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都市災情通報對策研討

第五章 都市災情通報現況分析與對策

第二節 都市災情通報對策研討

都市災情通報現況分析與對策

4. 若需建構暢通的災害現場災情通報聯繫機制,目前期望與需求上首重建 立專屬通訊頻道(45.34%),並在交叉分析後,得知與都市災情通報人員 之身分(p=0.0090<0.05)與服務縣市(p=0.0138<0.05)兩面向,有其 顯著性差異存在,且分別以村里幹事或村、里長及台中縣為最。

(三)災後復原階段的期望需求

1. 期望與需求針對績優的災情通報人員之獎勵,最好的獎勵方式為實質金 錢或物質鼓勵(44.94%),且在交叉分析後,以都市災情通報人員之身分

(p=0.0000<0.05)此一面向,是有其顯著性差異存在,而以村里幹事或 村、里長為最。

2. 在針對現行災情查報複式佈建作業,期望與需求應盡速改進之五項措施 中,主要前五項分別為強化災情通報人員標準裝備與器材(55.47%)、建 立 災 情 通 報 人 員 訓 練 體 制 ( 45.34% )、 成 立 災 情 通 報 隊 及 管 理 機 制

(43.32%)、訂定初期災情通報標準作業程序(37.25%)、制定災情通報 人員獎勵與表揚制度(32.79%),並透過交叉分析之結果指出,與都市災 情通報人員之服務縣市(p=0.0001<0.05)此一面向,有其顯著性差異存 在,且以台中縣相對於強化災情通報人員標準裝備與器材為最。

第二節 都市災情通報對策研討

其實仔細詳端我國<災害防救法>第三十條規定中,除了民眾發現災害或 有發生災害之虞時,應主動通報消防或警察單位、村(里)長或村(里)幹事

外,另外各級政府及公共事業部分也應建立災情通報體系,並於發現、獲知災 害或有發生災害之虞時,主動蒐集、傳達相關災情並迅速採取必要之處置,足 以見得災情通報作業,並不僅是某一特定對象的工作,相反的則是應建立在全 民防災觀念的立基下,去進行各類災情通報之作業。

因此本研究將參酌國外災情通報上的優點與研究問卷調查的結果,於以下 針對未來都市災情通報上,提出相關對策分析與說明,而其目的在於能提供後 續研究者或執行單位參考運用,進而達成我國都市災情迅速通報、災害迅速消 滅之目標。

一、都市災情通報通訊系統地區化

無論由文獻或現行執行計畫中,各個都市由於過程發展的不同皆有其對應 該地區之災害發生,故一昧將災情通報之通訊設施無限上綱的增加,僅會造成 使用者學習困難及地方財政負擔,也因此建議應針對地區地理環境,進行災情 通報通訊上之規劃,例如轄區內有著山地鄉鎮市者,即要加強有無線電系統之 密度,以建構無縫之通訊空間為目標,並且為因應山地地區地質條件及維生管 線之脆弱性,異地備援及全時不斷電系統(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UPS)

的建置更需予以加強,如此才得以促使災情之雙向溝通;然而在都市人口集中 之城鎮,則是應建構多元、便易與即時性之災情通報系統,主要讓多數人得以 主被動式的去了解災情現況或即時應變進行避難或掌握災害各項需因應措施等 等,促使災害防治應變資訊得以隨時深入於災時應變階段,而下圖則本研究針 對研究範圍內之災情通報通訊作業規劃建議雛型。

第五章

都市災情通報現況分析與對策

圖 20 災情通報通訊系統地區化建議雛型

資料來源:馬士元,整合性災害防救體系架構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 所,博士論文,pp.65-66,2002.07。本研究參考再繪製。

轄區內具有地形複雜者 轄區內人口集中者

全時

具備條件目標建置通訊器材

無線電系統 有無線網路

有無線電話 傳真等等..

多元 即時 有無線視訊 有無線電系統

等等

轄區類型

密集 便易

備援

二、都市災情通報分責化

僅以日本為例,其對於需進行災情通報之單位,並不僅由規定某特定族群 進行通報,反而是讓專業的機關去進行該權責範圍內之災情調查通報,但我國 之災情通報內容,則是需要由警政、消防、民政等三體系去負責通報規範內十 九項災情,故也在研究問卷調查結果中,反映出現行於電力設施損壞情形、發 電廠損壞情形、自來水、瓦斯設施損壞情形、電信設施損壞情形、水庫損壞情 形等五項中是難以通報之內容,因此建議未來在進行災情通報權責劃分上,則 應朝向分責方向制定,如依現行應進行災情查報通報內容,以下則為本研究之 建議分責方向。

表 94 都市災情通報分責一覽表

通報內容 建議負責機關

風雨情形 氣象局(中央及地方氣象站提供)

人員受傷、死亡及失蹤情形 警察局、消防局、鄉鎮市公所 淹水地區災民受困情形 警察局、消防局、鄉鎮市公所 河川沙洲災民受困情形 警察局、消防局、鄉鎮市公所 風景區、山區災民受困情形 警察局、消防局、林務單位

