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辛亥革命期間中俄關係之研究 (1911~1912)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辛亥革命期間中俄關係之研究 (1911~1912)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永芳 政 治 博士. 大. 立. ‧ 國. 學. 辛亥革命期間中俄關係之研究. ‧. (1911~1912). sit. y. Nat. A Study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during n. al. er. io. the Xin-hai Revolution, 1911~1912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陳奐宇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v.

(2) 致謝辭 能夠完成這本論文,首先當然要感謝我的父母對我的無盡包容與容忍,在我 愛讀不讀、三心二意之時,能夠提醒我對自己學業與人生的責任心。並在我渾渾 噩噩,晨昏顛倒之時,還持續供我吃、供我住,沒將這不肖兒給掃地出門。當然 還要感謝敬愛的外公外婆,以及眾多阿姨叔伯,兄弟姊妹們,不時直接或間接關 心我的課業進度,提醒我必須完成這項任務,給自己也給大家一個交待。 想當初入學時,由於個性散漫,又一邊在校外有全職的工作,對校內的一切 相當疏離,所幸在本所的老師以及同學不棄不離的勉勵敦促之下,最後還是完成. 政 治 大 最後一學期,願意為多年失聯的我,擔任論文指導老師,與老師進行論文題目與 立. 這本論文,總算為自己在俄羅斯研究所的學業畫下了句點。永芳老師在我修業的. ‧ 國. 學. 框架的設定以及撰寫步調的討論,都為我這無頭蒼蠅起了重要的指引與定心作用。 雖然進度老是落後,寫作方法又任性胡來,老師總是耐心地幫我掌握狀況提供建. ‧. 議,並安排口試時間與指點流程,使我最後終能順利達陣。王定士老師、郭武平. sit. y. Nat. 老師與魏百谷老師,雖然我早停止修課數年,當年修課時也只是個輪到報告才會. al. er. io. 出現,平時上課總是打盹的不及格學生,卻總是記得我這隻迷途羔羊,在校園內. v. n. 偶遇時總不忘關心我的學業進度,提供建議與鼓勵,總不讓我忘了自己是個政大. Ch. engchi. i n U. 俄研所的學生。助教鈺茹學姊,總是為了我的各種註冊或修課時的技術問題提供 題醒和協助,讓我能夠一學期一學期的在此苟延殘喘。並在資格考試早已停辦數 年之後,特地為我上簽、找命題及閱卷老師,讓我完成碩士資格考試。除了所上 老師,也要感謝斯語系茅慧青老師的耐心教學與指導,使我能順利取得必須的俄 文學分。此外,還要感謝我的論文口試委員,連弘宜老師與康世昊老師,連老師 除了擔任我的口委之外,我也曾修習老師開設的近代外交史研究課程,建立了論 文寫作的知識基礎;康老師擔任我論文的口試主委,給了許多切實的修改建議, 給了我在口試後還能加寫一段補完的動力。 同時入學的奕超、孟融、子揚、雅韻、嘉瑜、其翰、嘉恩、家賓,雖然我老.

(3) 是翹課,對所上活動也很少參與,你們卻也沒有忘了我,要考試、要交作業時, 以及出遊吃飯時,總是邀請我,讓我了解所上的近況與八卦。其中孟融時常讓我 搭便車往返學校,並借我俄文課本。奕超總是邀我參加同學聚會活動,並在去年 夏天我正在論文地獄時,約了嘉瑜、子揚、其翰同來學校聚餐,為我加油打氣。 人本兄弟會的黃惠華 Vera 學姐,善心提供我論文格式架構的參考意見;以及卓 臺殷學妹,對我進行俄文補救教學,讓我順利取得學分,感謝你們的義氣相挺。 而這篇論文的命題,則要感謝本校歷史系的唐啟華教授。在學前幾年,我其 實一直無法定性碩士論文的方向,無法決定要做國際政治,或是經濟外交等面向。. 政 治 大 的資料來當研究基礎,又覺得不太甘心。直到修了唐老師在歷史系所開的民國外 立 單純對俄羅斯的研究,自己的語文能力是遠遠不足的,但若只是透過中英文翻譯. 交史專題與外交史理論與研究取向專題討論,才總算找到了感興趣的研究方向。. ‧ 國. 學. 對中俄外交史的研究,雖然仍舊無法掌握俄方的原始資料,但至少中方的檔案資. ‧. 料皆能取得原貌或接近原貌的外交史料。即便無法像老師在課堂中所期勉的,直. io. er. 算能夠做出一點點,我喜歡的,不入流的歷史研究。. sit. y. Nat. 接利用各國外交檔案原件,但利用已經整理出版的檔案集和時人的回憶錄等,總. 最後,要感謝我的兩位前任女友,一位是原也就讀政大的謝凱蒂小姐,有她. al. n. v i n 送我的俄國史課本與圖書館的伴讀,我才能順利考取政大俄研所,並擔任我的俄 Ch engchi U 文家教之一。另一位是現也就讀政大的施佩吟小姐,有她的威脅利誘與文書軟體 使用上的技術指導,這本論文才總算能夠在遲到多年之後,在最後的最後關頭, 總算出爐上菜,在此特別感謝這兩位我生命中的好夥伴。 行筆至此,發現我不愧在校七年,要感謝的人與事落落長,寫了一千五百字 還總覺尚有疏漏。一路上提攜鼓勵的師長、家人、同學、友人,不論我有沒有在 這篇有些冗贅的謝辭中直指您的大名,我都將記得這一路走來,除了自己之外, 還有許許多多的大小善緣,守護著我,完成學業,謝謝。 陳奐宇. 於. 台北. 民國 103 年 1 月 18 日.

(4) 摘要 本文旨在透過對外交檔案的整理及文獻之評析,探討 1911 年至 1912 年,以 辛亥革命事件為核心,前後期間的中俄兩國關係。1911 年十月十日在湖北武昌 所爆發的新軍起事,以及其後的一系列局勢變化,最終造成了大清帝國的崩潰, 與中華民國的成立,是二十世紀東亞史上的重要事件。俄羅斯帝國與大清帝國及 其後的中華民國有著綿長的陸緣國界,兩國的政治、經濟、外交、與軍事互動也 對十九世紀中葉後的當代中國有著深遠且持續的影響。研究方式主要利用中國、 俄國兩國當時之外交文獻架構兩國關係之經緯,佐證關係第三國,如日本與英國 之外交文獻以建立較多面向之觀點。 本文將所欲探討之兩國辛亥革命期間關係問題依照其性質分為幾個面向,其 一是依照發生時間、二是依照所涉入之政治實體、最後則是依照兩國利害互動之 場域,以簡單整理討論之體系次序。. 政 治 大 關鍵字:中俄關係、辛亥革命、地緣政治 立. ‧ 國. 學.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sort through government diplomatic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 literatur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Sino-Russo relation centering the Hsin-hai Revolution period, from 1911 to 1912. The reformed army uprise that occurred in Wu-Chang, Hu-Pei on October, 10, 1911 and the following series of event it triggered eventually caused the collapse of the Ching dynas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king it an important event in 20th century East Asia history. Between the Russia Empire and the Ching Empire, along with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re a well extended border on l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lso has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toward the becoming of modern China from the later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forward. The research was mainly done by organizing through diplomatic archives and memoir at the time to outline the framework of the two nations’ relationship, adding in documents from interest related nations such as Japan and the United Kingdoms to construct a more multi dimension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separates the study of Sino-Russo relation events during the Hsin-Hai revolution period into several different dimensions. The first is the time the event takes place, the second is by the political entity involved in the event, and the third is the area of interest or conflict of the indicated event, to make out a basic order of discussion. Keyword: Sino-Russo Relation, Hsin-Hai Revolution, Geopolitics.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9.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10. 第五節. 章節安排與架構 ............................................................................................... 13.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夕之中俄關係 ....................................................................................... 15. 政 治 大. 第一節. 呼倫貝爾邊界之重勘 ....................................................................................... 16. 第二節. 1911 年中俄修約交涉 ...................................................................................... 22. 第三節. 蒙古新政與獨立的醞釀 ................................................................................... 28. 第四節. 日俄協約的訂定 ............................................................................................... 39. 第五節. 四國銀行團借款問題 ....................................................................................... 47. 第六節. 小結 ................................................................................................................... 54.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辛亥革命時之俄中關係........................................................................................ 57. io. 第三章. 立. i n U. v. 第一節. 俄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的關係 ................................................................... 57. 第二節. 對華軍事干涉問題 ........................................................................................... 66. 第三節. 對華財政借款問題 ........................................................................................... 70. 第四節. 第三次日俄密約 ............................................................................................... 73. 第五節. 小結 ................................................................................................................... 79. Ch. engchi. 第四章 辛亥革命時期俄羅斯與中國之邊疆關係 ............................................................... 82 第一節 喀爾喀蒙古獨立事變 ........................................................................................... 82 第二節 俄蒙協約的簽訂 ................................................................................................... 90 第三節 呼倫貝爾獨立與唐努烏梁海的淪喪 ................................................................... 94 第四節 革命時期俄羅斯在新疆與西藏地方之動態 ..................................................... 102 第五節 小結 ..................................................................................................................... 107 i.

