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一步探索之議題;另一方面則是透過情境觀察檢視受訪者的言語和表情的配合 度。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質性研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即資料分析,由於質性研究並不如量化研究一 般明確且客觀,而是須要自大量主觀、獨特的原始資料中進行系統化、條理化的 整理,透過歸納、分析、詮釋、及對資料進行有意義的解釋,以呈現最終的研究 結果(簡春安、鄒平儀,2006)。因此,如何自繁雜的資料中發現其中的意涵,為 質性研究相當重要的課題,綜觀質性研究學者的觀點,質性資料的分析有其規範 性的步驟與方法,方可使質性研究具備科學上的嚴謹性,分析步驟如下:

(一) 資料的初步整理

質性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為一個整體,兩者之間是相互交叉、重疊、同步進行 的過程,即時的對已蒐集之資料進行整理,可使研究者對總體資料獲得一個比較 系統性的掌握,並為下一步的資料蒐集提供方向(陳向明,2009)。初步的資料整 理可區分為三個部分:(1) 將錄音檔轉化為文本資料,將訪談中的錄音檔逐字逐 句的整理成文本,其中包含受訪者的言語和非言語的部分(如嘆氣、哭、笑、沉默、

遲疑等),並將訪談資料與觀察筆記做對照,對記錄不全或矛盾之處進行修補,透 過二次訪談或受訪者校對逐字稿的方式,增加資料的豐富性;(2) 資料編號,對 所有資料進行編號,以助於往後查詢的方便性;(3) 資料備份:對所有資料進行 備份,並保存一份原始資料。

(二) 閱讀原始資料

針對所蒐集的原始資料做詳盡、反覆的閱讀,研究者將以開放的態度,將自 己前設之價值判斷(前見)懸置起來,體會原始資料所呈現之本土概念,並藉由研 究問題、目的為意義探尋的導引,找尋言語中重要的語句和可能的命題和概念,

將其記錄下來,再篩檢出可用的資料意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資料編碼

對原始資料有初步的了解後,始進行資料的編碼與分類。所謂之編碼

(coding),指將文本資料的語句、段落、事件、現象進行分解,再賦予一個概念性 標籤(labeling)的過程。研究者將透過編碼三個步驟,找尋研究之深度意涵:開放 譯碼(open coding),在文本中找出關鍵字、關鍵事件和主題,並加以註記,成為 暫時性概念的「符碼」,此為最小的意義單位,可隨時做彈性的調整;主軸譯碼(axial coding),綜合歸納或比較不同資料之間的符碼,檢視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性及 異同處,企圖在資料中建構出主軸概念;選擇性譯碼(selective coding),選擇可以 彰顯研究主題的主軸概念,找尋資料內容中凸顯的主題和故事線,作為研究問題 詮釋的根據(潘淑滿,2009)。

(四) 發展類屬

「類屬」是資料分析中較高層次的意義單位,建立在多項符碼之上,當資料中 反覆出現某一現象時,則將其歸類並自情境中抽取出來,透過比較的手法加以凸 顯其所代表之概念或主題(陳向明,2009)。研究者將透過不斷閱讀、比較、整理 訪談資料,將屬性相近的資料加以歸類,並對類屬之間存在的關係進行識別,逐 步發展出較高層次的核心類屬及主要的討論議題。

(五) 研究結果呈現

撰寫研究報告,將資料中所發展出的主題與研究目的、受訪者的經驗再次檢 視,描繪最終的研究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與研究倫理

壹、研究嚴謹度

質性研究經常被視為主觀的、印象的、充滿意識形態且不夠嚴謹的研究方法,

而所謂之「嚴謹」與「客觀」,即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是否能對研究的行為、

現象,進行精確、無偏誤的測量,如同量化研究所強調之信效度的檢驗(潘淑滿,

2009)。Lincoln & Guba(1984)對質性研究的信效度提出見解,其提出四個質性研 究嚴謹度的建立依據:

(一) 確實性(Credibility)

如同量化研究的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即質性研究資料的真實程度(true value),研究者真正觀察到的其所希望觀察的部分。研究者將透過研究情境的控 制,在訪談或資料分析過程中,對於模糊或不確定的部分,再次與受訪者進行討 論和澄清,以提升資料確實性的依據;再者,與研究同儕(peer debriefing)共同討 論,促進與彌補研究者知識不足之處;以及,透過受訪者再檢驗(member-check) 的方式,在完成逐字稿的撰寫之後,經由 E-mail 或郵寄文本予受訪者檢視,確保 訪談資訊無誤。

(二) 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相當於量化研究中的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質性研究中,指能將受訪者 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有效的記錄下來,而增加資料可轉換性的技巧為豐厚描述 (thick description)。換言之,研究者須能將資料的脈絡(context)、意向(intention)、

意義(meaning)、行動(action)明確描述,呈現出受訪者所陳述的情境。研究者訪談 的過程將全程錄音,將其逐字逐句轉化為文字資料,並清楚交代受訪者的背景與 情境,以明確描述資料的整體脈絡;研究分析之後亦再次反覆的回顧訪談資料,

以確認實證資料的完整及詮釋無誤。

(三) 可靠性(Dependabilty):

如同量化研究中的內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在質性研究中是指蒐集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工具有其可靠性,因此所取得之資料也是可信的。增強資料可靠性的方法來自 於對研究過程的詳實交代,研究者將盡可能清楚的陳述整體質性研究的過程,包 含資料蒐集方法、分析過程、及最終結果的說明,以達到資料的可靠性。

(四) 可確認性(Comfirmability):

指從自觀到他觀的推論過程,研究者提供清楚的線索可以被檢驗,此相當於 量化研究強調的客觀。研究者在撰寫研究報告時,對於逐字稿的引用將做有系統 與有條理的標示,對於分析概念間的來回推論也做清楚的交代。

貳、研究倫理

社會科學質性研究的議題經常與社會中弱勢族群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質性 研究又期待研究者運用局內人的觀點,與研究對象產生密切的關係,但雙方不對 等的權力關係,許多時候易於對研究對象造成傷害,因此在質性研究中相當重視 研究倫理的議題(潘淑滿,2009)。以下將說明本研究需關注與遵守之倫理議題,

以確保研究者和研究對象雙方的權益:

(一) 告知後同意

告知後同意關注於,被研究者是否已被充分的告知參與研究的意義及相關訊 息,並決定參與研究。研究者在正式訪談之前,將先向受訪者說明研究內容與目 的、研究者的身分及所屬單位、資料處理過程的保密措施、參與者可能被要求甚 麼(如配合訪談時間和次數)、受訪者的權益(如可在任何時間退出研究)等,待受訪 者明確了解之後則簽署訪談同意書,且即便受訪者已簽署了同意書,其仍有權利 在任何時間退出研究。

(二) 隱私保密

隱私即個人所屬不可公開的訊息。研究者不僅對被研究者的資訊謹慎保管,

在資料的呈現上,對於任何有關人名、地名或其他可辨識的訊息皆會刪除,或使 用代號以使受訪者的身分無法被辨識出,且所有資料僅作研究用途,研究完畢必 然全數銷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不傷害參與者

社會工作的研究過程中,經常要求被研究者回顧與描述其所經歷之不正常的 行為、不喜歡的態度、或者曾感覺之受不公平的經驗,而使得受訪者感到不舒適。

研究者將尊重受訪者的腳步與意願,在不傷害受訪者的前提之下進行訪談,對於 較為敏感性的問題,使用較為緩和或替代性問法,若受訪者實不願意談論時,也 尊重受訪者而跳過不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