公路災情 交通局(地方道路管轄單位)

鐵路災情 鐵路局(由於我國未民營化)

船舶災情 港務局

河(海)堤設施損壞情形 土木局、水利局、工務局等等

橋樑損壞情形 土木局、水利局、工務局等等

建築物損壞情形 警察局、消防局(公有建築則由權責單

位負責通報)

水庫損壞情形 土木局、水利局、工務局等等

發電廠損壞情形 電力單位

機場、碼頭損壞情形 航政單位、港務單位 重要河川水位暴漲情形 河川管轄單位

電力設施損壞情形 電力單位、國民

電信設施損壞情形 電信單位、國民

自來水、瓦斯設施損壞情形 瓦斯單位、國民

其他災害情形 各單位補充時使用

第五章

都市災情通報現況分析與對策

資料來源:日本災情通報文獻。劉金驥,直轄市政府之地震防救災策略-以台 北市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pp.66-71,2001.06。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再彙整。

三、都市災情通報分級化

災情的通報,本研究認為並不是每一項內容皆須通報至最高層級,才得以

為因應,相反的如能參酌美國在基層通報階段時,有效建置橫向聯繫管道且利 用共同通訊語言,並將災害等級依據規劃進行分類之後,相信便會使災情通報 輸入端以致於到輸出端之單位,於逐一分層之溝通與分析過程中,得以有效簡 化災情的累積與複雜性,甚至單位承受災情之負擔,進而建構出全民防災的目 標;然而此一部分由於需透過縝密之單位與單位間,或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間,

或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間之業務權責研討與協商,以及相關細部執行辦法之擬 定,甚至有時也需考量社會與論,或政治因素73之看法(例如九十四年七月間 之海棠颱風,中央認為路樹會影響相關後續災情,但地方單位則認為此事件不 具有急迫性等)與不同單位於災情上之認定標準,所以針對災情類型進行分級 方面,由於囿於研究範疇之限制,乃將不再提出相關論述,但也建請後續研究 者得以持續進行相關性之研究探討,以提供都市災情通報上之分級參考,而下 圖則是災情分級通報目的示意圖。

第五章

都市災情通報現況分析與對策

圖 21 災情分級通報目的示意圖

資料來源:參考陳道平,地震災害區域聯防救災機制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 學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93.07。原 昭夫,地域防災-まちづくりと市民參加,日本千葉大學工學部都市環境システム學 科,2004.10。本研究再彙整。

四、都市災情通報內容影像化

因我國通訊技術已進入 3G74及無線通訊(WiMax)空間的時代,因此相信 在不久的未來,當巨量資料傳遞速度與流量得已有所提升之時,如能再有效配 合全民防災教育的實施,使一般民眾利用方便攜帶且附有攝錄功能之行動電話 或個人數位助理,來進行有關災情訊息紀錄後,且予以寄送及傳遞至相關單位 得知,以使災情管理決策端能透過此一結果,有效利用遠距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73 Penny Green,DISASTER BY DESIGN,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Special Issue:State Crime,2005.03。

74 3G係指的是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3rd Generation),一般是指寬頻行動網路系統,是由ITU國 際電信組織所制定的標準,而其主要支援技術分為WCDMA、CDMA2000、TDS-CDMA等三類。

通報分級分類

災情 災情

地方本身之 災情 排除

地方與協援 地方之災情

排除

中央救災資 源之災情

排除

災情

通報分級分類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建制完備75的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及救災資源派遣系統之等等硬體設施,來予以進行 後續災情處置與追蹤,相信這才是災情通報之未來目標76

五、都市災情通報教育與訓練常態化

問卷調查中,多數受訪者皆表態在都市災情通報上,有著未參加相關災情 通報訓練、平時通報聯繫缺乏、無合適通報教材、獎勵機制的缺乏、專業災情 通報內容與程序的不熟悉、通報組織的不健全等等狀況,然而以日本都市災情 通報的建構以全民防災為其基礎之觀念下,建議我國如能落實都市災情通報教 育與訓練的常態化,相信將有助於上述各項問題的解決。

第五章

都市災情通報現況分析與對策

75 我國為了結合全國各種具有空間分佈特性之地理資料,以發展一國家級的地理資訊系統,將 全國地理資訊資訊分為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庫、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環境品質資料庫、社會 經濟資料庫、交通網路資料庫、土地基本資料庫、區域及都市計畫資料庫、公共設施管線資料 庫及基本地形圖資料庫等九大資料庫,故如能有效運用此些資料庫於爾後災情通報上,相信對 於境況的掌握將更為貼切與準確。

76 Theodore C. Chan, MD, Jim Killeen, MD, William Griswold, PhD, Leslie Lenert, MD, 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mergency Medical Care during Disasters,ACAD EMERG MED d,

Vol. 11,No. 11,2004.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