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對數可將數值縮小的特性」相關之數學素養

「地震規模」是在描述「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小」。為何要特別定義「地震 規模」呢?不能把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數值」,直接當作「地震大小」的表示法 嗎?又「地震規模」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要用「對數 式」來表示呢?為何不用其他的式子來表示?(例如:常數函數、線性函數、二 次函數、高次的多項式函數。)這些問題的理由,其實都與「對數的特性」有關。

為了瞭解學生對於對數特性的認識,故設計了 Part 2 的第 6 題。

表 4-34 「對數可將數值縮小的特性」於兩部分之施測題目對照表

數學概念

施測題目 Part 1 Part 2 指對數

基礎題

指對數 地震情境題

F.對數可將數值縮小的特性 6

● 施測題目:

Part 2-第 6 題

若我們不透過 log E = 11.8+1.5M 此關係式(將能量轉換成規模)來定義地震規 模,而是直接將能量的數值 E 當作地震規模,您覺得恰當嗎?請說明您的原因。

例如:將能量為6.31 × 1011爾格的地震,定義規模為6.31 × 1011; 將能量為10 16爾格的地震,定義規模為10 16

□ 我認為恰當 □ 我認為不恰當 圖 4-9「對數的特性」之施測題目

107

● 題目分析:

Part 2 第 6 題 題目:

若我們不透過 log E = 11.8+1.5M 此關係式(將能量轉換成規模)來定義地震規模,

而是直接將能量的數值 E 當作地震規模,您覺得恰當嗎?請說明您的原因。

例如:將能量為6.31 × 1011爾格的地震,定義規模為6.31 × 1011; 將能量為10 16爾格的地震,定義規模為10 16

□ 我認為恰當 □ 我認為不恰當 分析:

若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小直接當作「地震大小」的表示法,除了數字龐大、

不容易記憶之外,人們對於這些數字並沒有感覺,不知道數字多大代表這次的地 震可能會造成災害。

我們需要將如此龐大的能量數值轉換成人們有感覺的「等級」,因此「地震 規模」就誕生了!「地震規模」的算法並不是任意定的,他這樣定義會有些合理 的理由。這些理由是什麼呢?我們想將數值很大的能量,縮到一個有感的範圍內,

因此需要一個自變數比應變數跑得快很多的這種函數,即能把數字縮小的這種函 數,這便是「對數函數」的特性。

108

109

110

從表 4-35 中,研究者發現:

1. 認為「恰當」的學生,主要理由為:

 這樣就不用多一次單位轉換的計算。(例如 F1-1)

2. 認為「不恰當」的學生,主要理由為以下五種:

 數字太大,不方便紀錄、溝通、閱讀、理解、沒有感覺,或是會讓民眾 產生恐懼。(例如 F2-1)

 在取 log 前,能量差距蠻大的,不容易比較不同地震的大小。取過 log 之後所定義的規模,分出等級,比較能讓一般大眾得知地震的大小,較 有感覺。(例如 F2-2)

 能量沒有任何限制,可以很大,而規模應該有個範圍界限。(例如 F2-3)

 一般人看不懂科學記號,科學記號的表示法較為複雜、抽象。(例如 F2-4)

 規模和能量的定義不同,不能畫上等號。(例如 F2-5)

3. 其他類別:此位學生未勾選,但有填答理由,故另外歸為一類。

4. 中高程度的學生與中程度的學生,於大部分的項目之比例都差不多(差距不 超過一成)。唯獨在「F2-1 數字太大,不方便紀錄、溝通、閱讀、理解、沒 有感覺,或是會讓民眾產生恐懼」此項目中,中高程度的學生填寫的比例較 中程度的學生高出三成左右,有明顯的差異。

5. 中高程度的學生有一成左右未填答理由,而中程度學生有四成五左右未填答 理由,差距三成五左右,可知中程度學生有較高比例的人看到題目是沒有想 法的。

6.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各類別的學生所展現的數學能力:

111

 認為「恰當」:

F1-1

學生的理由:

這樣就不用多一次單位轉換的計算。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認為直接將能量數值當作是規模的數值,可以少一次單位轉換的計算,

掌握到不作單位轉換的優勢。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使用表徵及轉換」之 能力。

 認為「不恰當」:

F2-1

學生的理由:

數字太大,不方便紀錄、溝通、閱讀、理解、沒有感覺,或是會讓民眾產生恐懼。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能將情境問題轉換為數學問題,且觀察到 log 有縮小數值的特性,代表 學生已看到整個模型(Model)的結構,此外,學生能覺察到直接將能量數值作 為規模數值的限制,且能運用數學上的特性論述其觀點。另外,從人類生活的觀 點來看,學生能夠思考數字太大時,對於一般民眾理解的不便性,進而發現需要 將能量轉換為容易理解的規模。

