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文知識結構之錯誤情況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華語文知識結構之錯誤情況分析

本研究中的受測者,在經過前測的適性化診斷測驗時以及後測的補 救教學成效測驗時,系統會依據受測者的作答反應,將受測者的回答情 況回傳至後台的系統進行貝氏網路診斷,經由貝氏網路診斷後,受測者 便可在測驗作答完畢後,在診斷結果頁面中觀看受測者究竟是哪個階層 的知識節點發生錯誤概念,以便在之後進行補救教學之前,確立自己的 學習目標,專注在補救教學的學習上。

本研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和後測知識節點發生錯誤概念之 情形如表 4-65、表 4-66 和圖 4-1 所示,:

表 4-65 實驗組在前、後測知識節點發生錯誤之情形

知識節點 前測人數 後測人數 進步人數 進步幅度

1.能了解文章的主旨 32 21 11 34.38%

2.能了解段落大意 23 12 11 47.83%

3.能判斷句子的語序 17 9 8 47.06%

4.能了解句子所表達的意思 10 6 4 40.00%

5.能了解詞彙的用法 9 4 5 55.56%

6.能了解詞彙的意思 6 2 4 66.67%

表 4-66 對照組在前、後測知識節點發生錯誤之情形

組的進步人數為 11 人,進步幅度有 34.38%,對照組則有 3 人進步,進 步幅度為 9.68%,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在出題方向上,主要是讓學生在看 完整篇題目內容後,從內容的格式以及情境判斷,進而了解文章想表達 的意思,並且在作答時,受測者需要有正確的詞彙、句子及文法概念,

並將這些能力轉化在閱讀上,才能正確作答,也因此對於這樣的測驗題 目受測者通常會不曉得從文章中找到重點,導致不知該如何作答。而在 節點六的部分,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中發生錯誤概念之人數為 6 人和 8 人,為所有知識節點中發生錯誤概念最少的節點,而在進行不同的補 救教學後,實驗組的進步人數為 4 人,進步幅度有 66.67%,對照組同樣 有 4 人進步,進步幅度為 50%。推測其原因可能是此部分的出題原則是 單純測驗學生是否知道詞彙的意思而出題,題目中所使用的詞彙主要是 課本較常出現的詞彙,而各個選項間詞彙的意思差異大,因此只要知道 選項中各個詞彙的意思即可輕鬆答題,所以在題目本身並沒有很難的情 況下,發生錯誤概念的人數為各節點中最少的,同時進步幅度也是各個 節點中進步最多的。在節點四中,從折線圖中可以發現其進步幅度較節 點三和節點五進步幅度要來的低,而在分析受測者的回答情況後,推敲 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在節點四的答案選項中,每個選項之間字面上的差別 不大,但意思卻差很多,例如「公分」與「公里」儘管只差一個字,但 意思卻差很大,導致受測者一時粗心而答錯,使得進步幅度降低。另外

在節點四和節點五的部分,依照知識結構的理論,上位節點應該要比下 位節點難,然而從表中可以發現兩組在前測後發生錯誤概念之人數其實 是非常接近的,差距只有 1 人。推測其原因應該在於節點五的題型,出 題概念上主要是以生活中常出現,並且具有多個不同意思的介詞或是形 容詞作為出題方向,並且為了突顯出「能了解詞彙的用法」的概念,因 此在題型上是要求受測者根據題目給的介詞或形容詞,將其插入至句子 中正確的地方,對於一些受測者來說會先以自身母語來思考,接著再轉 換成華語文的意思進行作答,因此會有較多人將介詞或形容詞放在錯誤 的位子,導致該節點發生錯誤概念。

而在進行不同補救教學後,表 4-64 和表 4-65 之結果相比,實驗組 的進步幅度確實較對照組多出許多,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對題目的題型不 熟悉以及概念不清楚的情況下,對照組只聽過一次的補救教學講述後無 法將不熟悉的概念完全吸收,造成一知半解的情況,老師在課堂上也不 會針對相同的內容或是個別學生重複講述,而實驗組所使用的開放式課 程診斷系統,可以將老師講太快或是一時無法理解的部分,利用影音播 放軟體倒帶回去從頭再看過一次,並且在看完開放式課程內容後,系統 也會提供與補救教學內容相關的題目供受測者練習,從而加深了受測者 在補救教學上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