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諾丁關懷倫理學的思想淵源

第二章 諾丁關懷倫理學的思想源淵

第二節 諾丁關懷倫理學的思想淵源

影響諾丁的關懷倫學思想有許多源頭,最主要是因為諾丁本身是出身於數學 的研究,後來轉身投入到教育哲學與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加上後期第二波女性主 義的興起,讓時代潮流與諾丁的研究發生關係。這些劃時代思想浪潮,讓諾丁的 思想內涵相當豐富、多元,從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實用主義、乃至後現代主義 的面向都有,以下將分成幾個部份來探究:首先是存在主義關懷人類主體論,吸 引諾丁的對關懷注意;其次是本身研究數學教育,了解古希臘哲人探討數學邏輯 理性論述的方式,奠定了對抽象推理的認識,使其從女性主義的觀點出發,對男 性中心的學術傳統有深刻的論述;最後是美國實用主義的教育傳統對諾丁重視關 懷的實踐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與後現代的批判論述。以下就存在主義、第二波女性 主義、杜威實用主義和後現代批判論述四個面向來了解:

壹、存在主義的關懷啟蒙

兩次大戰的生靈塗炭與戰後的經濟蕭條,造成西方社會瀰漫著悲觀與疑慮的 氣氛,存在主義2在戰後應運而生,被歸類到這面旗幟底下的哲學家與文學家並 沒有完全一致的信念。當時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沙特曾把存在主義分為二種:分別 是有神論的雅斯培(Karl Jaspers,1883-1969)和馬塞爾(Gabriel Marcel,1889-1973),

以及無神論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與沙特自己。並且存在主義共 通的理念是「存在先於本質」3。不過這些被沙特歸類的哲學家們都不承認這樣 的頭銜,甚至有所批判;於是存在主義思潮將焦點轉回「人」的身上,對人的邂 逅(encounter)多所反省,在戰後的歐洲乃至於其他地方成為許多人的精神糧食。

2 認為「存在先於本質」人的存在形式是命定的,但是存在內容的本質是自由的,由人自己設計、

充實、與完成的;倫理在此係指人是自己主導意志、領導行為完成人生意義。(鄔昆如,1983:

101)

3 這裡指的存在是指人類的存在,以人造物為例。往往先有人造物的概念才做出產品;也就是先 有物品本質存在後,才有物品出現。但是沙特認為人是應先存在的,因為人類具有各種特質,是 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選擇要去發展哪一種本質,因此人的存在先於本質。並非普遍人性的具體化 的結果﹝高宣揚,1993﹞。

被 公 認為 具有 存在 主義 色彩 的 小說 ,包 括 有 杜 思 妥 也 夫 斯 基 (Mikhailovitch Dostoevsky, 1821-1881)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4、《地下室手記》5、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 - 1924)的《審判》6、《城堡》7、卡謬(Albert Camus,)的《異鄉人》8

《瘟疫》9;沙特的《嘔吐》10、《牆》11… 等作品。在諾丁論述篇章中也拿其中

4小說以發生在一個小城裡的弒父慘案為主線 ,其主要人物是費奧多爾·卡拉馬佐夫(Fyodor Karamazov)和他的三個兒子,還有一名私生子,小說劇情是父親老卡拉馬佐夫貪婪好色,獨占 妻子 Adelaida 的遺產,他續娶 Sofya,並生了 Ivan。老卡拉馬左夫和長子米佳(Dmitri, Mitya, Mitka, Mitenka, Mitri)相處不好,為爭奪共同的情婦 Grushenka,再加上財產爭執竟勢不兩 立,引導出三個兒子(長子特米脫里、次子伊凡、三子阿萊莎)、一個私生子米司爾加可夫和混

10 《嘔吐》(1938)主角羅昆丁(Roquentin)對圍繞周身的世界,產生一種深重的嫌惡感,生 命沒有任何目的。他的孤絕引發一種心理上的嘔吐、噁心的經驗。同樣強調存在,海德格「憂慮」

(die Angst)的東西,對沙特則是「噁心」(der Ekel)。這種噁心的經驗不是看見毛茸茸的蜘 蛛,或是腐臭的死屍所引起的不悅,而是對自己做為純粹偶然、隨機的存所感到憎惡。人類是空

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作為例子引導讀者在具體情境中,邂逅生存兩難的問題時 會怎麼做?如何進行啟發關懷的思考。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則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出發,反省女性議題,成為女性思想的先驅之一。波娃的《第 二性》(Le deuxieme sexe)12中討論所謂真正的女性,這個女性本質的概念是 如何形成的。她認為男性將自己視為能夠自由決定其存在的獨立個體,但卻把女 性視為其所掌控的「他者」(the other),女性始終以性別的方式被定義與判斷。

男性透過製造男尊女卑的迷思讓女性臣服於男性,女性認定自己隸屬於較男性差 的附屬品。而女性將「第二性」(second gender)的觀念視為理所當然,所以罕見 女性扭轉此不合理的處境。因此波娃強調,女性若要脫離第二性的次等地位,可 以透過經濟獨立、投入就業市場、或者自我充實為知識份子,引領社會的變遷。

透過這一著作說明女性不應該被傳統的女性角色與形象,甚至所女性的天性所束 縛而自我隔離,應當珍惜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宰。

