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發現

第二節 青年議會的實踐與參與

會進行遴選,但遴選的標準令人難以捉摸(B3),且因遴選的時程過長,也令

因素,而使得討論出現不平等的現象,導致由少數人引導討論或帶領風向

(B4)、不同立場的想法無法公開表達(B3)等。

另一方面,在與政府官員的審議過程中,多數青年代表則認為,事前準備 充裕與否才是得否有效發揮影響力的重要關鍵。例如:

許多代表雖然是學生,但都會針對各項議題積極的搜尋相關資料。很多學 生代表的質詢內容、方式也都令我驚艷。但可以感受到不是每個代表都很 重視這個青年議會的質詢,比如乾脆不來也不請假、或是出席感覺是沒有 去找資料。就比較難跟政府官員有效的討論政策。(B1

雖然分鐘數那些都是固定的,但被剝奪可能是自己的事前準備不足、沒有 做好功課等等。也有些人容易被官員牽著走,官員可能扯一些五四三的內 容來消耗你的質詢時間。(B2

由上述內容可知,除了事前針對議題的準備之外,在質詢過程中,如何切 中爭點關鍵,掌握質詢實益等,也是青年代表得否發揮影響力的重要關鍵。

貳、互惠性

互惠性指涉審議過程的參與者相互尊重意見,並由私人利益轉向公共利益為 優先考量。本研究以針對其他人所提出的議題,認為是否適合於青年議會的審 議場域中進行討論作為分析,若普遍認同其他人所提出的議題適合在青年議會 中討論,則表示尊重他人意見、且以公共利益為優先考量,所以互惠性較高。

根據訪談結果,分析如下表:

53 互惠性立場整理

立場 傾向同意 傾向不同意

理由 1.提出和市議會不同的意見(B2)

2.因為成長經驗的差異,可以兼顧 本身所忽略的面向(B6)

1.應交由其他管道反應(B1、

B7)

2.僅為個人生活經驗(A2)

3.拓展對於新議題的關注(B4) 3.提案內容不夠完整(B1、B7)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青年代表在參與過程中,尊重他人的意見得以交由青年議會進行審議,除了 彌補自身忽略的面向之外,也可以拓展本身對於新議題的關注,更可以提出對 不同於市議會的想法及意見。

我當初參加的動機可能沒有包含關於學生自治、學權這塊,那到青年議會 後,因為有很大一部份的人有去關心,所以我就會開始去研究這樣的議題,

或是我在學校裡也去重視類似的問題。這也是我進來青年議會得到比較大的 收穫,也因此讓我對於學生權益的議題有新的想法。(B4

看到很多很厲害的青年代表,那大家的生長背景不一樣,就會關注到不同的 議案,像林冠亨所提的那個企業規範的辦法,幾乎是被局處所採納,就真的 很專業。(B6

然而,青年代表在參與過程中,並非得以接受所有人的提案或建議,也不認 同所有青年代表基於公共利益而提出市政建言。面對其他青年代表所提出的建 言,主要無法接受的原因有二:

一、應交由其他管道反應

某些提案應該交由如里長、市議員所提出較為適當,部分提案或建議與 青年較無直接關係,又非涉及長遠、重大的施政內容,難以突顯青年議會的 重要性。

有些是我覺得不該用青審會來處理的議案,如果由青審會提出議案,

不僅沒有實際效用、也會降低市府對於青審會的尊重、重視的程度。比 如鋪路之類的議案,雖然是很有必要性,但感覺不用特地拿到青審會進 行提案。(B1

我自己是很討厭把質詢變成政治作秀的場合,像我們那時剛好質詢遇到 盧秀燕宣布參選,外面就一堆記者了,然後就開始有人來問說,下午質 詢林佳龍時能不能把這個問題放進來,好上他們的版面。那我當下真的 很生氣,因為我有自己想做的議題,那誰來選舉其實不是跟青年最相關 的問題。那後來提問這個的就是代表國民黨參選議員的羅廷瑋啊,我跟 你講,他那天除了自己提問外,其他時間都不在,要到他的時候才進 來,進場時全場的大炮(攝影機)都對著他,你看,他這個是不是去跟 記者串通好了,我覺得這種行為真的很差勁。他就是這樣會作秀啊。

B7

二、提案內容不夠完整

提案如果能夠較為具體、完整,則政府機關較能有效執行;若僅為價值 性、抽象性的建議,則政府在列管或執行上均有實踐的困難(B1、B3、

B7)。

我自己第二次的提案主要針對勞權,青少年在打工上有沒有勞健保、適用法 規等等,這種比較抽象的議題,我覺得市府來說其實也比較難回答。我想在 青年議會上,可能還是比較適合打一些具體的政策。(B3

原則上我會看他的提案完整度,有些青年代表自己沒有去查得很清楚、功課 準備不足,我就不會去同意。因為一個議題一定是一體多面的狀況,要去了 解政府為何這麼做,才能去破解問題,如果只是抒發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那 我就不太認同(B7

