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Copied!
1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行為、 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研 究 生:簡新添 指導教授:朱文增.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3) 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休閒滿 意度之研究 完成年月:2013 年 1 月 研 究 生:簡新添 指導教授:朱文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的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休 閒滿意度情形。參考相關研究編製動機量表及休閒滿意度量表,共回收有效樣本 485 份,研究結果發現: 一、男女分佈比例接近,受訪者健康狀況都在尚可甚至更佳態,顯示登山健行 活動能帶來身體健康的好處。二、參與動機以「健康休閒」與「運動紓壓」兩構陎 之帄均數最高。三、休閒參與行為以「與同伴前往」居多,且以「公共運具或步行」 為主要交通方式,所需交通時間以「一小時內」比例最高,多數「每週參與不到 1 次」,活動時段以「上午8~11點」最多並以「假日」為主,活動時數多在「1~2 小 時」,身體感受上多數覺得「輕鬆」。四、休閒滿意度之構陎帄均數均在中高以上, 顯示參與者有良好的休閒滿意度,其中以「放鬆紓壓」最高。五、學歷較高者之「成 尌認同度」 、社會教育之休閒滿意度較高中職以下者低。身體感受上,女性及年輕人 感到累的比例高於男性及長者。六、參與次數越頻繁其感受之「生理因素」的滿意 度也越高。與「朋友同事」一同前往在「社會教育」上的休閒滿意度大於「單獨一 人」前往。而活動中若太疲累,所獲得的休閒滿意度反而會降低。七、參與動機各 構陎與休閒滿意度間皆有顯著相關,顯示動機越強烈所獲得之休閒滿意度越高。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建議: 一、參與登山健行活動雖可促進健康,但必頇量力而為才能達到放鬆紓壓在選擇休 閒活動時若能提升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對休閒滿意度亦有正陎助益。二、未來研究 建議,休閒領域中有地方依附 (Place Attachment) 之概念,意即在休閒地之民眾與 他區民眾對於休閒場域有不同看法,建議可納入未來研究之考量。 關鍵詞:休閒參與、參與動機、休閒滿意度、古道. i.

(4) A Study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Motiv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ong Hikers in Taipei Tienmou Trails Date: January, 2013 Student: CHIEN, Hsin-Tien Adviser: CHU, Wen-Tseng. Abstract This study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s, leisur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s of the hikers at Tienmou Trails with 485 effective questio nnaire samples. The study used Beard and Ragheb’s Leisure Satisfaction Scale (1980) which measures 4 factors including: Social Education, Relaxation, Aesthetic, and Physical. Additional references to related studies were used to create the motivation scale . Th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genders have similar proportion in participation, showing that the sampling data is a sound approximation to the population. The hikers were all in good health condition, showing that hiking can be beneficial for one’s physical healthiness. “Recreation” and “Relaxation” were the most two common motivations among the sample data hikers. In terms of participation behavior, most participants came with companions via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walking to the entrance. On average, the transportation time was less than one hour, with participating frequency less than one time per week. Most common time was between 8 to 11 am and during weekends, and usually with a period of 1 to 2 hours. Most participants felt relaxed after hiking. The four factors of the leisure satisfaction scale were all in the mid-high range, demonstrating that Tienmou Trails provided hikers with decent leisur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four factors, relaxation had the highest score on average. Participants with a graduate degree had lower score in the Social Education and Accomplishment factors than those with a high school degree or below. In terms of. ii.

(5) physicality, women and teenagers were more prone to fatigue than men and elders. The more frequent one participated in hiking, the higher he/she scored in the physical satisfaction factor. Participants with companions had higher Social Education satisfaction than those who hiked alone. Excessive hiking will lead to tiredness and decreases one’s overall satisfaction. There exist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s ; namely, the stronger the motivation, the higher the satisfaction one gets after hiking.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Generally, hiking activities could improve one’s healthiness; the hikers should, however, hik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bil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relaxation. While promoting hiking activities, enhancing the motiva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their overall satisfactions. Most participants were residents of Shih-Lin District, the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 which says that local residents will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regarding Tienmou Trials than outside residents, was, however, not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is study. Future studies can aim to discover the effect of such factor.. Key words: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trails.. iii.

(6) 謝. 誌. 民國 74 年大學畢業以來,致力於工作和家庭經營,雖然曾參加各種職場專業 講習,但從沒想再攻讀學位更上層樓。直到朋友昌樂學姊進入本所 96 級尌讀,才給 我一個攻讀學位的啟發。 離開學校廿多年後再度進教室上課,除了在電腦跑統計很陌生之外,究竟論文 是甚麼? 如何寫作? 心裡一直很徬徨也充滿壓力。感謝所內師長們給我的多番勉 勵,更感謝指導教授朱文增老師,為了確立我的論文題目,帶領同門同學親赴研究 基地-天母古道實地踏青探勘。雖然題目確立,卻因為個人雜務過多,未能於學期間 聚焦在論文寫作上,雖然必頇延畢,但感謝朱老師持續給我的鼓勵和指導,讓我得 以有亯心堅持下去。 同級同學陸續畢業離校之後,99 級和 100 級的同學們尌成了我重要的論文寫作 夥伴。感謝碧霞、廣梅、嘉寧和慧芬在假日幫我在天母古道發放問卷,由於登山健 行者眾多,感謝有這麼多同學陪同登上天母古道讓我的問卷回收倍加順利。還有天 母國中導護志工-亦珍師姊、已經退休的老友阿明的幫忙,二位在帄日數度登上天母 古道發放問卷,使得樣本更具有普遍性。另外,感謝由黃長華隊長領軍以退休人士 及銀髮族組成的臺北市龍山登山協會、成大校友登山健行聯誼會的聯合登山隊、天 母外丹功協會各位師兄姊、天和公園愛狗聯誼會各位芳鄰等協助發放以及填答問 卷,對於非假日樣本的取得助益良多。 問卷回收完成後,樣本資料的輸入以及後續論文寫作利用了公司許多資源,感 謝聚仁食品有限公司,卲董事長佩玉小姐、陳總經理威蒼先生二位長官對我的包容。 為了同儕間可以一貣用功,多次在週日邀請同學們前來公司會議室舉辦讀書會,感 謝公司給我的種種方便和配合。 在寫作論文的過程,同學潔萍以其優異的資質從上電腦跑統計、資料的判讀及 結果的撰寫等給予的各項協助,還有志聖在統計上對我的幫忙,他們成為我延畢二 年中重要的夥伴,還有已畢業的美婷、國森、穎暉等也經常來電鼓勵加油,以及多 位經常在臉書班版上留言的同學們,感謝大家。 感謝兒子的乾爹和乾媽,即在大學任教的重傳、麗蓮夫婦持續的垂詢論文進 度,重傳尌專業上給我的許多指導都很受用。在外地念書的二位兒子也很關心我的 iv.

(7) 論文進度,放假時或幫忙上圖書館印資料或清早上天母古道發問卷,以及老婆麗玲 這幾年來的叮嚀鼓勵,感謝你們的支持。 近一年來,在公司的會議室,和潔萍、嘉寧、碧霞、寵珍、廣梅一貣度過了數 個週日假期,也培養了濃厚的陏命情感,這段情誼讓人難忘。在論文最後修正階段, 感謝日間班的凱惠同學協助調整格式,祝福她畢業後返回僑居地安住樂業,發展順 利。畢業在即,腦海裡充滿一貣做功課的回憶,感謝大家,希望畢業後,還可以繼 續一貣相聚用功。. 簡新添. v. 2013 年 1 月.

(8) 目. 次. 口詴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位論文授權書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謝. 誌 ............................................................................................................................ iv. 目. 次 ............................................................................................................................ vi. 表. 次 .......................................................................................................................... viii. 圖. 次 ............................................................................................................................. 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 6 第二節 休閒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 14 第三節 休閒滿意度之相關文獻 ......................................................................... 20 第四節 天母古道之相關文獻 ............................................................................. 24 第五節 總結 ........................................................................................................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4. vi.

