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主要課程架構,用呼吸/放鬆技巧、認識身體結構、軟 球動作探索、肌膜動作探索、開發動態與覺察能力為課程主軸,進行為期七週,每週一 次每次 130 分鐘的課程,用以改善失智症照顧者其照顧負荷。研究過程中蒐集相關資料,

參與個案於課程前、課程結束後、課程結束後一週進行的量表測驗與訪談紀錄,及每堂 課程中課後回饋單、觀察員紀錄表、教學省思日誌等資料,進行持續反思、對課程內容 修正與調整之歷程。以下就準備階段、課程實施階段及課程修正與調整三方面說明實施 歷程與適宜性:

一、 準備階段

大學四年修習身心動作教育相關課程,對身心動作教育有相當的瞭解與認知。畢業 後進入研究所,碩一跟隨老師做國科會,進行全臺安養機構調查時接觸高齡者,讓研究 者開始對高齡者議題涉略。碩一暑假至松山日間照顧中心當志工,與失智症的長輩們一 起進行活動,同時參與臺灣失智症協會舉辦瑞智互助家庭講座,對失智症及其照顧者有 更清楚與深入瞭解。在這過程中研究者發現,照顧者是相當累人角色,失智症其照顧者 因為長期面對失智症病患不可預測的病程,面臨極大的照顧負荷,而現有課程絕大多數 都以教導照顧者照顧知能技巧、心理介入等方法為主,並無從身心合一、全人的角度切 入對改善負荷的方案出現。因此研究者想結合自身所學,藉由編排一套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幫助失智症照顧者改善身心負荷,開創新的可能。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研 究對象,研究對象選取條件為家中長輩為失智症患者或類失智症患者,且在家為主要照 顧者。於課程前以電話說明課程屬性與進行方式,調查個案可行的上課時間。課程開始 前一週對個案進行個別同意書填寫、量表前測、課前訪談,並再次詳細說明本研究,包 含研究目的、方法、課程內容、課程進行方式、需要協助部分等,讓個案對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有基本的瞭解,明白整個課程運作的方式,調整心態減低對課程的疑慮與不安。

量表前測以家庭照護者心理負擔問卷與疲勞視覺類比量表進行填寫;課前訪談則是瞭解 個案其照顧對象的整體概況,及個案基本背景資料與身體、心理、社交層面概況。

59

二、 課程實施階段

課程自 103 年 3 月 22 日至 103 年 5 月 4 日,為期七週,每週一次 130 分鐘,以立 意取樣之失智症照顧者兩位為課程實施對象。課程內容以呼吸/放鬆技巧、認識身體結構、

軟球動作探索、肌膜動作探索與開發動能與覺察能力五個主題進行。每堂課的教學流程 主要分為三部分,暖身活動、主活動與舒緩,在第一週與第三週則加入身體結構講解的 概念課程。暖身活動主要是以前一週所教的內容進行複習;主活動則為當週主要教授新 概念、動作的學習;舒緩則是以腹式呼吸與大休息為主,讓身體回到地板完整的放鬆歸 零,輔以呼吸向內覺察身體感受。

七週課程動作不多,每週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個案能逐步學習動作、向內開發覺察,

並達到改善身體疲勞與疼痛的效果。第一週為呼吸探索與地板放鬆,目的在於先學習七 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基礎,是為課程中最基本該認識的身體結構 (關節、骨頭名稱)、

正確的呼吸的方式與身體使用方式,帶著正確觀念與想法,以利後續課程進行;地板放 鬆則是將在地板放鬆的動作結合身體結構意象與正確呼吸方式,讓照顧者達到身體放鬆 的效果。第二週為肌膜探索,肌膜能幫助動作達到有效放鬆的功能 (林大豐、劉美珠,

2004),介紹肌膜的概念並透過練習體知,讓個案將此想法帶入地板放鬆動作中,透過 想法與動作的結合,達到向內自我覺察及放鬆的效果;課程中搭配坐姿律動,讓個案能 兼顧動態的身體動作與靜態的身體放鬆動作。第三週至第六週為身心適能,主要內容以 複習之前所學的地板放鬆動作、坐姿律動,加入全身性律動的系列動作-挖舀之舞、軟 球動作探索,運用不同類型的動作幫助達到身體放鬆效果。最後一週則是總複習,將前 面所學課程內容做綜合性的複習,讓個案藉由不斷練習學會動作,將動作延續至生活中。

以下就課程內容、教學觀察 (教學省思日誌) 、課後回饋、觀察員建議,分別說明每週 課程之教學歷程。個案 F 全程參與課程,個案 S 則在第二週與第五週請假,但個案 S 於 第四週時提前半小時到教室進行補課;其中第三週兩位個案因時間無法配合而分開個別 上課。

