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諾丁關懷鏈的形成

連結 對話

第三節 諾丁關懷鏈的形成

由於女性情感經驗對象偏好為具體、聯繫、直覺等特性,所衍生出來關懷 對象就會依照生活圈距離範圍逐步擴散出去,將自己與週遭關係人情感連繫起 來,進行關懷。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要求的優先知識是要能增進道德經驗,其言 說重心不在理論本質的圓成,而在於能表達和指點出支持每個道德實踐的背後,

都有著深厚情意的道德承諾在其中。因此所形成關懷邏輯是由內而外的擴展生活 圈中親密、認識的人、接著是不認識的人、再擴展到動物、植物、與環境的關懷,

最後才是關懷理想的關懷,主要指的藝術與知識的追求中,其和道德一樣具有開 放性、接納的、感性悠遊,最後可以捕捉住美與知的喜悅,而對於整個人格統合 有充實與飽滿的回饋作用(feedback)。以下就來探究關懷的對象:

一、被關懷主體的對象種類

就諾丁而言「直接關懷」如同第一節所討論的,關懷是一種對人的自然狀 況,不過由於能力有限我們無法關懷所有的人,尤其是對於我們所不認識的人。

不過當他們處於飢餓、戰爭的狀況時,我們的關懷就會油然而生,它會強迫我們 做出某種關懷態度,因此我們會付出「間接關懷」,它可以說是正義的基礎、成 為正義的一種形式。相對於此,諾丁用人際圈及人際鏈來表明我們從「直接關懷」

與「間接關懷」的順序,及不同順序所要關懷的對象,以下就其內容作敘述(方 志華,2000;簡成熙,2002):

(一) 直接關懷層面

第一圈是有關內在及親密的人際圈,我們的關懷是出於自愛,包括父母親 子關係和最好的朋友。

1. 關懷自我:

若要關懷任何人或事物都需要與自我關懷有所聯繫,因為當我們將自我置 於關係中來理解時,個體的自我就不容易從其所處的各種關係中分離出來。對自 我的關懷牽涉到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職業生活、休閒生活。

所謂的關懷自己是指個人所從事的活動關係到自己的幸福,例如體育活動 有助於身體健康、家政活動有助於日後生活的照顧,其他尚包含安全教育等,此 處的職業生活不是特定的職業訓練,而是反映興趣的活動,這些能量必須加以導 引。諾丁認為在對話中由關懷自己做起,而且涉及與關懷自己有關的資訊並在生 活中實踐。

2. 關懷親密與熟識的人:

從關懷自己出發後,逐步導引由「被關懷者」的感受出發,去關懷周遭親 密的人與熟識的人。諾丁從長時間的關懷關係分為兩類,第一種關係是相等的,

如:鄰居、同事、朋友等;另一種不相等關係,如:親子、師生。

在這兩種關係當中,每個人都需要至少一種平等而牢固的關係,如此在面 對不相等關係時才能進行關懷與被關懷的交流。為了要持續穩定的平等關係,雙 方需要互相基本的情感接近且要促進彼此道德發展。另外在不平等關係中,常有 一方扮演「關懷者」而另一方是「被關懷者」,如此的關係互動有機會發展「利 他主義」(altruism),而「被關懷者」學習接受關係,待「被關懷者」有機會關 懷時便會採用不同的方式來關懷。諾丁認為這個部份可以在學校中讓年長學生照 顧年幼學生,高年級與低年級彼此可以互相培養關懷情感交流之外,也可以增加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責任,對年長學生而言也是很好人際互動學習機會。

(二) 間接關懷層面

第三圈「關懷者」從距離較遠的他者,開始考量對方的感受如何、自己期待 如何、情境及關係對我的要求如何。然而第三圈所要關懷的對象是距離自身較遠 的,所以在不了解對方的情形下,「關懷者」要如何進行關懷會面臨一些困難。

若「關懷者」受制於傳統道德規範,有可能讓自己陷入問題當中,而無法與真正 人群有接觸,它並不保證關係本身存在。諾丁認為這是人類的手足之情的愛,道

德倫理情感即是根源於此,透過有限的了解「被關懷者」的反應,而體會其需求 而表現出適當多元的關懷方式。

3. 關懷遠方的人:

關懷他人的目的是要使人擁有幸福,但對於幸福的定義可能因人、因地而 異。尤其當「被關懷者」是不熟悉的遠方者時,「關懷者」無法及時回應「被關 懷者」真正需求與確保關懷是否真正送達。但是關懷遠方的人情意仍是人類會存 在情感,這就是為什麼關環先從身旁熟悉的人開始,就是讓關懷能力有實踐體會 後才有辦法體會遠方的人,進而產生正義的情感。這是一種由心產生信念與理性 判斷道德信條是不一樣的。

而關懷人際鏈的形成是對於不認識的人具有關懷的預備情感,由近而遠地 逐步開展關懷圈可能,諾丁舉亞洲的柬埔寨飢餓的孩童,在電視螢幕傳播下,人 們看到這樣悲慘的畫面,心理有所感應,透過捐錢方式來關懷這些孩童,但是又 豈能確保所捐出的每一毛錢是花在這些飢餓的孩童上而不是被趁機挪用到其它 地方,因此她認為關懷最後目標其實與正義目標是一樣的,都是要達到人類最大 可能的善,但是關懷最頂層下方若沒有關懷情感滋養,則正義情感終究會被扭曲。

