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討海人的「過漁」認知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討海人的「過漁」認知

每當談及漁業資源衰退時,「過漁」這兩個字總是形影不離,也有愈來愈多的 研 究 証 實 了 資 源 減 少 與 過 度 捕 撈 之 間 的 因 果 關 係 ( Blackford, 2009 ; Pauly, Christensen, Dalsgaard, Froese & Torres, 1998;Pauly et al., 2002;Worm et al., 2006)。 這幾年來,不論是政府機關、學術界或是民間團體,為了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皆 藉由不同型式的教育活動來宣導保育觀念,而電視、報章雜誌等媒體對此議題的

披露,也讓一般民眾逐漸對於「過漁」有了較廣泛的認識與了解,甚至開始有人 將問題的根源指向漁民,「過漁」似乎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漁民的原罪,一時之間撻 伐聲四起。

這樣的情況引起了研究者的好奇,身為直接採捕漁業資源的漁民來說,他們 究竟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過漁」這件事?他們知道什麼是「過漁」嗎?訪 談結果顯示,大多數的漁民都不曾聽過「過漁」:

研究者:…像剛剛課長有說到「過漁」,你有聽過嗎?

受訪者:沒有耶!

研究者:…那用台語,你們有別種說法嗎?

受訪者:沒有耶!…沒有。我們台語沒有這種說法。…我們沒聽過「過漁」

這 個 名 稱 啦 ! 我 今 天 來 才 有 聽 說 , 不 然 我 也 不 曉 得 。

(PT-D-02-P12)

研究者:那請問一下,你有聽過國語有一個名詞叫作「過漁」嗎?

受訪者:過漁?

研究者:過度的過,漁是漁業的漁。

受訪者:喔~是「過仔魚」那個。(註:石斑魚的台語發音)(KH-K-01-P3) 研究結果顯示,漁民對於「過漁」這個名詞是相當陌生的,甚至還有漁民將 國語發音的「過漁」,誤以為是以台語發音,俗稱為「過魚」或「郭魚」的石斑魚。

訪談中唯一一位表示知道「過漁」的受訪者則認為目前的確存在著「過漁」現象,

但政府在處理此一議題時卻搞錯了方向:

其實我們政府的政策說我們「過漁」喔,要收購漁船什麼的,我…在我的看 法喔,「過漁」當然是有啦,是什麼船在造成?你像三腳虎他捉的實在太嚴 重了。你那個…不禁那個(三腳虎),你禁那個近海的…捉的、釣的幾條的 小漁民…。人家(三腳虎)說一次出去捉個三百噸、二百噸,你那個真正在

「過漁」的那些,你沒有去禁他,而去禁那個小漁民,小漁民本來就沒有 飯可以吃了,你又要去禁他…等於就沒有了!(TT-C-01-P9)

受訪者忿忿不平地表示,管理單位在解決「過漁」問題時,應該要先深入探 究其本質,才可能對症下藥,而目前為了減輕「過漁」而實施的減船措施,不但 無法真正有效降低「過漁」的產生,反而是對資源危害較小的弱勢漁民造成傷害,

相當不公平!

雖然受訪者普遍不曾聽過「過漁」這個名詞,在他們所慣用的台語中也沒有 類似的專有名詞用來描述「過漁」,但卻能夠表達出「過漁」的意涵,並觀察到「過 漁」現象的發生,甚至指出「混獲」、「科技提升效率」和「非法漁法」是加速「過 漁」的主要原因。

過漁即超量

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是有其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的限 制。在自然的情況下,魚類資源量會隨著魚的成長及幼魚的加入而上升,但也會 因為自然死亡而導致資源量下降,並且在變動中達到平衡穩定的狀態。然而當人 類的捕撈行為過度介入後,因為超量的捕捉而使得資源來不及恢復,即會造成「過 漁」的現象(邱光中,1991)。由此可知,在「過漁」的議題中,「捕撈量」扮演 了相當重要的概念,而在捕撈過程中所投入的「人力數」、「漁船數」、「漁具數」、

「投網次數」及「工作天數」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捕撈量的多寡,在漁業管理中 以「漁獲努力量」(fishing effort)來表示(陳逸達,2001)。

本研究的受訪者亦覺察到「量」的影響,大致可分為每次出海的「捕撈量」

和「漁民及漁船數量」的增加,這些愈來愈多的「量」已經遠遠超越海洋所能負 荷的程度了。

一、捕撈量 捉太多

受訪漁民認為「捉太多魚了!」是漁業資源減少的重要原因。現代化的漁具 漁法大大提升了捕捉效率,也因而增加捕撈的數量,再加上目前大多數的漁獲都 沒有進行總量管制,對於海洋資源的衝擊也相對提高。相較於鄰近的漁業大國日 本,台灣在捕撈量的控管上明顯不足:「人家那邊的(捕)魚量是比較少,有在控 制…我們台灣就是沒控制。我們台灣就是一直捉、以捉到沒有為原則啦!」

(PT-T-01-P14)。而過度捕撈的情況還不止發生在成魚身上,因為許多漁具漁法對 於魚體的大小並沒有篩選機制,導致不論是成魚或幼魚都會被一網打盡。當東港 的受訪者在訪談時提到頗具爭議的三腳虎漁法時,原本在一旁聆聽的漁會員工也 忍不住跳出來,激動地發表他的看法:

漁會員工:(三腳虎)他們那種網子一束,不管大的小的…鮪魚、旗魚、小 的,都通通中!

受訪者:對啦,一網打盡啦!一網打盡,所以現在資源都一直減少了!

