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與絕對值相關概念之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與絕對值相關概念之研究

距離這一個概念在連結人類日常生活是相當普遍的,然而學生在絕對值相關 概念的理解與解決問題卻無法完整掌握(洪碧芳,2003),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來 自學生對於絕對值的形式定義不了解(Parish, 1992),因此教師在教材教學方面是 否為真正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使學生在學習絕對值時,減少錯誤概念之迷失,

本研究針對目前對於絕對值相關概念之研究進行整理,冀提供教學者作為參考,

縮短學生在絕對值相關概念迷思資料之蒐集時間,提高有效教學之成效,本節研 究者就學生在絕對值相關概念之錯誤類型與學習困難之原因、教學上的研究兩方 面分別匯總如下,其中錯誤類型及原因之分類為研究者整理歸納而出:

一、學生對於絕對值相關概念之錯誤類型及原因,

1. 數線上兩數距離概念之錯誤

因學生在學習絕對值時,由於部分教科書定義絕對值的意義是某數 與原點的距離,此時他們會瞭解一般我們所指的「距離」是不會有負的,

所以絕對值才不會有負號;但學生會混淆「距離」與「坐標」的意義,

忽略坐標上有方向之區分,誤認為在原點左方的數若與原點相距N單位,

則坐標為N ,而不是N(張立群,2003)。

i. 錯誤使用距離非負數的觀念,而忽略在數線上的坐標因方向的差異 會有產生正負符號的表徵(張立群,2003)。例如:高雄台南在台 南方 50 公里,以台南為原點,向北為正,2 公里為一單位,學生 認為距離沒有負數,因此高雄代表的數為 25。

ii. 當學生接觸的練習題量多的時候,學生會發現某些題型有一定的作 答方法可循,產生過度依賴以往作答經驗作答,於是面對題型相似 的題目,錯誤解答的學生有時希望用曾做過的方法來解題,或是希 望直接使用算術的運算方式,組合題目中的數字,以獲得答案(李 靜瑤,1994)。例如:高雄台南在台南方 50 公里,以台南為原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向北為正,2 公里為一單位,則學生認為高雄所代表的數為:52

(50+2)、48(50-2)、25(50÷2)或 100(50×2)(張立群,2003)。

iii. 概念不清楚,將片面知識混用,例如:解決絕對值方程式x3 5 時,學生的答案為x8(金玉麒,1987)。

iv. 有些學生可以將兩數差的絕對值視為兩點間的距離,但卻無法將兩 個已知數和的絕對值視為兩點間的距離(洪碧芳,2003)。例如:

4 2

表示 (A)點-2 與 4 的距離 (B) 點-2 與-4 的距離 (C) 點-3 與原點的距離 (D)點(-2+4)與原點的距離 (E)其他。

2. 文字判讀與了解題意方面

張景媛(1994)提出,學生對於某些關鍵字不瞭解,會造成學生解 題上的困擾,而有時解題也會受前一題題型的影響,誤用解題策略,或 者是題目的描述語言及語意結構亦會影響學生的判斷(楊瑞智,1990),

金玉麒(1987)的研究也指出,學生因為不了解題意,而無法正確作答。

i. 受相似題目混淆干擾,誤認為「絕對值等於 5 的數」與「絕對值小 於或等於 5 的數」題目相同(張立群,2003)。例如:絕對值等於 5 的數,學生的答案是「0、1、2、3、4」或「0、1、 2、3、4、5」。

ii. 誤認為題目中只要有「絕對值」的詞彙,答案就應該要加上絕對值

(張立群,2003)。例如:哪些整數的絕對值小於 4?學生回答是

432101234

iii. 受題目所給予的其他條件影響,誤將絕對值錯認為其他條件(張立 群,2003)。例如,題目先問-12 的相反數,再問 8 的絕對值,學 生的答案是 8 的相反數-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概念建構不完整,忽略答案完備性

