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地震大小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相關之數學素養

臺灣位於環太帄洋地震帶上,地震發生地很頻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不禁想問,到底多大的地震會對臺灣造成嚴重的災害呢?多大的地震會 停班停課呢?若芮氏規模為 5,震央在臺灣本島內的淺層地震可釀成災害;若芮 氏規模 6 以上,震央在臺灣附近海域的地震即可釀成災害。像是 1999 年 9 月 21 日的集集大地震,其芮氏規模為 7.3,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震源深度約 8.0 公 里(屬於淺源地震),釀成嚴重災害,當時有兩千多人死亡。

地震的大小與其所釋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有關,然而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單位:爾格)數值上較大,一般民眾讀取不易,且溝通上也較不方便,因此透 過「能量」與「規模」換算的式子,可將每一地震所釋放的能量轉換成規模,來 表達地震的大小。故設計 Part 2 第 1 小題,讓學生親自操作看看「能量」與「規 模」之間的換算。

表 4-6 「地震大小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於兩部分之施測題目對照表

數學概念

施測題目 Part 1 Part 2 指對數

基礎題

指對數 地震情境題

A.地震大小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 2 1

35

● 施測題目:

Part 2-第 1 題

已知地震規模 M 與能量 E(單位:爾格 erg)之關係為 log E = 11.8+1.5M

請計算下列各題:

(1) 若已知地震規模 M=6.8,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E 為多少爾格?

(請以科學記號表示)

(2) 若已知地震所釋放的能量𝐸 = 1019爾格,則地震規模 M 為多少?

圖 4-1 「地震大小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之施測題目 1 Part 1-第 2 題

請計算下列各題:

(1) 已知10𝑥 = 20,請問 x = (請以 log 表示,不頇計算其數值。)

(2) 已知𝑎 > 0,𝑎 ≠ 1,且𝑐 > 0。當𝑎𝑏= 𝑐時,則𝑏 =

(請以 log 表示。)

(3) 已知log 𝑥 = 2,求𝑥 = (4) 求log 103 =

圖 4-2 「地震大小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之施測題目 2

36

● 題目分析:

Part 2 第 1 題的第(1)小題

題目:若已知地震規模 M=6.8,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E 為多少爾格?

(請以科學記號表示)

分析:

1. 題目給定地震規模 M,要求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E 為多少爾格,在此過程中,

需要 Part 1 第 2 題第(1)、(2)、(3)小題的概念。

2. 芮氏規模 6 以上,震央在臺灣附近海域的地震即可釀成災害,較具報導價值,

因此本題選取的規模便是 6 以上的數值。選取 M=6.8 是因為 11.8+1.5×6.8 為一個整數,讓學生計算上較方便。

3. 題幹中「能量 E」的英文代號「E」是否書寫,對學生來說,難易度並不相 同。若題目有書寫「E」,對學生來說可以更清楚掌握題目想問的內容;反 之,若題目沒有書寫「E」,對學生來說會更具有挑戰性。

Part 2 第 1 題的第(2)小題

題目:若已知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𝐸 = 1019爾格,則地震規模 M 為多少?

分析:

1. 題目給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E,要求相對應的規模 M,在此過程中,需要 Part 1 第 2 題第(1)、(2)、(4)小題的概念。

2. 本題也是為了讓學生方便計算,因此選取能量 𝐸 = 1019(整數次方)讓學 生操作「能量」與「規模」之間的轉換。

37

38

A2-5 空白未填答 4 17 21

5.26 22.37 13.82

註:本表之樣本為全部中高程度及中程度學生,包含中高程度學生 76 人及中程度學生 76 人,共

152 人。

從表 4-7 中,研究者發現:

1. 全體學生中,第(1)小題的答對人數約占六成(58.55%),而第(2)小題的答對 人數約占七成(69.74%),答對比例有點差距。

2. 在高層次的數學思維中,比起計算,我們更在乎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若將

「計算錯誤」的部分一併列入「正確作答」的類別中,第(1)小題的答對人 數約占七成五(75.66%),而第(2)小題的答對人數約占七成八(78.95%),

答對比例差不多。

3. 由 1.和 2.可知,學生在第(1)小題較容易計算錯誤。為什麼學生在第(1)小題 較容易計算錯誤呢?此時,研究者也好奇學生在這兩題答題狀況的一致性高 不高(即同一位學生於這兩小題會都答對或都答錯抑或是一對一錯)?以下 將比對兩小題的答題狀況及分析第(1)小題較容易計算錯誤的原因。