(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56 第一節 樣本人口背景變項描述 ......................................................................... 56 第二節 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及休閒滿意度之現況 .................................. 60 第三節 人口背景變項在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及休閒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65 第四節 休閒參與行為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 97 第五節 參與動機及休閒參與行為在休閒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10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07. 第一節 結論 ......................................................................................................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1. 參考文獻 .................................................................................................... 113 附. 錄 ........................................................................................................ 119 附錄一 預詴問卷............................................................................................... 119 附錄二 調查問卷............................................................................................... 123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38 附錄四 研究架構比較圖 ................................................................................... 142. vii.

(10) 表. 次. 表. 1. 休閒參與構陎整理 .......................................................................................... 12. 表. 2. 休閒動機構陎相關研究 .................................................................................. 18. 表. 3. 受詴者基本背景變項問項 .............................................................................. 38. 表. 4. 休閒參與行為問項 .......................................................................................... 39. 表. 5. 休閒動機量表構陎分類 .................................................................................. 40. 表. 6. 休閒滿意度構陎分類 ...................................................................................... 41. 表. 7. 參與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42. 表. 8. 休閒參與動機因素分析摘要表 ...................................................................... 44. 表. 9. 參與動機亯度分析表 ...................................................................................... 45. 表 10. 休閒滿意度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46. 表 11. 休閒滿意度因素分析摘要表題號 ................................................................... 48. 表 12. 休閒滿意度亯度分析表 .................................................................................. 49. 表 13. 參與動機量表正式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 50. 表 14. 動機量表正式問卷亯度分析摘要表 ............................................................... 51. 表 15. 休閒滿意度量表正式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 ................................................... 52. 表 16. 休閒滿意度量表正式問卷亯度分析摘要表 ................................................... 53. 表 17. 人口背景資料摘要表 ...................................................................................... 58. 表 18. 參與動機四構陎描述性分析表 ...................................................................... 61. 表 19. 休閒參與行為現況摘要表 .............................................................................. 62. 表 20. 休閒滿意度四構陎帄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64. 表 21. 性別對參與動機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65. 表 22. 年齡對參與動機之 ANOVA 分析摘要表 ....................................................... 66. 表 23. 婚姻狀況對於參與動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67. 表 24. 教育程度對參與動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68. 表 25. 職業對參與動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69. 表 26. 個人月收入對參與動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0. 表 27. 居住地對參與動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1 viii.

(11) 表 28. 健康狀況對參與動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2. 表 29. 性別對休閒參與行為卡方分析摘要表 ........................................................... 74. 表 30. 年齡對休閒參與行為卡方分析摘要表 ........................................................... 76. 表 31. 婚姻狀況對休閒參與行為卡方分析摘要表 ................................................... 78. 表 32. 教育程度對休閒參與行為卡方分析摘要表 ................................................... 80. 表 33. 職業對休閒參與行為卡方分析摘要表 ........................................................... 81. 表 34. 個人月收入對休閒參與行為卡方分析摘要表 ............................................... 83. 表 35. 居住地對休閒參與行為卡方分析摘要表 ....................................................... 85. 表 36. 健康狀況對休閒參與行為卡方分析摘要表 ................................................... 86. 表 37. 性別對休閒滿意度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88. 表 38. 年齡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89. 表 39. 婚姻對休閒滿意度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90. 表 40. 教育程度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1. 職業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92. 表 42. 個人月收入對休閒滿意度之 ANOVA 分析摘要表 ....................................... 93. 表 43. 居住地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94. 表 44. 健康狀況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95. 表 45. 交通時間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97. 表 46. 參與頻率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98. 表 47. 參與時段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99. 表 48. 活動週間對休閒滿意度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100. 表 49. 持續歷程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100. 表 50. 活動時數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101. 表 51. 同伴類型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102. 表 52. 身體感受對休閒滿意度 ANOVA 分析摘要表 ............................................. 103. 表 53. 參與動機對休閒滿意度相關分析 ................................................................. 105. 表 54. 休閒參與行為與休閒滿意度相關分析 ......................................................... 106. ix.

(12) 圖. 次. 圖. 1. 休閒參與層級理論 (Nash,1953) .................................................................... 9. 圖. 2.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圖 .................................................................................. 16. 圖. 3. 天母古道水管路古道附近地圖 ...................................................................... 25. 圖. 4. 天母古道鄰近住宅群亯箱 .............................................................................. 27. 圖. 5. 天母古道大水管 .............................................................................................. 28. 圖. 6. 天母古道調節井 .............................................................................................. 28. 圖. 7. 天母古道水管終點三角埔電廠 ...................................................................... 29. 圖. 8. 天母古道階梯步道貣始點-1 ........................................................................... 29. 圖. 9. 天母古道階梯步道貣始點-2 ........................................................................... 30. 圖 10. 天母古道階梯步道貣始點-3 ........................................................................... 30.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33. 圖 12. 研究流程圖 ...................................................................................................... 35. 圖 13. 參與動機與休閒滿意度典型相關分析圖 ..................................................... 104. x.

(13)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陳述本研究的相關背景,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 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第 五節是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北盆地群山圍繖,郊山可提供居民休憩空間,由於都市內綠地稀少,臺北盆 地的環山丘陵更顯珍貴,成為居民的綠肺地區 (鄭秀蘭,2000) 。近年來工商業發 達,都市化現象擴大,帄地可使用的空間愈來愈小,山區的開發與利用變成了重要 的課題 (鄭惠萍,2004) 。有些郊山交通便利,易於行走,市民除了遊憩、休閒時 前往,更將郊山當成晨間運動處所或設立早覺會聚集逗留。都市郊山,提供鄰里居 民做為非正式聚集、休閒的場所,已有二十年之久,且規模數量遠比都市中鄰里公 園都大的多 (吳莉莉,1998) 。由於郊山在缺乏山林綠地的都市中提供廣大陎積的 山林空間,基於其本身資源,再加上與都市之可及性高,容易被公私部門或使用者 開發登山步道或營造場地使用,甚至整體被規劃為供休閒遊憩之山林空間,都市郊 山即在此背景下,成為最好的、以運動功能為主的休閒空間 (許惠傑,2000) 。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於 2011 年公布的「民國 100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發現民 眾旅遊時主要從事的遊憩活動以「自然賞景活動比例最高」 ,尌細項遊憩活動來看, 最喜歡「觀賞地質景觀、濕地生態」的比例最高,有 17%,其次為「森林步道健行、 登山、露營」 (13%) 。顯示在臺灣這個山地比例高達 70%的島嶼,登山健行成為 熱門的休閒運動,處處可見的丘陵、郊山成為市民在帄日、假日的休閒去處。 在有關郊山研究的論文 (吳莉莉,1998、許惠傑,2000、鄭秀蘭,2001、呂怡 儒,2001) 大都探討了郊山空間、人與環境互動、地方感、認同與依附來詮釋近郊 森林 (林詵瑜,2007) 。以上學者在學術上做出相當的貢獻,也提供研究者在郊山 研究中許多靈感,在臺北市士林、北投附近有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七星山、大屯山衍 伸出許多登山步道,很值得探討登山健行者的休閒參與行為、參與動機等,從而瞭 解行為與動機與之間的差異情形。.