(6) 第五章 結論 ......................................................................................................................... 110 參考文獻 ............................................................................................................................... 1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7) 圖目錄 圖一 中俄呼倫貝爾陸路堪界指界草圖.................................................................. 21 圖二 外蒙古地區形勢圖.......................................................................................... 30 圖三 日俄協約劃定之滿洲與內蒙分界圖.............................................................. 46 圖四 俄國遠東地區、滿洲、與朝鮮、日本形勢圖............................................ 11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近世中國之對外關係,俄羅斯之地位及影響,實與其他各國有所不同。身為 國際列強中唯一本土與中國有所接鄰之國家,俄羅斯帝國對中國的交往目的及核 心利益,也與主求商業利益之歐美列強有所不同。早在 1617 年,即有俄國商隊 至中國之記載,兩國於邊疆之交鋒,更在順治康熙年間即已發生,遠早於 1840 年方以兵艦叩關之大不列巔聯合王國 。俄人在大清帝國治下之地位,為理藩院 所管理,並准其商隊與邊疆與進京「互市貿易」,並長期設立傳教機構,在北京. 政 治 大. 的「羅剎廟」,在中俄早期的交往中也有著外交功能的性質,在中國的行動自由. 立. 遠高於被限制於廣州一隅的英法等國。. ‧ 國. 學. 至於鴉片戰爭打開中國門戶之後,俄國因其與我國北疆長數千里之接壤,使 其對我國之圖謀與所得,更遠大於其他列強。清末民初以來,俄羅斯自中國所獲. ‧. 取之領土利益,與對我國地方政權之介入皆有其特殊地位與影響。辛亥革命,是. y. Nat. sit. 中國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除了政體的變革與政權的興替之外,這也是在. n. al. er. io. 中國史上第一次,在改朝換代之時有這麼多、這麼強的「外來因素」。而其中,. i n U. v. 俄國由於與中國同為陸權國家,並有著綿長的國界,期間兩國的互動與關係的變. Ch. engchi. 動,有著其他在華強權所沒有的可能性和地緣考量。.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國與俄國的特出之處,在於其雖然分別身處東亞和歐洲各自的地緣格局和 國際秩序之中,但又分別在其所處的國家社群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和性質。俄國雖 然身為歐洲社會一員,也被目為一傳統強國,但其國家之興起和發展態樣與中歐 以西的國家又大大不同。俄羅斯民族在擺脫韃靼政權的宗主關係,進而吞併其土 地人民之後,也與西歐南歐國家類似,進入了「地理大發現」的對外殖民擴張時 期。但俄國的特出點是在她的擴張是東向的、陸權的擴張。而探索到的土地基本 1.

(9) 上是貧脊苦寒的,生產條件還比不上原先歐俄地區,不若英法西葡等國家,可透 過殖民地取得有經濟價值的農產礦產,以及人口市場等發展國家經濟的資源。俄 羅斯的東向擴張,在國家經濟發展上可想見是應不划算生意。但俄羅斯的擴張, 有一定程度上的因素並非出於經濟,而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或是說,對東方 游牧民族的過往壓迫的恐懼,使其有充份動力必需設法排除威脅。西歐國家對外 殖民時基本上無需考慮本國的安全,因為他們在其他大洲遭遇到的住民其實都沒 有遠航的能力,不可能侵害到歐洲本土。但俄羅斯所面臨的游牧民族,是確實有 能反過來威脅其生存的,而且這個威脅也在十二世紀蒙古西征時,確確實實的發. 政 治 大 力未經開發,可能成為世界上一經濟強權。但俄羅斯國家面對中華政權時,則要 立. 生了。是以當歐洲國家認為中國是「睡獅」時,其實只是認為其有深厚的國家潛. 考慮其邊疆地帶有確實被威脅侵佔的可能性。在其國家於十八十九世紀逐漸成長. ‧ 國. 學. 為一巨大的陸權國家之時,這種隱然的不安全感,仍然影響著其在亞洲的外交決. ‧. 策。. y. Nat. 十七世紀中葉後,統治中國地區的是由滿洲人主導的清帝國政權。中華政權. er. io. sit. 在東亞地區的特色是,他其實長期處於地區獨強的狀態,無論是土地、人口、軍 事、或是經濟實力上都是東亞地區極不平衡的強大勢力。而在清帝國入關後的一. al. n. v i n 個世紀內,這個趨勢到達了極大化。清帝國雖然並非傳統上由漢人組成的政權, Ch engchi U 但其實她的皇室家族除了族群認同上有異,在政治結構和決策邏輯上,其實與過. 去漢人組成的明帝國政權並沒太大不同。清帝國一方面引進漢族王朝的統治精英 和管理制度,以有效管理長城以內的漢民族傳統優勢區域,她對於長城以外的滿、 蒙、回、藏區域,這些傳統上對關內經濟造成威脅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地帶,也 利用了其身為非漢族的特色,以及無比的政治手腕,將這些在中華政權歷史中, 基本上無法統治的區域,都以不同的方式納入了清政權的治理或強力影響範圍下。 而在鴉片戰爭失敗前,清政府的對外關係,包含與新進遠東的俄羅斯在內,都是 處於絕對強勢,自信滿滿的狀態。雖然在邊陲地帶有大小敵人,但基本上無一能 夠對政權的統治核心造成真正威脅,或在軍事衝突中使帝國束手無策。 2.

(10) 早期的中俄外交,雖因兩國在遠東的軍事衝突而起,但在戰前和戰後的和平 時期,中俄兩國的關係毋寧是相對良好,或至少是平等的。清政府允許俄羅斯在 北京建立除了傳教之外,並附有情報和外交性質的東正教傳教團和教堂基地。也 同意俄國商團定期來北京,與在恰克圖進行貿易。清政府並在雍正年間,兩度遣 使赴俄,主動的企圖加強雙方的關係。 而在十九世紀後半,這一切都變了調。俄國借英法聯軍侵華,威迫黑龍江將 軍奕山簽署璦琿條約,並透過北京條約使中方承認之,未發兵卒而取得巨大的外 交利益。自此中俄兩國的外交就變了樣,俄國透過威脅利誘,軟硬兼施,中央和. 政 治 大 等利權,大大的提升了俄羅斯在遠東和中亞邊疆的戰略和經濟價值。 立. 邊疆談判兩面交叉進行的手法,使清政府讓予各包含領土、軍事、商貿、交通等. 然而,除了八國聯軍之役外,其實中俄從未真正進入戰爭狀態,且八國聯軍. ‧ 國. 學. 聯軍之役其實是中方宣戰,聯軍共同出兵,亦非俄方主動宣戰。但俄國派遣武裝. ‧. 人員進入中俄邊境「有中國軍民活動之地區」,主張該地應為俄國所管,應將違. y. Nat. 法進入之中國軍民驅逐之行為,在邊境檔案中履見不鮮。而以「保護俄國在華利. er. io. sit. 益或使館」之名而公然進駐之「使館衛隊」或「護路軍」之規模,更是任何侵華 列強所不能比。以「租界」為名而在各都市建立的外人居住區,俄國只有天津和. n. al. Ch. i n U. v. 漢口兩個,並不多於英法日美德等國1,但卻以「貿易圈」的名義,在蒙古新疆. engchi. 各處圈佔意義相同的俄人特有居住區。更不要說是依照東清鐵路條例,在鐵路沿 線所「建設管理」的各滿洲新興城鎮了。 英國需靠 1840 年之鴉片戰爭戰勝,方能打開中國之門戶。再經由兩次英法 聯軍,英法兩國方取得對中國相對之優越地位與利權。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亦須 待甲午戰爭勝利,才從中國手中取得朝鮮和台灣。美國未經戰爭,在清末中國之 列強之中,所得便較為有限。而俄國除與列強共同參與八國聯軍之役外,並未嘗 與中國宣告戰爭。但經由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中俄通商章 程等等,從中國手中所獲得的土地,遠非他國所能相比。而其他列強在中國所享 1. 陳三井,〈租界與中國革命〉 ,《近代外交史論集》 ,(台北:學海,1977),頁 79。 3.

(11) 有之經濟和外交不平等利權,也一項不少,其對華外交所獲致之成功,不可謂不 巨大。而俄國在當時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秩序中,又並未有外交官能力特出,勝 於其他國家的評價。是否因俄國與中國之特殊地緣關係,或是俄國外交官之外交 手腕在與中國交涉時特別奏效,或有值得探討之處。 國與國之間的國家外交與地緣政治,在兩國的政權都穩定的時候,通常是進 展較為緩慢的。但當一方的政權由於內部或外力而不穩或變動時,原先潛伏於抬 面下的「影響」或「企圖」,就會得到兌現的機會,造成兩國利害關係極大的變 動。近代對中俄關係變動有極大關係的事件,一是 1858 年,由英法聯軍所引發. 政 治 大 八國聯軍之役,俄軍出兵佔領滿洲,誘發後續中俄盟約、東清鐵路建設,以至於 立. 的璦琿等系列條約,以及由於西北回變影響而「重新勘定」的西北疆界。二是由. 日俄戰爭等影響外國勢力進入滿洲之事件。三是於辛亥革命時期,由於中華政權. ‧ 國. 學. 變動,國家政府無力而衍生出的,以蒙古獨立為最顯注。最後則是在 1918 年俄. ‧. 國革命,中國試圖收回蒙古主權和滿洲鐵路利權等的努力。本研究擬專注於辛亥. y. Nat. 革命時期,試圖了解此一時期中俄外交關係之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和辛亥革命造. er. io. sit. 成之中華政權變動之關係。. 過往近代中國史料與著述,一貫將俄國對中國之外交往來視為最兇狠的侵華. al. n. v i n 史。過去在學校教育中學習,雖然理解其確實於清末取得廣大原屬盛清中國之領 Ch engchi U 土,但教材中之主要焦點總在清政府之顢頇腐敗,對列強間之對華外交態度與手. 法較未著墨。或是只從中俄兩國的雙邊互動來進行探討,引用中俄雙方之史料做 對比。但國家的外交決策與行為往往不是單純出於自身之主觀動機,尤其在二十 世紀初,列強將中國視為半殖民地,爭相朋分之際,任何國家從中國手上取得之 利益,往往也是另一國家早已唾涎的。即便中國政府對此類外交勒索束手無策, 卻往往引發另一外國抗議干涉,影響其最終結果。所以,研究近代,尤其是清末 民初的中俄關係,實在必須要廣納其他外國之資料文獻,相互參照,方能一窺全 貌。 其後為課程需要與自我興趣而尋找坊間出版品,對中俄關係之解讀更加強烈, 4.

