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本研究依據 Rosenthal(1991)以及 Lipsey 與 Wilson(2001)所提出之後設分析 方法為基礎,並使用後設分析軟體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 進行後設分析,

以下茲分別介紹估計原理。

在介紹原理前,因本研究為兩個連續變項之雙變量關係,故主要採用之計算單 位為相關係數,故需獲得各研究之相關係數值,針對研究中未直接提供相關係數者,

可參考應立志與鍾燕宜(2000)提出之相關各統計量轉換為 r 值之公式,如下表 3-3 所示。

表 3-3 各統計量轉換為 r 值之公式

統計量 轉換為 r 值之公式 相關說明

T df=n1+n2-2

F df(e)=誤差自由度

N=樣本大小

資料來源:整合分析方法與應用,應立志、鍾燕宜,2000,臺北市:華泰。

壹、 計算效果值

效果值(effect size, SE)又稱效應量,係指在研究中所觀測到的效果之強度,是 變項間關係的大小,或是不同群體平均數差異之程度(秦夢群,2005),關於效果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0

計算,有多種不同公式,相關公式共同點為皆是標準化形式,即目的在於整合不同 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結果,進而加以標準化之程序。綜 合秦夢群(2005)及 Lipsey 與 Wilson(2001)所提出之步驟如下:

一、 估計平均效果值

因為積差相關係數的標準化性質,故涉及標準誤公式,故在計算上會使用 Fisher 的 轉換公式(Hedges & Olkin, 1985),如公式 1 所示,轉換成 的原因是當母群的

r 值若距離 0 越遠時,r 值的分配就會產生偏差,而 的分配則較接近常態,其中 r

是相關係數,lo 是自然對數,除可用下列公式 1 計算外,亦可藉由查表(Cooper &

Hedges, 1994)得出。

(公式 1)

為解釋方便,r 經由 轉換後,可再反過來轉換成標準之相關形式,如公式 2

(Hedges & Olkin, 1985)所示,e 是自然對數的底,約等於 2.718。

(公式 2)

二、 平均效果值的顯著性考驗

平均效果值是由樣本數所加權,如公式 3、4 及 5 所示,公式中的 是個別研究 中的 值乘上加權數,而 值的標準誤為公式 4,所以個別研究的 值皆是 n 3,其 中 n 為樣本數,如公式 5 所示。

(公式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1

(公式 4)

(公式 5)

而根據 Cohen(1988)所列的標準判斷加權平均效過值之大小,以絕對值觀之,

r 值小於或等於 .10 表示有低效果值存在;.25 表示具有中度效果值;大於或等於.40 則顯示為高度效果值(陳瑋婷,2011;Lipsey & Wilson, 2001)。若要進行平均效果值 的顯著性考驗,可採用 z 檢定或是信賴區間方式。

貳、 同質性考驗

後設分析研究的焦點集中於二個議題上,亦即集中趨勢(central tendency)及變 異(variability)之探討,其中集中趨勢為有關估計其母群的效果值(真實的效果值)

及其顯著性,而變異的議題則是指研究間效果值的相似性,通常是採用效果值的同 質性檢定(Field, 2003)。亦即同質性(Homogeneity)檢定目的,是檢驗從蒐集到的 研究中,所獲得之總效果值是否具同質性之構念(吳政達、吳盈瑩,2011),簡而言 之各研究間所顯示的差異源自同一母群體的抽樣誤差。

在進行同質性考驗時,常採用 Q 統計量。在同質性的分配中,各研究的效果值 與母群平均效果值差異,應該只來自於抽樣誤差。故 Q 值若顯著,即表示效果值之 分配具異質性,亦即效果值間的變異大於僅只來自於抽樣誤差。因而,每個效果值 並非估計相同的母群平均數,若同質性檢定的結果未達顯著,即表示可直接將這些 效果值合併以求得平均效果值,與計算效果值 95%的信賴區間以進行 ES 的顯著性考 驗(廖遠光,2010)。

