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電子書閱讀行為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釐清電子書及閱讀行為的定義及範疇,再探討國內外的電子書閱讀 行為相關研究,以作為建構本研究之研究意識以及研究設計之參考。

一、 電子書的定義

自電子書出現開始,由於電子書是科技產品,其定義及內涵隨著時間和科技

15

的發展而有不同的詮釋(童敏惠,2002),由最早的將紙本書籍數位化、各種數 位內容形式的出現,到後來結合電子載具進行閱讀,各階段著重不同的電子書特 性,給予不同的定義,反映出各時期發展的重點技術。

學者對於電子書的定義,大致上可分為兩派:一派較為狹義,認為電子書是 指特定以數位方式出版的出版品,凡是將文字經由數位化的過程,透過各種載具 來呈現,就稱為電子書。如黃羨文(1997)在《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一書中 列出許多學者對電子書的定義,綜合解釋凡利用電腦科技將知識內容電子化,以 文字、圖片、影像、動畫或聲音等方式呈現,並以電子或光學媒體為載體者,皆 為電子書。曾敏玲(2002)認為電子書是一種新的出版方式,利用電腦科技結合 多種媒體的資訊型態,將文字、圖形、靜態影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整合在 一起。資策會 FIND 在數位閱讀行為相關調查中,將電子書的定義為泛指報章、

雜誌、書籍、漫畫、教科書等圖文內容以數位形式儲存,經由螢幕呈現其內容,

使用者可透過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電子書專用閱讀 器等數位裝置連上網路,進行線上閱讀或下載到閱讀裝置後離線閱讀的數位內容 服務,但不包含 html 網頁格式的文章瀏覽。

另一派則認為電子書不單指出版品,凡是以數位方式提供的內容或載具皆屬 電子書,包含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等。如陳景堯(2000)認為電子書不一定具 有書的形式,而是以各種附有螢幕的設備,結合特定的軟體讀取數位化的文字內 容。謝顒丞、李汝宥與鄭惠文(2007)認為電子書並不是單純的將傳統的圖書數 位化或電子化,而是一種以多元數位形式呈現的內容,再透過閱讀設備,結合讀 取電子內容之閱讀軟體。

由以上學者對於電子書的不同解釋可發現,電子書的定義不但隨著時間和科 技有不同的意涵,也和學者研究主題相關。如探討電子書的特性形式、使用行為 或閱讀行為的相關研究,賦予電子書的定義多為狹義的以數位形式呈現的出版品;

16

若是探討電子書閱讀載具或相關軟硬體的研究,則會以較廣義的角度定義電子書。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共圖書讀者的電子書閱讀行為,因此採用較狹義的定義,定義 電子書為以數位方式出版的出版品,能透過不同的閱讀軟體或載具進行閱讀使用。

二、 閱讀行為的定義

行為在心理學上具有廣泛的意義,包括內在的、外顯的、意識的與潛意識的 一切活動(張春興,2004)。狹義的閱讀行為多在探討在與閱讀相關活動中,實 際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郭翠秀,2007;King, Tenopir, Choemprayong, & Wu, 2009)。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雖不屬於外顯行為,卻是閱讀行為相關研究探討的 重點。閱讀動機是指引起個體閱讀活動,使閱讀活動朝向閱讀理解的目標進行的 內在歷程(林建平,1995),大部分關於閱讀行為的研究都認為閱讀動機是影響 閱讀行為最重要的因素,如楊曉雯(1996)提出的影響閱讀行為的因素模式中顯 示閱讀動機是影響閱讀行為最直接的原因,而閱讀動機則受到個人特質及閱讀態 度影響,外在環境、社會文化、讀物的內容和類型亦會影響到閱讀行為。從心理 學的角度來看,動機可分為內發性動機與外誘性動機,內發動機是指來自個體內 部的需求或刺激,而外誘動機是受外在環境的刺激或誘因而促使個體產生行動

(張春興,2004)。許多閱讀相關研究依 Wigfield 等人(1997)建構之閱讀動機 量表,將閱讀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劉佩雲等人,2003;陳秋霞,2010;

劉金萍,2012),內在動機如因好奇閱讀、了解閱讀的重要性等,外在動機如為 獲得認可而閱讀、為成績閱讀、順從外在期望閱讀等。

魏曉婷(2011)歸納閱讀相關文獻發現閱讀行為主要包含閱讀興趣、閱讀習 慣和閱讀態度三個面向。閱讀興趣是讀者偏好的主題與類型,游仕偉(2001)認 為閱讀動機和閱讀興趣是影響電子書閱讀行為最直接的因素,閱讀動機和興趣會 影響閱讀時間長短、頻率及閱讀方式,如對於有興趣的主題,閱讀的數量、時間 皆會增加。閱讀習慣指的是重複發生的閱讀行為(王昭月,2007;賴苑玲,2009),

17

如閱讀時段、閱讀時間(維持多久)、閱讀地點、閱讀頻率、閱讀數量、閱讀方 式、閱讀類型等,其中閱讀時段、閱讀地點、閱讀持續時間皆視讀者閱讀的情況 或處境而定,亦可合併成閱讀情境探討(林珊如,2003),且讀者在不同閱讀情 境與動機下所產生的閱讀行為會有所不同(林維真、岳修平,2012)。閱讀態度 是指對閱讀行為的情緒性感受、看法等影響行動的心理狀態,包含認知、情感、

