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研究分兩部分說明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過程,第一部份為資料蒐集方式;第 二部分為資料編碼與信效度。

一、資料蒐集方式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不以單一資料評估,而蒐集不同資料來源,呈現研究 過程與結果,本研究蒐集資料如下:

(一) 家庭照護者心理負擔問卷 (Zarit Burden Interview)

為瞭解個案接受七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結束後是否有改善照顧負荷情形,採用 家庭照護者心理負擔問卷,分別於課程進行前、第七週課程結束後,以及課程結束 後一週三個時間點,以問卷測量個案於課程實施前、課程結束後、課程結束後一週 照顧負荷之變化,並對資料進行分析與結果討論。

(二) 疲勞視覺類比量表 (Visual Analogue for Fatigue Scale)

為瞭解個案接受七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結束後是否有改善其身體疲勞情形,將 於課程前、第七週課程結束後、課程結束後一週,在三個時間點測量個案身體疲勞 程度,檢視其身體負荷改善狀況,進行資料分析與結果討論。

(三) 課後回饋單 (個案七週課後回饋總表詳如附錄八)

課後回饋單能幫助個案回顧上課內容、加深印象,同時讓研究者瞭解個案的學 習狀況,作為回饋教學者課程設計之建議。於每次課程實施後以學習單方式蒐集個 案其課程心得、建議與對課程內容的想法評價。採用勾選與文字描述並行,將課後 回饋單中喜愛程度、難易程度、心得、建議、發現與分享。

(四) 教學省思日誌

行動研究過程中,觀察、思考與行動三者環環相扣,研究中所產生之動態循環 過程亦屬於研究一部份。教學省思日誌為教學者自我教學歷程省思的重要資訊,透 過教學者對每次教學活動記錄,包含課程實施情形、研究者與個案表現、回饋內容,

詳實紀錄教學者教學情形和個案學習狀況。課程當下與課程過後將自己與研究相關

52

的內在歷程以文字紀錄,於研究進行過程中進行檢討與自我反思。

(五) 觀察員紀錄表

觀察員以客觀角度協助教學者,觀察員對課程實施時進行非參與式觀察外,同 時對課程實施過程、研究者與個案互動情形、教學方式、引導語使用、課程情境用 等,以客觀方式詳細紀錄,提供教學者不同面向資訊,作為研究資料分析與結果之 討論。觀察紀錄表內容包含課程實施、教學行為、學習情形與研究者和個案互動情 形,以勾選檢核表方式為主,輔以文字描述具體建議,並由教學者將所得資料整理 歸納重點。

(六) 課堂錄影之影片

完整保存每次教學實施的過程與課程實施歷程,藉由影片觀察研究者之教學表 現和個案對課程反應,以及研究者與個案互動情形。在教學者或觀察原有需要確認 課程過程狀況時,可不受空間、時間等限制,再次回溯並確認資料正確性。研究者 於課後觀看影片也可再次省思與檢討,將所思所想紀錄,作為課程設計調整依據。

影片回溯重點為以下三項:

1.個案對課程理解程度是否有效達到課程中教案目標 2.教學者教學流程與引導方式是否合適

3.師生之間互動情形

(七) 訪談紀錄 (課前訪談紀錄詳如附錄九;課後訪談紀錄詳如附錄十)

本研究已於課程結束前、後進行一對一半結構性訪談,根據研究對象的回答狀 況針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訪談前先向研究對象說明此次訪談目的與問題,並根據 訪談大綱訪談研究對象,作為訪談引導。過程中除按照訪談大綱訪談研究對象外,

因應研究對象回饋與經驗分享保持訪談之彈性,藉由訪談和研究對象充分互動完成 資料蒐集。

問卷與量表測驗分別有三個時間點:課程前一週、第七週課程結束後、課程後 一週;訪談紀錄則是於課程前一週與七週課程結束後一週進行訪談,瞭解個案背景

53

以及課程效果;於課程實施過程中收集課後回饋單、教學省思日誌、觀察紀錄表與 課堂影片,資料蒐集時間點如圖 3-5-1 所示:

圖 3-5-1. 資料蒐集時間點 二、資料編碼與信效度

研究過程中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是同時進行,研究者在收集資料時將資料分類、文字 化,同時進行分析、反省與詮釋。配合觀察員紀錄表和課後回饋單所得資料相互應證,

分析教學效果並調整教學活動設計。經由文獻對照進行效度檢核和修正,接著研究者將 資料整理、教學反思與實施課程中發現,逐漸完成研究結果。本研究編碼原則如表 3-5-1。

表 3-5-1 資料編碼方式

資料名稱 資料來源 資料代號 編碼方式舉例 個案代號 研究對象 F、S 個案一為 F;個案二為 S

課後回饋單 研究對象 L L-F-01 表示資料為個案 F 第一週課後回饋單 內容。

教學省思日誌 教學者 T T-01 表示資料整理自第一週課後教學省思日 誌。

觀察紀錄表 觀察員 O O-01-F 表示資料整理自觀察員紀錄第一週紀 錄內容中個案 F 的反應。

介入前訪談紀錄 研究對象 BI S-BI-03 表示資料整理自介入前 S 個案訪談 稿的第三項內容。

介入後訪談紀錄 研究對象 AI S-AI-03 表示資料整理自介入後 S 個案訪談 稿的第三項內容。

54

本研究以質性資料為主量化資料為輔,進行資料收集與研究,依據質性研究之三角 檢測信效度。本研究採取訪談法、觀察法和口語資料分析法,將資料分析並加以驗證使 研究結果具有可信度。本研究採用訪談訪中的深入訪談,用以瞭解個案在介入課程之前 的個人背景與照顧的感受、經驗等狀況,並於課程實施後瞭解課程實施中個案對課程的 經驗感受,以及課程實施後對自身的幫助與生活連結等情況。口語資料分析法是於完成 逐字稿後,找出與研究相關的內容,並藉由初步閱讀一邊發展研究主題,並區別逐字稿 中有哪些內容與主題相關或無關,通過主題與內容之關聯性做初步的概念化定義,接著 進行編碼,編碼是將資料分類成不同單位,熟讀受訪者之回答持續思考內容與研究主題 之間其關聯語意涵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 。研究採用口語資料分析,研究 者詳讀訪談逐字稿後,對逐字稿內容進行分類、編碼並定義主題,藉由不斷閱讀與思考 確認內容與主題之間關聯性是否互相符合形成最後研究結果的呈現。

本研究採用三角交叉檢核法,以教學者、個案與觀察員等多方觀點收集資料,並於 課程現場架設攝影機收集錄影資料,錄影資料是為驗證並於相關資料有疑問時做客觀之 檢驗,另外結合教學省思日誌、課後回饋單與觀察者紀錄表。藉由以上多重方法蒐集不 同資料,定期與指導教授對課程內容調整進行討論,提升研究結果之信效度。

55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編排一套能改善失智症照顧者照顧負荷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依 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編排為期七週,每週一次,每次 130 分鐘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經由 課程講解、實際操作,讓個案改善疲勞、身體疼痛、睡眠問題與負面情緒感受。在行動 研究歷程中,藉由訪談紀錄、個案課後回饋、觀察員紀錄、課程影片與教學省思日誌等 在教學過程中蒐集得資料,藉此持續的修正課程內容,並改進教師授課能力,規劃一套 可確實施行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本章就課程實施歷程、課程內容修正、課程內容適宜 性與改善照顧負荷情形進行探討,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個案背景描述;第二節為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實施適宜性;第三節為課程接受度與學習情形;第四節為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改善照顧負荷之情形;第五節為研究者省思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