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普通高中和高職在學生學習成就上的差距

10.190*** 1.035 142 276 校正後的平均數差異

局部線性迴歸校正後平均數差異

(bandwidth=0.06)

3.106** 1.056 139 271

敏感度分析 1. *p<.05 **p<.01 *** p<.001

2.綜高學術導向組為實驗組,綜高非學術導向組為對照組 3.“─”表示無法估算

4.配對成功比例為(139+271)/(142+276)=98.09%

貳、普通高中和高職在學生學習成就上的差距

首先,就表 9 普通高中/高職分流的平均處理效果來看,普通高中與高職的 學生學習成就平均數分別為 69.692 和 56.172,基準線差異為 13.790,達到.001 顯著水準差異,顯示兩者在未控制選擇偏誤的情況下,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習成就 明顯高於高職學生。接著,使用 Kernel 配對法估計普通高中的 ATE,其值為 4.247,達到.01 顯著水準,顯示普通高中與高職在學生學習成就的差距上,以滿 分一百分來看,在學生學習成就上,普通高中的學生明顯高於高職學生約 4.247

分。第三,就降低選擇偏誤而言,Kernel 配對法可降低 72.10%的選擇偏誤

((13.790-3.848)/13.790=72.10%)。最後,使用區間和整飾進行敏感度分析,依

13.790*** .509 1,648 660 校正後的平均數差異

局部線性迴歸校正後平均數差異

(bandwidth=0.06)

4.247*** .973 1,495 656

敏感度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中的 H3a 研究假設獲得支持,在控制其它共變數 的情況下,普通高中就讀者的學習成就會大於高職就讀者。

參、討論

以綜高學術導向組和非學術導向組在學習成就的差距,及普通高中和高職在 學生學習成就的差距來看,兩者 ATE 均達到.05 顯著水準差異,顯示愈能在學術 導向分流軌道的學生,其學習成就優於在非學術導向分流軌道的學生,與過去研 究發現水平式課程分化會造成教育階層化的研究結果相一致(Argys, Rees, &

Brewer, 1996; Brunello & Checchi, 2007; Gamoran & Mare, 1989; Lucas, 2001;

Oakes, 1985, 1987)。不管是第一次的分流時間點,普通高中學習成就優於綜合高 中,或之後綜合高中延緩分流的時間點,綜合高中學術導向組學習成就又優於非 學術導向組,兩項結果均一致性顯示愈能在學術導向分流軌道的學生,愈能獲得 認知成就上的優勢。就社會階層化的角度而言,綜合高中延緩分流的效果,是否 不利於非學術導向組的發展?就目前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僅能說明延緩分流不 利於非學術導向組學生的認知發展,但仍無法說明延緩分流是否會造成社會階層 化現象。關於綜合高中的延緩分流是否會造成社會階層化現象,未來需要再從對 職業地位取得的影響來看延緩分流所產生的效果,如此才能彰顯普通教育和技職 教育體系分流的最終差異。

所以,基於選課差異所形成的延緩分流與制度性的強迫分流對教育階層化的 影響,皆因水平式課程分化造成教育階層化現象,顯示我國辦理綜合高中的理念 仍未符合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綜合高中的延緩分流所造成的教育階層化現象,

幾乎與制度性分流所造成的教育階層化現象如出一轍。

此研究發現符合 MMI 假定,因為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分流,其實只是整個 分流體制的前半段,惟有藉由提高學習成就,才能在下一教育階段中晉升到較好 的分流類別。MMI 假定其實與蔡瑞明與林大森(2000)所認為的,「在地位取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競局裡,技職與普通體系的分流僅是錦標賽中的一個競賽回合,更重要的是在 體系內教育晉升的進級比賽,誰能進入專科或大學者,誰才能夠在下一回合中參 與更高一級的競賽」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歸納本節中關於延緩分流與制度性分流的分流效果,與上一節中關於綜合高 中延緩分流對綜合高中學習成就的影響來看,就兩項的研究結果而言,普通和技 職體系的水平式課程分化才會造成教育階層化現象,而同軌不同層的機構間分流

(綜高學術導向組/普通高中的分流,或綜高非學術導向組/高職間的分流), 並不會造成教育階層化現象。總之,我國後期中等教育階段教育與教育階層化的 關係,關鍵在於課程分流(水平式課程分化),而機構間分流所造成的差異,延 緩分流和制度性分流皆會造成教育階層化現象,愈能在學術導向分流軌道的學 生,愈能獲得認知成就上的優勢,造成學術導向軌道學生與非學術導向軌道學生 在學習成就上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Oakes (1987)認為分流會產生累積效應,學生被安置在既定分流軌道之後,

會一再重複被安置於同一分流軌道,最後造成認知與情意結果的差距,造成好者 愈好,差著愈差的馬太效應。那麼國內後期中等教育的分流是否會產生馬太效 應?就本研究的研究而言,未來還需要更長期的追蹤資料才能彰顯馬太效應的效 果,因為本研究發現在綜合高中的延緩分流,學術導向組和非學術導向組在學習 成就上的差距為 3.106,而在第一次流時間點上,普通高中和高職在學生學習成 就上的差距為 4.247,兩者相差 1.321 分,相較於制度性分流,延緩分流減少教 育階層化現象並不是很明顯,未來還需要更長期的追蹤資料才能彰顯馬太效應的 趨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