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識字的理論基礎

壹、文字辨識歷程

識字亦稱為解字(word decoding)或字的指認(word identification),其內涵包括字 形 辨 認 ( letter identification )、 字 音 辨 讀 ( phonetic activation ) 及 字 義 搜 尋

16

(semanticencoding)(Perfetti1984,引自柯華葳,1993)。鄭昭明(2006)則認為 文 字 閱 讀 涉 及 文 字 的 辨 識 (word-shape recognition) 、 語 音 的 轉 錄 (phonological recoding) 以及字彙觸接(lexical access) 三方面的技能,即對字形、字音、字義的 感知與理解。換言之,識字是指經學習後能辨識字形、字音和了解字義。

當今世界上的文字,主要是兩種體系: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漢字是非拼 音文字(萬雲英,1991)。因漢字系統與拼音文字系統識字歷程有別,故分述如 下:

一、拼音文字識字歷程模式

胡志偉、顏乃欣(1991)提出在拼音文字中,文字的辨識歷程有三理論模式,

茲簡介如下:

(一)組合理論(integration model)

這類理論認為文字辨識為一種單位組合的歷程。讀者必須先辨識一個字的一 些物理特徵,然後再以這些特徵為辨識的基本單位,將他們組合之後,最後才達 到文字辨識的目的。

(二)整體理論(whole word model)

這類理論主張文字辨識為一整體辨識的歷程。一個詞裡面的字母在知覺上並 不單獨存在,他們只是詞這個知覺整體中不可劃分的一部分。在字彙辨識時,讀 者用知覺詞的整體特徵來搜尋其意義。

(三)多層次理論(interactive model)

此理論文字辨識時,不同層次的辨識系統,如:物理特徵、字母、字等會同 時運作;當某個層次完成分析後,其所代表的意義便會到達讀者的意識層面,並 可促進或抑制其他層次的分析。

此外,Johnson(1991)則將識字歷程指向有關字的刺激和其線索與心理字典 (mental lexicon)產生的認知歷程。「心理字典」是指貯存有關字形、字音和字義的 訊息,和一般文字的知識(general lexical knowledge)。其主要歷程簡要說明如下:

17

(1) 第一階段:將原始視覺訊息登錄於視覺處理系統。

(2) 第二階段:將上述訊息予以編碼,此時的圖形刺激提供字的有關訊息。

(3) 第三階段:將編碼的訊息和心理字典相比對,提取出對應的字。

綜上所述,文字的辨識階段,不外乎辨識字的形、音,以及搜尋字義,三者 兼具,才能完成識字的歷程。因此對於初識字的人而言,必須花許多時間學習才 能完成複雜的識字歷程。

二、漢字之識字歷程模式

在中文識字歷程相關研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曾志朗(1991)的「激發—綜 合」兩階段模式和胡志偉、顏乃欣(1995)的「多層次辨識理論」。分別敘述如 下:

(一)曾志朗(1991)的「激發—綜合」模式

曾志朗(1991)以訊息同時平行分配處理的模式來解釋中文識字的歷程。也 就是說漢字中的字形、字音和字義不同的訊息會以平行分布的模式儲存在記憶系 統中。此模式將文字訊息處理分為「激發—綜合」兩階段,在「激發」階段時,

刺激字的各種相關訊息都會被激發,包括與該字聲旁相關的所有可能發音等。直 到「綜合」階段,讀者會根據所得到的多重線索,合成一個最有可能的發音並做 出反應。各種不同線索的運作互相合作,這種關係使得原本各個推測率低的線 索,經由綜合階段而造成高的推測率,於是讀者反應很快,閱讀歷程產生超加性 效應。

18

圖 2-2-1 激發-綜合二階段模式

資料來源:曾志朗(1991)。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 550)。臺北市:

遠流出版社。

(二)胡志偉、顏乃欣(1995)的多層次辨識理論

胡志偉、顏乃欣(1995)以 1997 年 Glushko 和 1981 年 McClelland 與 Rumelhart 的英文字彙辨識理論為基礎,提出「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本理論指出讀者在 辨識字彙時,係依賴其多年閱讀經驗來分析呈現在視覺系統中的文字訊息。讀者 看到一個字,會提取長期記憶中的字形記憶,而此字形記憶與字音、字義記憶有 強弱不等的聯結,而這些聯結會激發形似的字形記憶,接著會相互抑制,直至熟 悉度最高及接受最多回饋的字形記憶與字義、字音記憶表徵相聯結,到達意識層 面,即完成字彙辨識的工作。