也有青年代表認為,短暫的質詢時間內不應該提出太多面向的問題,否則會 使得討論難以聚焦,並且不易形成共識、生成結論(B3、B6)。

參、說理性

立場著實一定程度的困難(B2、B3、B6),主要原因如下:

一、理性資訊不足

青年議會雖然設有書面質詢的制度,可以讓青年代表直接向各局處索 取資料,但許多時候仍會被機關以機密、未整理等理由推託,故較難獲得 直接可以應用於審議的理性資訊。又或是青年代表本身難以投入龐大的資 源進行整理。

書面質詢的話,我覺得跟1999比較接近,都會得到那種制式化的回應,沒 有針對問題核心做回答啦。我之前有個提案你可以去看,是針對有個喝花 酒的長官,被新聞揭露後,因為法院認為沒有直接對價關係,所以判無 罪,結果他就變成考紀會的委員?我覺得這個很不合理,但我透過書面質 詢的方式去問這件事,只會得到一些官腔的回覆,沒有回答到我想要的答 案。(B6

二、客觀立場不易

市議員若要針對議題進行更為客觀的瞭解,通常會和助理、利害關係 人進行深入的討論,或係協同政府部門召開會議進行交流。相較之下,青 年代表資源較為稀缺,往往在準備審議的過程中只得靠自己慢慢摸索,而 無法藉由他人的協助或諮詢完善立場的瞭解。

他(市議員)可以了解需求、很細節的事情,所以他在質詢時他並不 是憑空去問的,他是有確切去了解議題背後的歷程的。他們通常不會 單一意見就提出來,而是有智囊團、助理等會去討論,然後成為議 案。他們的確是有做足功課的,所以議員其實相當程度的展現專業。

那青年議員沒有辦法做到這樣的程度,我覺得也很合理,因為他們大 部分都是學生,沒有這樣的背景、歷程。(A2

肆、涵容性

涵容性指涉在審議過程中,會和不同的意見進行妥協,接受新的觀點、甚

至改變原先的立場。依據訪談內容,分析如下:

55 涵容性立場整理

立場 傾向同意 傾向不同意

理由 1.聆聽他人想法可以彌補自我觀點 的狹隘與不足(B1、B2、B5)

2.和官員對話有助於了解公部門的

當時因為世大運的意外,引發針對東亞青運要針對抗爭強力執法的討論,

但我一開始認為這是保護少數意見的言論自由,如果沒有對於人身、賽事 造成影響的話,不應該直接強制驅離。後續他也把這個議案和警察局持續 討論、並作出修正。(B1

與政府官員共同審議時,許多青年代表則表示藉由直接對話的過程,不僅 容易了解政策問題的實際狀況、窒礙難行的現實考量等、也較能夠感受到政府 官員的誠意,而非如同書面回覆等制式、冰冷的官腔說詞。

在質詢針對青少年中心設備和硬體提升時,或是討論增設青少年中心的時 候,他們可能會去表達他們的顧慮或考量。對我來說,姑且不論是不是在 推託,我就會去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這些事情到底是什麼意思。比如他 們會說臺中跟臺北的條件不一樣啊、找不到場地啊等等。(B3

而政府本身也會藉由這樣的過程,轉而更為重視青年的意見。

我們主要是依據建言去對學校作出建議。不過其實實際的情況,有任何的 意見我們都是很審慎去回應的,會當作是面對真的議會一樣。一是基於對 意見的尊重,二是會牽扯到對於後續可不可以執行的問題。(A1

上述例子即是政府官員重視青年代表對於學校管理措施的建議,並依據其建議 針對學校做出相應的行政指導。

有青年代表認為,相較於市議會,青年代表較少黨派拘束,所以更能透過 互相討論的方式形成共識,對於政府的施政提出建議。

像我自己是掛時代力量的,雖然他們也沒幫我選上啦,那有些人是國民黨 青年團的、有些人比較是民進黨的,我們還是比較能坐下來討論,有很多 合作的空間啦,去討論說要怎樣讓市政府可以更重視我們的意見,不要敷 衍了事,那這種情況可能比較不會在議會發生,市議員被黨派的影響還是 比較深。(B6

由上述內容可知,不論是政府官員、青年代表均會藉由審議的過程,獲取 不同的觀點,甚至轉變原本的立場。可見青年議會亦有相當程度的體現審議式 民主的涵容性。

伍、知情性

知情性指涉參與者對於政策資訊及專業知識的理解,本研究分析青年代表 是否能夠藉由培力課程獲得足夠的知識、參與審議過程。依據訪談內容,分析 如下:

56知情性立場整理

立場 傾向同意 傾向不同意

理由 1.有助於理解議事程序和市政內 容(B7)

1.課程不便民眾參與(B1、B3)

2.制度模糊設計不清(B2、B3)

2.制度模糊設計不清(B2、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