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語料分析與討論

4.1.1 S1 句式(NP1+V+給+NP2 +NP3)

(一)S1 句式(NP1+V+給+NP2+NP3)中的「給」

S1 句式(NP1+V+給+NP2+NP3)搭配的動詞語義有限,僅有給予類動詞、

移動類動詞和「寫(信)」類動詞的三種。本文在語料庫中找不到「買」等向內 移動類動詞以及「煮(飯)」、「打(毛衣)」等由製作類動詞構成 S1 句式的語料。

「送」、「借」、「賣」等所謂給予類動詞皆具有把給予物的直接賓語(NP3)

往外移動,並把它移動到某人處的語義特徵,即是轉移行為。這些動詞單獨可以 支配直接和間接的兩個賓語,因此可以省略「給」字而形成 S4 句式(雙賓語結 構:NP1+V+NP2+NP3),如例句(96)中的「送」和例句(97)中的「借」:

(96)「天行的吳老闆不是答應要送給你一隻精工錶嗎?」我笑著問道。 (孽 157)

=「天行的吳老闆不是答應要送你一隻精工錶嗎?」我笑著問道。

(97)「我一共找到十萬個顧客,每人我借給他一年天長地久計,」 (夜 14)

=「我一共找到十萬個顧客,每人我借他一年天長地久計,」

本文的移動類動詞分為兩種:一為向外移動類(「留」、「塞」),另一則為向 內移動類(「買」、「帶」),動作本身具有把給予物往內或往外移出的特徵。無論 移動方向是內是外,這些動詞完成其動作時並不需要「給予物的接收者」的存在,

如下例(98)和(99)所示:

(98)有一次接生的過程,至今仍留下極深的印象。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

(99)女活佛結束其職之後,可以帶著一大筆財富離開寺廟,自由結婚生子。 (中央 研究院平衡語料庫)

這些動詞與給予類動詞相比,缺乏「使對方獲得」的語義。因此,當句子需 要「給予對象(goal)」時,借助「給」字來引進,句子就可以表達「給予行為」,

如以下兩個例句所示:

(100)啊,可能太遲了,先生又感覺腹腔裡的疼痛,上帝不一定留給他時間,讓他對生 命中最後相守的女人備極忠誠。當然,更關鍵的問題是,即是時間充裕,他會說 嗎?或許因為他的私心,他不敢讓她去面對爾虞我詐的真相。 (行 1)

(101)「想來實在很嘲諷,這個政權奪去你父親一輩子,實施的政策,不管是對是錯,

卻又帶給他新的財富。」母親以極輕微的動作,制止了兒女顯然企圖反對這樣說 法的辯解。 (迷 23)

「寫」、「開」等動詞,按照語義特徵去分類便歸納為製作類動詞,本身並未 具有使賓語移動的語義特徵。但是這些動詞與「信」或「藥」等特定名詞(組)

搭配時,需要一個給予對象,即收信者或領藥的人。說話者需要這些對象時,使 用「給」字來標記出來,引進給予對象。

到下列例句(102),句中搭配動詞是「開(薪水)」:

(102)在我工作 5 年後,我等於是微處理器領域中少數較懂得人之一,當時有一個客 戶開給我高於兩倍的薪水,請我幫他蒐集國外市場情報,但我懷疑天下怎麼會 有這麼好的事?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

本文收集的語料以及中央研究院語料庫皆找不到「寫(信)」或「開(藥)」 等動詞進入 S1 句式的句子,本文針對漢語母語者進行的口頭測試的結果也顯示 母語者對於 S1 句式搭配「寫(信)」類動詞的句子接受度存在相差,S1 句式能 否容納「寫(信)」類動詞仍需要討論。無論搭配什麼語義的動詞,S1 句式中的

「給」引進的是實物的接收者,即是給予對象。換言之,S1 句式只能表示給予 句,無法表示其他兩句式能表示的傳達句或服務句。

(二)S1 句式(NP1+V+給+NP2+NP3)和句子到達義

本文第二章第四節討論了「給」字的隱現問題,朱德熙(1979)、沈家煊(1999)

等人主張 S1 句式中的「給」表示「給予物已到達接收者處」之義,然而何曉煒

(2009)、杉山博文(2007)等人反對這一說法,認為句子是否具有已然義無法 從句式判斷。到底句子的到達義和「給」字的隱現之間是否有關係?