諾丁從女性經驗出發是為了證明人類自孩提出生與母親密不可分關懷照顧 的自然關係,喚醒人類潛在關懷情感的本質。因此無分男性與女性都有關懷的能 力 , 肯 認 人 的 主 體 能 動 性。 並 借 用 存 在 主 義 的 神 學 家 馬 丁 布 伯 ( Martin Buber,1878-1965),馬賽爾神與人的關係來說明真實關係是建立在現實邂逅處境 當中,是人去實踐神的意志達成神的使命那一剎那,神即與你同在,而這個意志

無的,不具有任何本質,人要自我拯救唯有不斷地發現自己,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個瞬間。

(游淙祺,2006)

11沙特出版小說集《牆》(1939)(Le Mur),這本書的出版使得沙特在法國文壇奠定屹立不搖的 地位。特別是完成於 1937 年的一篇小說《牆》,此文發表在紀德擔任主編、在法國有極高評價的

「新法蘭西評論」(N.R.E)7 月號上 ,這個故事以「他們把我們推到一個寬敞而明亮的房間 ,陽 光刺傷我的眼睛,使我睜不開眼來」做開場,暗示彼時正打得如火如荼的西班牙佛朗哥內戰,表 明沙特反法西斯的決心 ,同時藉死囚面對最後死刑的「極限狀況」(Frontier Situation ,藉取 德哲卡爾•雅斯培 K.Jaspers 之語),點明了人存在的根本問題。(游淙祺,2006)

12 1949 年出版,從存在主義與生物學、社會學、政治學的觀點,進行女性議題討論對女性運動 影響深遠。本身也為女性運動奔走,如爭取女性生育自由、提供寓所進行非法墮胎手術場所等﹝謝 小苓,1999)。

的實踐,便是人去選擇所發揮出來的本質。諾丁採用人的邂逅中關係建立所形成 的信任情感與關懷能力,來說明她的關懷倫理學本質存在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潛 能,只是很多時候人把自己的潛能給淹沒了,因此藉由關懷教育喚醒人類潛在的 本質。

諾丁對關係的探究是源自於布伯的「吾與汝」(I-Thou)連結,強調彼此 同在邂逅中的感受與立場,說明人不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獨立個體,企圖反駁存 在主義論述人被拋到世界上虛無的感受。

關懷倫理學的核心是關係,人之所以活在關係當中乃是由於不可預測的邂逅 中所形成的真實連結(connection),可能是與人發生連結,也有可能與物發生連 結。與人的連結稱為「吾與汝」的關係,與物的連結則為「吾與它」(I-It)的關 係。當我們面對物時,不論是一件東西、一個經驗、一種現象、乃至於一個想法,

都可以把它當作客體的認知對象,來進行分析、推理、了解,人與這些客體是分 離的,可以不夾帶任何情感冷靜的加以討論,此為「物與我」的關係。但是,我 們人類也有另一種態度來面對這些,就是把這些物的存在視為彷彿與人存在同等 地位,例如,小朋友童言童語中,常將太陽、星星、月亮,以擬人口吻對他們說 話,接受了太陽公公有日出日落的時候、星星姊姊有睡覺不睡覺的發光,接納了 物的本質所有存在本然,不加任何人類意圖來使他們改變本質。這樣關係是將對 方視為與人同在的主體,加以愛護、尊敬、珍惜、關心,以感同身受的動機、立 場來進行思考。因為人的認知主體可能,產生兩種關係交流而形成複雜多元世界。

在西方基督教的宗教傳統中,上帝耶和華是屬於人性的主格存在,祂在舊約 聖經中扮演父親的角色,而在新約中擔任高高在上救世主,人類仰望祂的救贖。

但不禁要問:今日世界救贖之道在哪裡呢?上帝存在何處?在宗教勢力逐漸式微 的西方,人類失去上帝,將歸向何方?人的道德力量如何提振,人還有超越的可 能嗎?當人類感受到虛渺、無垠的漂泊,四海為家的異鄉人的存在處境,卡謬

(Camus, 1942/1985)稱之為「黑死病」,一場到處漫延的世紀瘟疫(Noddings, 1984:58)。

布伯與卡謬不同,要在神的信仰中找到積極快樂的一面,他並不認為上帝在 世界之外,祂就存在各種邂逅的情境中,只要人們真誠的言行就會與上帝會遇,

與祂直接接觸了(Buber,1956:95)。

在布伯的「吾與汝」關係中,上帝已經從外在的位格神,轉變為內在的又超 越的實體。在關懷倫理學中,諾丁將這種超越人事物之上的實體稱之為邂逅

(encounter),是人與人真誠的相會,情感關係的交流實現。因此,我們週遭所 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和每個境遇,上帝都有可能與我們同在,是祂的行動和語言釋 放出人類情感光輝,感染人類去接受祂的啟示與教訓。就存在你與我之間關係當 中的「道」(logos),在中國哲人思考的世界,也可見到相同的觀點:例如,莊 子在知北游(馮友蘭,1990)中有一段與東郭子的對話: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

其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在梯椑、在瓦甕。東郭子不應。莊子曰:至 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13

東郭子向莊子問道在何處?莊子回答讓東郭子感到十分不解,莊子就告訴 他:道並非吾人所能認知的客體,能夠以語言概念來描述,是需要通過道德實踐

東郭子向莊子問道在何處?莊子回答讓東郭子感到十分不解,莊子就告訴 他:道並非吾人所能認知的客體,能夠以語言概念來描述,是需要通過道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