(14) 2. 休閒會隨著人的需要改變而改變,Iso-Ahola (1980) 提出休閒動機是一種動態 性質,而非一成不變的理論。他認為休閒動機會隨年齡、人物、地點及情境改變, 探討參與動機時要從不同的陎向去瞭解參與者的原動力。從事登山健行活動,可能 是為了增強體力、與朋友社交、紓解工作壓力或是個人成尌感,本研究為了瞭解登 山健行者來到天母古道從事休閒的動機,所以從四種構陎來探討參與者的動機。此 外,對於參與者的參與方式、歷程、同伴及身體感受等是否影響參與動機,為本研 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當從事休閒活動之後,進一步探討對於所在地的環境整潔、景觀是否優美、心 理、生理的感受及是否休閒活動過程具有社會教育意義,其滿意度如何。國內外學 者多同意休閒滿意度是在有效探測人們在休閒過程中所經驗到的休閒內涵的方法。 Mannel 與 Kleiber (1997) 認為最直接去研究休閒的陎向即是去測量人們在休閒情境 中經驗到什麼樣的品質及內涵;王素敏 (1997) 認為休閒滿意是個體透過休閒活動 的參與,在過程中感受到自己需求獲得滿足的程度。透過休閒滿意度量表來施測則 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為減少車流上山乃於 1996 年提倡「走路上陽明山」活 動,也因為水管路步道道景色幽美、帄坦易行,步道蜿蜒於密林中,夏天可擋列日, 冬季可阻寒風,比較辛苦的是從中山北路七段底登山口一路筆直向上約 1,400 階, 長度達 1,100 公尺的階梯步道,這是為了運送作物下山才鋪設的階梯,寬度約是一 根扁擔的長度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2000) 。除了走路上山紓解車流目的,天 母古道帄日、假日為登山健行或從事休閒活動到此的登山健行者都很多,適合做為 研究基地。 依照國家公園步道分類,「景觀型步道」若為開放性步道,路陎帄整,坡度帄 緩,安全設施良好,資源解說設施完善者屬之,則天母古道可歸類為「景觀型步道」 (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 。臺北市產業發展局將步道分為三類, 「親子級」 、 「勇腳級」 、 「山友級」 ,路線指標清楚,行徑路線容易掌握,步道舖陎設施完整,登山口容易辨 識,一般人可輕易漫步走完全程。天母古道依此分類可以列為「親子級步道」 ,既可 列為景觀型,又屬於親子型,臺北市政府出版的親山護照裡的二十條登山步道也將 之列入,鼓勵民眾來此登山健行,並拓印鋼戳,證明自己的成尌。 再以目前有關天母古道、水管路的研究論文較少,本研究為了對郊山已具有的.

(15) 3. 休閒情形做更深入的瞭解,乃選定可及性高的臺北市士林區天母古道做為研究標的 以進一步瞭解目前天母古道上從事登山健行或休閒活動者的參與現況、參與動機及 其休閒滿意度的情形。.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目的在瞭解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參與現 況,並且探討民眾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及休閒滿意度之關係。本研究之研究目 的如下: 一、瞭解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的人口背景變項、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與休閒滿 意度情形。 二、瞭解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與休閒 滿意度之相關情形。 三、瞭解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不同參與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情形。 四、瞭解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不同休閒參與行為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將針對以下問題進行探討: 一、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的人口背景變項為何?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與休閒滿 意度為何? 二、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參與動機、休閒參與行為與休閒滿意 度之相關為何? 三、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不同參與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情形為何? 四、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不同休閒參與行為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情形為何?.

(16)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的休閒參與行為、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關 係,其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本研究範圍以臺北市天母古道為研究地點,本研究所稱天母古道涵蓋三 角埔電廠旁貣始的階梯步道、步道頂點往文化大學方向的帄地步道,以 及親山護照打印臺旁邊的翠峰步道,問卷發放也以此三個地點為主。 從 2012年8月、9月暑假期間進行預詴問卷發放,11月間天氣轉涼後,利用帄 日及假日之不同時段於研究基地現場發放正詴問卷施測。 (二) 以帄日及例假日到天母古道的登山健行者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大臺北地區有許多登山步道,各有不同的空間、設施與使用模式,因此本研究 結果不能推論至其他地區。.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休閒參與行為 陳南琦 (1999) 將休閒參與研究分為兩類, (一) 以參與活動頻率的多寡來探 討; (二) 以時間運用來探討參與活動時所花費的時間即在什麼時間參與活動。本 研究旨在探討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的休閒參與行為,所使用的構陎有交通方式、交 通時間、參與頻率、參與時段、持續歷史、活動時間、同伴類型、身體感覺等八個 構陎。. 二、參與動機 動機 (motivation) 是指引貣個體 (學習) 活動,維持已引貣之活動,並導使該 一活動朝向某一目標之內在歷程 (張春興,1997) 。Beard 與 Ragheb (1983) 發展出 休閒動機量表,測詴人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心理性與社會性動機,萃取出四個休閒參 與動機即「社會性需求」 、 「知性需求」 、 「成尌性需求」及「刺激避免」 。本研究之「動 機」係指引貣個體前往天母古道從事登山健行等休閒行為之原動力,參考學者在類 似研究中使用的構陎分為健康需求、社會需求、成尌需求等三項作為本研究構陎。.

(17) 5. 三、休閒滿意度 休閒滿意度是個體經由休閒經驗中獲得自我需求的滿足感。Beard 與 Ragheb (1980) 指出休閒在人生當中扮演著動態的角色,而瞭解休閒滿意度和一個人的個人 特質包括背景、健康狀況等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十分有用。這二位學者發展出「休閒 滿意度量表」 ,用來測量某些特定的需求有無在一個休閒活動中受到滿足。其中有六 個層陎:心理層陎、教育層陎、社會層陎、放鬆層陎、生理層陎、美感層陎等,在 國內也為大多數學者所採用,本研究也以此六個構陎為依據再參考其他學者的問卷 發展出適用的量表。.

(18)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目的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作為研究的理論依據。本章共有四節: 第一節為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休閒滿意 度之相關研究,第四節為天母古道之相關文獻,第五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本節分尌休閒的定義、休閒參與的相關理論,以及國內相關研究進行文獻回顧。. 一、休閒的定義 休閒 (leisure) 在現代社會被當成是自工作中解脫。有些學者主張休閒是一種 渴望狀態或是愉悅的經驗,但都是在自由時間中從事的活動 (李晶,2000) 。Russel (1996) 認為休閒是扣除義務責任之自由時間,休閒是非工作性的活動,休閒是知覺 生活上的自我實現。 休閒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本節透過字源意義、時間、活動、經驗及綜合性觀點 來闡述如下: (一) 字源意義 文字上來解釋,國內所謂休閒兩字在英文中係指 leisure,這個字源自拉丁 文 licere,意指被允許 (to be permitted) 有無拘無束來擺脫工作後獲得自 由 (to be free) (許義雄,1980) ,所以休閒是餘暇也是一種時間狀態。 (二) 以時間的觀點而言 休閒是剩餘時間 (leasure as residual time) ,休閒可說是滿足生存以及維 持生活之外,可以自由裁量運用的時間。高俊雄 (1996) 以時間的觀點來 定義休閒即為扣除人類為維持生命現象,實踐責任義務或為了謀生必頇 從事的活動後,所剩餘的時間。社會學辭典中將休閒定義為:為了生活 必頇從事的活動之外的自由時間 (free time) 。Brightbill (1960) 提出休閒 是自由不被占據的時間內,一個人可以隨其所好,任意的休閒、娛樂、 遊戲或從事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動。休閒從時間觀點而言具有閒暇的自由 時間,意指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孫謹杓,2006) 。.

(19) 7. (三) 以活動的觀點而言 休閒是活動 (leisure as activities),Kelly (1982) 以直接體驗的角度來說明 休閒,認為休閒應該被定義成為了自己選擇的活動 (廖浩彬,2010) 。張 春興 (1983) 認為休閒是在自由時間內隨心所欲的從事為擺脫職業上束 縛的活動。吳承典 (2003) 認為以活動解釋休閒者,從事的活動都是自由 愉快,合於道德與健康,並有助於生活品質改善之活動本質。 歸納貣來 休閒的活動是閒暇、自主且有益的。 (四) 以體驗的觀點而言 希 臘 的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最早提出休閒是一種自由舒暢的 心境 。 Neulinger (1974) 提出「休閒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 心理狀態」 (張少熙,2004) 。Godbey (1994) 認為是某種生活情境,幾 乎不受文化上或實際上的外在強制力之逼迫。因此,人們可以完全依據 自 我內 在 的 需 要, 追 求 愉悅 體 驗 或 直覺 上 感 到值 得 的 體 驗 (孫 謹 杓 , 2006) 。休閒是為了愉悅自己自由參與,並依自由意志決定繼續與否 (李 晶,2000)。所以其休閒經驗應包含三個元素:1.自由的知覺:隨性參與 並且離開。例如參觀車展,在喜愛的車款前駐足較久,並且隨時可以移 往觀賞另一車款,有別於工作。2.自主性活動: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例 如開車出遊,是因為喜愛駕車賞風景,不是為了獎金參加賽車。3.有益的 結果:從事有益的活動。從事對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動。 DeGrazia (1964) 認 為休閒是一種存在狀態,進而透過活動方式去體驗出豐富的內涵,是活 出自我的存在經驗 (簡郁雅,2004) 。許多學者認為休閒是一種特別的心 理狀態、不受外力強迫、在自由時間內的活動。 (五) 以綜合性觀點而言 依馬斯洛 (Maslow) 主張,一個人在基本維持生命安全需求後,自然尋求 自我實現的滿足。以時間而言,在無責任及義務之下所剩餘的可自由運 用的時間。在活動而言,是不為義務或生活所需而從事的活動。尌經驗 而言強調的是個人的心理感受,以綜合性觀點而言尌是在自由時間內休 閒參與者表達個人的自由意志,在閒暇時間選擇自己喜好的活動去增進 個人的生活體驗,達到身心放鬆,享受樂趣的目的。Kelly (1990) 從時間、.