112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問題數學化」、「使用 表徵及轉換」、「推理及推論」之能力。

F2-2

學生的理由:

在取 log 前,能量差距蠻大的,不容易比較不同地震的大小。取過 log 之後所定 義的規模,分出等級,比較能讓一般大眾得知地震的大小,較有感覺。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看到將能量 E 取 log 之後可以得到規模 M,並觀察到取 log 之後數值可 縮小到人們比較能想像的範圍內,代表學生已看到整個模型(Model)的結構,

且注意到這個結構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問題數學化」、「使用 表徵及轉換」、「推理及推論」、「使用符號、形式及術語與運算」之能力。

F2-3

學生的理由:

能量沒有任何限制,可以很大,而規模應該有個範圍界限。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能注意到此模型(Model)的特性——將數值縮小到某個可感知的範圍,

並覺察到直接將能量數值作為規模數值的限制。由此可知,此類學生的思考一樣 與生活的現實面做連結。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問題數學化」、「使用 表徵及轉換」、「推理及推論」、「使用符號、形式及術語與運算」之能力。

113

F2-4

學生的理由:

一般人看不懂科學記號,科學記號的表示法較為複雜、抽象。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能覺察到直接將能量數值作為規模數值的限制——一般民眾可能看不 懂科學記號。此類學生也有考量到生活中使用的現實面。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使用表徵及轉換」之 能力。

F2-5

學生的理由:

規模和能量的定義不同,不能畫上等號。

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認為規模是人類訂出來的,是個既定的事實,不能去改變它,因此認為 規模和能量的定義不同。從學生的觀點可知,他們並沒有觀察到此模型(Model)

的結構,也不太瞭解本問卷為何這樣問。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展現「情境與數學間的溝通」之能力。

114

115

從學生回答的內容中,又可依據「是否觀察到 log 的特性」作分類:

表 4-37 Part 2 第 6 題依「是否觀察到 log 的特性」作分類

類別

中高 程度 學生 人數 與 比例

中 程度 學生 人數 與 比例

整體 學生 人數 與 比例 有觀察到 log 的特性 F2-1, F2-2, F2-3, 39 15 54

51.32 19.74 35.53 沒有觀察到 log 的特性 F1-1, F2-4, F2-5, F3-1 22 17 39

28.95 22.37 25.66 若學生提出的理由與「log 的特性」相關,代表學生「有觀察到 log 的特性」; 若學生提出的理由與「log 的特性」無關,代表學生「沒有觀察到 log 的特性」。

雖然本題沒有數學上的對錯,但有「有觀察到 log 的特性」的學生,其素養的層 次較「沒有觀察到 log 的特性」的學生高。

116

117

118

從表 4-35、表 4-38 中,研究者發現:

1. 縮小樣本後,「全體學生」選擇「恰當」與「不恰當」的百分比與縮小樣本 前差不多,差距不超過一成,但仔細看各項目的百分比,會發現與縮小樣本 前的分布上有些不同。像是,F2-1 的百分比變高將近一成,這項屬於有觀 察到 log 特性的理由;而 F2-4 的百分比變低一成左右,這項屬於沒有觀察 到 log 特性的理由。由此可看出,縮小樣本後,有觀察到 log 特性的比例提 高了!

2. 縮小樣本後,「中高程度學生」整體的表現與縮小樣本前的表現差不多,每 個項目的差距皆不超過一成。其中差距相對大的是 F2-2 和 F2-4,差距有超 過 5%。會有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中高程度的學生有六成左右的學生在 Part 1 第 2 題到第 4 題完全作答正確,因此縮小樣本後被篩選掉的人不多,

所以整體數據的分布差不多。

3. 縮小樣本後,「中程度學生」選擇「恰當」與「不恰當」的百分比與縮小樣 本前差不多,但仔細看各項目的百分比,會發現與縮小樣本前的分布上有些 不同。像是,F2-2 和 F2-3 的百分比變高,這兩項都屬於有觀察到 log 特性 的理由;而 F2-4 和 F2-5 的百分比變低,這兩項都屬於沒有觀察到 log 特性 的理由。由此可看出,縮小樣本後,有觀察到 log 特性的比例提高了!

4. 縮小樣本後,中高程度的學生與中程度的學生,依然於大部分的項目之比例 都差不多(差距不超過一成)。唯獨在「F2-1 數字太大,不方便紀錄、溝通、

閱讀、理解、沒有感覺,或是會讓民眾產生恐懼」此項目中,中高程度的學 生填寫的比例較中程度的學生高出三成左右,有明顯的差異。

5. 中高程度的學生有一成左右未填答理由,而中程度學生有三成左右未填答理 由,差距兩成左右,差距比縮小樣本前小。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