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蒐集與處理

在行動研究進行中,我不斷地蒐集資料,透過各項資料瞭解學生 的學習情況做為教師修正教學的參考依據,包含每次的教學觀察記 錄、省思日誌、小組單元學習單、教學錄影等資料,期中與期末進行 二次學生訪談與收集二次學生反思心得,並於期初與期末發放二次問 卷的書面調查。

本研究進行兩次正式學生問卷調查,第一次是期初問卷調查,在 2012年9月18日,目的是蒐集學生對於學習偏好的資料,以了解PBL 教學介入前學生的學習傾向,問卷發出46分並全數回收;第二次是期 末問卷調查,在2012年12月25日學期結束前進行相同問卷的發放,問 卷發出46分並全數回收,目的是了解PBL教學介入後學生的學習傾向 以及前後之間的差異。

本研究同時也針對學生進行兩次正式焦點訪談,第一次在學期期 中考之前2012年11月7日的期中訪談,目的在蒐集學生對教學的認 知,訪談結果作為後續教學活動與策略修正的參考;第二次在主題宴 會舉行之後2013年1月3日的期末訪談,目的在蒐集學生學習的影響與 成長,作為研究結果與結論的參考。

為了確實掌握訪談的內容與品質,我將這些資料依照時間順序編 號全部輸入電腦中,為了區別各項資料來源,每一筆資料後方加上簡 短文字區分,所有資料以「日期6碼+對象+文件類別+頁碼」的方 式編號,例如 120918TA省思 即代表2012年9月18日教師的教學省思 日誌、121024ST33校外反思2-4 即代表2012年10月24日座號33號學生 的校外教學反思單第二頁第四行、130103ST41期末心得130-28即代表 代表2013年1月3日座號41號學生的期末教學心得反思單第130頁第28 行。另外學生訪談錄音騰為逐字稿後,研究分析與討論中所節錄之語

句 增 加 列 出 文 字 稿 的 頁 數 以 及 文 字 稿 頁 數 裡 的 行 數 , 例 如 121226STA期末訪談27-32 即指2012年12月26日受訪學生A訪談文字 稿第27頁的第32行開始(如表3-3)。

三、研究的信效度

有效的研究是指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運用精確的測量工具來收 集資料,根據Guba(1990)的觀察,社會科學研究評估指標所關心 的,是研究過程對研究測量與研究結果的真實性、應用性、一致性與 中立性等考量。這四個對研究信賴程度的評估指標轉化為質性研究的 語言時,就成為可信性(credibility)、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可 靠性(dependability)與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潘淑滿,2003)。

在這四個準則之下,我採取以下策略提高本研究的嚴謹度:

(一)行動研究過程中,我長期全程參與教學過程,持續不斷地進行 觀察,運用多元化的來源方法,蒐集各種與研究目的相關具體明確的 資料,舉凡教師省思記錄、團體討論與現場教學觀察記錄、學習單收 集等等,分析這些資料支持建立確切的研究結論,提高研究的真實程 度。

(二)在眾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複雜教學環境之下,我透過蒐集豐富的 資料,有效地轉換成文字的陳述,對於自我的教學歷程與反思、學生 的學習感受與經驗以及對於整體教學的情境做厚實的描述,經由文 字、圖表與意義的交互運用提高研究的遷移性。

(三)在研究過程中,我使用不同的研究工具進行長期不同時間點的 資料收集,並使用錄音(影)的工具並從不同資料來源相互進行比對、

歸納和分析,檢視不同來源資料的一致性及可靠性以三角校對檢定

(triangulation)的方式增加研究的可靠程度。

(四)為了避免在研究過程中,因為我個人主觀價值評斷而扭曲事實 的真相,在資料的分析上也從不同人的觀點,如班上導師、學生的觀 點,進行持續性比較分析降低個人觀點的影響,經聚焦、選擇、簡化、

分段等過程,將資料予以分類、編碼,所有記錄持續分析比較,在課 程實施歷程中將不同來源資料進行相互檢核提高研究的可確認性。

除了注意研究資料的有效性之外,研究者特別留意本身在研究過 程中的影響,因為在研究中研究者本身的立場與角色、實務工作經驗 與能力、從事研究的嚴謹度都與研究成效息息相關(甄曉蘭,2003)。

身為教師的研究者,在實踐PBL教學中,不斷進行行動研究「計畫→

行動→觀察→反省→修正」的循環歷程,透過反思探究改善自己的教 學實務,以提高本研究結果的信實度。

四、研究倫理

由於本行動研究進行的場域與對象是我任職的學校與學生,皆是 我非常熟悉的情境,在進行上課觀察、訪談與文件收集時,首先我應 該避免先入為主產生的偏見影響。

教學行動中,我的角色同時是任教老師與研究者,必須隨時根據 教學情境、教學問題與反思以及學生學習回饋進行修正行動,讓研究 結果符合教學的策略能夠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因此在同步進行教學與 研究的過程中,我要注意角色混淆以及研究倫理的問題,隨時關注與 自我省思,避免研究意圖與研究需求而扭曲正常教學的原則,影響或 傷害學生學習的權益。

參與研究的學生皆為大學四年級學生,身心發展成熟,對於研究 的目的理解並且同意研究的參與。在第一次上課時,我已將本研究的 流程、實施方式、課程綱要等等內容進行說明,讓同學清楚十八週PBL 教學的進行,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度,同時強調與成績無關且公平公 正的原則下,進行問卷與訪談的資料蒐集。所有資料的蒐集、處理與 分析,均採用代號的方式呈現,採匿名保密方式以保護參與者,尊重 參與者的隱私權並確保研究過程符合研究倫理的規範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