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照顧負荷之情形

本節旨在探討身心動作教育對改善失智症照顧者照顧負荷的效果,分別從量表結果 與質化結果做檢視。量表結果以個案於課前、課後、課後追蹤一個禮拜所做家庭照護者 心理負擔問卷、疲勞視覺類比量表為資料呈現;質化資料則以課前課後的訪談紀錄、每 堂課後填寫課後回饋單與觀察員紀錄表呈現。以下分別從量表結果、質化結果與討論三

112

方面加以探討。

一、 量表結果

為瞭解個案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介入前後之身心變化狀況,分別對個案進行三個 時間點的測驗:前測時間為課程實施前一個禮拜;課程結束後測驗為第七週課程結束後 於課堂上填寫;後測則是於課程實施結束後一個禮拜進行量表填寫。前測、課程結束後、

後測三個時間點家庭照護者心理負擔問卷分數如表4-4-1,以下分別就個案F、個案S敘述 如下:

(一) 家庭照護者心理負擔問卷 (Zarit Burden Interview)

家庭照護者心理負擔問卷是以自我評量方式進行填寫,問卷題項以心理感受問句為 主,填答分數越高代表照顧者負荷程度越高;重度負荷分數落在61-88分;中度負荷41-60,

輕度負荷40-21,輕微負荷或沒有是21分以下。

1. 個案F

前測地點於個案家中,分數為37分;課程結束後測驗地點為小韻律房,分數36 分;後測地點於個案家中,分數為42。量表分數呈現個案照顧負荷心理感受在課程 介入後有些微的影響,量表分數下降1分,後測分數又上升6分,比前測與課程結束 後測驗分數還高。結果顯示課程的實施是有助於改善並緩解個案的心理負荷,讓個 案在課程進行當中感到放鬆,然而在課程中所感受到的放鬆效果卻無法有持續效果。

個案F表示在照顧在照顧第一年面臨巨大的心理負荷,導致身心狀態落入低潮,便 開始尋找方法解決問題。進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前嘗試過催眠、家族治療,兩個月 前才剛看完一本心理書籍,藉由書中教導的方法自我練習。個案F調整至今的心理 耐性比第一年時增強許多,現在對於照顧過程中因環境、家人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比較能以從容的態度面對與處理,這些方法不僅幫助個案F面對、處理自身的負面 情緒,也讓個案在心理上維持一種穩定的狀態。

「後來我去催眠,然後開始看心理層面的書,先看奧修,然後我

113

看書很慢,但是我看書是邊看邊做,我每天看個兩三頁,然後我 會去照著做,然後我會去調整自己,所以除了照顧大姑,我自己 也多管齊下在調整。」(F-BI-05)

然而個案F在後續時量表分數上升,顯示在課程結束後心理負荷變大,個案F 表示這跟環境有關,當她出門參與活動,如:氣功、聚餐、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等是 很快樂、沒有壓力的,離開家裡環境能讓個案F抽離在照顧過程中的負荷感受。一 旦回到家裡因為照顧角色的關係,個案F便會不自覺緊繃,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結 束後進行量表填寫當下的環境是離開家裡的,又因剛上完課而個案整體負荷感是下 降,推估離開家裡來上課的動作與量表分數下降可能有關。後測時量表分數上升,

顯現出課程的持續效果在此是無法連貫的。

「在課堂中呼吸、調息這樣,很快樂,但一進家裡就繃緊。」

(F-BI-05)

2. 個案S

前測地點於學校研究室,分數為43分;課程結束後測驗地點為小韻律房,分數 為47分;後測地點於學校研究室,分數為45分。量表分數顯示出個案S在課程介入 後量表分數上升4分,心理負荷感受上有些微增加;後測部分則較課程結束後測驗 的分數下降2分。整體來看課程對個案S在心理負荷的改善並無效果,且在量表分數 上反而上升。個案S是一位對自己要求很高而且常會在照顧過程中自我反思的人,

她曾經在課前訪談中提到在照顧過程中對自己來說最困難的是對情緒的控制,但是 她覺得自己對照顧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表達上應該用更好的方法。

「我覺得我應該要用更好的方式,應該是我覺得,就是像問卷裡 面問的,裡面是問覺得嘛,我就覺得我應該要用更好的方式。應 該是這樣講,我覺得應該有更好的方式讓我去執行,只是我還沒 有想到,或我還沒有練習到。」(S-BI-06)

114

課程中有許多開發自我覺察的動作安排,藉由教學者口語引導語與手觸,輔助 個案覺察身體的變化與感受。七週課程個案逐漸開發身體覺察,覺察使個案對自己 的身體狀況感受力增強,個案覺察能力不僅止於身體感受,更進一步將覺察心理感 受,對壓力覺察感受變的敏銳,因為覺察所以更能夠覺知自己在照顧過程中的心理 變化與壓力狀況。

表 4-4-1

家庭照護者心理負擔問卷分數表

個案 前測 課程結束後 後測

F 37(輕度) 36(輕度) 42(中度) S 43(中度) 47(中度) 45(中度)

3. 小結

對照個案F與個案S的負荷量表分數可以發現兩者在分數呈現的走向完全相反 的,可見個人性格、背景、對照顧的心理感受、量表施測地點與填寫量表當下的身 心感受皆會影響填答狀況,量表分數所能呈現的部分只有個案在某種特定環境、身 心狀況之下的情形,無法代表個案在照顧過程中完整的心路歷程與心理狀態。