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實際情感互動讓人類心理都具有關懷的情感時,社 會制度的情感運作模式是需要的、也需要大家去遵守。這樣遵守是為尊重他人的 存在是「關懷的正義」,彼此遠方關懷聯繫,是基於尊重、愛、與關心而將捐助 款項用在需要的人身上。

4.關懷動植物及自然環境:

對人以外的關懷,可以由對生命的動物關懷到植物以至於對沒有生命的土 壤、水文等的關懷。對動物的關懷進行討論的內容有三方面,分別是對動物行為 的研究、對動物的能力或特性做價值判斷、對這些價值判斷作深刻的體察與反 省。諾丁並認為若有人飼養動物的經驗必能夠體會那種關懷他者的喜悅,進而啟 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而透過自然環境的了解關懷,明瞭到人類彼此間分享

地球有限的資源,因此我們人類要時時刻刻相互幫忙不能向他人所求過多。

5.關懷人為環境:

人類所創造的各種文明構成人類的世界。我們若能從所接觸的東西著手,

增加感官觸摸的能力,體會各種擺設的意義,學習必備的技術以及培養藝術的鑑 賞能力。如此將關懷引到每個人生活領域中,從實際生活中培養關懷的習慣及價 值觀。

6.關懷理念:

諾丁認為前五項關懷人人都應充分發展的,但理念的關懷卻不需要強求每 一個人都學到一樣的觀念,因為每一個人有興趣的事物不同。所以諾丁主張關懷 理念的學習應採取建構的方式,因為關懷的理念與關懷人類間有共通性,當關懷 者對某一理念感興趣時會被其吸引,此時最重要的是創造這種吸引的機會與條 件,但這興趣並不能強迫,應該是鼓勵每一個人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對自己有用的 理念,體會各種理念與人生的關係,對於這些渴望追求的理念作更深入的學習與 探索。

諾丁站在人人皆有關懷之心的假設上,而且人類從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與 他人他物產生關係,而這不是由於規劃及義務性而來的。因此研究者認為關懷倫 理學確實可以開拓與傳統倫理學不同的觀點,使我們對於道德事件能持不同看 法。對於人們所要處理的道德對象,諾丁在關懷之下又分出直接關懷與間接關懷 的區分。不過研究者認為諾丁對於直接關懷包含其中的關懷自己與關懷熟識的人 是否有不同等級的關懷型態,遇到同時關懷的對象是自己與親密之人時,以何者 為優先的論述並不是相當明確?這人際圈是以關懷自己中心同心圓散出去的,或 是該以連接的方式圍成一個人際圈,上述不同的人際圈型態會導致關懷的待遇的 不同(關於此點研究者在第四章第一節將會說明)。

關懷本身的多樣性在於,由於對象的不同所產生關懷的期望與想法也會有 所差別,最不同關懷關係中人類感受最深的是涉及的關懷,雖然諾丁認為關懷的 關係的價值是義務感的來源,這是自己對於自身的要求不受外在規範的約束。認

為義務的來源是關懷者賦予關懷關係價值,而這價值本身的產生又是實際的關懷 與被關懷互動的產物,也是關懷者對於具體關懷情境之善的省思。

無論是「直接關懷」與「間接關懷」的層面都是以關係為前提,諾丁在(1984)

提到「我們的義務受限於關係,也由關係來劃定界線」因此當雙方沒有建立起信 任關係則關懷情感就無法完成。雖然諾丁在「間接關懷」層面可以關懷不相識的 人,但她也承認關懷必須是兩個具體關係,對於遠方的他者很難以直接感受,在 這一層面當中,她也不反對使用知識或推理方式,才能去關懷不相識的人,關懷 的行動付出會因彼此之間的關係與親密程度不同而有關懷的優先順序出現。這是 因為人、事、物的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關懷形式,因而產生不同對待方式。關懷 是內心與他者相遇而被自然的喚起,這是自然的情感不是義務。例如,對於非洲 的飢荒孩童我並無義務去關懷他們,因為實質關係並不存在。唯有讓自己內心與 他者建立起共同感受的情感,才能建立起真正關懷的可能(Noddings,1984:86)。

提到「我們的義務受限於關係,也由關係來劃定界線」因此當雙方沒有建立起信 任關係則關懷情感就無法完成。雖然諾丁在「間接關懷」層面可以關懷不相識的 人,但她也承認關懷必須是兩個具體關係,對於遠方的他者很難以直接感受,在 這一層面當中,她也不反對使用知識或推理方式,才能去關懷不相識的人,關懷 的行動付出會因彼此之間的關係與親密程度不同而有關懷的優先順序出現。這是 因為人、事、物的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關懷形式,因而產生不同對待方式。關懷 是內心與他者相遇而被自然的喚起,這是自然的情感不是義務。例如,對於非洲 的飢荒孩童我並無義務去關懷他們,因為實質關係並不存在。唯有讓自己內心與 他者建立起共同感受的情感,才能建立起真正關懷的可能(Noddings,1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