本研究參考陳瑋婷(2011)在計算同質性考驗之公式,以了解研究結果之間的 顯著水準與效果大小是否有顯著差異,如公式 6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2

(公式 6)

若 達統計顯著水準,則可進行後續的類別模式分析。 可檢定某變項是否形 成組別間之效果量差異,若 達統計顯著水準,則代表組間有差異,且組間差異是 因為被檢定變項之調節作用。 則在呈現某組內的效果量是否同質,若 達統計顯 著水準,則代表組內效應量仍受到其他調節變項影響而有變異(陳瑋婷,2009)。 及 之公式分別為公式 7 及公式 8,其中 p 為可能調節變項的組數,j=1.2…p,而 q 為某組的研究篇數,l=1.2…q。

(公式 7)

(公式 8)

一般在進行後設分析時,大略可依同質性分析來判斷要採取何種模式(如固定 或隨機效果)來解釋資料(秦夢群,2005)。所謂固定效果模式,又稱虛擬變數模式

(dummy variable model),是指在研究中所觀測的效果值的隨機誤差僅源自於受試者 層級之抽樣誤差有關的隨機因素,可強調個體差異性。而隨機效果模式又被稱為誤 差成分模型(error component model),當樣本異質性太高可適用,其特點在於可同 時考慮橫斷面與時間序列並存的資料,並使模式的共變異數縮小,特別著重於母體 整體的關係(廖遠光,2010;Lipsey & Wilson, 2001)。固定效果模式與隨機效果模 式之差別在,隨機效果信賴區間較大,當固定區間效果值達顯著時,在隨機效果模 式中未必達顯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3

參、出版偏差分析(Fail-safe N)

出版偏差是指針對已出版的文章作後設分析,但忽略未出版之研究(黃寶園、

林世華,2002),而出版偏差分析意義為需增加多少不顯著、未出版或遺漏的研究,

將會讓後設分析的結果,由顯著轉變為不顯著(Rosenberg, Adams, & Gurevitch, 2000)。

Rosenthal(1979)提出抽屜問題(File Drawer Problem),即當研究結果達統計 顯著時,此類的文章較容易被期刊接受與刊登,而未達顯著的文章不僅不容易被刊 登,也容易被研究者放置一邊,不重視其研究結果。此類蒐集文獻的過程,若只著 重於已經出版的文章,而這些文章可能都是達到統計顯著且效果執教大的,未達顯 著且效果量較小的文章,在蒐集資料時常會因為未出版被忽略,在計算整體效果值 會有高估的情形(陳俊瑋,2009)。

在處理出版偏差的問題上,有 Light 與 Pillemer 所提出的煙囪圖(Funnel-Graph)

(Cooper & Hedges, 1994)及 Rosenthal(1979、1991)提出之「File-Safe calculation」。

煙囪圖的概念為以樣本大小,常使用標準差(standard error)或正確率(precision)

為縱軸,水平軸則為效果值的函數(function of effect size)。出版偏差問題的嚴重性,

端看煙囪的圖形,若圖形呈現像煙囪般上窄下寬,代表出版偏差的問題不嚴重(陳 俊瑋,2009)。而 Rosenthal 所提之 是到底要加上多少未達顯著性、未出版或未尋 獲的研究到後設分析才會導致該後設分析的結果從顯著變成不顯著,而 Tolerance level 為評估結果不顯著的研究發生的可能性(廖遠光,2010)。若計算而得的 很 大時,代表需要相當多篇不顯著的研究,才能推翻後設分析之結論,即出版偏差之 問題不嚴重。

根據公式 9,其中Z(pi)為每一個達顯著之研究的 Z 值,而Z 為單尾之 Z 值( .05), k 則為研究篇數(Rosenthal,1979),計算而得之 ,Rosenthal(1991)以「5K+10」

為判斷標準,其中 K 為所有研究的偏數,若 大於 5K+10,意即未達顯著性、未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4

版或未尋獲的研究的問題不會影響到後設分析的結果。

Z k p N Z

k i

R

2 1

)]2

( [

(公式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