數學教材在國中階段開始循序漸進建構出數系,於是題型變化增加,

經常出現給予不同的數系範圍,可能是限制答案的範圍或個數,或者是 增加答案的範圍或個數,而缺乏完整概念之學生在解題時,常會忽略題 目的條件或是答案的完備性。

i. 忽略絕對值內的數字可以為任意數,尤其是負整數或 0(張立群,

2003;Almog & Ilany, 2012)。例如,絕對值等於 5 的數,學生的答 案只有 5 或-5 其中之一;哪些整數的絕對值小於 4?學生僅回答出

1、2、3 及4;解絕對值不等式 x 0時,學生認為 x 可為

任意實數 R ,忽略當x0時, x 0

ii. 忽略絕對值的數值可能為 0。(張立群,2003;Almog & Ilany, 2012),

例如;解絕對值不等式 x 0時,學生認為 x 無解,因該生對於絕 對值的認知為「一個數的絕對值一定比 0 大」。

iii. 只考慮整數解(金玉麒,1987;Almog & Ilany, 2012)。

例如:若x2,則求 1 1x 之值。題目設計循序漸進之小題

(1) 1x = 、(2)1 1x = 、(3) 1 1x = 。 產生錯誤之學生僅能計算數字之絕對值,一旦題目再加上x2之 條件,便無法使用正確解答策略,於是僅以數字代入答案,對不等 式概念不清,例如學生以x3代入,得到 1x 1(3) 2

1 2 1 ) 3 ( 1 1 1

1 x ,則 1 1x =1。

另一例子:解絕對值不等式 x 3時,學生錯誤類型有二,其一錯 誤解為x4或x4,學生忽略 3 與 4 之間存在其他非整數解;

另一錯誤解為x4,5,6或x4,5,6,學生誤認為舉出數個符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不等式之整數解即可,因此以最接近3且符合的數個整數為解 答,完全忽略非整數之解。

4. 以偏概全,將絕對值與相關觀念混淆

在學生學習一個概念時,常會與先前所學過的概念做比較,歸納出 符合個人想法的結論,因此常出現錯誤的歸納,亦或是如刺激反應連結 論中所主張:學得的經驗會彼此干擾,而造成觀念的混淆。

i. 誤認為比較絕對值的數值大小就是比較其數的大小(金玉麒,1987;

張立群,2003)。例如: 7 2 ;如數線所示:比較|甲|、

|乙|、|丙|的大小

學生的解題想法就是比較甲、乙、丙的大小,因此學生的答案是乙

>甲>丙。

ii. 誤認為比較絕對值的大小就是將此數到原點之距離「由近至遠」或

「由遠至近」寫出,將距離的大小與數線上的位置混淆(張立群,

2003)。例如:如數線所示:比較|甲|、|乙|、|丙|的大小

學生誤認為就是比較甲、乙、丙的大小。學生會認為要比較

|甲|、|乙|、|丙|的大小就是將甲、乙、丙與原點之距離「由 近至遠」排序,所以答案是甲>乙>丙;或「由遠至近」寫出來,

答案是丙>乙>甲。

iii. 忽略絕對值,而誤將絕對值當作括號來處理(金玉麒,1987;洪碧 芳,2003;張立群,2003)。例如:7 751516

2 4 6 4

6

iv. 誤用絕對值為非負數的值,認為絕對值內的值必為非負數(金玉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87;Almog & Ilany, 2012),例如:解 x y1 z2 0,學 生沒有 x 0的概念,只是很直覺地想到 0+0+0=0,而寫出答案;

解絕對值不等式 x 0時,學生認為絕對值必為非負數,故 x 0之 解為x0。此時,學生無法分辨絕對值內的值與絕對值外的值之 差異。

v. 數的絕對值是本身及相反數(金玉麒,1987;洪碧芳,2003),例 如 2 251 6

vi. 認為正數的絕對值是負數(洪碧芳,2003),或是存在某數的絕對 值為負數(張立群,2003)。例如, 1,學生的答案乙1 或者是乙1、-1。

vii. 錯誤使用去絕對值運算規則,即當x0,則 x x

5 (5)5),學生自我加強了「絕對值內為負的,就要變 號」這樣的運算規則,因此將所有看見的『-』變號為『+』,將 其絕對值內性質符號變號或減法換成加法,例如: 43 437