為了商榷這個問題,本文進行了母語者合語感及合語法度判斷的測試。55 位母語者12針對以下三個 S1 句式(NP1+V+給+NP2+NP3 )、三個 S2 句式

(NP1+V+NP3+給+NP2)、兩個 S4 句式(雙賓語結構:NP1+V+NP2+NP3)回答 是否合語感和語法。S1 和 S2 各句式都使用由固有給予義的動詞「送」、給予義 不固定的動詞「寄」、給予義較弱的動詞「扔」構成的句子,S4 句式則使用動詞

「給」和「送」,全句都以後句取消前句的已然性,其結果如下表 4-2 所示:

12 55 位受試者中,25 名為男性、30 名為女性,年齡層為 20 歲~70 歲。

表 4-2 母語者合語感及合語法度判斷的測試結果

例句 合語法 不合語法

S1 句式

1 鈴木送給松下一支金筆,不過松下婉拒了。 49(89.0%) 6(10.9%)

2 我寄給李先生一封信,可是他沒收到。 47(85.4%) 8(14.5%)

3 她扔給我一包面紙,可是我沒接到。 49(89.0%) 6(10.9%)

S2 句式

4 我送一件生日禮物給小華,不過她不喜歡。 44(80.0%) 11(20.0%)

5 我寄一封信給李先生,可是他還沒有時間看。 45(81.8%) 10(18.1%)

6 婷婷扔一顆球給莉莉,莉莉一接就接住了。 48(87.2%) 7(12.7%)

S4 句式 7 張三給李四一本書,可是他不要。 47(85.4%) 8(14.5%)

8 鈴木送松下一件襯衫,不過松下不想要。 46(83.6%) 9(16.3%)

測試結果顯示,針對三種句式總共 8 個句子,80%以上的母語者都判定為合 乎語感和語法。例如 S1 句式的例句 1 表示:鈴木要想送給松下的一枝金筆沒有 被松下收下,即直接賓語「一枝金筆」由施事主語「鈴木」處轉移而並沒有成功 到達間接賓語「松下」處。測驗後進行的訪問中得知,母語者皆認為:三種句式 都無法表示確定的「到達義」,因此前句的已然性可以被後句取消。此測驗可驗 證了 S1、S2 及 S4 三種句式皆不具有表示已然性的功能,並且句子到達義和「給」

字隱現之間沒有關聯。

杉村博文(2007)對 S1 句式的看法能夠合理說明「給」字本身並不具有到 達義:S1 句式(NP1+V+給+NP2+NP3)最典型的形式[V+給+IO(代名詞)+

(數)量詞+DO]中,DO(直接賓語:NP3)前的「(數)量詞」和以代名詞形 式出現的 IO(間接賓語:NP2)容易讓讀者或聽者感到已然性,是因為反映它本 身的有界性(沈家煊,1995;古川裕,1997)。

今井俊彦(2002)從 S4 句式(雙賓語結構:NP1+V+NP2+NP3)語料的稀 少性研究說明 S1 句式和 S4 句式之間存在「給」隱現問題的原因。S4 句式很少 以完整形式出現,這是因為句式對句中成分的要求嚴格,如上述杉村博文(2007)

所說,動詞具有固有的給予義(朱德熙,1979),直接賓語要以[(數)量詞+名 詞(組)]的形式出現,間接賓語則是代名詞(最好是人稱代名詞)。因此,不符 合這三個條件的句子成分,導致 S4 句式在結構上的負擔相當大,這正是 S4 句式 很少出現的原因。多加一個「給」字,不僅能夠搭配非固有給予義的動詞,同時

是為了減輕結構的負擔,參考如下例句:

(103)他13欣賞一句話:「一個人的快樂在於他是什麼,而不是他有什麼、或別人怎麼 看他。」在瑞典國王與會的諾貝爾獎得主演講會,他穿舊西裝出席,進場時,

有人遞給他全新西服,他回絕:「不用了。你們倒可在我現在穿的衣服背後貼示:

『這套西裝剛洗過』。」德國元帥派官員來訪,愛因斯坦夫人催他換衣服,他說,

「若要見我,人在這裡:若要看我衣服,在衣櫃裡。」(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

如例句(103),直接賓語是「全新西服」,不符合 S4 句式所要求的條件,因 此加「給」字來彌補結構的不穩定性。

(三)S1 句式(NP1+V+給+NP2+NP3)的句式意義

由上述說明可見,確定能夠進入 S1 句式的動詞只有三類:給予類動詞、移 動類動詞及「寫(信)」類動詞。這些動詞進入 S1 句式都表示給予行為,「給」

也只能引進終點格(給予對象),無法引進傳達對象或服務對象。也就是說,S1 句式搭配任何動詞都只能構成給予句,無法表達傳達義或服務義,即 S1 句式的 句式意義是三種句式中最明顯的給予義,參考下表 4-3:

表 4-3 S1 句式(NP1+V+給+NP2+NP3)搭配動詞語義特徵

動詞 「給」的省略 例句

給予類動詞 送、借、賣 ○ 友子送給他勇士之珠,不就是暗示

他勇敢去愛?(海 17)

移動類動詞

向外 塞、留 × 康那雙小而厚實滑熱的手留給他極

深的印象,(我 5)

向內 買、帶 ×

顯然她對他的推銷方式很有意見,

接著,美玲又遞給他方才讓郵差試 喝的玻璃杯,「拿去。」(海 8)

「寫(信)」類

動詞 寫(信)、開(藥) × 我寫給他一封信。

另外,至於朱德熙(1979)、沈家煊(1999)等人主張的 S1 句式的到達義,

13 「他」指的是愛因斯坦。

透過本文進行的母語者語感調查顯示,S1 句式沒有表示到達義的功能,句子到 達義無法從句式得知,而得看上下文或其他因素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