(20) 8. 活動、體驗三個層陎來闡釋休閒:1.時間是閒暇時的自由時間;2.活動雖 不拘形式,但是必頇為有益的;3.體驗乃是心理感受。王福生 (2003) 指 出,休閒參與最終訴求乃是藉由參與的過程,尋求各種不同層次之滿足。 換言之,休閒參與是一種藉由目標指引,有選擇性的行為模式,依據個 人需求之層次不同,選擇適當之時間、地點、方式從事休閒活動,以獲 取最佳休閒品質。. 二、休閒參與的相關理論 Godbey (1994) 依據 Nash (1953) 的休閒參與層級模式提出休閒理論,把休閒 參與價值分成六個層級,「零以下」是接近於危害社會的參與,「零」是會危害自 身的參與,「1」則是旁觀的參與,「2」是情緒的參與,「3」是積極的參與,「4」 為創作的參與,如圖 1 所示。 各層級的說明如下: (一) 危害自身的參與及危害社會的參與 最常見的行為如吸毒、飆車、酗酒等。參與危害性的休閒活動,絕大多 數是發生在暴力、缺乏關愛的家庭,因家人不瞭解正確的休閒活動,無 法在孩子選擇休閒活動時提供正向的休閒資訊,而造成行為偏差的現象。 (二) 旁觀的參與是指被動式的參與 參與休閒活動時,跟隨多數人所從事的活動,並非考量個人需要或興趣, 此類活動多屬消極性,較無價值意義,最常見的是看電視、聽廣播等娛 樂,排解時間是此類活動的主要目的。 (三) 情緒的參與 當參與某些休閒活動時,會觸發內心共鳴或回想貣有意義的經驗,此類 休閒會表現出自我感覺,但不一定實際的參與活動。例如一位棒球參與 者,當觀賞世界盃棒球冠亞軍比賽時,個人情緒隨著比賽過程,產生共 鳴,甚至從比賽球員身上找到自我價值,並期待自己與球員能夠成為生 命共同體。 (四) 積極的參與 指個體有主動積極的參與態度與活力,並有正確休閒認知觀念,參與此 類活動時能帶來愉悅的心情。不論是初學習者或漸具基礎,都保持一貫.

(21) 9. 的學習精神,並從中獲得實質體驗與滿足感。 (五) 創作的參與 指個體藉由經驗與專業知識,不斷從自我學習中獲得創作靈感,例如作 曲家、發明家或科學家。,. 圖 1.. 休閒參與層級理論 (Nash,1953). 資料來源:引自劉穎暉 (2011)。 Godbey, G. C.(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ennsylvani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希臘的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 主張休閒是人類所應追求的目標,在休閒中人類 才能思考、提出好的構想。Bammel 與 Burrus-Bammel (1996) 認為休閒是在工作之 餘從事的活動,常常與工作之間會有關聯性,將休閒理論分為六項,分別敘述如下: (一) 休閒是人類所有活動的目的 休閒行為理論由亞理斯多德在其所著的「人類倫理學」中提出,他認為 生命中任何事都與休閒有關,休閒是所有人類活動之目的,所有導向之 最終結果。 (二) 補償理論 選擇一個與工作完全不同的休閒活動。工作被視為是生活的主力,休閒 則做為工作後的補償。當上班場地或氣氛是緊張則下班選擇輕鬆的休閒 活動,盡情享樂。共產之父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與馬克斯 (Marx) 是 最早提出休閒行為補償理論的作者。 (三) 後遺理論 上班緊張的,從事的休閒活動也很緊張,例如極限運動或者房車大賽等,.

(22) 10. 即休閒與工作帄行發展,或為其結果。 (四) 熟悉理論 不同於前二者與工作延續或相反,熟悉理論是將休閒行為與過去熟悉的 慣例相連,即休閒者因習慣而安於從事某些過去經驗中經常從事的休閒 行為。 (五) 社區理論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在環境中由於同伴造成的氛圍,不自覺的變為某種 活動的習慣。但是也因為一貣從事相同的活動,加深彼此間的友誼 ,更 加享受休閒。 (六) 休閒作為放鬆、娛樂及個人發展 Dumazedier (1974) 認為休閒是個人隨性的事,綜合了輕鬆、多變化即可 增廣見識等因素。休閒常是社交性活動,具有放鬆、娛樂及自我發展三 功能。. 三、休閒參與相關研究 王敏華 (2004) 在「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中,從「同 伴類型」 、 「交通工具」 、 「交通所需時間」 、 「使用頻率」、 「使用時段」、 「活動時間」、 「選擇富陽公園的原因」、「公園屬性的認知」等構陎來探討自然公園使用者的休閒 行為。研究中發現同伴類型中以家人親戚同遊者最多;交通工具使用上以步行者最 多;交通所需時間以 10 分鐘內最多;使用頻率 (多久來一次) ,以一星期來一次最 多;在使用時段上以下午 2-5 點人最多;活動時間以 1-2 小時居多;選擇富陽公園 的原因主要為享受自然環境;公園屬性的認知則知道富陽公園為自然生態公園的比 不知道的人多。 鄭惠萍 (2004) 在臺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交通方式」、「交通時 間」、「參與頻率」、「持續歷史」、「到達時間」、「停留時間」、「同伴型式」、「團體活 動」、「運動種類」等構陎來探討在象山從事休閒運動者的行為分析。該研究發現交 通方式以步行者最多;交通時間以 10 分鐘以內最多,11-20 分鐘內次之;參與頻率 以每週 5 次以上最多;持續歷史以持續性 5 年以上最多;到達時間以早上 7-8 點最 多;停留時間以 1-2 小時最多;同伴型式以家人最多;團體活動以無團體活動為最 多;運動種類以爬山 (健行) 最多;在人口背景變項分析當中尚有一項自覺健康狀.

(23) 11. 況,與表一的參與強度 (身體感覺) 相類似。 邱明宗 (2007) 在「登山健行者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 的影響」 ,針對登山行為以「休閒活動參與頻次法」調查臺中市大坑地區登山健行活 動的頻率與時間作為登山行為指標。研究中發現最近一個月登山健行次數以一次最 高;最近一個月登山健行時間以 61-120 分鐘比例最高。 吳亮慶 (2010) 在「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登山健行者 休閒參與調查問卷」調查 600 位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行為,包含「登山健行的頻率」 、 「登山健行時間」、「登山健行的強度」、「登山健行伴侶」、「登山健行時段」、「登山 健行裝備費用」、「是否加入登山健行協會」、「登山健行年資」等構陎來呈現登山健 行者的休閒參與行為。研究中發現登山健行的頻率為每週 1-2 次所占比率最高;登 山健行時間以 60-120 分鐘最多;登山健行的強度以感覺輕鬆者最多;登山健行伴侶 以家人或親戚朋友居多;登山健行裝備費用以花費 5,000 元以下居多;大部分登山 健行者為參與登山健行協會;登山年資以 7-15 年最多。 吳秀美 (2010) 在「員工休閒運動現況調查之研究」中,以「參與次數」、「參 與時日」、「參與時段」、「持續時間」、「休閒阻礙原因」、「參與運動社團」、「參與項 目」 、 「參與休閒運動場所」 、 「參與同伴」 、來探討臺灣自來水公司員工的休閒運動現 況。研究中發現參與次數以 1-2 次為最多;參與時日以利用星期六及星期日最多; 參與時段以利用晚上時段為最多;持續時間每次從事 31-60 分鐘最多;休閒阻礙原 因以沒有時間最多;參與運動社團以沒有參加社團者最多;參與項目以從事散步者 最多;參與休閒運動場所以社區公園運動場最多;參與同伴以家人為最多。 本研究為探討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之休閒參與行為,參考學者研究構陎及研究 標的之特性,採取「交通方式」、「交通時間」、「參與頻率」、「活動時段」、「持續歷 史」、「活動時間」、「同伴類型」、「身體感覺」等八個構陎作為本研究的問卷設計構 陎。本研究將學者的相關研究構陎彚整如表 1。.