60

(一) 第一週:呼吸探索與地板放鬆 (實施日期:103/03/22) 1. 課程內容

身體構圖、呼吸探索、地板放鬆動作、坐姿律動、舒緩。

2. 教學觀察 (1) 課堂說明

進入教室後請參與著排瑜珈墊,安排好教學位置後,將此次上課相關注意事 項,如:攝影機架設位置、現場會有一名觀察員做紀錄、請穿著舒適好活動衣服 等訊息再次提醒個案。接著簡述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念,及未來六週課程進行的 方向。開始說明時個案與教學者開始對話、交談,接著個案開始互相交談,聊到 自己家裡照顧者的狀況如何,因其彼此熟識互相交流談話花費約 15 分鐘,超出 原本預估 5 分鐘的課程說明時間。本來研究者想制止個案彼此間的談話,但後來 轉由讓個案自由的談話,以解除對課程的陌生感,個案也在課後反應有伴的感覺 較好。

想的確有陣子沒聽到個案的消息,加上第一堂課,讓個案彼此熟悉也好。

「這樣的課程有同伴可以交流比較好玩。」(L-S-01)

(2) 身體構圖

身體構圖主要講胸鎖關節、髖關節與坐骨三個部分,讓個案在認知上記得這 三個結構的名稱及該如何活動這些部位,以利後續教學的進行。在尋找這三個身 體結構時個案會將身體結構的部位與自身經驗做連結,進一步體知身體位置。個 案在教學者講解時拋出其他相關許多問題,像是: 「爬樓梯會不會動到髖關節?」、

「既然坐在坐骨上呼吸比較順,那為什麼大家坐在沙發上都坐在大臀肌上?」,

個案對身體結構及小骨頭人的動作展示反應相當熱烈、驚奇,藉由小骨頭人動作 展示,不僅幫助個案在認知上學習正確的身體結構與位置,同時透過動作體知讓 個案對自己的身體位置有更深刻的瞭解與認識。

61

「我小的時候醫生說我的尾椎是凸出來的,所以坐在比較硬的椅 子上,尾椎會痛,不舒服。」(O-01-F)

「瞭解身體結構很有趣。」(L-S-01)

(3) 暖身活動

從躺姿開始的暖身活動,可能第一堂課個案對環境、教學者與動作不熟悉,

因此感覺個案對教學者所給予的引導語反應較慢。個案對於動作指令能夠接受,

身體也能如實做到教學者的要求,教學者在動作過程中給予與個案引導語,引導 個案覺察身體,漸漸在動作過程中覺察自己身體左右兩邊的差別,動作覺察後教 學者提問,個案都能提供身體感受與覺察的回饋,同時透過側身坐起的動作,引 導個案思考平常自己使用身體的習慣是否正確。

(4) 主活動

三度空間呼吸以肌膜球協助體驗,透過教學者引導語讓個案感受三度空間的 呼吸方式,覺察身體的不同,個案能確實覺察身體左右兩邊的差異,瞭解三度空 間呼吸與一般胸式呼吸的差異,適度的使用教具能幫助個案進行體會。

「有覺察到左右邊的不同」(O-01-F)

「有感覺在做左右邊時,左右邊有擴張,但是左邊較小。」(O-01-S)

個案在躺下後難以完整學習放鬆動作,因此先以坐姿動作預習,作為下次地 板放鬆準備動作。接著加入瑜珈手舞的坐姿律動,讓個案兼具放鬆與身體律動,

使身體達到運動與放鬆的雙重效果,在過程中運用口語引導個案不斷向內自我覺 察身體感受,個案也都有正向的回饋與反應。

「動作覺察後教學者提問,學生都能提供身體感受與覺察的回饋」

(T-01)

62

(5) 舒緩

第一週因時間關係,以坐姿拍打與身體檢視作為舒緩動作,動作簡單個案十 分上手,而在身體檢視部分也能夠覺察身體左右兩邊活動程度的差異。

3. 課後回饋

第一堂課程內容安排過量,教學者雖然認真也希望將課程做到最好,卻因尚未 熟悉彼此的上課節奏,除課程內容太多之外,為想教完動作而導致教學速度不穩且 過快,個案也有感覺因此提出建議。

「帶動作的呼吸可以再慢一點點」(L-F-01)

「剛開始不習慣,心理比較不放鬆,後期習慣節奏後就有放鬆的 感覺。」(L-S-01)

課程中許多對稱性的動作,並藉由引導語的使用讓個案先從身體開始,覺察身 體左右兩邊的差異,個案也有所體會。

「有趣,覺察到原來自己左邊還是和右邊差異不少。」(L-F-01)

「下腰酸痛,鬆開。」(L-F-01)

「身體有放鬆的感覺,但還是有緊繃的部分。」(L-S-01)

4. 觀察員建議

第一週上課,教學者對於課程內容量的掌握不足,導致教學速度過快,下次調 整課程內容量與教學配速,在動作教學部分可以教慢一點,動作說明可以再詳細,

可以多觀察個案在動作時身體是否有在正確的位置上進行,善用引導語。

「課程內容的’’量’’的計畫,可以再考慮。」(O-01)

「老師的提醒可以多一些關於學生身體的動作」(O-01)

63

「瑜珈手舞的動作說明可以再詳細 (有些可考慮即時給學生提 醒,有些在整套做完可花一點時間與學生說明),建議說明手的

「瑜珈手舞的動作說明可以再詳細 (有些可考慮即時給學生提 醒,有些在整套做完可花一點時間與學生說明),建議說明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