(12) 每每在字裡行間可感受到作者咬牙切齒之感。但從充盈著民族情感的文字中,雖 可看出俄人從中國所得甚多,但由此似乎無法看出其外交態度手法。只能認為或 許俄國之外交官特別優秀,能夠在兵不血刃之下為國家獲取最大利益。雖然從中 國之角度看是損失慘重,但從國際外交與國家利益論,向鄰近國家謀取土地與經 濟利益,若合乎國際法理,客觀視之似乎也難以非議。而其外交官之談判手法與 方針步調,能以此獲取巨大成果,也未始沒有可觀之處。 是以本研究希望透過較多不同角度的資料判讀,將俄羅斯政府於辛亥革命時 期之外交作為統整,除了客觀史實之釐清外,亦將從俄方與其友邦日本與英國之. 政 治 大 交企圖、行動和客觀達成之戰略成果,從國際地緣政治的觀點,來分析俄國與此 立 相關外交檔案中,試圖描繪出俄國政府主觀之企圖與目的。最後綜合其主觀之外. 研究時期的對中外交,究竟係為俄國所獨有之「積極性」所致,抑或只是在兩國. ‧ 國. 學. 地緣戰略考量下,為謀求國家利益而進行的合理國家政策行為。. ‧ y. Nat. 第二節 研究背景. er. io. sit. 十三世紀初,蒙古西征,進入俄羅斯,建立欽察汗國,至十四世紀下葉逐漸 衰敗,俄羅斯貴族重拾自主權。伊凡三世(Ivan III)於 1480 年在烏格拉河畔擊退金. al. n. v i n 帳汗國的阿克馬特汗(Akhmat C Khan)後,正式擺脫韃靼人的統治權與宗主權。其後 hengchi U. 自十六世紀中期,開始積極向東方開拓,進入西伯利亞地區。1567 年,哥薩克. 人彼得羅夫(Petroff)與雅里西夫(Yallysheff)到北京,適逢明穆宗隆慶帝即位,是中 外記載最早的俄人來華記錄2。1617 年起有俄國商隊出現於北京,1618 年來華之 裴德林(Ivan Petlin)與蒙多夫(Ondrushka Mandoff)二人明神宗萬歷皇帝之國書。兩 國雖略知對方之存在,但並未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在清順治與康熙初年,俄國之拓邊先遣軍民與清政府東北方之邊防人員多次 衝突,終於在 1683 年引來中央派遣之軍隊大舉圍剿驅離。然而東北邊地畢竟地 廣人稀,且中國政府無意引人屯墾,只望維持邊地現況,保存當地現住民之漁獵 2. 明驥, 《中俄關係史(上)》 ,(台北:三民書局,2006),頁 59-60。 5.

(13) 生活場域,俄人則在莫斯科政府的官方指導下,有意識的進入此地,以圖占領, 驅之不去。在 1689 年,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畫定雙方邊界,開放貿易互市, 東北之紛爭暫止。喀爾喀蒙古地區之邊界,亦於 1727 年,簽署布連斯奇界約、 阿巴哈依圖界約、色愣格界約等三個界約劃定,並於 1728 年簽署總括以上三約, 並規定俄人在華通商、傳教和外交辦法等條的恰克圖條約。兩國之邊界,由東至 西為以外興安嶺至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上游沿山河設立鄂博,大至直接向西 至恰克圖、再由恰克圖往西,沿西北西方向各山嶺,至沙畢達巴哈山(薩彥嶺)而 止。外興安嶺以東至鄂霍次克海間的烏地河地區,兩國同意日後再議。沙畢達巴. 政 治 大 尼布楚條約簽署後,該年 11 月,俄國政府即發給商人來華貿易證書,從尼 立. 哈以西,當時為準噶爾的控制範圍,故不在兩國的劃界範圍之內。. 布楚出發,經額爾古納堡至嫩江進行貿易3。1693 年,獲准以朝貢使團的形式,. ‧ 國. 學. 每三年派 200 人「使團」至北京,並可「順便」進行貿易,並予免稅待遇。進京. ‧. 貿易路線尼布楚出發,在額爾古納堡進入中國,途經嫩江,由喜峰口入關,經通. y. Nat. 州而進入北京。兩國的貿易在之後隨邊境關係緊弛而時停時行,大致上分成北京. er. io. sit. 的定期商隊和恰克圖的邊境貿易。恰克圖城因地處俄國之色愣格城至蒙古之庫倫 道路上之兩國邊境,於 1728 恰克圖條約簽訂當年即由俄方立約使節薩瓦(Sava. al. n. v i n Vladislavich)於當地安排新築一寨堡,中方境內則由華商自立市集為「買賣城」 , Ch engchi U 由理藩院派遣監視司官一人,於當地駐紮,後再改由庫倫大臣直接管理4。. 北京的商隊貿易由於中方限制,難與由恰克圖邊境市場競爭,逐漸衰落,至 1762 年後完全中止,兩國之商務遂集於恰克圖一城5。另按恰克圖條約,亦於尼 布楚附近的祖魯海圖闢有市場,但由於交通位址不若恰克圖,始終未能發展起來 6。俄方在派遣來華的使團國書中,也邀請中國派遣商隊與使團至莫斯科進行貿. 3 4 5 6. 米鎮波,《清代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頁 11。 明驥, 《中俄關係史(上)》 ,頁 279-283。 李齊芳,《中俄關係史》 ,(台北:聯經,2000 年),頁 105。 明驥, 《中俄關係史(上)》 ,頁 283。 6.

(14) 易,但中方以向無對國遣使貿易之例拒絕7。 俄方對中方,自 1656 年起,即為各種事務派遣多次兼具外交性質的使團, 而中方向俄國派遣之使節團,有記錄者僅有三次。第一次為 1712 年(康熙五十一 年),派遣圖理琛出使自十七世紀即由塔爾巴哈台地區移牧裏海北岸、伏爾加河 下遊的蒙古土爾扈特部,此次出使為報聘行性質,主要任務為要求過境俄羅斯管 理下的貝加爾湖與西西伯利亞地區以前往土爾扈特部,與可能為對抗準噶爾之潛 在盟友阿玉奇汗交通。雖然原亦有計劃前往面見俄國沙皇,但因未攜國書,斯時 彼得一世(Peter I)亦正進行大北方戰爭,故終未前往。圖理琛使團於 1715 年返國,. 政 治 大. 撰有《異域錄》一書,並繪有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圖8,為中國早年對俄外交的重 要史料。. 立. 雍正年間,以報賀俄羅斯新沙皇彼得二世(Peter II)與安妮(Annan Ivanovna)即. ‧ 國. 學. 位為名,分別於 1729 年遣托時、1731 遣德新至莫斯科報聘,兩使節團均獲女皇. ‧. 接見(托時使團抵俄時,彼得二世已逝世),致送禮物。兩使團並針對準噶爾問題. y. Nat. 與俄國參政院進行溝通與意見交換。托時使團並在俄國同意下,分遣一團至土爾. er. io. sit. 扈特汗國。但兩使節團赴俄的記錄,在乾隆朝平定準噶爾後,遭到銷毀隱晦,現 主要只存於俄方的記錄上9。. al. n. v i n 1715 年起在中國政府同意與協助下,在北京建立永久性質之「俄羅斯東正 Ch engchi U. 教駐北京傳道團」。此傳道團與當時中國境內其他傳教組織之差異在於其成員純 為俄國官方所派出,故而兼負有情報與外交性質,雖然日後雍正乾隆期陸續將各 派傳教士驅逐,但北京城內的「羅煞廟」傳教團卻保留了下來。傳教團之官方性 質與使命在 1861 年俄羅斯正式派遣駐華使節後告終而回歸單純宗教性質,教團 本身於清末民初時經歷興衰,於 1956 年方由莫斯科教廷命令召回全部在華俄籍 神職人員而完全告終。 1856 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俄羅斯南向之擴張受到援助土耳其之英法聯 7 8 9. 同上,頁 174。 同上,頁 220。 李齊芳,中俄關係史,頁 111-139。 7.