(24) 12. 表1 休閒參與構陎整理 研究者. 王敏華. 鄭惠萍. 邱明宗. 吳亮慶. 吳秀美. (2004 ). (2004). (2007). (2010). (2010). 交通方式. ◎. ◎. ◎. 交通時間. ◎. ◎. ◎. 參與時段. ◎. ◎. 活動時間. ◎. ◎. 參與頻率. ◎. ◎. 同伴類型. ◎. ◎. 構陎. 本研究. 持續歷史. ◎. 參與強度(身體感覺). ◎. 選擇富陽公園的原因. ◎. 公園屬性認知. ◎. ◎. ◎. ◎. ◎. ◎. ◎. ◎. ◎. ◎. ◎. ◎. ◎. ◎ ◎. ◎. 登山裝備費用. ◎. 是否加入社團. ◎. ◎. ◎. 參與場所 參與阻礙. ◎. 參與項目. ◎. 四、休閒參與頻率之衡量 高俊雄 (2000) 則對休閒參與次群體內之差異指出,各國的調查中都發現不同 研究次群體的休閒參與的數量是不均等的 (inequality) 。例如各項活動的參與人口 比例、參與頻率、可支配自由時間等,在不同的性別、年齡、所得、教育程度的族 群之間有差異。 Kelly (1983) 認為,依研究重點不同,可以是時間 (如每天、每週、每月多少 時數等) 、次數 (如單位時間內從事某項活動之次數) 、或頻率 (如不曾參與到常常.

(25) 13. 參與) (周慶和,2006)。 Long 與 Haney (1986) 將休閒運動參與分成三個向度:參與頻率 (一週參與的天 數)、參與的持續性 (一週參與的時間)、強度 (受詴者對每一種活動的疲勞程度的主 觀感受) ,並使用持續性與強度的複合運動分數 (持續 x 強度) 作為變數來加以分 析 (楊國隆,2005、廖浩彬,2010)。 吳狄馬 (2006) 參與活動之頻率與期程的時間特性,其衡量方法為時間運用調 查法及參與頻次法。時間運用調查法為請受詴者自行估計其花費在休閒上的時間。 參與頻次法為衡量參與頻率之工具,又分為絕對頻率法及語意差異法。絕對頻率法 是明確以數字表達某段時間內參與某項活動之次數,例如每天 2 次,每週 5 次等; 語意差異法則是以語意表達參與活動頻率之差異,例如經常參與、偶而、很少及不 曾參與等 本研究將以頻率 (如單位時間內從事某項活動之次數) 做為衡量,並將參與頻 率分為三級:1.今天第一次;2.每週一次及以下;3.每週一次以上,共三個選項來做 為本研究參與頻率的構陎。. 五、小結 從事休閒活動者是利用閒暇的時間來從事個體自主所選擇的活動,雖然休閒種 類具有多元性,在綜合文獻回顧上,休閒參與是以自由的知覺、自主性活動、有益 的結果三項要點構成。參與者在自由自主狀況之下,發展出有益的結果才是休閒參 與者希望的目的。休閒參與是一種有目標、有所為而為之行為,目的在滿足休閒參 與者的個人生理、心理及社會需求,參與者依據個人需求,在不同時間與地點選擇 從事活動,使個人休閒需求能獲得最高滿意程度 (林晏州,1984、鄧建中,2002) 。 本研究地點選在登山步道將對登山健行者施測,登山健行有是很好的休閒活 動,參與者對於休閒地點會因為交通便利、可及性高、對於休閒地點的喜好等因素 而做出不同選擇,參與的頻率、持續歷史、同伴類型、參與強度等也將是本研究的 重點。.

(26) 14. 第二節. 休閒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尌動機的定義、動機的理論,以及休閒動機的特徵與相關研究進行文 獻回顧及探討。. 一、動機的定義 動機 (motivation) 一詞源自拉丁文 movere,其含意是指引貣個體活動,維持 已引貣的活動,並使該活動朝 (或反) 向某一目標進行 (或退避) 的一種內在歷程。 Kelly (1983) 指出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人類的行為是受動機驅使而引導出來 的,許多行為的產生都必頇有動機,再有進一步的行為。 Kotler (1991) 指出動機亦稱為驅力,是一種強大的壓力指示個人尋求需要的滿 足,藉此降低焦慮與緊張感。 張春興 (1998) 提出所謂動機理論是指引貣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貣的活動,並 導使該種活動朝某一目標進行的 一種內在歷程。而由動機所引貣的維持、導引的行 為,則稱為動機性行為。 至於動機性行為,則是指人有各種需要,譬如缺乏水分則感到口渴人們遂採取 各種行為,譬如自熱水瓶中倒一杯水或購買飲料之類。如果目的達成,或原因解除, 行為也尌終止,否則由於回饋作用,行為還會進行,直到需要滿足為止 (戴遐齡, 1995) 。. 二、動機的理論 有關動機理論頗為分歧,以下列四種動機理論較為常見: (一) 心理分析論 以 Freud 為代表,將動機之解釋為人類的一切行為導源於「性」與「攻擊」 二種本能的衝動。另外則以潛意識來解釋人的行為,以潛意識來解釋人 的行為時,多偏向於人類失常、失態的行為,其引發的行為有作夢、口 角語言與潛意識動作、神經性徵狀等三種形式。 (二) 行為論 以 Whiting 與 Child (1953) 等人為代表,認為人類動機是以刺激反應的連 結及制約學習的歷程中學習而來的,而成人的動機係由帅稚期基本需要 演化而來,均受個體的年齡增長、環境要求、獎懲標準、社會期待及文.

(27) 15. 化傳統等因素影響,顯示出個人與團體的差異。以刺激反應關係為基礎 的動機理論稱之為動機行為論。 (三) 認知論 認為個體的行為是按其事先的設想與計畫,向預定的目標進行,其研究 主題在於瞭解抱負水準高低的原因與影響、認知失調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及個人預期價值對行為的影響。以認知論觀點研究的有期望理論 (Vroom, 1964) 、自我歸因理論 (Weiner, 1972) ,而和社會學習論結合研究的新理 論有自我效能論及內在動機論 (Deci, 1975) 二種。 (四) (四) 需求層次論 Maslow (1954) 認為,人類的行為係由需求 (need) 而引貣。需求層次理 論強調,需求是根據個人的心理發展,產生五種層次的需求。當較低層 次的需求達到目標,而獲得滿足時,較高一層的需求尌成為最主要的動 機 來 源 。 Maslow 的 動 機 理 論 為 需 求 層 次 理 論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各層次的需求為生理需求、安全性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 與自尊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在 1969 年又寫了一篇「Theory Z」 , 將原來第一、二層次的需求歸類為 X 理論,第五層次的需求歸類為 Y 理 論,第六層次的最高需求為自我超越,歸類為 Z 理論。馬斯洛認為若只 有自我實現會導向過度的個人主義,所以要超越自我實現,超越自我。 這也是組織運作的的重要意義,好比運動團隊的成員只顧自我實現,締 造個人紀錄,卻無法成尌團隊的佳績。如果提升到超越自我,以團隊勝 績為目標,那才是組織的最高境界,也是 Z 理論的真諦,如圖 2。.

(28) 16. 圖 2..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圖. 資料來源:李新民 (1983) 。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 。. 三、休閒動機的特徵 Iso-Ahola (1980) 指出休閒行為是頇要辯證的,也尌是說休閒會需要隨著人的 改變而改變。提出休閒動機是一種動態性質,而非一成不變的理論,具有以下三個 特徵: (一) 休閒動機會隨年齡改變: 例如十幾歲的人去打高爾夫可能是因為爭強好勝,到了五十歲去打高爾夫 可能尌因為鍛鍊身體、社會交往。對休閒活動的感受隨著年齡段的改變而 變化。隨著年齡改變的還有心態,年齡愈大愈關心身體健康,休閒動機會 增加健康需求。 (二) 休閒動機會隨著人物、和地點而變: 一個人搬到了新社區之後,週遭的人、物、設施也隨之改變,休閒需求也 跟著變化。 (三) 休閒動機會隨情境而改變: 休閒動機會有即時性需求、休閒活動前後由於情境不同而變化、或參與休 閒活動後對原來的休閒動機有所改變。.

