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的關係

第三章 辛亥革命時之俄中關係

第一節 俄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第三章 辛亥革命時之俄中關係

本章針對 1911 年十月十日,武昌新軍起事,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軍政 府成立,1912 年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至該年底,各國政府陸續承認中華民國 政府前之政權更迭時期中俄關係作探討。

擬於本章探討之議題,主要有四端,一是分析此一動亂之時,俄國對中華政 權的看法與外交行動,對於清政府與民政府之內部討論與態度,以至於民國政府 成立之後,俄國政府對其態度與外交承認之過程。二為針對辛亥革命期間,俄國 對華之軍事干涉,以及其對於其他國家對華軍事干涉之情報與意見。三為前章論 及之幣制改革與滿洲實業借款,於此一期間正式宣告擱置,後來轉型為六國,再 為五國銀行團,與中國袁世凱政府簽訂善後大借款合同,討論此間俄國之角色,

四為前章述及之日俄協約,於 1912 年一月兩國又再簽訂第三次協定,以另節探 述之,並將補述此間俄國與其他列強針對中國政策的意見交換。

第一節 俄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的關係

1911 年十月十日晚間,長江流域的武昌發生新軍譁變,在革命黨人與新軍 基層幹部的領導之下,佔領武昌城,湖廣總督瑞澂與新軍統制張彪逃走,革命軍 推協統黎元洪為都督,諮議局議長湯化龍為民政總長,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

此次「革命」與先前多次起事之不同點在於,首次於華中地區發動,並迅速掌握 城內官署要點等,引發中國國內各地陸續發生武裝或非武裝行動之「獨立」宣告。

革命軍之訴求為推翻帝國,建立共和體制之「中華民國」。

清末除革命派主張直接推翻清政府統治外,尚有立憲派。其訴求為要求政府

「民主立憲」,而不一定要推翻帝國體制。兩勢力在各地方獨立過程中皆相互融 合,而對北京提出不一之政治訴求。但在武昌起義成功後,各地方之兩端勢力攜 手合作,異中求同,共組脫離北京之獨立政府。此一風潮迅即襲捲全國,敲響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帝國政權的喪鐘。

1911 年十月九日下午一時,共進會黨人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的寶善里製 造炸彈,為預訂於十月十六日的舉事作準備工作時,時不慎引發爆炸,引來租界 巡捕搜查,黨人名冊與旗幟、文件等被抄去。俄國總領事奧斯特羅維霍爾夫

100(Ostoverkhov)即將此事通報江漢關監督齊耀珊,齊隨即至俄總領館會晤領事並 查看搜獲之物品,俄國並將逮捕的共進會總理劉公的妻子與弟弟劉同等人引渡中 方。湖廣總督瑞澂得報後下令緊閉城門,調集巡防營、守衛隊、教練隊等直屬單 位,令武漢全城戒嚴並巡察街巷,搜捕革命黨人101,並向俄領申謝,並在向北京 報告的電文中提及:「駐漢俄總領事於租界拿匪極為協助,用得先破匪巢,以寒 匪膽102。」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等被捕,並隨即在審訊之後遭到斬首處 死。而黨人名冊既被抄獲,其他黨人人心惶惶,故而決定即刻發難,武昌起義遂 於十月十日晚間,於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工程營中,由正目(班長)熊秉坤,打 響第一槍。

此事件雖於中國之史料中多記為武昌起義,且武漢三鎮中在中方是以湖廣總 督府所在之武昌城為三鎮之首。但對西方國家而言,主要之商埠所在並畫有租界 地區之漢口,才是此地之代表城市,故而俄方之內部往來信函皆將此事統稱為「漢 口事變」103

事變爆發後,起事之新軍旋即佔領武昌城,位於漢口與漢陽的革命黨人與新 軍於次日陸續起事,佔領兩城。起義軍推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鄂軍都督,湖廣總督 瑞澂與新軍統制張彪則逃離官署,避難於停泊於江邊的楚豫艦,並電告北京求援。

革命黨人原先計劃利用查獲的政府電報密碼,以瑞澂的名義向各省發電求援,誇 大革命軍勢,造成混亂。電文擬就後,送往漢口俄領事館發出,但俄領並未將電

100 在部份文獻中,又名敖康夫。奧氏此時並為列強在漢口領事團之首席領事。

101 陳國安,《1911-1912 辛亥首義陽夏之戰》,(台北:靈活文化,2010),頁 131~133。

102 余繩武,〈沙俄與辛亥革命〉,《北京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論文集》,頁 1440。

103 陳春華等 譯,《俄國外交文書選譯(有關中國部分 1911.5-1915.5)》,128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文發至各省,而只發往北京俄國公使館報告,再由公使館將之轉往清廷104。 由於漢口為華中商業中心,英、法、俄、德、日等五國均於此地設有領事與 租界,武昌起義軍成功佔領城市的實況立即由各國領事館拍電回報本國。俄國方 面,係由駐華公使廓索維慈,於十月十一日報告本國稱已接到駐漢口領事奧斯特 羅維霍爾夫發來的消息:

「武昌已經起事,軍隊已歸復革命黨105。」

十月十二日,甫成立的中華國民軍政府,以鄂軍都督黎元洪的名義,向包括 俄國在內的英、法、俄、德、日駐漢口領事館,發出中華民國政府的第一個外交 照會。對各國提出七項說明與要求,列如下:

一、所有清國前此與各國所締結之條約,皆繼續有效。

二、賠償外債照舊擔任,仍由各省按期如數攤還。

三、居留軍政府占領地域內之各國人民財產,均一律保護。

四、所有各國之既得利益,亦一體保護。

五、清政府與各國所立條約所許之權利,所供之國債,其事件成立于此次知照後 者,軍政府概不承認。

六、各國如有助清政府以害軍政府者,概以敵人視之。

七、各國如有接濟清政府以可為戰事用之物品者,搜獲一概沒收106

其中前四條為針對列強現有之利權表示承認,目的當然是表示軍政府之成立 並無排外性質,僅係為推翻滿清政權。並表示軍政府成立的目標,並不是脫離清 政府而新興一獨立之國家或政權,而係為完全取代清帝國政府,繼承其為「中國 政府」之地位與權能,以及債務和讓與各國之利權。後三條則為警告性質,希望 各國不要對清政府的平亂軍事行動和財政籌措,提出任何援助。若有違反,則必 須面對物資沒收,或債權不被承認之風險。此照會於十月十二日由漢口領事拍發

104 陳國安,《1911-1912 辛亥首義陽夏之戰》,頁 167。

105 陳春華等 譯,《俄國外交文書選譯(有關中國部分 1911.5-1915.5)》,頁 115。

106 程道德等 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資料選編一 1911~191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北京,由駐北京公使館向外交部報告了內容。廓索維慈並於當日稍晚之另外電文 補充告稱,一些國家的領事以及英國領事「已被允許不必回避同革命當局必要的 來往107。」

革命爆發初始,俄國公使尚認為局勢樂觀,起義將失敗,但將重挫政府威信,

俄國若能把握時機,當能從中圖利,在十月十三日,駐北京公使向外交部的報告 中,表示:

「南方的局勢繼續惡化,令人擔心者,革命黨占領長沙後將與廣東取得聯繫。革 命軍在漢口郊區正取得勝利,但從傳單看來,租界未必受到直接威脅。在開平(永 平)進行的操演已經停止,派往北方的部隊調轉方向向北京集結,接替了今天開 赴漢口的兩鎮軍隊。很可能,廕昌將軍會把起事鎮壓下去,不過因革命軍的活動 愈加廣泛,愈加有計劃,使王朝聲譽及政府威信掃地,中國的內亂局面愈加嚴重。

倘尚未向陸徵祥提出我國關於通商條約的對案,則我認為,此時對他提出對案,

並盡可能果斷而迅速地進行談判最為適時108。」

此時英日兩國,由於在華中地區有著廣泛的利益,對於武漢事件與四川的保 路事件之發展與蔓延的情勢,非常重視,故從事件爆發以來,幾乎數日便有電文 回報本國局勢之進展,並鉅細靡遺的記錄雙方的軍事布署與戰況演進109

相較之下,俄國使署對於南方之戰況記錄較少,由駐北京公使於十月十八日 和二十六日,兩度向外交部提出報告,對漢口事件的說明可見,不同與英日兩國 由駐漢口或其他南方城市領事所提之第一手報告,北京公使館對於武漢現地的戰 況掌握不若英日即時,但基本上能夠得到南方騷亂顯然在擴大中的結論。此間報 告的內容引述許多在北京的清政府上諭和人事布局,並特別著墨於北京的市況,

與對清政權的觀察。例如在十月十八日的緊急報告中:

「漢口方面的消息很少,又不明整個情勢,這使得我在本報告中只能講一講

107 陳春華等 譯,俄國外交文書選譯(有關中國部分 1911.5-1915.5),頁 141。

108 同上,頁 115。

109 詳見於《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以及《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於辛亥革命》, 兩冊檔案輯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中國南方起事的實際情況,而對目前正在發展的事變留待交戰雙方力量穩定下來 時再詳細評論。…

…近日來傳到京城的消息及謠傳使百姓徬徨不安,主要表現在他們想把紙幣 換成現銀…政府已採取一系列預防措施,加強北京街道的防衛,晚上關閉店鋪及 遊樂場所,後來又禁止中國報刊刊載有關革命運動的消息。…

無論如何,目前的鬥爭要政府耗費很大力量,並使國家機構各部門更加混亂。

這一切不能不對中國整個形勢產生影響,因為南方事變清楚地表明,政府致力實 行的政策左右搖擺,政府非常無能、軟弱和不得人心110。」

十月二十六日的報告中則述及:

「…為補充十月五(十八)日第九十一號報告,謹將與中國南方革命運動有關 的事件呈報閣下。其實,我亦只能報道片斷不全的消費。因北京政府對傳播南方 諸省的消息已採取最嚴厲的措施,故不可能反映事件全貌。…

…不言而喻,中國南方及中部的事變在京城的情緒中亦有所反映,據稱,攝 政王及皇室懷著十分關切與不安的心情注視著發生的事變,大概他們已經意識到

…不言而喻,中國南方及中部的事變在京城的情緒中亦有所反映,據稱,攝 政王及皇室懷著十分關切與不安的心情注視著發生的事變,大概他們已經意識到