39

表 4-8 比對 Part 2 第(1)小題與第(2)小題的一致性 中高程度

學生人數 及比例

中程度 學生人數

及比例

整體 學生人數

及比例 第(1)小題「正確」且第(2)小題「正確」 50 30 80

65.79% 39.47% 52.63%

第(1)小題「正確」且第(2)小題「錯誤」 4 4 8 5.26% 5.26% 5.26%

第(1)小題「錯誤」且第(2)小題「正確」 13 14 27 17.11% 18.42% 17.76%

第(1)小題「錯誤」且第(2)小題「錯誤」 6 19 25 7.89% 25.00% 16.45%

兩題皆未填答 3 9 12

3.95% 11.84% 7.89%

從表 4-8 可知,第(1)小題與第(2)小題「同時寫對」與「同時寫錯」的學生約占 七成(69.08%),代表學生答題的一致性蠻高的。只有少部分學生是「一題答對 另一題答錯」。而「一題答對另一題答錯」的學生中,又以第(1)小題「錯誤」且 第(2)小題「正確」的人較多。研究者閱讀學生寫的解題過程後,發現其原因為:

 第(1)小題有兩個學生容易錯誤的地方:

a. 大部分學生在小數的加法、乘法上計算錯誤。

b. 有少部分學生是因為不會將對數式轉換為指數式而解不出這題;

 第(2)小題只有一個學生容易錯誤的地方:

a. 大部分學生在小數的加法、乘法上計算錯誤。

由於第(1)小題對學生來說有兩個解題上容易犯錯的地方,而第(2)小題只有一個,

因此第(1)小題比第(2)小題容易計算錯誤。

40

接下來,研究者將針對 Part 2 第 1 題第(1)小題與第(2)小題進行各別分析。

Part 2 第 1 題第(1)小題

1. 全體學生中,有將近六成(58.55%)的學生能從給定的「規模」推算出相對 應的「能量」,並且計算正確;有將近兩成(17.11%)的學生計算錯誤(計 算錯誤指的是,從學生的過程中可以知道他會做對數的運算,但因為計算錯 誤而導致最後的答案是錯誤的);另外有一成多(15.13%)的學生有作答,

但答案是錯誤的。

2. 在高層次的數學思維中,比起計算,我們更在乎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若將

「計算錯誤」的部分一併列入「正確作答」的類別中,有七成五(75.66%)

的學生能從給定的「規模」推算出相對應的「能量」。

3. 中高程度學生有七成左右(71.05%)的學生能從給定的「規模」推算出相對 應的「能量」並且計算正確,有將近兩成(19.74%)的學生計算錯誤;中程 度學生有四成六(46.05%)的學生能從給定的「規模」推算出相對應的「能 量」並且計算正確,有一成多(14.47%)的學生計算錯誤。中高程度學生與 中程度學生的答對率差距兩成五。

4. 以下將分析學生在解題歷程所展現的「數學能力」。

41

 A1-1:𝟏 × 𝟏𝟎𝟐𝟐(𝟏𝟎𝟐𝟐)(正確答案)

學生的解題過程:

因為規模 M = 6.8,因此將 M = 6.8 代入式子 log E = 11.8+1.5M 中,得 log E = 11.8+1.5×6.8

⇒ log E = 11.8+10.2

⇒ log E = 22

⇒ E = 1022 = 1 × 1022(轉換成科學記號的寫法)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運用「代入」、「小數的乘法」、「小數的加法」、「指數 式轉換成對數式」等步驟,將答案求出。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使用表徵及轉換」、「使 用符號、形式及術語與運算」、「推理及推論」等數學能力。

 A1-2:22 學生的解題過程:

因為規模 M = 6.8,因此將 M = 6.8 代入式子 log E = 11.8+1.5M 中,得 log E = 11.8+1.5×6.8

⇒ log E = 11.8+10.2

⇒ log E = 22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此類的答案,在前幾個步驟皆與正確答案的步驟相同,唯獨最後一個步驟「將 對數式轉換成指數式」沒有進行轉換,因此有可能是學生不會做轉換,或是認為 log E 即代表「能量」。此時我們可以對照其 Part 1 第 2 題第(3)小題的填答狀況來

