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諾丁關懷情感的本質

第三章 諾丁關懷倫理學的主要內涵

第一節 諾丁關懷情感的本質

由於諾丁的關懷倫理學受到存在主義哲學影響很大,因此就其理論內涵中 對 人 類 關 懷 , 來 探 究 其 關 懷 真 意 , 從 存 在 主 義 哲 學 家 , 海 德 格 (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此有(Dasein)來了解人類關懷性質;並將於第二節中 敘述,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吾與汝(I -Thou)關係中來 認識關懷者與被關者內涵。

壹、 以人為主軸發展出關懷態度

在諾丁著作中將沙特、馬塞爾、布伯、海德格等人的存在主義1的學說加以 轉化與融攝。發現人類對潛在責任的覺知和關懷,及其一出生就本有的關係中來 體會,才是人類自由感深層的存在根本。諾丁關懷理論形成是從存在主義哲學中 對人類存在世界上的處境意義,彷彿如海德格談論人與人之間相遇的真實體會當 下生存的感受,來突顯人類在自由選擇中的焦慮、認知在關係中尋找歸屬感(a sense of belong)的存在。因為人的此有關係讓個體存在的不再與世界疏離孤立 而活於在世界內,關係會讓人類思考向外擴展、向內自我了解;關懷向外發展就 形成人際網絡的圖象,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來。在關係確定之後人與自己的 抽象意識就逐漸具體化存在,使人往內探索了解自己能夠行動向外的能力為何、

同樣是人類生命體的當下,自己與別人不同在哪裡,由於關係使人往? 、往外思 考、行動、產生關懷情感,進而互相合作。這樣觀點與笛卡爾相反,由於笛卡爾 強 調 人 是 獨 立 於 世 界 之 外 的 ; 海 德 格 從 根 源 批 判 笛 卡 爾 ( Ren e Descartes,1596-1650)的合理主義哲學。

存在主義探究人類生存的真實處境是什麼?在追求人生所謂有意義目標方 向之後,終究是想要問人類是否自由?或是人類自由在那裡?對於自由的一連串

1 認為「存在先於本質」人的存在形式是命定的,但是存在內容的本質是自由的,由人自己設計、

充實、與完成的;倫理在此係指人是自己主導意志、領導行為完成人生意義(鄔昆如,1983:101)

質疑,導致存在主義者感受到人類存在自由不確定性而有焦慮苦悶的虛無感受,

有人為了跳脫這種虛無飄渺、如影隨形的不確定性,選擇投入社會群體中,以跳 脫這種自由不確定性,當人在選擇做出決定的當下,就為自己存在的關係找到了 生存意義出口。因此人在做決定同時,基於人類關係情感的連結也讓人類面對責 任的道德意識,存在主義從這種由自由的不確定的生存感受,所頓悟的道德意識 責任感,是可以再向前推進一步的。諾丁從這種對自由的理解(apprehension)

出發,認為自由的苦悶焦慮感還尚有其源頭,這源頭是覺知到可能有無止境的責 任將擔負在我們身上,此種對自由的潛藏覺知面對無止境的責任和死而後已的責 任擔負感受與認知,才是自由對人生實境所帶來的苦悶焦慮感。體驗到自由的焦 慮苦悶、不確定性,實在是因為人類自身手中握有選擇的自由,等著自由投入那 無止境和默隱覺知的責任中。

為了逃避個人要獨自面對無止境的責任覺知中,將自己奔向人群中解除孤寂 和苦悶焦慮的感受,於是加入英雄崇拜與集體主義是人們最多的選擇方式。但 是,在人群中反觀自己,也可以是自由地決定自己,去面對那無止境的責任,不 但毫無怨尤譏諷,並且從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感與娛樂。為何能夠如此?這 就是人類要去接納自己與他人聯繫在一起的事實,正視我們人類理解自己存有的 核心:

我們一方面覺得可以自由作決定,ㄧ方面我們仍知道我們自己與親密 他人是不可取消地連繫在一起。這種連結,基本關係存在感受,是我們人 類存有的核心(Noddings,1984:51)。

諾丁的關懷是從關係的存在感出發,是以海德格對生命的最終真實存在為說 明:

德哲海德格將關懷描述為人類生活的存有(Dasein)指稱很廣,有對其 他生存個體的熱心態度,小心做事的關切,最終的歸屬存在關係感。當人 類關切情感飛逝時,就是人類個體生命的擔負與悲哀。從他的關點來看關 懷形上論,將人類存在陷入關懷的情感網絡中,這是人類最後真實歸屬存

在(Noddings,1992:15)。

諾丁對海德格存在感關懷(care)的理解詮釋,是在關係中的相互體會。從 人類在母親體內成長開始,就是處在一種接受或受保護的關係中,否則早就夭折 身亡,所有生物幾乎都是如此,人類更是這樣,諾丁又直指人類接受養育的童蒙 期的時間是所有生物中最長的。諾丁說:「我的獨立性格是在一組關係中逐漸發 展出來的,這就是我的基本真實生存狀態(Noddings,1984:51;方志華,2002)。