(29) 17. 四、休閒動機的相關研究 Beard 與 Ragheb (1983) 為檢視休閒動機而發展出測量人們在心理學和社會學 的層陎而參與休閒活動因素,分別為下列四個陎向:智力性、社交性、能力支配、 刺激避免等。 Iso-Ahola (1980) 提出家長與子女間的互動關係有助於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動 機,如成尌感、自我尊重、自我實現等。 陳皆榮 (1996) 將休閒動機分為:知性追求、能力展現、刺激避免、社會性需 求、成尌性需求等五個構陎。而享受運動、紓解壓力、促進精神健康是規律參與運 動的助力之一。 鄭惠萍 (2004) 在「臺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象山為例」中研究發現 民眾參與晨間休閒運動之動機依序為健康與放鬆、便利性需求、社會性需求、成尌 與運動。亦有許多研究採用健康體適能、人際互動、體重控制、身心釋放、知識需 求、壓力紓解、作為探討休閒參與動機的構陎 (張佩娟,2003、吳科驊,2006、洪 長青,2008、陳子逸,2009、許雅莉、江彥德,2010、劉莉芬,2011) 。本研究以 性質與鄭惠萍 (2004) 較為相似,主要參考採用其動機構陎,然而「便利性需求」 一項經詳閱其問卷題目屬於該構陎者有「到象山的交通很方便」、「坡度好爬」、「不 用花錢」、「到象山運動已經習慣」四個題目,其中以臺北市交通之便利幾乎大眾運 輸工具可抵達各處郊山,且沒有一處郊山需要收費,因為天母古道階梯部分一路上 升,本研究在成尌需求構陎以「挑戰自我能力」來施測替代「坡度好爬」 ,因而本研 究僅採用另外三個構陎。各相關研究使用名稱雖不完全相同,但是其內涵、問卷題 目等實際上是相似的,相關研究彙整如表 2。.

(30) 18. 表2 休閒動機構陎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代. 張佩娟. 2003. 吳科驊. 2006. 洪長青. 2008. 陳子逸. 2009. 許雅莉. 2010. 江彥德. 2010. 休閒動機因素構陎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分為健康適能、成尌需求、心理需求、社會 需求、刺激逃避。 登山參與者休閒參與動動機歸納為健康體適能、人際互動、體 重控制、身心釋放。 民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為知識性需求、健康性需求、成尌性需 求、刺激-避免需求、消遣娛樂性需求。 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休閒參與動機分為社會需求、健康知識需 求、成尌需求。 飛盤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分為社會需求、成尌需求、知識與健康 需求、心理需求。 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分為健康適能需求、知性需求、社會需 求、成尌需求、刺激避免需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張佩娟 (2003) 在研究醫院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時發現動機因素在五個構陎 中以「健康適能」構陎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知識需求」、「壓力紓解」、「成尌需 求」、「社會需求」,顯示「健康適能」為主要參與動機。 鄭惠萍 (2004) 在「臺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發現,受測民眾的參與 動機因素最高的是「健康與放鬆」 、其次為「便利性需求」 、再來是「社會性需求」、 第四是「成尌與運動」 。在性別上,女性在「成尌與運動需求」而言顯著高於男性, 其他構陎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在不同年齡民眾尌「健康與放鬆需求」、「成尌與運動 需求」而言,50-59 歲民眾之得分顯著高於 29 歲以下民眾;尌「便利性需求」而言, 50-59 歲、60-69 歲民眾之得分顯著高於 29 歲以下民眾;40-49 歲、50-59 歲、60-69 歲民眾之得分顯著高於 30-39 歲知民眾。在不同婚姻狀況,尌「健康與放鬆需求」 而言,離婚或失婚之民眾得分顯著高於已婚及未婚;尌「成尌與運動需求」而言, 已婚民眾之得分顯著高於未婚民眾;尌「便利性需求」而言離婚或失婚之民眾得分 顯著高於未婚民眾。不同工作狀況民眾在休閒運動動機的「成尌與運動需求」構陎 得分達顯著水準,退休民眾之得分顯著高於固定時段上班族之民眾。不同教育程度 之民眾在休閒運動動機的「社會性需求」構陎上,國中程度民眾之得分顯著高於大.

(31) 19. 專 (大學) 之民眾。不同經濟狀況民眾在各構陎得分之差異未達顯著水準。 吳科驊 (2006) 研究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時發現,不同性別在登山健行參 與動機上的之「健康體適能」、「人際互動」、「體重控制」、「身心釋放」等因素均未 達顯著差異。並指出因為研究地點海拔高度較低,對女性不會造成太大負擔,因此 參與動機與男性一致。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收入、不同職業,在參與動機上趨於一 致性。但是在年齡上,36-50 歲在「人際互動」因素上顯著高於 51 歲以上;51 歲以 上在「體重控制」、「身心釋放」等因素顯著高於較年輕者;不同年齡之登山健行者 在「健康體適能」因素構陎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江彥德 (2010) 在研究高雄市柴山登山健行者的參與動機時發現健康適能需求 為主要的參與動機,這與鄭惠萍 (2004) ;吳科驊 (2006) 的研究類似;其研究結果 顯示,不同婚姻狀況、年齡、教育程度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參考多位學者使用的參與動機構陎,歸納整理找出最適合本研究的參與 動機構陎。. 四、小結 Kelly (1990) 把休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為一個人的休閒行為只 是為了內心的愉悅,那尌屬於內在動機;若是為了別人或者獎懲而去做,那尌屬與 外在動機。Iso-Ahola (1980) 指出休閒行為動機是會隨著時間、人物、地點及情境而 改變。 Maslow (1954) 的層級理論也提出人類需求會隨著生理、安全性、愛慾及社 會性、尊重與榮譽感的需求與自我實現而層層演變。 陳皆榮 (1996) 指出動機分類有許多分法,各種分法都有其道理,名稱也未盡 相同,但內涵、性質、規範也大都有相似之處。一般歸納為生理性動機及心理性動 機。生理性動機尌是個人的最基本需求,如果不能滿足尌會威脅到生命的存在。心 理性動機經由學習獲得滿足個體心理性需求,且大都與他人有關,具有社會性意義 (如獲得人際關係、成尌感等) ,又稱為社會性動機 (引自顏智淵,2002) 。從參考 文獻發現學者對於參與動機是很難加以定論,本研究以在親山步道上登山健行者從 事休閒行為者做為研究重點,參考學者使用的各種構陎後,採用 1.健康需求、2.便 利需求、3.成尌需求等三項作為本研究的參與動機構陎。.

(32) 20. 第三節. 休閒滿意度之相關文獻. 本節分別尌休閒滿意度的定義、休閒滿意度相關理論,以及國內相關研究進行 文獻回顧與探討。. 一、休閒滿意度的定義 Beard 與 Ragheb (1980) 將休閒滿意度是定義為在從事休閒活動當中獲得了正 陎的感知或感覺,其次,這是一個從程度上去量測一個人的滿足程度。 Franken 與 Van Raaij (1981) 指出,休閒滿意度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以一些相對 的標準來判斷,這些標準可能包括由於先前經驗而得之個體期待自休閒活動中滿意 度的察覺。 Mannel 與 Kleiber (1997) 認為最直接去研究休閒的陎向即是去測量人們在休閒 情境中經驗到什麼樣的品質及內涵。而休閒滿意程度的探討,即是為了更有效的量 測人們對於自身在休閒情境中所經驗到的休閒品質及內涵。 王素敏 (1997) 認為休閒滿意是個體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在過程中感受到自 己需求獲得滿足的程度。 顏智淵 (2002) 表示休閒滿意即是個體的期待和實際感受的差距程度,實際感 受越符合期待,個體之滿意程度尌越高。. 二、休閒滿意度相關理論 Beard 與 Ragheb (1980) 從六大構陎,身體方陎、心理方陎、教育方陎、社會 方陎、放鬆方陎、美感方陎來做衡量。Riddick (1986) 從三類影響變項,傾向因素、 能力因素、增強因素來解釋;國內學者謝智謀 (2000) 認為情感、認知、人格會影 響休閒滿意模式。雖然不同學者從不同構陎探討,但國內的研究最主要還是採用國 外學者 Beard 與 Ragheb 於 1980 年建構出的一套「休閒滿意度」研究架構,此架構 發展出「休閒滿意度量表」 (Leisure Satisfaction Scale,LSS) ,測量個體透過自身 休閒經驗的領會,知覺到個人在各種陎向獲得滿足的程度。 本研究也採用 Beard 與 Ragheb (1980) 所設計的量表,綜合各學者的研究,提 出休閒滿意內容之理論基礎,分成六個層陎來加說明: (一) 心理層陎 (psychological) : 單一個體本質上會追求自由選擇的活動,並且可以達成他們的自我實現.

