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壹、音樂學習動機

本研究之「音樂學習動機」係指在音樂科領域中,「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 持學習活動,並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吳意容, 2006),再根據 Pintrich, Smith, Garcia, 與 Mckeachie (1991)的「激勵的學習策略量 表」細分成七個向度,分別為:內在目標導向(intrinsic goal orientation)、外在目 標導向(extrinsic goal orientation)、工作價值(task value)、控制信念(control of learning belief)、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期望成功(expectancy for success beliefs)、

測試焦慮(test anxiety)。「內在目標導向」係指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出自內心的求 知欲,自覺學習的理由;「外在目標導向」係指學生因為某些外在因素而學習音 樂;「工作價值」係指學生對學習音樂課程的心態,是否感到重要或有用處,及 興趣和偏好程度;「控制信念」係指學生內心,認為音樂成果的展現,決定在自 己是否努力,相信自己如果努力學習,就會有收穫及成果;「自我效能」係指學 生在學習音樂時,對於自己能有多少表現的自我認知及判斷,及對自己是否有能 力完成目標,所抱持的信念;「期望成功」係指學生在學習音樂時,對可能成功 或失敗,所抱持的心態或信念;「測試焦慮」係指學生在音樂考試中,出現的生 理與心理上的緊張反應。本研究對象之音樂學習動機係依據「音樂學習動機問卷」

進行評估,在前六個面向中,分數越高表示其動機越高;在測試焦慮的面向中,

分數越高則表示焦慮程度越高。

貳、音樂學習自我評估

本研究之「音樂學習自我評估」係指學生針對自己在接受資訊科技融入音樂 創作教學後之學習狀況進行自我評量,其中包括「認知」、「情意」、「技能」等三 方面。在「認知」面向的部分,主要測量學習者對於在接受資訊科技融入音樂創

作教學後,自認在知識層面所習得的多寡。在「技能」面向的部分,主要評量學 習者對於在接受資訊科技融入音樂創作教學後,自認在音樂及資訊技能與應用能 力上提升與否。「情意」方面為評量學生對於接受資訊科技融入音樂創作教學之 課程所呈現之態度與感受。本研究對象之音樂學習自我評估係依據「音樂學習自 我評估問卷」進行評估,各向度所得之平均分數越高,表示學習者對於資訊科技 融入音樂創作教學持越正面的態度與感受。

叁、音樂創作表現

本研究之「音樂創作」係指將自己對音樂的觀念、想法、看法透過某種方式 將其具體化地呈現出來,因而產生行為或作品,而本研究將音樂創作的重點置於

「作曲」行為與「樂曲」作品。本教學活動讓學習者透過電腦音樂編輯軟體 Hypersocre 進行「作曲」的動作,並針對學習者產生出的「樂曲」作品進行專家 評量。評分項目包括「美學」、「創造力」、「技巧」等三個向度。「美學」係針對 整體美感與吸引力給予評分;「創造力」係針對音樂理念及變化給予評分;「技巧」

係針對主題性、音色、節奏與旋律、結構、織度、協調度等給予評分。本研究樣 本之音樂創作表現係依據「音樂創作評分量表」進行評分,各向度所得之平均分 數越高,表示創作表現越好。

肆、教學方式

本研究之教學實驗具兩種教學方式,一為「範例式教學」,二為「探索式教 學」。「範例式教學」係指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給予學習者音樂製作步驟之學習單 外,還搭配了教師的教學示範,亦就是在教學活動的第二階段「探究」中,由老 師逐步示範節奏及音階製作的步驟後,學生才進行節奏與音階的製作,以及在第 四階段「精緻化」中,由老師逐步示範將已完成的節奏與音階結合進而延伸成一 首樂曲的製作步驟後,學生才進行樂曲創作。「探索式教學」係指在教學過程中,

學習者透過音樂製作步驟之學習單自行探索音樂編輯軟體介面的各個功能,並自

行於第二階段「探究」製作出節奏、音階,以及於第四階段「精緻化」進一步延 伸節奏與音階成為一首創作樂曲。

伍、學習階段

本研究所指之「學習階段」係根據臺灣學制之國小分級制,分為低、中、高 年級,其中一年級、二年級屬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屬中年級,五年級、六年 級屬高年級。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中年級的「三年級」學生及高年級的「五年級」

學生。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小低年級在課程規劃上藝術人文、社會、自然 與生活科技被整合為生活領域,電腦與音樂課程並未單獨設科。但至三年級起藝 術與人文以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分別設科。因此,本研究之「三年級」學生屬 電腦與音樂之初學者,具較低的電腦與音樂先備知識及技能;而「五年級」學生 已修習兩年之電腦與音樂課程,所以屬電腦與音樂之進階者,具有較高的電腦與 音樂先備知識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