及山下商品交換、

「mualidane」的行爲等,但並非所有三地村的古茶柏安人遷移後都會經歷這樣 的連結,需視原鄉是否還有同一家屋發源之親族而定,而連結的頻繁程度,則與 交通易達性及遷移地適應程度有關。

(一)原鄉禮物及山下商品交換

第一節的內容層提及,遷移初期三地村古茶柏安人沒有耕地也無穩定收入,

故曾發生回鄉(舊好茶)與親友拿糧食糊口的情形。這些的糧食除了作為飲食用 途外,也是三地村古茶柏安人耕作時重要的種子來源之一。報導人 R1 表示:

因為回去舊好茶一次都很遠,所以都會習慣幫忙帶東西上去,像是米、

小魚乾、味噌這類平地的東西,然後我們會從古茶柏安(舊好茶)帶一 些花生、玉米、樹豆、小米的種子和要吃的東西到三地,但芋頭就沒有 特別帶,因為跟三地的氣候環境不適合,不適合的(芋頭種源),我們

就想辦法跟村民買。(報導日期:2016/11/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 R1 的報導,可以看到幾件事情,第一是三地村古茶柏安人成為山上與山 下物資的傳遞者,改變了原鄉和客鄉的狀態。山下的物資作為商品改變山上的生 活,滿足並加深原鄉對平地物資的需求;山上的物資則是禮物,解除遷移者物資 缺乏的困境,也象徵著原鄉家人對於遷移者的遷移支持與情感祝福。第二是種源 作為家族和族群繁衍的重要資本,由原鄉流入客鄉,就空間意義來看雖然僅是資 源外流的現象,但筆者認為若以物種涵養的文化環境意義來看,可視作一種因著 三地村古茶柏安人移動,而拓展原鄉族群文化圈和生活空間的意義。

(二)婚喪喜慶的生命禮俗

除了糧食和種源的交換,婚喪喜慶是與三地村古茶柏安人與原鄉連結的一大 重點。對於相當重視生命禮俗的古茶柏安人來說,一個人的生或死、婚姻或成就,

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是整個家族要共同承擔的,所以家人的參與程度,對於家 庭成員和家族來說相當重要。無論是在舊好茶、新好茶,還是現在的禮納里好茶 部落,只要古茶柏安(部落)有婚喪喜慶,相關的家族成員都會返回參加。特別 是如今古茶柏安已遷至瑪家鄉的禮納里,與三地村、三和村、青葉村或是其他古 茶柏安人遷移地距離更為接近,交通也比過往便捷,使近年遷移他地的古茶柏安 人回鄉參與親族生命禮俗的機會提高許多。

就筆者的觀察,婚喪喜慶之於三地村古茶柏安人及原鄉連結強度,甚至大過 於原鄉節慶和傳統祭儀,並且隨著世代流變差異越大。三地村古茶柏安耆老表示,

過去只要古茶柏安(舊好茶)有重大儀式節慶或是需要人手幫忙,即使往來交通 不似今日便捷,都會不辭辛勞的「回家」幫忙;但如今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的改 變,加上成長經驗和人際網絡都的空間變化,削弱多數三地村古茶柏安年輕世代 接觸部落儀式與公共事務的機會,並降低他們對古茶柏安的原鄉認同,於是乎,

相比參與親族生命禮俗的意義與意願,以部落為單位的集體活動似乎對其顯得較 無共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mualidane 的行爲

dane 是魯凱語房子的總稱,muali 有尋找、想要探求的意思,兩著合併形成 一個新的意義-「遷移到其他地區或建立家屋的子嗣,回到原本的家屋進行的慰 問、探訪的意思」,以中文的概念來想像,近似於認祖歸宗的概念。這是魯凱族 文化中既存的傳統行為概念,但三地村的古茶柏安人遷移前期,多將心力著墨在 新居地的適應上,家族和家戶之間的關係還尚密切,故並沒有時常進行 mualidane。

直到遷移適應趨緩,中壯年的三地村古茶柏安人意識到年輕世代與原鄉家族的疏 離,便欲著手恢復 mualidane,但考量因古茶柏安近十年來受到天災波及、四處 移動的情況,故待來自原鄉的本家家屋正式落腳禮納里後,mualidane 才逐漸正 常化。mualidane 是一種具有儀式意義的舉動,分家的親族一定要帶著 avai 傳統 美食、飲料和紅包等物品,透過進入本家家屋的動作,以及共食、交換等儀式行 為來連結和確認彼此的關係,而非單純回原鄉看家屋、看家人的行為。家族曾經 發起過 mualidane 的報導人 E2 表示:

以前是沒有包紅包的習慣,但這個紅包現在的意思不是表面單純的禮金 或是錢的意思,而是有很深的意義。紅包就好像鑰匙,我們帶著『鑰匙』

要回家,請讓我們進來你們的房屋(家屋),承認我們是這個家族(家 屋分家後的親族)出來的意思,一種類似認祖歸宗的概念,表示說我們 無論搬到哪裡都是古茶柏安人,我們很重視彼此的關係。(報導日期:

2016/02/29)

在個人與家戶的原鄉連結的篇幅中,分別看到遷移者如何透過交換行為、參 與生命禮俗和發動 mualidane,使其在面對遷移的不適應挑戰中,獲得情感與物 質的滿足,並持續的與原鄉保持互動。筆者認為這樣的聯繫奠基在魯凱族文化中 對家庭成員範圍的認定,以及對家屋文化的看重,得使如今分隔兩地的家族親戚,

仍可藉著這樣的文化邏輯,有跡可循的牽起兩地的親族,並給予遷移所需之物質 性與情感性的支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宗親會與協會的原鄉連結

宗親會和協會的原鄉連結模式,是近代才形成的社會支持網絡,透過跨家戶、

跨空間的人群組織方式,相較於個人與家戶的連結,影響的人群和意義層面更加 廣泛,但宗親會和協會所組成的成員、行動方式和目的,又不太相同,究竟這兩 者有什麼區別?下列分點說明。

(一)paiyarubu ki lriteatedrane 宗親會

paiyarubu ki lriteatedrane 泛指「聚集(招聚)親友在一起」的意思,lriteatedrane 是親戚,paiyarubu 則是動詞招聚的意思。paiyarubu ki lriteatedrane 後面會接上一 單字表示親族聚會的目的,例如:聚集親族以討論家人結婚事宜為「paiyarubu ki lriteatedrane ki a pakarudrangan」。每一次的聚集是有特定意義,且因著不同意義,

聚集的親族尺度也有區別,但無論是哪一種生命禮俗的親族聚會,傳統上都是由 部落的頭目來主持。宗親會則是一具有共同祖先的同姓,或在歷史上具有同姓淵 源的異姓所構成的組織。這種全體參與者因同姓認同所構成的組織,是在原有宗 族間建立地緣性的大型聯合體的作法,宗親會通常以共同祭祖為紐帶,以編制宗 譜為標誌。宗親會的功能除了在團結、壯大宗族之外,也同樣具備社會互助與政 治角力的功能。

雖然宗親會念並非源自於魯凱族的文化,魯凱族也沒有姓氏的文化概念,但 其精神-聯繫、鞏固親族血緣關係,卻與 paiyarubu ki lriteatedrane 有相呼應之處。

在當代多元文化接觸與族群意識高升的情境下,網路媒介的推波助瀾,宗親會一 詞漸漸被涵化到當代三地村古茶柏安人的生活中。有鑒於 1950~1960 年代遷移出 去的家族成員與原鄉親族越發陌生的情況,不少家族有志之士提出成立「宗親會」,

以追本溯源、強化認同與拉近親族關係,於是跨村落、縣市的「宗親會」便一個 一個興起。形成以家屋為祖源認同標的,並參照認親法則,開展出祖源立基點不 同、成員尺度不一的親族聯誼團體。意即一個人可以由自身雙親往上追溯其家屋 祖源,參與來自母方、父方的關係,或是從同一方但不同級距的分支出來的「宗 親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宗親會」以社群媒體及網路為主要聯繫方式,定期聚會為輔,藉由國定假 期或週休二日辦理宗親會聯誼活動。活動中透過介紹家戶遷徙過程、細數親族間 的關係脈絡、分享食物、家系譜繪製和禮物交換等橋段,不斷的確認彼此的關係。

由於「宗親會」具備盤點與整合家族資源的特性,為有效的收緊、鞏固家族關係 和利益,近年也不乏見到「宗親會」法人化的案例,透過更嚴謹的程序和組織,

將親族之間的紐帶拉得更加緊密。

(二)三地門鄉古茶柏安愛鄉協會

協會與宗親會同屬外來組織人群的方式,但在身份資格限制上有所區別。協 會為自願組成的人群團體,故成員資格較自由與彈性,成員僅需認同協會目標和 理念,並通過入會申請、審核資格、定期繳納會費等作業手續,方可成為會員,

也因此成員流動性也較宗親會高。在愛鄉協會成立之前,三地村的古茶柏安人多 半以個人與家戶的形式作與原鄉連結,但這樣的連結隨著遷移時間的推進、文化 與空間接觸的轉變而受到影響。多數年輕世代的三地村古茶柏安人對原鄉的認識 不再如中壯年世代清晰,認同感也因此下滑,為了讓三地村古茶柏安人都能夠了 解自己從何而來,並認同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於是建立愛鄉協會以改善此況。

也因此成員流動性也較宗親會高。在愛鄉協會成立之前,三地村的古茶柏安人多 半以個人與家戶的形式作與原鄉連結,但這樣的連結隨著遷移時間的推進、文化 與空間接觸的轉變而受到影響。多數年輕世代的三地村古茶柏安人對原鄉的認識 不再如中壯年世代清晰,認同感也因此下滑,為了讓三地村古茶柏安人都能夠了 解自己從何而來,並認同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於是建立愛鄉協會以改善此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