也就是說,雖然存在主義一直極力擺脫集體主義避免盲從與崇拜,為了彰顯 個體決定自由,形成自由而須負責的人生價值與意義。然而,這種擺脫或撇清集 體群眾的關係,其實是已經理解彼此相互聯繫關係的先前狀態。只是經由存在主 義的開路嚮導,這種關係不會因為投入群眾而請求免責,不再是不必面對自己的 藉口,而是重新確立己身存在而進入這原本就與團體存在的關係中,以行為表 詮、實踐或情感交流來建立起關係內涵(Noddings,2002)。

貳、 人在情境中的行動

由於人類從出生的一剎那開始,就已經陷入在生命照顧關係中,因此人類 情感萌芽的開始,是一直在無形互動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關係與發展;

關懷關係基本是建立在突然產生境遇裡,因此在邂逅當下關懷者與被關懷者形成 來自於有需求一方往往成為「被關懷者」(cared-for),而能夠提供協助的就會成 為「關懷者」(career/one-caring),這樣在關係中彼此理解。而一段成熟關懷關係 是相互幫忙(mutuality),因此關懷者與被關懷者的角色並非永久和不可變更的,

是在這段關懷關係中互相合作的,這便是表詮。

雖然諾丁與海德格存在主義的關懷最終方向是不同的,由於他們所提的關懷 是為了要走向單一獨立的個體,而諾丁關懷是要彰顯關懷的存在,但都同樣體悟 人類應該是在關係中產生關懷,而人類須有勇氣面對關係而來的責任。故她對關 懷下定義為:

「當我在這種與他人的關係中,當他人的實在性成為一種真正的可能 性,這時我在關懷。」(When I am in this sort of relationship with another, when

the other’s reality becomes a real possibility for me, I care.)(Noddings,1984:

14)

諾丁認為打從人類從母體出生那一時刻開始,我們人類就在邂逅關係情境 裡,感受照顧者母親對嬰孩照顧。這是每一個人都曾有過自然、初始受到照顧、

感受到愛及溫暖的關懷經驗。這種珍惜關係的情感經驗,是因為彼此血脈相連,

母親為子女付出,子女瞭解這些關懷都是人類情感經驗過程。因此,當要去傳達 關懷情感意涵,給其他人時候,是透過個體經驗內在經驗回憶,去找出自己感受 到人性間情感交流美好關懷圖像,因為體驗過而了解「關懷者」與「被關懷者」

之間關係的維持是什麼樣的,其實就如同自己接受母親照顧一樣,要如何及時回 應、瞭解她的付出努力是為了什麼,最終目標希望「被關懷者」在這段關係中獲 得成長機會與空間(方志華,2000)。

關懷關係要能夠實踐完成,是需要「被關懷者」及時回應與瞭解,這樣關 懷關係才算是圓滿。關懷關係一開始雖然是關懷者專注設身處地(displacement)

的動機,與感同身受的理解,來協助「被關懷者」,看似「關懷者」所須要具備 能力要充足,才會使關懷情意熱能流向「被關懷者」;然而「被關懷者」的回饋 是關懷關係圈形成的重要關鍵。「關懷是一種關係,關係形成乃於接納彼此」。在 此,諾丁運用心理學諮商師羅吉斯(Carl Rogers)與布伯(Martin Bubber)的對 話,來闡述理想「關懷者」與「被關懷者」之間微妙心理互動,「被關懷者」之 所以願意成為「被關懷者」,乃是因為他願意向關懷者發出需求訊號,然後接受

「關懷者」的協助。在這裡「被關懷者」向「關懷者」承認自己被動需要協助地 位,希望從關懷關係中得到需要的滿足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讓「被關懷者」感到 今日求助是一種經驗增加歷練,在日後未來某一天,也會有成為「關懷者」的一 天。如此,「被關懷者」感受到自己有改變成長的可能與機會,那麼在現階段邂 逅關係裡,「被關懷者」了解自己不足就是一個學習機會開始,而非常樂意向「關 懷者」提出問題請求協助解決。因為「被關懷者」在「關懷者」眼中是一個成熟 未完全發展個體,具有發展、成熟、茁壯的能力。「被關懷者」是主體具有能動

性、可變性、是活生生的有機體,不是被當作問題個案編碼、化約成檔案中學習 案例中有困難的客體物而讓「關懷者」操弄。

海德格主張人的存在有三個最基本的結構:第一是「境遇感」,這是一 種對歷史處境的感受,它是彰顯存有的最原始的方法;第二是「理解」,人 除了能對過去所造成的處境有所感受,還能展望未來的種種可能,這種展 望未來的行動便是理解;第三是「表詮」,由於對於歷史有所感,並且在未 來展望中,把握了整體的概念,這時便需要表詮(梁福鎮,2000:227-228)。

因此在關懷關係中「關懷者」與「被關懷者」是雙向互動的,兩者在關懷 關係中均有貢獻,且「關懷者」與「被關懷者」的地位並非固定不變,只要機會 允許,兩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諾丁認為除了態度上接納與尊重,「關懷者」

因此在關懷關係中「關懷者」與「被關懷者」是雙向互動的,兩者在關懷 關係中均有貢獻,且「關懷者」與「被關懷者」的地位並非固定不變,只要機會 允許,兩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諾丁認為除了態度上接納與尊重,「關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