行為三種要素,認知是對讀物的認識與瞭解,情感是對讀物的喜惡,行為則是對 讀者所反映的實際行動(張春興,2004)。

綜合上述研究可發現,不同研究根據研究者所關心的閱讀行為,會從不同的 面向去探討或歸納影響閱讀行為的因素。有學者從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閱讀興 趣、閱讀習慣和閱讀環境等多個面向去觀察閱讀行為(王昭月,2007;魏曉婷,

2011),也有學者單純探討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的關係(游仕偉,2001;何淑津,

2004;黃子恩,2010)。本研究不僅想瞭解偏鄉讀者的外顯閱讀行為,更想探討 電子書對其影響,故以廣義的閱讀行為定義探討讀者的外在閱讀習慣,內在的閱 讀動機、閱讀興趣以及閱讀態度。

三、 電子書閱讀行為相關研究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益,人們的閱讀方式由傳統的紙本閱讀演進成利用電腦或 行動載具來進行數位閱讀。由許多數位閱讀行為的調查研究皆發現,數位閱讀因 其即時、多媒體、互動的特性,影響了讀者的閱讀習慣亦改變了讀者的閱讀行為。

數位閱讀行為是透過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等載具,

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取得不同的閱讀呈現方式,以達到閱讀、學習或工作等目 的之閱讀行為(林珊如,2003;周暐達,2008)。本研究所探討的電子書閱讀行 為,正是以電子書的形式,透過閱讀載具進行的數位閱讀行為。

數位出版的盛行、網路和行動載具的普及使得電子書的重要性隨之增加,相

18

關研究也日益增加,胡德佳(2012)以書目計量方式分析電子書研究趨勢,發現 電子書使用議題大致分為探討不同電子書內容的使用狀況、探討各地區學校及圖 書館電子書的使用率、探討使用者的使用意圖及行為、電子書可能提供的應用模 式,以及針對不同族群探究使用電子書的可行性等。綜觀國內外和電子書閱讀行 為相關的調查或研究,多是偏向探討不同類型讀者的使用意圖及閱讀行為,以下 分別歸納針對一般民眾、學生、公共圖書館讀者進行的電子書閱讀行為相關研究。

(一) 一般民眾的電子書閱讀行為

在針對一般民眾的電子書閱讀行為調查中,多數研究皆以有閱讀電子經驗的 讀者的為調查對象,或是調查有閱讀過電子書的民眾比例。Schcolink (2001)在數 位閱讀成癮者行為研究中發現讀者閱讀電子書的目的主要分為吸取資訊和休閒 娛樂兩大類;最常出現的閱讀策略是翻頁,以休閒娛樂為目的多採用瀏覽閱讀的 方式;多數讀者偏好圖像式的呈現及翻頁方式而非捲軸式;覺得電子書最重要的 是目次頁,其次是超連結、插圖、頁碼及標題,電子書閱讀器最重要的是清晰度 強、可攜性高、易於瀏覽、儲存量大、以及易於使用,目前市面上的閱讀器產品 較適合用於休閒閱讀。

資策會 FIND(2011)在消費者數位閱讀行為調查中發現近兩成的民眾使用 過電子書服務,其中 15.8%使用過免費的電子書服務,1.2%使用過付費的電子書 服務,兩者均有使用的比例為 2.3%;使用過電子書服務的民眾以 25-29 歲、碩士 及以上程度、收入高的專業人士有比例較高;在使用過電子書的民眾中,有超過 兩成的比例平均每月使用電子書次數超過 11 次以上、其次是 1-2 次,平均每次 閱讀時間在 15-30 分鐘的比例最高、六成閱讀時間在 1 小時內,主要閱讀類型是 文學(小說)類、再來是生活類與商業行銷類,經常使用的數位裝置以桌上型電 腦為主、其次是筆記型電腦。與前一年的調查相比,數位裝置的使用率提升,但 研究也發現臺灣民眾仍習慣在非移動中、固定空間的場所進行閱讀,例如家裡、

19

學校、工作場所等,而非常在通勤時閱讀。

賴玲玲(2011)在我國電子書使用現況與體驗模式研究中發現使用過電子書 的民眾以 15-24 歲最多、25-34 歲為其次;有 84%使用過電子書的民眾來自北部 地區,顯示城鄉差距甚為明顯。六成的受訪者表示是透過電腦作為電子書的閱讀 媒介,其次為手機;取得電子書內容的方式則以一般網路書店為主,將近三成受 訪者表示由專門的電子書書城取得電子書,僅有 4 位是由圖書館取得;使用電子 書的原因包含電子書所帶來的便利性、及時性及互動性。民眾對於電子書的閱讀 經驗和期待多由電腦上閱讀 pdf 形式的電子書而來,因此許多體驗層次仍停留在

賴玲玲(2011)在我國電子書使用現況與體驗模式研究中發現使用過電子書 的民眾以 15-24 歲最多、25-34 歲為其次;有 84%使用過電子書的民眾來自北部 地區,顯示城鄉差距甚為明顯。六成的受訪者表示是透過電腦作為電子書的閱讀 媒介,其次為手機;取得電子書內容的方式則以一般網路書店為主,將近三成受 訪者表示由專門的電子書書城取得電子書,僅有 4 位是由圖書館取得;使用電子 書的原因包含電子書所帶來的便利性、及時性及互動性。民眾對於電子書的閱讀 經驗和期待多由電腦上閱讀 pdf 形式的電子書而來,因此許多體驗層次仍停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