以「好」字為例,讀者看到「好」字時,「女」、「子」、「好」的字形記憶會 先被激發,接著「女」再激發「媽」、「好」、「如」、「奴」等形似字之字形記憶,

之後「媽」再激發部件「馬」,以及和部件相似的字形,被激發的字形記憶,因 熟悉度的不同而有具有高或低的活動位階,此情形便產生相互抑制的作用,直到 具有最高位階的字形記憶與字音與字義記憶相聯結,此時即得到文字辨識的結 果。

19

圖 2-2-2 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

資料來源:胡志偉、顏乃欣(1995)。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頁 49)。臺北市:

心理出版社。

貳、漢字之識字心理歷程

一、萬雲英之識字心理歷程

萬雲英(1991)發現初學漢字的兒童,其熟記漢字的心理過程需經過下列三 個發展階段:

(一)泛化階段

學生經過初步的生字學習後,由於對字形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尚未建立正確 完整的聯繫,因此對中文字這一個複合刺激物的字形輪廓建立了粗略的、模糊

20

的、不夠穩定的暫時聯繫,此時泛化現象嚴重,常出現基本字「移花接木」,或 增減筆畫、倒置方位等錯誤。

(二)初步分化階段

經由各種對比分析教學後,學生在此階段對所學生字已初步具有完整的形 象,達到了初步分化的水平。基本上對字形結構的各部分已能全部把握,但此時 對於某些細微的部分仍有可能遺漏或增補。再認時,偶爾還是會有猜測和泛化之 現象,因而出現錯別字,不過經提醒後多能自我糾正。

(三)牢固精確分化階段

透過多次複習,此階段學生對所教生字已能精確掌握 90%以上,而且能辨 析字與字之間的異同,並認識一般的構字規則,瞭解偏旁部首標義的含義。表現 在讀音、解義、默寫方面

一般均能迅速完成。

萬雲英(1991)從兒童熟記漢字經歷的三個發展階段之研究更進一步指出,

影響兒童能否順利建立統一而又精確的形、音、義聯繫,主要有以下三項因素:

1.兒童大腦皮層分析、綜合活動的水平和已有認知結構的基礎

初入學兒童因認知策略不足與記憶的限制,因此對字形此一刺激物缺乏完整 精細的區辨能力,故泛化現象嚴重。

2.漢字字形特點和字詞性質

漢字結構的繁簡和筆畫的多寡直接影響了識記和保持。此外,字詞本身之性 質,同時也影響兒童對字詞的掌握。如含義具體、口語常用的字或是帶有較大情 緒性的字,以及與生活經驗有密切關聯的詞、伴有生動情境刺激的字等,也有增 強記憶之效果。

3.教學方法

教師進行生字教學時,如何安排字詞,如何講解、練習,特別是分析講解字 形和形、音、義三者關係的方法,都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亦即教師的教學技能 是重要的因素。

21

二、鄭昭明之識字心理歷程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鄭昭明(1993:262-263)認為文字的閱讀包括以 下三方面的心智運作:

(一)字形的區辨

經由教學兒童學會區辦筆畫特徵,並持續利用練習比較字形之異同。當兩生 字筆畫特徵差異愈多,且兒童經驗愈豐富,則進行辨識時效果愈佳。

(二)建立心理字典(mental lexicon)

兒童透過學習而使字彙及詞彙在大腦中留下位址,逐漸建構出心理字典

(mentallexicon)。「心理字典」貯存每個字的字音、字形與字義的訊息。一個人 長期使用文字之後,會獲得有關該文字共同的知識,稱之為「一般文字知識」。「一 般文字知識」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知識:

1.漢字組字規則的知識

組成漢字的部件有些具有固定的空間位置,如「扌」部通常在字的左邊,而 非右邊;「艸」總是出現在字首,而不置於字尾。

2.部首偏旁的表義知識

漢字部首通常可顯示出該字所屬之類別,例如「豸」與「艸」部之字分別表 示「四腳動物」類與「植物」類。

3.聲旁的音讀知識

指漢字的讀音通常與該字聲旁的音相關,例如 「仲」的讀音與其聲旁「中」

相似;「姆」的發音與其聲旁「母」相同。

(三)文字的辨識

經過長久練習之後,此階段的兒童遇到刺激字會自動與心理字典中貯存之訊 息進行比對,判斷分析文字的形音義,產生文字辨識作用。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