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分流與教育階層化的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那麼教育的大餅變大了,強迫分流及過早分流情形改善了,是否階級間的教育不 均等現象會減少呢?就 EMI 假定來看,本研究就家庭社經地位與分流類別抉擇 的關係,提出下列三個研究假設以供檢定:

H2a:在控制其它共變數的情況下,家庭社經地位愈高者,愈有可能選擇進 入普通教育體系就讀;

H2b:選擇普通教育體系就讀者,在控制其它共變數的情況下,家庭社經地 位愈高者,愈有可能選擇普通教育體系中的普通高中就讀;

H2c:選擇綜合高中就讀者,在控制其它共變數的情況下,家庭社經地位愈 高者,愈有可能選擇學術導向組就讀;

然而 2004 年~2007 年間國內的高等教育並未達到普及化階段,一般大學校 院錄取率達到七成、技職校院錄取率也只有五成,就 MMI 假定來看,某一階段 的教育擴充最後會使社經階級間的教育階層化程度降低,但社經階級間的教育階 層化在更高且尚未普及的教育階段仍明顯存在。過去在政府人力規劃思想及升學 窄門的限制下,學制分軌所造成的高中/技職課程及課程實施機構互不交流,而 形成結構性的差異,可是近年來國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擴充下,綜合高中的延 緩分流是否同樣也會此結構性差異?若是的話,比起傳統普通/技職體系的制度 性分流,綜合高中的延緩分流是否更能降低社會階層化現象?根據 MMI 假定來 看,本研究就分流類別與教育成就間關係,提出下列二個研究假設以供檢定:

H3a:在控制其它共變數的情況下,選擇就讀普通高中者的學習成就會優於 就讀高職者;

H3b:選擇綜合高中就讀者,在控制其它共變數的情況下,選擇就讀學術導 向組者的學習成就會優於非學術導向組者;

貳、分流與教育階層化的相關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目前國內外對於教育分流的相關研究,在量化的研究方面有三大主軸:一為 探討哪些家庭背景因素會影響教育分流的抉擇;第二類為探討教育分流對地位成 就取得的影響;第三類為探討影響分流效果的因素。

一、影響分流抉擇的決定因素

由於分流的抉擇並非是隨機化,而是充滿著目的性與自我選擇(Heyns,

1974),特別是分流的抉擇與種族、階級產生關聯時,更引人關注。關於解釋如

何進行分流抉擇的觀點,相當紛歧也相當具有爭議,原因在於大多數研究都發現 過去的學習成就和家庭社經背景分別都對分流抉擇產生影響。某些研究(如 Rehberg & Rosenthal, 1978)認為過去的學習成就的影響力大於家庭社經背景對 分流抉擇的影響,這表示分流相當客觀公正,但是也有些研究反駁此種說法(如 Hallinan, 1991; Oakes, Gamoran, & Page, 1992; Rosenbaum, 1980),認為種族和階 級其實與學習成就有密切關聯,將過去學習成就做為分流依據,本來就對少數族 群和低社會階級者不利。

歸納過去相關文獻,影響分流抉擇的因素大致可以歸納為個人和結構兩種因 素,而這兩類因素對分流抉擇的影響有些是直接性地影響,有些則是間接性地影 響。

(一)分流抉擇的個人因素

影響分流抉擇的最重要的個人因素是過去的學習成就,但研究也發現分流抉 擇其實也與個人或家長偏好有關,而家長或個人偏好又與家庭背景有密切相關

(Oakes, Gamoran, & Page, 1992)。茲將影響分流抉擇的個人因子說明如下:

1.過去學習成就

學生過去的學習成就是分流的最重要基準,正式的評量結果(如標準化的測 驗成績)、過去在校的學習表現或成績…等指標,經常被用來測量學生過去的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習成就。若過去的學習成就是決定分流最重要因素,代表著分流政策相當客觀、

公正,但是 Oakes(1985,1987)和 Rosenbaum(1980)就認為少數族群和低家庭 社經地位者在過去學習表現上原本就處於弱勢,若再以此做為分流的依據對這些 學生相當不利,分流並非真正具有功績主義的色彩。

2.家庭社經背景

家庭社經背景越佳,代表著家庭人力資本、財務資本及社會資本越雄厚,也 越有助於提高子女的學習成就,當學習成就越高時,則越容易進入較佳的分流類 別。若家庭社經背景與分流抉擇有所關聯,意謂分流有助於高家庭社經地位者的 代間傳遞。楊瑩(1998)發現個人教育程度與受教機會仍與家庭社經背景有密切 關聯,其中家庭社經背景各因素中以父母(或長兄)教育及出身社會階級的影響 較大;李敦仁與余民寧(2005)、林俊瑩與黃毅志(2008)等人研究也發現,家 庭社經地位除了對子女學習成就有直接影響外,亦會透過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 源、負面文化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等中介變項,對學習成就產生間接效果。

3.族群

國外過去研究發現分流通常是不利少數族群,如美國的黑人或西班牙裔

(Lareau, 2002; Rosenbaum, 1980),這些少數族群與多數族群相較,除了文化差 異外,其社經條件往往也處於劣勢;但Gamoran與Mare(1989)的研究卻發現,