(15) 軍阻止而止於黑海北濱。西方之擴張亦於早年大北方戰爭取得波羅的海沿岸土地, 拿破崙戰爭後與普奧兩國議定瓜分波蘭而得到滿足,東方之擴張行動再度受到重 視。1847 年被任命為東西伯利亞總督的穆拉維約夫(Nicholas Muraviev)積極拓邊, 透過軍事移民與砲艦政策大舉進入黑龍江北地區與烏蘇里江地區。其間並藉由中 國遭英法聯軍之役與太平天國之亂內外交迫之實,軟硬兼施與中國簽訂璦琿條約 與中俄北京條約,取得黑龍江以北與烏蘇里江以東濱海之地。西北地區則在 1758 年準噶爾汗國滅亡之後,派遣軍役人員或武裝探勘隊滲入中亞地區,侵吞兩國之 間原為中國外藩之哈薩克、浩罕等兩國之間緩衝國至科布多、塔爾巴哈台、伊犁. 政 治 大 與「勘定邊界」等等手段,與中國簽訂數個界約而逐次進占西北地區。 立. 等中國控制區域。後再於同前中俄北京條約與中國西北回變之際,透過實力進占. 1895 年中國對日本戰敗簽訂馬關條約,約中割讓台灣與遼東半島,後者之. ‧ 國. 學. 割讓影響俄國在滿洲之利益,故其與德法共同出面干涉,最後使清政府得以增加. ‧. 賠款的方式是贖回遼東。趁此兩國戰時交好之時期,於 1896 年,兩國簽訂「禦. y. Nat. 敵互相援助條約」(中俄密約),兩國針對東亞新強日本對中俄兩國可能之侵占建. er. io. sit. 立軍事互助同盟。此一條約雖名為中俄兩國共同防禦協定,然而於開戰時雙方除 應出動軍隊、接應糧草之外,中國尚須對俄國開放境內海港與鐵路等交通線,甚. al. n. v i n 至於平時亦允許俄國通過滿州地區之鐵路運兵,而俄國境內之各地卻無任何對中 Ch engchi U 國開放之條文。此約簽訂之後,陸續簽訂此時尚未築成之鐵路線(中東鐵路)與附. 屬支線之建造與區域開發合同以及旅順大連軍港之租借等約,俄國取得滿州境內 鐵路線之獨占修築權、管理主導權、沿線土地開發與礦產開採權、沿線「護路軍」 以旅大要塞之海陸軍駐守,不論軍事或工商勢力皆深入滿州地區,幾成國中之 國。 1900 年庚子拳亂,俄國除以保護京津使館區租借地等而與列強共同出兵之 外,並派兵進占滿州全境。1901 年辛丑和約簽署後,列強軍隊除保留使館區駐 軍外,陸續退出中國,俄國卻仍以滿州地區仍不平靜為由,據而不退,並提出多 方要求。其後於 1902 簽訂「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 ,預定分三階段逐步退出遼河 8.

(16) 至山海關、奉天與吉林、以至黑龍江省。然而俄軍在 1903 年又再度借故停止撤 軍,並重新進佔奉天各地,終於於 1904 年與日本於滿州與黃海地區爆發戰爭。 俄軍戰敗後將南滿之各項權益,包含鐵路、旅大租借地等讓與日本,但仍維持北 滿之權益。 日俄戰爭失敗後,俄國對中國之侵入稍微收斂,不再謀求獨占,改與日本協 商瓜分滿蒙地區以及長城以北之權益,但對於滿洲、蒙古、與新疆之影響投入, 仍以鴨子划水之步調前進。1911 年十月,俄國駐北京之公使為廓索維慈 (Korostovetz, Ivan J.),中國駐聖彼得堡之公使為陸徵祥。. 立. 一、文獻回顧法. 政 治 大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國. 學. 有關中俄兩國之關係,早非新穎或鮮於人知之課題,於當年以至近年皆多有. ‧. 專文專著。唯各種著述不免因其所處之時間與空間背景而對各事件之瞭解與解讀. io. er. 綜合之研讀,以求能得到更為立體而多元之理解。. sit. y. Nat. 各有不同深度與觀點,本研究希望能夠對各時間遠近與立場各異之已存敘述,作. 文獻之選用方向擬由中俄或中國、俄國史研究書籍專文中揀選辛亥革命時期. al. n. v i n 之記敘,以及中國的満洲、蒙古、新疆、西藏之近代邊疆史中選讀,將內外部之 Ch engchi U 情勢合看,以爬梳出辛亥革命時期的中俄外交實況。. 二、檔案分析法 早年之中俄關係著述,其資料來源繁瑣,專注之時間範圍也各有不同。本研 究在綜合其個別敘述範圍之內容外,期間若有斷層之時間,或文本敘述過於簡要, 甚至是不同文本間有所出入,則擬尋覓現已公開出版之各政府外交檔案紀錄,以 為補充。 並透過檔案內容之回顧,對各著述之觀點有因早年資訊不足而造成偏 漏之部分為所增補。 本研究擬利用之中方檔案,為業經整理出版之清政府外務部檔案和北洋政府 9.

(17) 外交部檔案。外交檔案部份譯本,則有大陸地區出版的,俄國外交文書選譯,關 於蒙古問題和辛亥革命時期兩冊。此外,另有經翻譯出版的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 革命資料選譯,上下兩冊,和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於辛亥革命等,由於其中亦 有許多兩國對中國政策上,與俄國政府之互動記錄,從中對照出中俄關係中,第 三國的外交觀察與影響。. 第四節 文獻回顧 專載有關清末民初中俄關係的著作並不多,但由於俄國與中國的關係非常重. 政 治 大 著作也不可能不討論辛亥革命時期兩國關係的互動影響。所以,可以從一般中國 立 要,不論任何關於此時中國外交史的著作都不可能不談中俄關係,談中俄關係的. 外交史和中俄外交史的不同著述中,依其注重不同而提出經緯對照,重建歷史事. ‧ 國. 學. 實。近年大陸地區對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有專門的注重,各種不同主題和關切. ‧. 的專文不少,亦頗有值得引徵之處。. y. Nat. 除了不同主題類別外,由於本研究所關注的時間範圍在一百年前,而中俄兩. er. io. sit. 國之關係即在當時便是熱門的「政治議題」,有不少時人的著作或回憶錄出版並 留存至今,可以從中得知當代現場的看法與見解。而近年雖然在台灣的中俄關係. al. n. v i n 研究不盛,但由於大陸地區仍有許多研究,且當年的各國外交函件,逐步解密、 Ch engchi U 出版,又可以中得知外交決策的真意和背後之考量因素,不再只是主觀的揣測而 已。此外,辛亥革命期間,中俄地緣政治上的重要事件,外蒙古獨立,也有不少 時人的專著與近年的研究。 國人所著,有關中俄關係或是中俄蒙近代關係的文字,有民國初年對於清末 和北洋政府外交方面的《中國近時外交史》 、 《最近十年之中俄交涉》 、 《外蒙交涉 始末記》等等。其中《外蒙交涉始末記》 ,為清末民初為中國駐海蔘崴交涉專員、 阿爾泰辦事大臣、查辦庫倫事件大臣,後又為中俄蒙三方會議全權專使的畢桂芳 所著。畢氏的一生政治事業,幾全在滿洲和蒙古之間,對於清末民初的外蒙事變, 又參與多輪的談判,其所著對於此時期三方外交的第一手記載,對於難見於官方 10.

(18) 文件的談判細節和核心關注部份,特別有參考價值。 早年關於中俄關係的著作,以至於到最近二十年前大陸的研究,多半有著深 刻的民族主義情感夾參其間。這雖然可以作為支持學者從事此一主題研究的動力 所在,但對於中俄關係,一概以俄國的狼子野心,帝國主義亡華之圖謀等等做一 切行動的解讀,則稍嫌過盛。對於民初中俄蒙關係,以一貫以蒙人甘為魁儡,出 賣中華國權土地云云作解。俄人在中蒙之間的態度,也都認為是一慣迫我袒蒙, 從中兩邊取利,以圖我滿蒙等等。大陸在 1949 年之後的研究,更加入對於帝國 主義和中俄蒙三方政府的封建色彩批判。如《沙俄侵華史》 、 《蠶食與鯨吞,俄羅. 政 治 大 近年關於中俄關係的專書著作,最重要的有李齊芳教授和明驥教授所著的 立. 斯侵華史話》、《沙俄在東北》等書,從標題便可見其反俄情緒之旺盛。. 《中俄關係史》 。其中李著成書較早,並於第一章專論中俄關係研究之史料問題,. ‧ 國. 學. 提出一些中外資料的查找方向。書中各章節以不同獨立主題,依次從十六世紀下. ‧. 葉探討至 1917 年止,但主要的章節和所記的事件均在 1911 年以前,民國成立之. io. er. 論蘇聯成立後之中俄關係,惜未見成書。. sit. y. Nat. 後的部份較少。李教授在自序中提及該中俄關係史僅係上卷,表示將另有下卷討. 明驥教授所著兩冊《中俄關係史》,成書較晚,章節順序大致類於李書,中. al. n. v i n 有部份段落大量參考。但本書較有整體性,每一章節的時序和主體大致連續,並 Ch engchi U 大量引述外交文件全文和談話記錄等,頗有參考價值。明著的探討時間範圍大致. 與李著相同,但有專篇講述清朝以前之中俄關係,與中華政權早期對西北的經營, 以營造清末俄國「圖我河山」之主權基礎。明驥教授並著有《蘇聯外交史》一冊, 討論從列寧至戈巴契夫時期的蘇俄外交,唯本書對於中俄外交部份著墨較少。 清末民初之蒙古地區研究,首以李毓澍教授、札奇斯欽教授和樊明方教授所 著。李毓澍的《外蒙政教制度考》 、 《外蒙撤治始末》 、 《蒙事論叢》等書,均博引 中方檔案史料,細細考究從清帝國初年,帝國勢力進入外蒙,到清末蒙古獨立, 又在俄國革命時撤治、再獨立,以至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過程。其中《外蒙政 教制度考》對於清政府在外蒙地區的各種官員建制與其權限變更,有詳盡的考證。 11.