42

作判斷。這類的學生共有 11 位,數量不算少。在 Part 1 第 2 題第(3)小題,其中 有 3 位學生填答正確,因此研究者判斷這 3 位學生,可能認為「log E 即代表能 量」,因此沒有作進一步的轉換,屬於對符號的認知有誤;有 5 位學生空白,因 此研究者認為此 5 位學生不會作對數式與指數式之間的轉換;另外有 3 位學生寫 出錯誤的答案,且沒有任何計算過程,因此研究者認為他們極有可能不會作對數 式與指數式之間的轉換。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推理及推論」之能力。

其中,有 3 位學生對符號的認知有誤,因此這類學生「使用表徵及轉換」的能力 使用有錯誤,有 5 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會將對數式轉換成指數式,因此這類學 生「使用符號、形式及術語與運算」之能力使用有錯誤。

 A1-3:𝟐. 𝟐 × 𝟏𝟎𝟏 學生的解題過程:

因為規模 M = 6.8,因此將 M = 6.8 代入式子 log E = 11.8+1.5M 中,得 log E = 11.8+1.5×6.8

⇒ log E = 11.8+10.2

⇒ log E = 22 答:22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從學生書寫的過程會發現,其思維基本上與 A1-2 類的學生相同,但研究者 會將此類另外歸成一類的原因是,學生明確告訴我答案是 22,很可能代表學生 認為 log E = 22 代表能量大小為 22,即 log E 代表「能量」,屬於對符號的認知有 誤。

43

44

Part 2 第 1 題第(2)小題

1. 全體學生中,有將近七成(69.74%)的學生能從給定的「能量」推算出相對 應的「規模」,並且計算正確;有將近一成(9.21%)的學生計算錯誤(計算 錯誤指的是,從學生的過程中可以知道他會做對數的運算,但因為計算錯誤 而導致最後的答案是錯誤的);另外有不到一成(5.26%)的學生有作答,但 答案是錯誤的。

2. 在高層次的數學思維中,比起計算,我們更在乎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若將

「計算錯誤」的部分一併列入「正確作答」的類別中,有將近八成(78.95%)

的學生能從給定的「能量」推算出相對應的「規模」。

3. 中高程度學生有八成左右(81.56%)的學生能從給定的「能量」推算出相對 應的「規模」並且計算正確,有將近一成左右(10.53%)的學生計算錯誤;

中程度學生有將近六成(57.89%)的學生能從給定的「能量」推算出相對應 的「規模」並且計算正確,有將近一成(7.89%)的學生計算錯誤。中高程 度學生與中程度學生的答對率差距兩成四左右。

4. 以下將分析學生在解題歷程所展現的「數學能力」。

 A2-1:4.8(正確答案)

學生的解題過程:

將E = 1019代入 log E = 11.8+1.5M 得 log 1019 = 11.8 + 1.5𝑀

⇒ 19 = 11.8 + 1.5𝑀

⇒ 1.5𝑀 = 7.2

⇒ 𝑀 = 4.8

45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運用「代入」、「對數運算」、「減法等量公理」、「除法 等量公理」等步驟,將答案求出。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使用表徵及轉換」、「使 用符號、形式及術語與運算」、「推理及推論」之能力。

 A2-2:認為規模應為整數 學生的解題過程:

〈作法 1〉

log 𝐸 = 19 = 11.8 + 1.5𝑀

⇒ 1.5𝑀 = 7.1

⇒ 𝑀 = 7.1

1.5 = 4.97 … 取𝑀 = 4級

〈作法 2〉

log 𝐸 = 19 = 11.8 + 1.5𝑀

⇒ 𝑀 ≒ 5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從學生的解題過程可以發現,除了計算錯誤之外,學生算出答案後,認為要 將數值「取整數」才是地震規模。這是我原先沒有想過學生會這樣想的。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使用表徵及轉換」、「使 用符號、形式及術語與運算」、「推理及推論」的能力。不過可能在學生的心中,

認為地震規模頇為整數,因此取近似直到整數。

46

47

48

A2-3 其他 1 1 2

1.47 2.44 1.83

A2-4 計算錯誤 7 5 12

10.29 12.20 11.01

A2-5 空白未填答 2 1 3

2.94 2.44 2.75

註:本表之樣本為 Part 1 第 2 題答對的中高程度及中程度學生,其中中高程度學生有 68 人,中

註:本表之樣本為 Part 1 第 2 題答對的中高程度及中程度學生,其中中高程度學生有 68 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