(洪碧芳,2003)。

5. 無法正確使用未知數之表徵

根據皮亞傑的發展認知理論,國中生屬於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 歲)與形式運算階段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15 歲)之間,學生漸能將具象思維提升到抽象思維,然而對於初 學者,帶有未知數之符號文字仍是一個具有難度的課題。洪碧芳(2003)

指出,學生反應絕對值內有帶有未知數的題型相較於只含數字的絕對值 運算要難的多,且在作答時沒有辦法與所得的經驗相連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 對於一個已知負數屬於具體數值,當學生看見一個未帶有性質符號 負號『-』的數字時,便可直接判斷此為非負數,因此容易套用此 規則至文字符號上,把 x 當作正數,把 x 當作負數,故誤認為

x

x (Sink, 1979;金玉麒,1987;洪碧芳,1990、2003;Almog

& Ilany, 2012),例如:解 x8 7時,學生認為x8為正數,因 此只考慮x87的狀況。

ii. 金玉麒(1987)的研究顯示很少人答對1 x 3的解,一是絕 對值與不等式概念混和,另一方面是 x 更使學生覺得迷糊。

iii. 無法根據情境,列出相關的絕對值方程式,並解決問題(洪碧芳,

2003)。例如:阿珠重 63.5公斤,阿花重y 公斤,兩人相差幾公 斤? (A) 63.5 + y (B) y − 63.5 (C) 63.5 – y (D) 63.5 y (E) 63.5y (F)其它;台中某日由上午6點到下午6點氣溫的變化是,先上升攝 氏3度後再下降5度,那麼上午 6 點與下午 6 點的溫差應該如何計 算? (A) 5-3 (B) 3-5(C) 3+5 (D) 35 (E)其它 。

iv.

複雜的文字符號干擾絕對值概念,因此在增加條件限制之下,學生 更容易出錯(金玉麒,1987),例如:

設 a 、b為任意非零的實數,令

c c b b a

Ka  

(1)當a0、b0時, K 的值是

(2)當a0、b0時, K 的值是

(3)當a0、b0時, K 的值是

(4)當a0、b0時, K 的值是

學生在(1)、(2)、(3)小題的錯誤率較高,而做對者大多以數字 代入而求出答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教學上的研究

絕對值相關概念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符號概念,在學習的當下是比較困 難的,因此國內外有些教學上的研究與建議,從瞭解學生錯誤概念,修正教師教 學策略:

1. 重視正向遷移對學生學習之影響

由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學生會受先前學習知識的影響而主動建構或

「發明」知識,因此學生先前學習的知識對於當下所接觸的新概念,可能有 正向之影響,稱為正向遷移;但也有可能造成干擾,稱為反向遷移。數學的 學習是新知識不斷與舊經驗的聯結(Siegel, 1981;Shuell, 1990;蘇慧娟,1998),

因此原有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立群(2003)建議在教授新概念時,教 師應使用適當的教學策略重新喚起學生對此部分的觀念,並適時修正先前學 習中不正確的觀念。

2. 以具體解釋抽象

金玉麒(1987)、洪碧芳(2003)指出運算性質的認識,教學上要從日 常生活中,取具體問題為教材,從具體引導至抽象的數,再延伸到符號化的 式,以建立完整的學習歷程。Sink (1979)也發現對於學生在學習絕對值內為 文字符號方面容易產生混淆,因此進行教學『當 x <0 時, x 為正數』之 概念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舉實際數字為範例進行說明,例如:當x4時,

4 ) 4 ( 

x ,故 x 為正數。

善用數線之表徵,運用代數意義與幾何意義交互引證,金玉麒(1987)

指出在學生常犯的絕對值錯誤中,多數都能以實際的數在數線上說明絕對值 的意義,像是學生犯了2 20 0等錯誤時,可引導學生畫出數線,

並將點坐標標上,強調一個數的絕對值就是該數與原點的距離概念,加深學

並將點坐標標上,強調一個數的絕對值就是該數與原點的距離概念,加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