捉多少才合理?

既然捕撈量的多寡直接關係著漁業資源能否永續利用,且漁民也深知過度捕 撈是造成漁業資源減少的重要因素,那麼他們究竟是否了解自己應該捕捉多少「量」

才算合理呢?本研究結果顯示,受訪漁民認為本身所擁有的知識,並不足以讓他 們自行評估出適當的捕捉量,當自己的能力不足時,也只能無助並且被動的期待 政府相關單位提供訊息及幫助。

…但這個(最適合的量)我也不懂,…就是像…他們這種水產的、試驗的(水

試所)…這種專門在(研究)…這種的才有辦法(TT-C-03-2-P5)。

事實上,海洋資源的種類繁多、分布甚廣,各種魚類的生長習性、產量、族 群關係等交互作用極為複雜,因此在訂定最適捕撈量時,往往需要以科學的方法 來進行相關研究,除了得考量許多可能交互影響的因素外,還得要花上很長一段 時間來蒐集資料,才有辦法進行全面性的分析與評估。即便是對於政府或學術單 位而言也是一項大工程,更何況是沒有相關學術知識背景的小漁民呢?若能明白 這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漁民本身對於「捕捉多少量才算合理」這件事並沒有 概念了!因此當外界期待他們在沒有任何捕撈規範下,卻又要自己知道捕捉多少 量才算合理時,這樣的要求確實是有待商確的。

捕魚靠運氣

受訪者認為,捕撈量也存在著無法預測的先天限制,並不是想捉多少,就捉 多少,尤其是對於鏢旗魚的漁民來說,面對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能不能找得到 魚、鏢得到魚,可謂是全憑運氣:

討我們土地公的錢,出去…我們的運氣好壞這樣。(TT-C-04-P7)

因此,南方澳有句諺語說:「敢應允岸上一隻豬,不敢答應海裡一尾魚」,即 是說明了岸上的事好談,但海裡的魚可說不準!

除了鏢旗魚這種傳統漁法外,現代化的捕撈活動已多了許多高科技的航海儀

器及漁撈設備輔助,但受訪者認為,出海捕魚除了有儀器輔助之外,還需要天候 及潮水的配合,也就是所謂的「看流水」:「有時候沒有那個流水,你也捉不到牠」

(EL-N-03-P2),當「流水」不好時就不會有魚群出現,任憑你再怎麼尋找都沒有 用。這樣的想法可從三腳虎漁民身上窺知一二,受訪者認為捕魚是一種看天吃飯、

靠運氣的行業,因此漁獲量的多寡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是他們所「無法掌握」

的,流水好就可能就會豐收,流水不好還是有機會空手而回,漁獲量的減少並非 只有人為因素,還關係著運氣的好壞!

由訪談結果可知,受訪漁民對於漁撈結果傾向於外控觀,認為人類並無法完 全主宰漁獲量的多寡。

二、漁民數及漁船數量

另一種「量」的增加,則是指直接利用漁業資源的對象。受訪者指出,漁民 及漁船數量的增加,也使得海洋必須承載更多的捕撈壓力。如同東港及台東的受 訪者所分享的經驗,原本一個資源量很豐富的漁場,後來因為有太多的漁船來競 相捕撈,使得當地的漁獲量愈來愈少:

(早期)那時候魚多、船少啦!…現在呢,船多啊!…都全部捉光光了

(TT-C-02-P4)

現在(漁獲量)比較差了,因為很多船過去了,很多船過去,(漁獲量)就 分攤掉了,就變少了!(PT-T-01-P13)

由於早期出海捕魚所搭載的漁船設備較為簡陋,若再遇上天候狀況不佳,發 生意外的機率自然提高,以致於海難事件時有所聞,使得想要加入這個行業的人 心中難免有些顧忌、遲疑而打消念頭。

再者,漁撈工作的辛苦多少也阻礙了投入這一行的意願。早期上船捕魚得先 從輩份最小的「煮飯仔」做起,除了挑水、擔柴、為船員們張羅每一餐飯之外,

還得要隨時聽喚其他人的吩咐、幫忙跑腿、處理各類繁雜小事,若反應不夠快速、

機伶,則免不了一頓叱罵,直到通過重重考驗後才能慢慢升格為「海腳」,亦即正

式的船員,也才有資格領取一人份的完整薪水。這段期間短則數月、長則數年,

在海上工作的辛苦並非人人都能熬得過:

以前的話是一開始要先煮飯,(薪水從)五級…一半、半份而已,…六級、

七級,慢慢分,然後(成為正式海腳)才分到一人份!(KL-B-02-P14)

漁撈工作除了辛苦和危險性高之外,在早期科技尚未發達時,漁民多半得依 靠經驗來尋找漁場,並不是一件容易上手的工作,這些因素皆提高了漁業的入行 門檻。然而隨著漁船設備的升級,間接提高了作業的安全性,先進的導航設備及 探漁機等儀器輔助,不需再倚賴傳統經驗就能捕得到魚,使得入行的門檻大大降 低,開始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投入這個行業。

以前我們這些有些經驗的船長,才會知道說有哪些漁場,有哪些「流水」,

才知道可能會捉到魚。…但是現在都有 GPS 和一些航海儀器的配合,你只 要把這些機器裝著,你就可以做船長了!( KL-B-01-P1)

受訪者認為,隨著現代化航海、氣象預報等設備的提升,以及漁具機械化的

受訪者認為,隨著現代化航海、氣象預報等設備的提升,以及漁具機械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