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醫療品質的評估(Quality Assessment)

是指在時間的某一點上測量健康照護的水準,以決定照護品質的程 度;醫療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則是透過一套系統化的標準作 業方式,結合各種指標以維持並改善醫療品質(Donabedian,1995)(29)。 醫療品質評估有三大目的(O’Leary,1993):

1.提供資料與資訊以作決策 2.作為品質改善的基礎

3.定期修正醫療照護體系政策(蔡淑鈴等,2001)(30)

美國 JCAHO(Joint Commission of American Healthcare

Organization,1991)將醫療品質監測與評估分為十個歩驟,概列於下:

1.託付責任 2.界定範圍 3.確定改善重點 4.建立指標 5.建立評估機制 6.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7.評估醫療品質 8.行動

9.評估行動成效及確保成果

10.相關單位的聯繫與溝通(邱文逹,2003)(31)

而美國 1994 年 Hospital Standard Manual 中,列出了九種具體可 被測量的品質構面,分別為(O’Leary,1993):

1.醫療照護的適當性 2.安全性

3.持續性 4.即時性 5.可行性 6.效能 7.效益 8.效率

9.病人的滿意度等(30)

醫療品質評估的方法有許多,依分類性質不同,分述如下:

(一)依時間不同來評估:

依審查時間點不同可分成前瞻性(prospective)評估、

同步(concurrent)評估、回溯性(retrospective)評估。

(李玉春,1998;韓揆,1994)(32)(26)

1.前瞻性評估:指在醫療服務發生之前就先行評估治療的必

要性與適當性(例如:針對 CT、MRI 等高科技易浮濫項目,

於檢查前先審查),以預防醫療資源不當使用。

2.同歩評估:根據觀察分析正進行中的活動(例如:於病人 正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直接觀察或直接與病患面談),

若發現不良或不適當的醫療處置,可及時修正嚴重的缺失 或建議停止該種治療方式,可預防病患蒙受受傷。

3.回溯性評估:在病人接受完醫療服務之後才根據紀錄資料

(如:病歷)評估。此方式雖然對先前已執行之處方或治 療於事無補,但有助於問題的確認和對未來問題的改進

(林美珠,2001)(33)

(二)依醫療服務流程不同來評估:

任何一種醫療照護服務,其目的都在追求提升和保障民 眾的健康(使其最大化),並減少不同層級、種族等接受這種 服務的差異性(以求公平)。按照 Donabedian 的說法,醫療 照護工作從設計到實施,包含了三個主要的部份:結構

(structure)、過程(process)與結果(outcome)。

結構是指提供這些醫療照護服務的所有軟硬體

(resources available to provide health care),包括人 員(資格、執照、證書等)、設備(整個醫療所的外觀、內在

和各類醫療設施、檢查、檢驗儀器)等;過程是指這些醫事 人員參與病患照護的動作過程(如診察、檢驗、治療處置等 的流程)(extent to which professionals perform according to accepted standards);結果是指這些醫療介 入獲得的成果或利益(consequence or benefit)(如血糖、

血壓受到良好的控制、腫瘤已被完全切除等)(change i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following treatment)(李龍騰,

2004)(34)

(三)從病人角度評估:

從醫療照護的顧客(受服務者)的角度來看,品質可分為 內容品質(content quality)和服務品質(delivery quality)

來談。內容品質指的是「該產品(服務)是否真如顧客所認 為它應該有的那個樣子」?也就是說,這種服務的功能是否 能達到顧客的期望;服務品質則是指醫療院所在提供「顧客」

醫療照護服務時,彼此互動關係的各個層面之呈現,也就是 說,「病患」與醫療院所員工之間的互動關係有否合乎「病患」

(及其家屬)的期望(34)。 二、台灣中醫醫療品質的衡量

目前台灣的中醫以門診為主,雖有部分醫院經營住院部門,如台

北市立中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以及長庚醫院等,但是中醫 的主要業務仍在診所部分。傷科、內科或許與西醫骨科、內科業務 內容大致相同,但針灸科自成一格,在西醫中無法找到類似的科別。

加之台灣的中醫不能執行手術,因此西方品質衡量中的要項,住院 及門診手術都付之闕如,更增添了引用西方醫學品質系統的困難(莊 逸洲等,2003)(16)

全民健保實施總額預算後,行政院衛生署公布了中醫門診總額支 付制度醫療品質就醫品質指標,將中醫門診品質分為門診醫療利用 率、保險對象就醫權益、專業醫療服務品質等面向,進行實質指標 值監測,並擬定中長程指標,偵測符合針灸、傷科治療規範比率(林 昭庚、施純全,2001)(35)

黃東琪(2000)採用德菲法收集中醫師對品質指標的看法,發現 因養成背景不同而對多項品質指標的看法有所差異,包括中醫師學 歷、醫療人員是否有基本無菌觀念、中藥調劑人員態度、檢驗利用 率,以及是否需要實施醫院評鑑制度等(28)。林雨菁(2000)則將中 醫門診品質分為結構、過程、結果等構面,採用德菲法邀請 38 位中 醫師及專家學者,發現「是否符合環境安全」、「是否有針灸或傷科 治療室」、「是否符合衛生標準」、「病歷記載是否完整」、「針灸或傷 科治療是否由中醫師親自執行」、「病患滿意度」等為高重要性及高

適用性指標(36)。健保局委託調查報告則顯示,民眾對中醫醫療品質 具有相當高的正面評價,無論在等候時間、就診時間、診療過程、

治療效果,持正面評價的比率皆在 90%以上。

在具體衡量品質方面,全民健保實施總額制度後,舉行多了次病 患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健保中醫病患在醫療技術、設備、等待時 間上的滿意度非常高,毫不遜於西醫、牙醫,甚至在許多的項目超 過西醫、牙醫。因為中醫的執業型態以診所為主,與西醫以醫院為 主之差別在缺乏組織性及有效率的經驗交換與累積。其優點是容許 醫師做醫藥處置上個人化的服務,亦即為病患量身打造服務,但也 因為彈性極大,致使醫療的內容與收費的標準化有所困難,醫療機 構本身的醫療品質也缺乏外在客觀的監督,形成尋求中醫品質改善 面臨的核心問題,使 Donobedian 的步驟難落實於中醫。其具體問題 包括:

1.門診難衡量「品質」

2.難具體衡量真正的「中醫」品質 3.沒有具體提升的目標

4.相關領域人數較少,研發方面也較缺少直接相關的國外領域以 為助力,故集中資源於特定領域恐怕在所難免,而在繼續教育 上,能提供此類訓練幫助的醫院數目很少(莊逸洲等,2003)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