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第四節 Bourdieu 的場域、習僻與資本

Bourdieu 場域、習僻與資本的論述是宏觀的思維分析觀點,在解釋利害關係 人的行動、資源競爭以及權力分配時能夠從行動者的自我選擇以及整體環境所 帶來的影響等兩個角度同時進行解析。

張錦華(2001)發現,透過 Bourdieu 的理論來解釋行動者的日常生活時,

必須存在著既定的社會場域,從此方向來看才能確實掌握行動者如何透過自發 的策略來爭取並轉換各種形式的資本以爭取對自己較有利的位置。換句話說,

行動者採取行動的行為是否有效必須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架構下才能被確立;

而每一個行動者的策略行動在場域中都不只是自發性的行為而已,同時也是場 域對行動者影響的結果。比較 Bourdieu 的觀點與資源依賴理論可以發現行動者 和環境之間因為資源的需求而產生情勢增長的解釋是一致的,但 Bourdieu 的學 說則是更進一步從人、組織的行為進行解釋,以此探求行動者的行為根本。

一、 場域

場域是各種社會地位和職務所建構的空間(邱天助,2002),在場域內行動 者表現出各項行為並且進一步形成關係網絡;每個人在場域之內都有屬於自己的

「位置」(劉維公,1998)。值得注意的是「位置」代表的是該角色在整體關係間 所擁有的權力,任何一個人佔有一個位置時,同時也意謂著有另一個人在關係互 動的結果中從這個位置被排除(黃義書,2004)。特別是當場域資源稀少時,行 動者間的角力就更加激烈,故而場域也被視為是權力鬥爭和策略運用的戰場(邱 天助,2002)。

Bourdieu 將這個戰場視為一種「遊戲」,然而這個遊戲要成立,必須有幾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條件,首先成員必須認同共同的遊戲規則,並且認為這個「遊戲」是很重要的活 動而願意付出努力;其次,成員所擁有的「資本」多寡正是其遊戲籌碼。在遊戲 規則之下,成員只能利用「資本」來制定策略以達成目標(許宏儒,2004)。

對一般商業行為來說,策略是有意識、並且因應情勢以進行規劃的產物,但 在 Bourdieu 的理論中,行動者的策略是無意識、制式的反應行為,不具有自覺 的(張錦華,2002)。而這個不自覺的策略思維與行動主要來自習僻(habitus)

所致(邱天助,2002)。

二、 習僻

習僻指的是場域中來自非個人、整體文化、超出歷史並且超越行動者存在前 後久經社會環境琢磨而形成的意識型態。它可以是行動主體的主要思維來源,也 同樣是整體場域影響行動者思維的能量;行動者將其內化建構出自己的價值觀、

將場域內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並採取相對行為,之後讓這些行動者的行動結果有 意無意地整合進「習僻」內(王經武,1992),最終建構出多數人的社會共識,

合法化既有社會優勢階級之權力結構(邱鈺婷,2006)。

三、 資本

資本是 Bourdieu 建構場域的動力邏輯。資本代表勢力的來源,也是鬥爭的 標的。涉入場域的行動者將為佔有特定的資本而鬥爭(邱天助,2002);另外資 本在場域內是可以被累積並且被佔有的「支配權力」,當行動者佔有資本時,就 等於獲得分配這些資本在場域內生產以及其他利益的控制權,並且構成一種「能 力」,使自己的未來或對別人發生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只能存在於場域內,

在場域外並無法發揮作用(劉維公,1998)。

Bourdieu 將資本分成四種,分別是「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以及「象徵資本」。這些資本以經濟資本為根基,彼此之間則可以互相轉換(邱 天助,2002)。

經濟資本:由生產的不同因素(土地、工廠、勞動、貨幣等)、各種收入及 各種經濟利益所組成,可以直接以貨幣換算。例如財產制就是經濟資本制度化 的表現。

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一起構成社會區分化的兩大基本原則,個人或群體 在場域中的社會地位不只是靠經濟資本而已,還需要大量的文化資本來支撐,

在兩者結合之後才能佔據社會重要地位(高宣揚,2004)。舉例來說,像是語言、

意義、思考、行為模式、價值與稟賦等,在特定的狀況下文化資本可以轉換成 經濟資本,例如文憑主義就是文化資本制度化的表現。

社會資本:藉由所佔據且持續的社會關係網絡而掌握的資源或財富,由社 會關係所組成,是實際上或潛在性資源的聚合。其關係網絡中的個體是彼此相 互熟識且持久的(邱天助,2002);而一個行動者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決定該行動 者能有效動員並聯合網絡規模的大小。

象徵資本:是資本中相當重要的資本形式,也是以上三種資本之擁有的認 可所帶來的信用及權威。象徵資本代表著對社會是借的理解與認知、甚至擁有 指稱、界定的能力。

象徵資本以「承認」和「誤認」的交錯關係來展現勢力,能夠同時具有「感 受得到」與「感受不到」等兩種性質。邱天柱(2002)認為象徵資本是轉換成經 濟資本效力最大的資本形式;Bourdieu(1994)則認為若能擁有足夠的象徵資本,

則可以成為場域中的權威(林志明譯,2002)。

場域的運作是由個人運用所擁有各種資本與他人進行相互比較、交換和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爭的一個鬥爭場所;同時也是行動者互相維持或改變本身資本、進行資本再分 配的場所(高宜揚,2004)。在本個案中,各利害關係人運用各種策略來影響最 終結果,藉此爭取對自己最有利位置的行為在 Bourdieu 的理論中正是一種鬥爭 與資本進行再分配的行動,而這些行動的根本正是來自於習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第參章 個案利害關係人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