(19) 札奇斯欽教授為內蒙古人,在《外蒙古的「獨立」、「自治」和「撤治」》中,除 了有從蒙古觀點的解讀外,並有著許多其從當時蒙人口中所知的第一手記錄,能 讓我們得到中俄之外的第三方觀點。近年,張啟雄教授所著之《外蒙主權歸屬交 涉》,對於 1911~1916 的中俄蒙三方多回合談判,有深入之研究,其中以國際關 係理論、蒙古獨立理論,以及中華帝國秩序理論去分析中俄蒙三方在談判中之核 心關懷與之形成之決策、衝突、妥協,是跳出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衝突的觀點。 至於本研究中有關清末呼倫貝爾勘界,以及中俄商約修訂等節,則分別有趙 中孚教授所著《清季中俄東三省界務交涉》,和唐啟華教授所著《被〝廢除不平. 政 治 大 外文資料方面,由於筆者的俄文能力不足,無法查找閱覽俄文著作,故多為 立. 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均有專門章節詳盡討論此事。. 轉引中英文著作中有關記載,其中有關俄方史觀最完整有價值的是王光祈所翻譯. ‧ 國. 學. 的《庫倫條約之始末》。此書其實並非完譯,而係從廓索維慈所著之《從成吉斯. ‧. 汗到蘇維埃共和》一書中的第十二至十六,及第十八篇中節譯而成。廓氏駐華多. y. Nat. 年為清末最後一任駐北京公使,並為 1912 年俄蒙協約之俄方全權談判代表,其. er. io. sit. 對於此時期的中俄蒙關係記錄,當然有其第一手的史料價值。本書原著是在 1926 年於柏林以德文寫成,作者當可免於蘇聯史觀而充份陳述其帝國外交官之觀點。. al. n. v i n 本書書名之「庫倫條約」,即為 年十一月俄蒙雙方簽訂之「俄蒙協約」。 C 1912 hen gchi U. 其他值得參考引徵的尚有,Russian and Soviet Policy in Manchuria and Outer. Mongolia, The Rise of Russia in Asia, The Russian Far East: The Last Frontier?, China and Inner Asia: From 1368 to the Present Day, The Russian Empire and the World 1700~1917 The Geopolitics of Expansion and Containment, A Great Russia: Russia and the Triple Entente 等書。外文史料的優點在於其對於中俄兩國之交手能以相 對客觀之態度描述。對於兩國的決策性質,也較能納入全球外交牽一髮動全身的 廣角觀點,以及地緣關係的影響。唯由於遠觀其林難獨見一樹,其間對於辛亥革 命期間中國地區局勢變化的細節,則有較多缺漏或錯誤。 除引用上述歷史與外交相關之史料與書籍,為能夠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解讀此 12.

(20) 間中俄關係,本論文亦參讀《地緣政治學》 ,Heartlands of Eurasia: The Geopolitics of Political Space, Geopolitics of the World System, The Revenge of Geography: What the Map Tells Us about Coming Conflicts and the Battle Against Fate 等地緣政治主 題專書。對於俄國人於外交談判時的心理構成,則參考《與蘇聯人談判》一書。. 第五節 章節安排與架構 本論文擬作五章,第一章為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描述研究背景,以 及研究方法。文獻回顧部份,主以對於中俄外交與辛亥革命研究之專書專文,將. 政 治 大 錄等,以及地緣政治理論書籍等以期從兩端一探中俄雙方之外交行動。 立. 研究範圍之影響中俄關係事件釐清始末,再引用已整理出版之當時外交檔案回憶. 第二章為辛亥革命前夕之中俄關係,本章討論在 1911 年十月十日以前之當. ‧ 國. 學. 年度之中俄關係。其中第一節呼倫貝爾勘界與第二節中俄修約交涉,主要為中俄. ‧. 兩國之雙邊關係。第三節的蒙古新政和獨立運釀,討論蒙古在 1911 年底爆發獨. y. Nat. 立前之背景,以及其獨立運釀期間俄國之角色。後兩節為俄中兩國與第三國之關. er. io. sit. 係,但其關係發生的目的卻直指另一國家。第四節日俄協約之訂定,雖與中國政 府無直接關係,但其協約之內容為兩國在中國地區之利益,日俄兩國此約之談判. al. n. v i n 與簽署對於辛亥革命期間俄國在中國之活動有密切之關係。第五節則討論 1911 Ch engchi U. 年之幣制改革與滿洲實業借款,中國與四國銀行團的合同,遭到日俄兩國之強力 抵制,其抵制之原因與對中國政局之影響。第六節為小結。 第三章討論辛亥革命時期的中俄關係,期間為 1911 年十月十日,武昌革命 爆發後的中俄關係事件,至 1912 年底之發展。第一節為俄國與革命後之民國軍 政府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之關係,以及其對於武昌事變之態度和角色,到最 後承認民國政府前之外交勒索態度。第二節則討論革命期間俄國出兵中國之考量 決策,與最後未實行之因素。第三節則沿續第二章第五節之借款問題,討論在中 國烽火戰亂,國貧民困,亟需外援時,俄國對於中國政府商借外債之態度和影響。 第四節為沿續第二章第四節之日俄協約問題,因辛亥革命觸發之蒙古獨立和關內 13.

(21) 紛亂,引發日俄對於自身在華利益被他國佔先之疑慮,故兩國決定擴大原協約的 適用範圍,除了分割滿洲和喀爾喀蒙古之外,更將內蒙古地區劃分兩國相互優先 之地域界線。最後第五節為小結。 第四章所涉時間範圍與第三章相同,但第三章討論的主要是國家層次的中俄 關係演進,本章則討論兩國在滿洲蒙古地區得地緣政治變化。第一節討論喀爾喀 蒙古的獨立事件,其間蒙古王公自發的民族主義、俄國的推波助瀾,以及中國的 失敗因素等。第二節接續前節,討論蒙古宣告獨立之後,俄國如何透過與之談判, 虛言保護而獲取巨大的利權。第三節討論滿洲西北的呼倫貝爾道的獨立,與俄人. 政 治 大 其後一地回歸,一地不返,此間的中俄關係和地緣因素。第四節討論革命期間的 立. 進入蒙古西北的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情形。兩地均在辛亥革命後脫離中央政府控制,. 俄羅斯在新疆與西藏地區之活動情形,以及俄國在此二地方之活動力和獲取之利. ‧ 國. 學. 益遠不如滿蒙二地之原因。第五節為小結。. ‧. 第五章為本論文結論,先歸納辛亥革命時期中俄外交的幾個面向。之後則論. y. Nat. 述地緣政治的考量,可能對中俄兩國外交決策上的影響,並回顧檢討,辛亥革命. n. er. io. al. sit. 期間中俄關係之損益得失。最後為本論文之結語。. Ch. engchi. 14. i n U. v.

(22)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夕之中俄關係. 1911 年,中俄外交上有幾件事正在進行中。一是兩國土地界務上,正在進 行呼倫貝爾地區的劃界重勘和談判,這是清帝國時期與俄羅斯簽訂的最後一個界 約,基本上完成了中俄兩國在滿洲地區的界務劃定。日後在中華民國與人民共和 國時期,兩國在此地的領土糾紛主為河中沙洲劃分等題,不再有陸界紛爭。二是 國家財政上,清帝國正與美德英法四國銀行團談判八千萬兩之借款,但因借款條 件擔保牽涉到滿洲的建設和收益,故俄國亟力反對,並試圖拉攏在南滿有利益的. 政 治 大 章程》(1881)內有種種弊端,不利於我國稅收與華商貿易。而依同時簽訂之主約, 立 日本共同抵制之。三是兩國邊境貿易上,因原先訂定稅則的《中俄改訂陸路通商. ‧ 國. 學. 《伊黎條約》內有每十年得商議酌改之條款,而第三次十年屆滿即為 1911 年, 故外務部於 1910 年即已開始討論如何進行,並在 1911 年由陸徵祥使俄,在聖彼. ‧. 得堡開啟談判。四是邊疆治理上,清帝國自 1909 年起,由庫倫辦事大臣三多,. sit. y. Nat. 在喀爾喀蒙古地區推行「新政」,造成蒙人和俄國不滿,籌畫抵制,外蒙王公並. al. er. io. 在 1911 年中遣使赴俄,正式請求協助獨立。. v. n. 本章擬就上述幾個議題進行討論,其中第一項呼倫界約和第二項銀行團借款. Ch. engchi. i n U. 事件,大抵於本年內完成本事,第三項修約事,轉折收官受辛亥革命事件影響, 將於下章續論。第四項中俄蒙古問題,是為中俄兩國在清末民初時期最重要的外 交議題,將於後續探討兩國邊疆問題,深入討論之。 除了上述議題外,日俄兩國在 1907 年和 1910 年所簽署之兩次日俄同盟條約, 雖然並非中俄兩國直接之外交議題,但由於條約內容主要為劃分兩國在滿州和蒙 古地區的勢力範圍,密切影響日後俄國對中外交政策,故亦將於本章探討之。. 15.