在控制過去學習成就和家庭背景變項後,黑人反而有利於進入大學預備學程。國 內研究方面,孫清山與黃毅志(1996)、蔡淑鈴(2004),以及蔡建勳與江沛潔(2000)

等人研究發現,臺灣原住民在教育取得或學習成就表現往往處於劣勢地位。

4.性別

有關性別是否會影響分流的抉擇,迄今研究結果仍相當不一致。林大森

(1999)發現性別與中等教育階段的分流有顯著相關,就讀公立高中比例方面,

男性高於女性;就讀私立高職比例,則呈現女性高於男性;然而蔡淑鈴(20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研究卻發現,1985 年解除私校設立禁令後,兩性教育機會均等是顯著的新趨 勢。

5.兄弟姐妹人數

Blake(1985,1986)所提出的「資源稀釋模型」,認為家庭資源有限,手足人

數越多,每位子女平均所能分得到的時間、金錢與父母關心程度等家庭資源就會 相對減少,因而愈不利於教育取得與學習成就;而Downey(1995)的家庭資源 理論也提出,手足數目愈多時,家庭資源愈易被稀釋掉,對學習成就愈會產生負 面影響,結果當然也就愈不利於進入較佳的分流軌道。

6.家庭結構

係指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家庭結構越完整,越有利於子女人力資本的累積,

當然也就越有可能進入較佳的分流類別。由於Coleman(1988)認為,家庭結構 是家庭內社會資本的重要測量指標,而家中經濟資源及父母人力資本又都要透過 社會資本才能有效地傳遞給下一代。因此,家庭結構的完整性,是衡量家庭功能 結構缺陷的測量指標之一,當家中有雙親或其他成人同住在一起的情況下,家庭 功能也愈佳(Coleman & Hoffer, 1987),相對地對子女的學習成就愈有正面的影 響力。

7.居住所在地

居住所在地與社區資源或都市化程度有關,如美國的郊區、臺灣的都會區,

這些區域的社會資源較為豐厚或都市化程度較高,自然地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 就。馬信行(1998)研究指出,臺灣鄉鎮市區社會地位的高低會影響個人教育投 資和社會對教育投資,鄉鎮市區社會地位愈高,個人的教育投資及社會的教育投 資也愈高。林大森(1999)發現出生地與教育分流分佈情形有密切關係,居住在 都市化程度較低的居民,進入分流的情形較少(意即國中畢業後有再升學的比例 不高),而一旦有能力進入分流之後,卻偏向就讀公立學校;反之,都市化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較高的進一步接受中等教育者較多,但樣本分佈以私立高職為主。

(二)分流抉擇的結構因素

影響分流抉擇的結構因素主要與學校的分流政策、學校的人口屬性、班級或 學校重視學術的程度及學校部門屬性等因素有所關聯,相關影響因子茲說明如 下:

1.學校的分流政策

一些相關研究指出學校的分流政策會調節學生個人因素會對分流抉擇的影 響(如 Oakes, 1985; Oakes, Gamoran & Page, 1992; Sørensen, 1987)。分流依據的 標準要訂的多嚴、分流的學科有多少、每一學科要分組時要分的多細、學生是否 能自由選擇學習組別、不同組別間的流通程度、校內輔導人員的分流建議等校內 分流政策,也都會影響到分流的抉擇。

2.學校的人口屬性

是指以學校為單位,計算校內學生人口屬性及學校整體學習成就,測量指標 包含少數族群占整體學生的比例(如黑人、西班牙裔)、學校的 SES 平均。何以 學校社經地位組成特性會影響學生學業成就呢?根據 Lee 與 Bryk(1989)的研 究,社經地位愈高的學校,通常能獲得較高的財政補助與具有較豐富的物質性學 習資源,如資訊設備;在這些學校環境中,行政人員與教師的士氣通常較高,並 對學生有較高的教育期望,因而造成高社經地位的學校可以產出高學業成就的學 生。

3.班級或學校重視學術的程度

班級或學校重視學術的程度,測量指標包括學術取向學程學生占學校全部學 生的比例、學校所能提供分流科目的數目、班級或學校整體學業成就的平均數及 標準差。就國內而言,在某種程度上,私立學校和資優班較重視學術表現,除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公/私立學校和資優/普通班的部門差異外,班級或學校整體學業成就的平均數 及標準差也能反應出班級或學校重視學術的程度。

4.班級或學校類型差異

學校類型(school sectors)差異(如美國公立/私立/宗教的差異)也會影 響分流的抉擇(Hoffer, 2008; Lee & Bryk, 1988, 1989; Marks, 2008)。在國內則反 應在選班與選校的自由上,選班的自由在於是否能進入資優班或者進入家長心目 中認為的好班就讀;選校自由在於要不要跨學區就讀或者在公立/私立學校間的

學校類型(school sectors)差異(如美國公立/私立/宗教的差異)也會影 響分流的抉擇(Hoffer, 2008; Lee & Bryk, 1988, 1989; Marks, 2008)。在國內則反 應在選班與選校的自由上,選班的自由在於是否能進入資優班或者進入家長心目 中認為的好班就讀;選校自由在於要不要跨學區就讀或者在公立/私立學校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