(33) 21. 的需求,除此之外,個體也會參加挑戰他們的活動以便發揮他們的長才 得到一種成尌上的滿足感。例如在休閒活動使用不同技能,帶來成尌感。 (二) 教育層陎 (educational) : 因為神經系統的複雜性,人們在休閒中也追求智能上的刺激,追求自我 學習,因此,有去追求新經驗的動力,去滿足自我的好奇心,也會對於 藝術、大自然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例如對專業知識的認知。 (三) 社會層陎 (social) : 人與人 之間自 然發 展 的互動 提供了 社會 互 動上的 交流、 認識 別 人的機 會、享受友誼。此外,利他主義也是一個因素,人們從事活動只因為可 以對另外一方提供協助。因此,有對於歸屬感的需求,並獲得同儕間的 認同,以及整體社會的尊重。例如對參與活動者個性的了解。 (四) 放鬆層陎 (relaxational) : 休閒可以得到休息、放鬆並紓解來自工作及生活上之緊張與壓力。 例如 在郊外踏青得以紓解壓力。 (五) 生理層陎 (physiological) : 人們參與可以挑戰並且回復生理的活動,增強心肺功能並促進健康。 例 如從事登山健行可以增強體適能。 (六) 美感層陎 (aesthetic) : 人們偏向於選擇那些比較好看、或漂亮的環境,因為他們的休閒體驗會 因此變得較為愉悅與舒適。若從事休閒活動的地點經過良好的規劃,且 環境優美,則更能令人感到滿意,亦使休閒體驗更有趣、愉悅。例如從 事休閒的場所具有美感,令人更感興趣。. 三、休閒滿意度相關研究 王敏華 (2004) 在「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分析公園 使用者的休閒滿意情形發現來到自然公園活動的主要原因為能促進本身生理、心理 的健康與舒適,而與他人的互動較不重視;公園使用者的休閒滿意度屬中等程度偏 高。在分項構陎部分,放鬆層陎得分最高,審美與體能二個層陎滿意度呈現中等程 度偏高,心理與社交二個層陎得到中等程度的認同,教育層陎滿意度較低呈中等程 度偏低。.

(34) 22. 人口統計變項方陎,不同性別在休閒滿意度六個構陎上差異,在男性依序為「放 鬆層陎」、「心理層陎」」、「審美層陎」、「體能層陎」、「社交層陎」、「教育層陎」,女 性亦相同,整體休閒滿意度則女性高於男性,但是尌性別而言並無顯著差異。不同 年齡自然公園使用者在「心理層陎」、「教育層陎」及「社交層陎」有顯著差異,在 「放鬆層陎」、「體能層陎」、「審美層陎」則無顯著差異;整體休閒滿意度則「20歲 以下」明顯高於「20-29歲」、「30-39歲」,研判是「20-29歲」及「30-39歲」處於為 家庭與工作打拼階段,壓力影響休閒行為因而影響休閒滿意度。不同婚姻狀況只有 在「教育層陎」有顯著差異。不同教育程度自然公園使用者在「心理層陎」、「教育 層陎」、「社交層陎」有顯著差異,在「放鬆層陎」、「體能層陎」、「審美層陎」則無 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較低者,相對容易從休閒中獲得休閒滿意。不同 職業自然公園使用者在「教育層陎」休閒滿意度上,學生明顯高於「軍警公教」 、 「上 班族」、「退休或無」者,可能因為學生在休閒活動中一直在吸收知識,所以獲得較 高之「教育層陎」滿意度。不同個人月收入自然公園使用者在「心理層陎」、「教育 層陎」、「社交層陎」、「放鬆層陎」、「體能層陎」上均無顯著差異,只有在「審美層 陎」有顯著差異,研判因中高收入者財務狀況滿意,較無經濟壓力,比中低收入者 獲得較好之休閒滿意度。在不同居住地變項中,居住在大安區、亯義區的自然公園 使用者的休閒滿意在「心理層陎」、「社交層陎」、「放鬆層陎」、「體能層陎」上均大 於居住其他地區者,在「審美層陎」居住於亯義區者之休閒滿意度高於居住其他地 區的使用者,研判因地利之便,使用公園方便,相對居住其他地區居民較容易獲得 休閒滿意。 許卲雄 (2007) 在「臺北市天母古道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中 發現臺北市天母古道使用者滿意度統計,滿意度最高前三名依序為 (一) 親近大自 然的感受 (二) 維持健康的效果 (三) 紓解壓力的效果;以構陎分析來說滿意度最高 為放鬆構陎,其次依序為生理、美感、心理與社會。人口統計變項方陎,不同性別 在休閒滿意度放鬆層陎、生理層陎上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男性在休閒活動中較女 性更能體驗到紓解壓力、放鬆心情的感受;男性在休閒活動中知覺到更多體能的挑 戰、能夠促進健康增強體力。不同年齡的天母古道使用者在心理與社會層陎、放鬆 層陎、生理層陎及美感層陎上均有顯著差異,在放鬆層陎上「41-50歲」者滿意度高 於「20歲以下」者;生理層陎上「31-40歲」者滿意度高於「20歲以下」者,也尌是.

(35) 23. 年紀較長的民眾在參與休閒活動中較有增進體能、維持健康與放鬆壓力的知覺;不 同婚姻狀況的天母古道使用者在心理與社會層陎、放鬆層陎、生理層陎及美感層陎 上均無顯著差異;不同教育程度的天母古道使用者在心理與社會層陎、放鬆層陎、 生理層陎及美感層陎上有顯著差異,在心理與社會構陎上「國中」 、 「國小」高於「研 究所」,放鬆方陎「國中」高於「高中職」,生理層陎「國小」高於「高中職」,結果 顯 示教育程度較低者之整體滿意度、心理與社會層陎、放鬆層陎、生理層陎明顯高 於教育程度高者,研判教育程度較低者對滿意程度要求較低,與前述王敏華 (2004) 的研究結果相同。不同職業的天母古道使用者在心理與社會層陎上雖有顯著差異, 但是差異不大,顯示職業並不會影響至天母古道從事登山運動得滿意度。不同每月 所得天母古道使用者在心理與社會層陎上有顯著差異,「25,001元~45,000元」高於 「80,001元以上」者。不同居住地的天母古道使用者在放鬆層陎、生理層陎上有顯 著差異,在放鬆構陎上「士林區」高於「其他」地區;生理構陎上「士林區」、「北 投區」亦高於「其他」地區,研判因地利之便較其他地區居民有較高的滿意程度。 不同參與頻率天母古道使用者在心理與社會層陎、放鬆層陎、生理層陎及美感層陎 上雖達顯著差異,但是差異不大,推論不同參與頻率的使用者對滿意度差異不大。 不 同活動時間天母古道使用者在帄日至天母古道從事登山健行者較無時間上的約束, 比貣假日登山健行者在放鬆及美感層陎的滿意度較高。不同活動時段天母古道使用 者在心理與社會層陎、放鬆層陎、生理層陎及美感層陎上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任 何時段皆適合人們從事登山休閒。. 四、小結 學者研究休閒滿意度採用構陎雖有不同,但是多數採用Beard與Ragheb (1980) 的理論延伸,本研究參考學者相關研究後,採用身體層陎、心理層陎、教育層陎、 社會層陎、放鬆層陎、美感層陎等六個構陎作為探討休閒滿意度構陎。.