(23) 第一節 呼倫貝爾邊界之重勘 呼倫貝爾地區,得名於境內之呼倫與貝爾兩湖,西控外蒙車臣汗部,南鄰內 蒙昭烏達盟,北與俄國接攘,為黑龍江省西北地區。呼倫貝爾地區的建制,於前 清時期屬黑龍江將軍管轄,設副都統銜總管。東三省改制督撫後,1907 年派後 補道宋小濂護理呼倫貝爾副都統,翌年改為呼倫道。道所駐地設呼倫廳,即海拉 爾。另設臚濱府於滿洲里,室韋廳於吉拉林。一道內之建制僅一府二廳,轄有數 十萬方公里,可見其時此地仍未開發,鮮有人煙。 呼倫貝爾與俄國接壤者,分水陸兩邊界,陸路自塔爾巴幹達呼第五十八鄂博. 政 治 大 界約(恰克圖界約)。水路則自阿巴該圖起,至額爾古納河口止,計長一千四百餘 立 起,至阿巴該圖第六十三號鄂博止,計長一百八十餘里,定於雍正五年阿巴該圖. 里,定於康熙二十八年之尼布楚條約。水有天然河流,陸有人為之鄂博,界限本. ‧ 國. 學. 已分明。唯歷年既久,河流遷移,鄂博毀失,只因國界兩邊均人煙稀少,尚少爭. ‧. 議。但在中東鐵路建成與西伯利亞鐵路接軌後,俄邊村落逐有開發,華邊仍放任. y. Nat. 游牧魚獵,未有移民遷入開發。庚子之役後,邊境卡倫官兵又復逃亡,於是遂有. er. io. 之事。. sit. 俄人恣意侵界,行伐木刈草農礦等事,國界之重勘與邊界之確保即成為迫不可緩. al. n. v i n 呼倫貝爾地區雖屬北滿洲之黑龍江地區,但與松花江平原以大興安嶺相隔, Ch engchi U. 在交通上較難由東南進入。加以地偏西北,農耕條件較差,加以清政府對滿州地 區嚴行隔離封禁,是少有漢人遷入墾殖,除俄人不時越界外,主要為舊巴爾虎、 新巴爾虎10、達倫春、索倫、額魯特各族生活之地11。政府於此地設有呼倫貝爾 副都統,為黑龍江將軍下屬。副都統下設五翼總管,分別管理此地各族,各族群 為高度自治狀態。此外,本地西南接鄰喀爾喀蒙古地區之車臣汗轄地,由於與呼 倫貝爾地區僅以兩湖和呼倫河相隔,地理上往來無礙,且兩地人民的主要生活方. 式均為游牧。西北所接之俄國外貝加爾湖地區,主要之住民亦為布里雅特蒙古人。 10. 11. 新舊巴爾虎族名,原引資料做巴虎爾,對照同書他文與現在當地名稱,應為巴爾虎族。 李毓澍,《蒙事論叢》 ,(台北:著者,1990),頁 172。 16.

(24) 是以此地雖屬滿州地區,實際上與西鄰之蒙古族往來密切,生活方式也比較相 近。 清朝初年,外貝加爾湖地區原為布里雅特蒙古人之牧地,與南鄰之喀爾喀蒙 古友好,共同抗拒俄羅斯帝國在西伯利亞的東進征服。在 1685 年雅克薩之役, 清軍成功驅逐越界築城的俄人之後,1688 年,喀爾喀蒙古的土謝圖汗亦與外貝 加爾地區的蒙人聯軍,包圍了俄人於當地興建的楚庫柏興城(即色楞格城, Selengask),企圖拔除俄人的殖民據點。但當年噶爾丹在俄人的聯繫下,入侵喀 爾喀部12。此舉一方面擊潰當地蒙古部族,迫其南逃向清帝請援,進一步與中華. 政 治 大. 政權親近,但一方面也消解了喀爾喀蒙人北上抗俄援軍,使之免遭與雅克薩城相 同之結果。. 立. 是以次年於尼布楚展開的中俄談判,清廷將貝加爾湖至額爾古納河間的土地. ‧ 國. 學. 讓與俄羅斯,一方面是俄人於當地之佔領已相當鞏固,另外也是為避免準俄兩國. ‧. 結盟,製造自滿州至天山北路地區全線的動亂風險。在 1689 年尼布楚條約底定. y. Nat. 呼倫貝爾地區北段之界河後,南段則於 1727 年所簽訂的恰克圖條約之子約─阿. er. io. sit. 巴該圖界約中勘定,設立六個鄂博(第五十八號至第六十三號)為界13。 日俄戰爭後,清廷決定改變滿州地區的治理方針。除了廢棄長達兩百餘年的. al. n. v i n 封禁政策,積極移民實邊外,並將原先的軍府治理制度改變為與內地相類之督撫 Ch engchi U 制,設置東三省總督與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巡撫。呼倫貝爾地區先由宋小濂護. 理副都統,在中東鐵路西端的滿洲里設臚濱府治,開立稅關,再將此地改為呼倫 貝爾兵備道,同由宋小濂首任之。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宋小濂即首先動議與 俄人重勘水陸國界14。 宋氏所以動議重勘邊界者,除了因應多年來俄人越界侵墾情形,必需通盤整 治之外,尚因尼布楚條約雖議定兩國以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中之港汊沙洲,並未 明文規定,而俄人在開發黑龍江與額爾古納河航運時,往往恣意侵佔,設立泊口 12 13 14. 李毓澍,《蒙事論叢》 ,頁 60。 同上,頁 181~188。 同上,頁 176。 17.

(25) 航標等,再以航運建設皆由俄人所出資為由,禁止華船航行,不但侵犯我國之江 心洲土地,更妨害我國人貨運輸之權益。 水界之外,陸界所涉之鄂博,距今兩百餘年,期間雖定例應由呼倫庫倫兩衙 門每年派員會查一次,然而國境少有人居,鄂博或有湮沒或遭拆毀移置,加以清 末卡倫制度敗壞,條約所載之鄂博位置,與巡邊所勘之鄂博,亦多有出入混淆。 更重要的是,自東清鐵路築成,滿洲里以地處西端終站,銜接西伯利亞鐵路,開 阜設關,成為中俄邊境的商務往來新鎮。由於東清鐵路協定允許路局圈地建設, 並派兵保護,是以滿洲里車站與週邊實際是由俄國主導的東清鐵路局和護路軍所. 政 治 大 有。為釐清爭議,阻止其侵地,陸路邊界的重新勘定遂成刻不容緩之務。 立. 管理控制。日久之後,俄領即企圖主張滿洲里實位於俄國地界內,欲化租借為佔. 1908 年夏,宋小濂派遣齊守謙、趙春芳、曲觀海等,自五月至十月,至中. ‧ 國. 學. 俄邊界實地勘察,編成「呼倫貝爾邊務報告書」,詳載陸界鄂博和水道洲渚,成. ‧. 為日後中方與俄方勘界,以及齊齊哈爾會議上兩國折衝的主要依據15。除此之外,. y. Nat. 黑龍江巡撫周樹模和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亦札派候補道于駟興親往陸路分界處,查. er. io. sit. 勘第五十八至六十三號鄂博。. 1908 年十二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咨外務部,正式提出設法與俄國重定呼. al. n. v i n 倫貝爾國界的建議。經次的籌商後,兩國約定於 1910 年四月,於滿洲里會晤, Ch engchi U. 同赴邊界實地重勘。旋俄國由伊爾庫次克總督派出參謀處副領儒達諾福,馬隊正 軍校伊肯諾夫為會勘專員,外務部並加派駐海拉爾外交專員吳薩特參預會勘。中 方則由東督江撫奏派呼倫兵備道宋小濂為會勘專員,並派邊墾股長杜蔭田,總卡 官巡檢趙春芳隨同會勘,雙方約定四月二十日於滿洲里會齊。原先說好先在滿洲 里商定會勘有關事項,再會同富邊界實地重勘,但雙方在前段的商議就觸了礁。 從四月二十二日到七月二十日,中俄會勘界務專員開了十二次會議,無法達成共 識,根本沒有開始會勘工作。主要原因是在會勘之前,俄方及希望透過口頭試探. 15. 李毓澍,《蒙事論叢》 ,頁 178。 18.

(26) 討論,先將滿洲里車站劃入俄境16,或以滿洲里車站區分,東側中東鐵路段歸中, 西側西伯利亞鐵路段歸俄,無視滿洲里車站市鎮,原本就是由中方劃出官民有土 地供築路開阜的。在中方代表不肯退讓之下,即於六月底發失俄方派兵接近阿巴 該圖中方卡倫駐紮,俄民越界割草、開槍示威等事,企圖壓迫中方退讓。 最後是由北京外務部與俄國公使磋商,將劃界一事的議定與勘界分開,使兩 國勘界委員即有糾紛,亦不妨各以己見勘明,各繪圖註說,以為將來議商根據。 雙方才自七月二十二日起開始派員勘界,暫解僵局。實地勘界期又遭遇東三省鼠 疫流行、冬季天寒日短等滯礙,遲至次年初,會勘工作才告段落。. 政 治 大 宜全權大臣,與俄國所派的遠東界務專員菩提羅夫,會商邊界重新勘劃問題,雙 立 1911 年二月二十八日,外務部奏請派黑龍江巡撫周樹模為會議中俄邊界事. 方代表於五月二十七日在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開議。如同前年勘界商議,開始討. ‧ 國. 學. 論實質問題時,會議的進行極不順利。自五月開議,到十一次會議,七月十七日,. ‧. 雙方對於陸界六處鄂博所在,尚無一處獲得共識。此一方面是阿巴該圖界約簽訂. y. Nat. 於 1727 年,去 1911 已近兩百年之久,河川難免遷徙,山嶺難免變形。人為的鄂. er. io. sit. 博界堆,當有湮沒拆毀之處,加以蒙人祭祀神靈亦堆立鄂博,夾雜混淆,更易誤 指訛認。但真正的癥結仍在滿洲里車站的所屬,俄人要不糾纏指認鄂博位址使車. al. n. v i n 站位於俄國界線之內,要不即表示鄂博位置可以讓步,但滿洲里車站週邊,務要 Ch engchi U. 屬俄。俄方談判代表甚至表示,針對其國內之文史研究,滿洲里地區在阿巴該圖 界約中,本來就為俄國的領土,只是後來被中國所侵佔,現在俄方只是要求收回 失土而已。 周樹模於八月二十八日致外務部函,略以: 「七月十七日兩原勘員將擬具說帖,當場宣讀,並將各種圖件,揀呈公閱,仍是 各執一詞。……兼旬以來,數數往返俄界務處,雖已不爭前指之界,乃竟主張由 滿洲里劃分邊界。彼意以該處車站分界,路北為俄屬。其所以為是說者,則以西 伯利亞鐵路在該處與東清鐵路接軌,循以是分,則西線歸俄,東線歸我,自謂甚 16. 趙中孚,《清季中俄東三省界務談判》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頁 173。 19.