(二) 疲勞視覺類比量表 (Visual Analogue for Fatigue Scale)

個案在前、課程結束後以及後測疲勞視覺類比量表分數如表 4-4-2,就個案 F、個案 S 分別敘述如下:

1. 個案F

前測地點於個案家中,分數為34分,填答時間下午;課程結束後測驗地點為小 韻律房,分數90分,填答時間是晚上;後測地點於個案家中,填答時間是下午,分 數為113。從前測至課程結束後測驗的分數差異顯示個案在經過課程介入後身體疲 勞感覺反而更重,造成這樣結果可能因個案在尚未進入到身心動作教育之前自我感 覺是不疲勞的,認為自己的狀況很好沒問題,但在經過課程內的放鬆動作、挖舀之 舞、地板放鬆動作與軟球動作等,讓個案向內真正感受並覺察身體,在課程結束自

115

我感覺疲勞同時也是屬於個案身心放鬆的一種表現。此外第七週課程內容是將坐姿 律動、挖舀之舞放在課程前半部,課程後半部為地板放鬆動作、軟球動作探索,課 程結束後進行填答,個案放鬆後感到身體疲勞,且因課程結束後約9點30分,導致 個案感受身體疲勞程度大。後測部分分數又比課程結束後測驗時分數高,填答時個 案F表示今天一整天只有她自己一個人照顧大姑,丈夫很早就出門去,所有的事情 變成要個案F一個人全部處理,又因填答地點在家裡,個案表示感覺整個人是非常 勞累的,因而造成後測分數比前測與課程結束後測驗的分數高出許多。

2. 個案S

前測地點於學校研究室,分數為86分,填答時間晚上;課程結束後測驗地點為 小韻律房,分數93分,填答時間課程結束後的晚上;後測地點於學校研究室,填答 時間晚上,分數為112。個案S課程結束後測驗分數較前測高一些,顯示在課程介入 後反而是讓個案S感到更佳疲累,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因為第七週課程編排是由動至 靜 (課程順序為坐姿律動→挖舀之舞→地板放鬆動作→軟球動作) ,個案S非常喜愛 軟球動作,認為其的確是可以讓人完整放鬆的課程內容,課程結束後測驗填答時間 為課程結束後的晚上,因而造成個案S覺得放鬆而身體疲憊感增加。後測分數又較 課程結束後測驗時高,填答時間是剛下班的晚上?個案S在填答時表示這禮拜自己 重感冒,身體非常不舒服,在早上工作時已經感覺到很疲勞,這樣的狀況可能造成 後測填答高分的情形,同時也顯現個案S已經有足夠能力覺察自我,認知自身身體 狀況的變化。

表 4-4-2

疲勞視覺類比量表分數表

個案 前測 課程結束後 後測

F 34 90 113

S 86 93 112

116

3. 小結

個案F與個案S在疲勞視覺類比量表分數走向一致,課程結束後測驗比前測高,

後測分數又比課程結束後測驗高,顯示在課程介入前個案自覺身體疲勞程度普通,

經過課程介入後身體疲勞上升。個案透過課程內容的開發覺察與放鬆動作,在覺察 能力部分有所提升,由以上三個時間點量表分數走向一致可發現,前測時兩位個案 皆認為自己並無過多的疲勞感受,上完七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漸漸開發個案對身心、

自我感受的覺察能力,在第七週課程實施結束後的量表測驗可見個案藉由在動作鍾 覺察、放鬆後,已經能覺察自己身心當下真實感受,身體感受變敏銳,因此產生身 體疲勞的感覺,也就是分數較前測高的原因。課程結束後一個禮拜的量表測驗分數 又較前面兩個時間點更高,兩位個案分數相近,顯現個案不僅在課程中覺察自我,

且能將這份覺察能力延續應用於日常生活,在課程以外的時間對自己當下的身心感 受有關注,並能細微的覺察自己的身體感受。後測填答時個案分別與教學者清楚反 應自己的狀況,個案F表示當天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家照顧大姑又時逢下午,疲勞感 較重;個案S則是說自己這陣子感冒,頭昏眼花精神不佳有強烈的疲勞感受,顯見 在後測時個案皆能對自己的狀況有所覺察,清楚覺知且陳述自己的感受。因為覺察 對自己的身體感受更瞭解,致使第三次的後測分數高於前兩次,另一方面可見個案 在填答時當下個人身心狀態與環境有相當大的關係。課程介入會出現讓身心放鬆進 而感受身體疲勞想休息的狀況,同時個案本身突發狀況也會影響填答結果。

且能將這份覺察能力延續應用於日常生活,在課程以外的時間對自己當下的身心感 受有關注,並能細微的覺察自己的身體感受。後測填答時個案分別與教學者清楚反 應自己的狀況,個案F表示當天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家照顧大姑又時逢下午,疲勞感 較重;個案S則是說自己這陣子感冒,頭昏眼花精神不佳有強烈的疲勞感受,顯見 在後測時個案皆能對自己的狀況有所覺察,清楚覺知且陳述自己的感受。因為覺察 對自己的身體感受更瞭解,致使第三次的後測分數高於前兩次,另一方面可見個案 在填答時當下個人身心狀態與環境有相當大的關係。課程介入會出現讓身心放鬆進 而感受身體疲勞想休息的狀況,同時個案本身突發狀況也會影響填答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