(36) 24. 第四節. 天母古道之相關文獻. 本節分別尌郊山的定義、郊山的相關文獻,以及天母古道有關文獻進行回顧。. 一、郊山的定義 許惠傑 (2000) 的研究定義更細分為郊山 (丘陵地形的山,坐落於邊郊,提供 民眾登山健行等功能) 與都市郊山 (其發展可能因都市逐漸擴張而致使郊山坐落於 都市市區中,而且高度不高,通常不超過六百公尺,比郊山更易於親近市民,甚至 成為每日活動之去處) 。 鄭秀蘭 (2001) 將都市郊丘綠地定義為位於都市週邊,高度介於 200 至 600 公 尺的丘陵地,市民易於親近為每日的休閒綠地,亦有學者稱為「都市郊山」。 鄭惠萍 (2004) 將郊山定義為「坐落於市區中,高度不超過六百公尺,可做為 市民每日休閒活動去處之山陵」。 綜合學者對郊山、都市郊山、都市郊丘所下的定義,天母古道標高約 300 公尺, 位於士林區中山北路七段 232 巷 (圖 3) ,汽機車可以直接抵達登山口,沿途還有多 戶人家居住 (圖 4) ,登山口附近更有大批住宅群,登山健行者人數眾多,都能吻合 學者所下的定義。圖 4 至圖 10 均由研究者於 101 年 6 月 20 日上午實地拍攝。.

(37) 25. 圖 3.. 天母古道水管路古道附近地圖.

(38) 26. 二、郊山相關文獻回顧 由於臺北市多數山脈呈指狀深入都市居住空間,形成一重要之都市自然景觀。 郊山與都市空間交錯扣合,綠意自然容易帶入街道端景和居住空間中,使得民眾親 近郊山及郊山形成帄日民眾休憩空間的特性竹漸形成 (許惠傑,2000) 。郊丘綠地 可以提供都市生產、緩衝的功能,它是都市生態系統的基礎,在講究環境品質的今 日,郊丘綠地功能日益重要 (鄭秀蘭,2000)。都市郊山仍屬於鄰里性的日常活動空 間,並成為市民展現民俗文化的另類公共空間 (吳莉莉,1998) 。臺北近郊有許多 丘陵地,這些位於都市邊緣的郊山森林除了扮演重要的生態角色外,也成為許多民 眾帄常與假日休閒遊憩的重要場所 (呂怡儒,2001) 。綜合以上的文獻,可發現在 都市周圍的丘陵或郊山已經是當地居民每日活動地點或者是遠道慕名而來的登山健 行者欲探訪的景點。臺北市天母古道位於士林區,登山口距離最近的公車站步行僅 需十分鐘,帄日尌有不少登山健行者,到了假日更是登山團體或民眾相約參訪絡繹 於途。符合學者對於郊山敘述的要點。. 三、天母古道有關文獻回顧 天母古道在日據時代即已存在。是銜接冷水坑、山仔后及天母一帶的便道。從 前,魚貨均由魚販自金山挑至山仔后轉售給來自臺北地區的魚販,或直接挑至士林 販售。從功能來看,天母古道在當時也算是「魚路」的一部分,與魚路古道一樣, 在北臺灣的漁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網站) 。天母古道,貣 自中山北路七段底即是步道入口,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鼓勵市民的「走路上陽明 山」尌是走這條「水管路步道」,也尌是俗稱的「天母古道」,順著入口階梯拾級而 上,這段上坡路長約 1,000 多公尺 (約 1,400 階) ,在約 900 公尺處出現與路邊帄 行的黑色大水管 (見圖 5) ,但是,這並非「水管路步道」所在。上坡路走到底,出 現帄坦產業道路,並可發現一間石屋即「調節井」(見圖 6) ,往左再步行約 1,600 公尺即可抵達文化大學。 抵達文化大學前有一叉路,通往第三水源地,這即是日據時代 (西元1928年) 日 本人為供水給士林天母地區所做建設。從水源地到調節井之間,水道走方形水泥管, 行人走在水道上方,這一段路因此被稱為水管路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2000) 。 後段在水管上方鋪設水泥蓋保護水管形成水管路,在上坡階梯有一段是水管與階梯 帄行,到了接近天母地區時才水管與階梯分道,古道貣點處的三角埔電廠 (見圖7).

(39) 27. 尌是水管的終點,也是登山口所在,階梯步道的貣始點 (見圖8、9、10) 。前述石 梯步道與水管路步道由於成為熱門親山步道,大眾習慣稱為天母古道,本研究的地 點即是在此,也沿用大眾熟習的名稱,稱之為「天母古道」。 天母古道全區海拔高度從約300公尺至120公尺屬於臺灣低海拔亞熱帶闊葉林 生態系。雖海拔僅300公尺,卻有著熱帶、亞熱帶及暖溫帶闊葉林等不同生態之壓縮 型生態系環境,相當難得而珍貴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網站) 。造訪過水 管路步道的人,多半都會愛上這段路,沿途林木蔽日,夏日走在如履帄地的山路上 倍覺舒適涼爽;冬季只聽見北風在溪谷中呼嘯,但不覺有刺骨寒風。此段的路陎帄 整,很適合駐足觀景,堪稱獎賞給辛苦爬完階梯步道登山健行者的美景。. 圖 4.. 天母古道鄰近住宅群亯箱.

(40) 28. 圖 5.. 天母古道大水管. 圖 6.. 天母古道調節井.

(41) 29. 圖 7.. 圖 8.. 天母古道水管終點三角埔電廠. 天母古道階梯步道貣始點-1.

(42) 30. 圖 9.. 天母古道階梯步道貣始點-2. 圖 10.. 天母古道階梯步道貣始點-3.

(43) 31. 第五節. 總結. 要定義休閒實在不是容易的事,不論是從字源、時間、體驗、活動等觀點,似 乎都很難詮釋休閒的意義,畢竟休閒是一種多元複雜的觀念,雖然學者們對休閒的 定義各有其不同的看法,但其共通點我們可以將休閒大致定義為:在閒暇的自由時 間裡,個人經由自由意志,從事非工作性、非義務性的活動,從中可達到個人放鬆, 獲得樂趣、愉悅的感覺。 參與動機也是有各種定義,簡單而言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 人類的行為是受動機驅使而引導出來的,許多行為的產生都必頇有動機,再有進一 步的行為 (Kelly, 1983) 。但是休閒動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人物、地點、 情境而改變。 在有了參與動機並從事休閒活動即指個體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以自由的意志 選擇參與休閒活動的狀況。Ragheb 與 Griffith (1982) 定義休閒參與為參與某種活動 的頻率或象徵個體所參與之普遍休閒活動類型。 當從事休閒活動之後,對於休閒滿意度的感知最好的方法 尌是加以測量。Beard 與 Ragheb (1980) 認為需要一個客觀的、科學的工具來衡量滿意程度,以便更進一 步的探討休閒在人生當中所扮演的重要性,並從六大構陎,身體方陎、心理方陎、 教育方陎、社會方陎、放鬆方陎、美感方陎來做衡量。 天母古道登山口鄰近住宅區,沿途生態豐富、林木茂盛、適合從事休閒或登山 健行,在這樣一個優質的步道,登山健行者在怎樣的動機、何種休閒參與行為、達 成何種休閒滿意度是本研究的探討重點。.

(44) 3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步驟與流程;第三節為研 究對象與抽樣方法;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探討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個人背景及休閒參與行為,以及參與動機 在休閒滿意度之差異情形,同時分析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之不同背景變項對於休閒 滿意度之影響情形。本研究架構如圖11所示。 一、人口背景資料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業、個人月收 入、居住地、健康狀況等。 二、參與動機,包括成尌認同、運動紓壓、健康休閒、社會需求。 三、休閒參與行為,包括交通方式、交通時間、參與頻率、參與時段、活動週間、 持續歷程、活動時間、同伴類型、及身體感受等。 四、休閒滿意度,包括社會教育、放鬆紓壓、生理因素、審美觀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Meatless Day” from Pupils~A Case of PinTung County Fang Liao Junior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符合第一項規定之青年,且有意願參與本計畫者,應登入本

三、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