(27) 屬平允。……樹模以該處本係中國領土,前年自開商阜,早經宣布,通商各國, 靡不公認。無論如何,斷不敢稍形退讓,致滋口實。」17談判又陷僵局,中方決 採拖延戰術,俄方則一再催促開議,施加壓力。 而武昌起義爆發擴大後,中方不再有推宕籌碼,但又無法接受俄人提案,只 好再回到外務部,透過駐俄公使陸徵祥和俄國外交部另闢溝通管道。最後外部於 十月八日(1911 年 11 月 28 日)電訓陸徵祥,滿洲里界壕外一帶地方,均可酌讓, 與俄外部迅議結案。如此,兩國代表在齊齊哈爾的議界會議,陸續簽署三個商定 案,確定水陸界線所在,再於十一月初一(十二月二十日),將三案要點彙總簽署. 政 治 大 過去檢討本約,多認為本約之要,雖保全滿洲里車站此國境要地,但在水路 立. 「國界總案」18,成為清帝國時期最後一個對外條約。. 的額爾古納河中洲渚劃分依歸之主流支汊,與陸界鄂博所在,界壕曲直認定,仍. ‧ 國. 學. 有不少損失。而國界總案簽押一個月後,即爆發呼倫貝爾事變,俄兵與蒙兵即結. ‧. 合強佔滿洲里車站,勘界完成後原應設立之界碑等,亦尚未設立完成,日後於. y. Nat. 1920 年時,又再生懸案19。. er. io. sit. 但本案雖在急切間與俄人完約,致生退讓損失,終究有約好過無約。滿洲里 雖因呼倫貝爾獨立而為俄人所佔,但日後於俄國革命,呼倫貝爾取消自治之時,. al. n. v i n 政府再度收回。而正因 1911 年本約已定該站所屬,國際週知,政府之趁勢收回 Ch engchi U. 方能順利完成,未引發遠東共和國和蘇維埃共和國之再起爭議。如此,也不能說 是對日後中國東北的主權保有沒有正面幫助的。相較之下,另一正於 1911 年蘊 釀,但尚未正式開始勘界交涉的唐努烏梁海一地查界案,一方面兩國未及訂立新 約,加以年底外蒙獨立之故,終至全境淪喪。. 17 18 19. 李毓澍,《蒙事論叢》 ,頁 196。 同上,頁 200。 同上,頁 209。 20.

(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圖一. 20. Ch. engchi. 中俄呼倫貝爾陸路堪界指界草圖20. 趙中孚,《清季中俄東三省界務談判》 ,頁 181。 21. i n U. v.

(29) 第二節 1911 年中俄修約交涉 1881 年,曾紀澤與俄國議定《改訂返還伊犁條約》和《中俄改訂陸路通商 章程》,其中前者收回伊犁周邊地域,多認為較原約大有改善,但當時既已收回 伊犁為最重,在另訂的通商章程上即給予俄國在新疆、蒙古諸多通商特權。 該約主要的弊端在於稅務,第十二條規定:俄人在蒙古貿易不納稅,新疆暫 不納稅。第十五條規定:俄國人民在中國內地及關外地方陸路通商,應照此約所 附之章程辦理。而《中俄改訂陸路通商章程》第一款規定:兩國邊界百里之內, 中俄兩國人民任便貿易均不納稅。第五款規定:俄商由俄國運來貨物自陸路至天. 政 治 大 此數款造成的問題有五端:一為稅收短少,二為俄商得免稅利益,華商難與 立. 津(即肅州等處)者,應納進口稅則所載正稅三分減一交納。. 競爭,三為新疆回民多冒俄即享受權利引起糾紛,四為英商在新疆各處援最惠國. ‧ 國. 學. 待遇亦不納稅,五為三分減一辦法在中韓交界處亦援最惠之例一律辦理。如此則. ‧. 對邊境的貿易稅收,和民族管理形成漏洞。此外,為保護華商能在新疆與俄商競. y. Nat. 爭,自 1892 年起,華商也不徵稅,如此形成關稅國稅兩頭空,使新疆財政更為. er. io. sit. 困難21。此外,在中俄邊界兩側百里之內,不論滿、蒙、新疆邊境,均以中方領 域所居人口為多,雙方同時開放市場,中方原本就是吃虧的。而陸路商務的減稅. al. n. v i n 條款,又只限俄商輸入中國之貨物,中國輸出之貨物,並無對等之比照。 Ch engchi U. 而曾紀澤在談判時抱持著「重界輕商」原則,在通商條款上多所讓步,但另. 加訂但書和修約條款,以保留日後補正的餘地。如《改訂返還伊犁條約》第十二 條,雖給與俄人蒙疆貿易免稅優惠,但加上「誒將來商務興旺,由兩國議定稅則, 即將免稅之例廢棄。」表示免稅僅為兩國邊境貿易方興未艾前之暫時便利,並非 永遠無須納稅。另在第十五條規定:「此約所載通商各條及所附陸路通商章程, 自換約之日起十年後可商議酌改,如十年限滿前六個月未請商改,應仍照行十年。」 保留了修約的可能。而訂約後第三次十年限滿在 1911 年 2 月 12 日到期。. 21.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10),頁 31。 22.

(30) 早在 1906 年,俄國公使璞科第(D.D. Pokotolov)即為在烏里雅蘇台設立領事, 照會外務部。外務部即電令駐俄公使薩蔭圖向俄外部申明:俄國既要求烏城設領, 足見商務興旺,俟兩國開議商約,應照光緒七年條約定訂陸路稅則;俄外部照覆 承允。1908 年俄國駐北京公使廓索維慈(I.J. Korostovetz)亦照會:俄外部承諾 1911 年釐訂商約22。外務部即據此認定,中俄雙方可於 1911 年到期修約,收回利權。 但在 1909 年三月,俄國先改頒稅則,將所有遠東海陸各阜免稅之例,悉行 刪除,開始徵稅。如此即違反兩國約定邊界百里之內免稅之款,對華商在俄貿易 不利,外務部乃照會俄使:「俄國既將前約作廢,中國亦將約載邊界里浬內免稅. 政 治 大 暫緩徵收貨物稅款至 1911 年兩國釐訂商約後再實行。 立. 及蒙古地方天山南北各處俄商貿易暫不納稅各款,俱行作廢。」最後俄方同意,. 為籌畫修約方針與策略,外務部在 1910 年上半年起,數次發電沿邊督撫大. ‧ 國. 學. 臣將軍都統,和商約、駐俄大臣等,調查地方情勢,檢討約款利弊,擬具說帖,. ‧. 供議約時參考。其中要者以薩蔭圖所提說帖,建議修改包括:百里免稅、陸路運. y. Nat. 貨三分減一納稅、進出口免稅貨物、黑龍江與烏蘇里江航權、俄國各處添設華領,. er. io. sit. 以及蒙古新疆暫不納稅之條23。十一月成立「中俄商約研究處」 ,命陸徵祥主持, 研商修約事項,準備以各處商務漸臻興旺為由,要求修改稅則,並由度支部、稅. al. n. v i n 務處、農工商部各派委員,與代理海關總稅務司裴世楷(Robert E. Bredon)共同參 Ch engchi U. 與24。研究處以每周兩次會議,密集開會討論,逐條研究中俄商約,並擬定新稅. 則事項。 然而,俄方既已知中方預備提出修約加稅,亦已研討對策,先發制人。1910 年十二月二日,俄國政府大臣特別會議,外交大臣沙查諾夫(S. Sazonov)提出建議, 主張在談判開始之前,搶先以最後通牒的方式,向清政府提出俄方要求。俄方便 先向伊犁邊境的扎爾肯特(Zharkent)集結兵力,預備在此區進行軍事威脅。沙查 諾夫並建議戰爭大臣蘇霍姆里諾夫(V. A. Sukhomlinov),若中方拒絕俄方要求,俄 22 23 24.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 ,頁 33 同上,頁 34。 同上,頁 35。 23.

(31) 軍「便立即越過薩彥嶺,直抵唐努山,面對位於該山南坡的每一座中國卡倫設立 哨所。」,將唐努烏梁海地區佔領25。 1911 年一月二日,公使廓索維慈先以信函致外務部,提出蒙疆等處歷年交 涉未結各案,譴責中方不守約章,開列三十五項清單。繼而於二月十六日,正式 照會中國外務部,譴責中國不遵守 1881 年所訂之兩約章,造成多起爭端,提出 俄國有權在新疆和蒙古繼續免稅貿易、增設領事、購置土地等六項要求,要求中 國遵行,否則俄國保留自由行動之權26。 一、1881 年之條約,及其他國際條文皆除國境五十俄里(即中國百里)外,俄. 政 治 大. 國制定國境稅率不受限制。國境彼我五十俄里線內,兩締盟國領土內之產物及工 業品皆無稅貿易。. 立. 二、在中國領土內之俄國臣民,關於行政裁判,歸俄國官憲管轄。若中俄兩. ‧ 國. 學. 國人民之民事訴訟,歸中俄混合裁判所審鞠。. ‧. 三、蒙古及天山南北諸地方俄國臣民得自由移轉居住,不受何等獨占及禁止. y. Nat. 之妨害,且一切商品皆為無稅貿易。. er. io. sit. 四、俄國政府於已設領事館地方之外,更於科布多哈密古城三處有設領事之 權。此權利之實行雖應與中國協商,然是處地方兩國人民屢起訴訟,足見實行此. n. al. 權利不可緩。. Ch. engchi. i n U. v. 五、中國官吏須認俄國領事對於管區內之權能,關於兩國人民訴訟,不得俱 絕俄國領事會審。 六、俄國於伊犁、塔爾巴哈台、庫倫、烏里雅蘇台、喀什噶爾、烏魯木齊、 科布多、哈密、古城、張家口等處,有設領事館之權。俄國人民對是等地方有購 置土地建築房屋之權27。 所謂如不遵行即保留自由行動之權,實為哀的美敦書,以開戰為要脅之意。 25. 余繩武, 〈沙俄與辛亥革命〉 , 《北京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3), 頁 1438。 26 唐啟華, 《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 ,頁 37。余繩武, 〈沙俄與 辛亥革命〉 ,《北京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論文集》 ,頁 1438。 27 劉彥, 《中國近時外交史》,(上海:上海書店,1921),頁 498。 24.

(32) 外務部的商約研究處,也不再討論修約稅則之事,專意於對俄使所提之各要求, 提出因應。並認為若俄國對於改約如此不願,不妨暫從緩議,態度轉趨保守 28。 然而事既至此,改為俄方不願輕易干休。針對科布多或承化寺設領,中方本 覆以: 「既欲在科布多添設領事,即是商務興旺之明證,免稅一層,自須更改。」 但俄方根本不理會此種交換條件,表示設領和徵稅兩事無法並論,中方若欲商訂 稅則,自可提議修約,但在科布多設領之事,要求立即同意。如此即是意圖在兩 國開議修約之前,先行取得中方可能拿來交換徵稅之籌碼,則屆時中方若仍欲商 訂稅則,勢必得再讓予更多利權。最後中國屈服,於三月二十七日照覆,同意俄. 政 治 大 立免稅責、領事裁判、和增設領館外,其條件三所提之「一切商品」,實是在抵 立. 方全部要求,只保留日後俄方同意商議稅則之承諾。在接受俄國條件之下,除確. 費之政策。在同意俄方要求下,此專賣權即復撤銷29。. 學. ‧ 國. 制中方在 1910 年於伊塔地區興辦華商製茶公司,予其專賣權並課茶稅,以補邊. ‧. 本回合之中俄外交交鋒,由於俄方先發制人,於中方開啟談判之前,即提出. y. Nat. 許多要求,以兵威脅迫中方接受。面對中方提出的緩兵或交換條件要求,則將之. er. io. sit. 全部推至日後方能展開的「修約會議」 ,只單方面要求中方先針對俄國要求讓步。 為在聖彼得堡展開修約會議,外務部於 1911 年五月二十二日,奏請派遣駐. al. n. v i n 荷公使陸徵祥為全權大臣,前往俄京。陸徵祥於七月一日抵聖彼得堡後,先赴荷 Ch engchi U 蘭海牙,將稍早簽訂之《中荷領約》與荷蘭外交部互換,於八月返俄。俄方則命 駐東京全權公使馬列維赤(Malervsky-Malervitch)充修約全權大臣,雙方在八月三 十一日於俄外交部行開議禮。九月六日,清政府改任陸徵祥為駐俄公使,命其與 駐荷公使劉鏡人共同負責修約之事。 但議約既開,僅為了何項可議,何項不可議,立刻起了爭議。中方既提修約, 自然打算針對 1881 年兩約之各項均提出檢討修訂,提出籍民、設領、免稅、建 造、行船等五端;但俄方認為,十年修約之條款只適用於商務各條,籍民問題並. 28 29.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 ,頁 36。 劉彥, 《中國近時外交史》,頁 500~502。 25.

(33) 非商約問題,要求不談。陸徵祥則答以原約大綱只界、商兩端,除界務外,皆涉 商務,如此則自然可談30。 九月二十九日,雙方第一次晤談,俄方全權大臣堅持將籍民問題先行刪去, 再順序提議其他四端。陸使請俄全權表示俄方之所有意願,則答稱此次修約由中 方發議,俄只立於被動之地位,是以無意願可言,今亦只就中國節略下稅務、設 領、租建、航行四端,逐一預備,現僅就第二端免稅問題粗備概略。由於俄方堅 持刪去籍民一端才可開第二次會,中方只好讓步31。十月九日,陸使面告俄全權 同意擱置籍民問題,先談免稅問題,俄全權表示第二、四、五端已備概略,第三. 政 治 大 十月十日,武昌起義,俄方於十月十一日即由北京公使廓索維慈拍電轉知駐 立. 端未齊,當趕於兩週內從速開示,待彼此接洽妥適,再定會期,其意仍在拖延。. 漢口總領事奧斯特羅維爾霍夫所發消息: 「武昌已經起事,軍隊已歸附革命黨。」. ‧ 國. 學. 廓使並建議:「倘尚未向陸徵祥提出我國關於通商條約的對案,則我認為,此時. y. Nat. 轉消極為積極。. ‧. 向他提出對案,並儘可能果斷而迅速的進行談判為最適時。」32於是俄方態度即. er. io. sit. 十一月七日,俄全權面送節略四條予陸使,要求多處設領、增加利益及航權, 對於稅務問題,仍要求蒙疆免稅,陸路通商亦不提百里免稅修訂之事,與中方要. al. n. v i n 求完全背離。中方面此內憂之時,亦難再多爭取,但求無失。陸徵祥向外務部建 Ch engchi U. 議,稅務部份,應與各國稅則一同值百抽五,或可比照中越陸路通商辦法減稅, 「無論多少,總須令其繳納稅款,以保主權。」「設領各處,如有不能不允者, 或竟預籌開放,酌擇關係較近者而招徠之。通航各江如有不能不允者,或亦要求 對等,酌擇能興航業者而提倡之。總使其不得利益獨佔,視為外府。尤擬先與提 商第十二條,將收稅問題先行規定,倘彼竟堅持免稅,似寧設法罷議,暫將舊約. 30.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 ,頁 42。 同上,頁 43。 32 陳春華等 譯, 《俄國外交文書選譯(有關中國部分 1911.5-1915.5)》 ,(北京:中華書局,1988), 頁 115。 31. 26.

(34) 續行。33」主因為中方本次提議修約,所欲爭取之利權正為收稅問題,其他俄方 所提,均為中方為交換收稅所可能必需付出之代價。但若是稅收仍免,則中方於 本談判勢將一無所得,俄方之各項要求,均為新提出之單方得利。若談判淪入有 輸無贏之局面,當然寧可罷議。 十二月一日,蒙古宣告獨立,次日,陸、劉二使電稱:收稅為此次修約主旨, 此而不諧,尚何可議,但俄方態度,似欲收稅,應先請廢百里免稅例,欲廢該例, 必須先給相當利益。而伊蒙等處之收稅,尚在漠然之數,結果何堪設想。最後表 示,熟審近情,萬難勝任,乞奏請另簡賢能,以免貽誤。如此是以去就爭,強力. 政 治 大. 要求罷議了。而外務部仍不願放棄,但又無人可替,只好回電以:「仍望勉為其 難」慰留之。. 立. 十二月二十五日,陸、劉二使電外務部,請代奏清帝退位,實行民主。次日,. ‧ 國. 學. 內閣奏片:陸電「語意趨重共和,以出使大臣,立論亦復如此,臣竊痛之。 34」. ‧. 但思考本奏語氣即可知,面對如此離經叛道言論,仍只能「痛之」,政府要員對. y. Nat. 於帝國局勢當是相當悲觀。而陸身為職業官僚,手中無一兵卒地盤,仍敢對中央. er. io. sit. 發表此論,亦可見其一定之道德勇氣,和共和取代帝制之大勢所向。至此議約談 判已實質停止,陸徵祥與北京接下來的電文往返皆為罷議之論,北京若意請勉為. n. al. Ch. 磋商,陸便以去就,請北京另派賢能。. engchi. i n U. v. 至 1912 年二月二日,陸徵祥與馬列維赤開會,將修約暫作結束,停止聖彼 得堡之談判工作,馬列維赤即離俄返回東京駐所。二月十二日,清帝下詔退位。 三月,袁世凱就臨時大總統,命唐紹儀組閣,唐即任命陸徵祥為外交總長。陸徵 祥於五月返國,六月就職,旋卷入組閣風潮辭職。1912 年俄外交部改派庫朋斯 基(B.N. Krupensky)使華,庫使九月初照會外務部,要求舊約展延十年,取消百里 免稅。中方則要求取消俄貨陸路進口稅減納三分之一,俄方堅持不讓,最後遂維 持原狀,以舊約展限十年告終。. 33 34.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 ,頁 44。 同上,頁 45。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irst Taiwan Geometry Symposium, NCTS South () The Isoperimetric Problem in the Heisenberg group Hn November 20, 2010 13 / 44.. The Euclidean Isoperimetric Problem... The proof

[r]

Salas, Hille, Etgen Calculus: One and Several Variables Copyright 2007 © John Wiley & Sons, Inc.. All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